这张唱片的制作人是著名歌唱家马兆骏的妹妹马玉芬。唱片的歌曲以翻唱老歌为主
为了更好地适应两岸观众听众的需要。拟定张瑜以前主演的影片插曲是必不可少的。如曾获得金鸡、百花奖的《小街》和《知音》中的插曲。,“中视”的40集电视连续集《李师师》和另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黄土地外的天空》先后开拍的许多外景戏,是到大陆的西安古都及东北长春等城市拍摄的。拍摄中,张瑜历经了种种艰辛,也协助剧组做了不少额外工作,尤其公关方面的一些事宜,她一出面处理,便能迎刃而解。这些,都展示了张瑜这位平易近人的明星的高尚人品,给台湾人留下了大陆明星的良好印象。
有一回,剧组因故与西安市公安部门于工作中发生了误会,双方各执己见,争持不下。
“这样争执下去于事无补,双方均耗费了精力和时间,影响工作,彼此都是损失。希望你们听听我的劝解。”张瑜出面调解。
“好,都不要再说什么了。听听张小姐的看法。”
“依我看,现在都不要理论谁对谁错。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为了工作嘛。”
双方沉吟沉思了起来。
“我以为这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好,都听张小姐的。”
张瑜为人处事的“宽容哲学”启迪了他们……
因为剧情需要,剧组租借了不少马匹。在西安的摄影棚里,常有一些马粪来不及打扫。有一天,张瑜化了妆,急着赶去拍戏,在摄影棚里不小心踩着了一摊马粪,鞋底粘了不少脏东西。但她没言声,走到一边,用鞋底在地上使劲擦了几下,便赶到摄影机前去拍戏。
在场的台湾剧组人员看到这种情况,觉得极为奇怪。
“要是我们台湾的演员,不要说是大明星,就是小角色,遇到这种情况,非大大撤撒气,拿拿架子,摆摆身份,或骂一通,或埋怨几声……戏肯定要停下,拍不下去的……”一位台湾剧组的工作人员说。
“准得责怪主管摄影棚的人员不负责任,没做好卫生工作;主管准得向演员赔礼道歉,至少也得哄几句。否则,没完。”另一位台湾工作人员转而问张瑜道,“你怎么这么好脾气呀?少见,难得!”
“这有什么呀。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什么人什么工作,总不会完美无缺的。请工作人员以后注意改进就行。对人对事宽容一些,于人于已都是方便,都有好处。这样才不会影响工作……如果因为一件小事,纠缠不完,岂不两败俱伤……”张瑜微笑着恳诚地说,“而且,我是大陆的演员,要努力与台湾省合作好,拍好戏,就不应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要肃己严待人宽……都是中国人嘛!我希望我的工作和活动能给台湾同胞留下个好印象……”
“我们也接触过一些大陆的演员或大明星,可很少能见过像张瑜这样好脾气好合作的……”
《李师师》的戏,拍到女主人公含冤被打入大牢时,张瑜理所当然地要求化妆师把她弄得凄惨邋遢一些。可没想到制片人汪威江和导演赖慧中看了却摇起头来。
“这个形象恐怕不行。”他们说,“将来观众会看不惯的……”
“什么叫看不惯呀?”张瑜奇怪地瞪大了双眼,“难道这样化妆不合剧情?”
“这个化妆形象自然是符合剧情的。可我们台湾观众的欣赏习惯不是这样的。”他们说,“台湾的观众只爱看光鲜亮丽的女主角……”
“那样,不就很难符合生活真实了?”
“不。这是在演戏,不是生活真实……艺术要高于生活……”
“艺术高于生活是对的,可也不能太离谱呀!不能完全脱离生活现实!”
“拜托你啦。我们这里拍戏凡事都要为日后的收视率着想,千万不要把女主角弄得那么丑……拜托!拜托!”
“好吧。”张瑜苦笑了一下。
大夏天,炎热无比。拍摄古装戏,穿着一身厚厚的衣裤,加上沉重的头套,常常闷热得透不过气来。又总是连轴转地赶拍戏,使张瑜劳累不堪。有一回,张瑜实在吃不消,顶不住了,突然昏倒在摄影机前,一下子把全剧组的人吓坏了。大家慌了手脚,又是往张瑜脸上喷撒凉水,又是“刮沙”的,才把她弄醒过来。
“歇一歇再说吧。”人们劝她道。
“没事。喝口水,就可以继续拍了。”张瑜说。
还有一回,疲惫的张瑜得了扁桃腺炎,不得不在宾馆里歇息一天。不料,她根本休息不了。一会儿有人敲门来慰问,送花的,送礼品的;一会儿记者来访,弄得她比去摄影棚拍戏还累心……
“还不如去拍戏呢!”她的经纪人埋怨道,“在摄影棚里还会有点儿喘息的时间……”
“嘿,他们来是好意,应该谢谢他们的关心。”张瑜忙说,“这说明我们还算很有人缘嘛!”
刚到台湾拍戏时,张瑜一下子适应不了那里的那种“玩命般”使用演员的做法,一天拍戏量,往往要多于大陆的一两倍,甚至更多;而且都是同时几架摄影机对着角色开拍,演员必须要有十分高超的适应能力……张瑜咬紧牙关,虚心学习,很快就适应了他们的高效率拍片习惯……
台湾影视界的有关人士在观看张瑜拍《李师师》连续片过程中,无不为张小姐把李师师16岁少女时的形象扮演得那样逼真活脱而钦佩,称赞不已。
“演16岁少女,演得那么自然,天真活泼,毫不做作……这样的少女角色,不少演员只能做到以造型打扮装小。但是你却不仅是化妆的外貌很像,而且着重在声音和表情动作表演上下功夫,尤其能随时控制改变自己的声调,说出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音色音调……演得太像16岁的少女了……”
“我在大陆学戏剧时,就十分重视学好表情动作和发音方面的表演艺术,这是打基础的大事。在这方面,我是花了许多心血的……表演说话时,必须做到由丹田出声,而不是从喉咙里吐字……”张瑜解释道。
“从来没有一位演员能使我觉得扮演少女有如此的说服力。只有张瑜,使我信服了……”“中视”的管理组长说。
拍《李师师》的几个月中,张瑜历尽了辛酸苦辣,劳累不堪,多次病倒。当这部片子“杀青”停机,宣布全部圆满完成任务时,张瑜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回想几个月来的苦衷,她与她的经纪人不禁心潮起伏,相视无言,居然泪涌如泉,抱头痛哭了好久好久……
苦尽甜来。《李师师》年底在“中视”晚上的最佳播放时间——“八点档”上映后,轰动了全台湾,收视率出乎意料地高,在全台占了第一位……天天街头巷尾、家里屋外、机关市场都在议论《李师师》,赞扬张瑜。张瑜出门上街,一在公共场所露面,人们都叫她“李师师”,而把她的本名忘了……
《李师师》一片,为“中视”获得了可观的收视效益和经济效益。
“没有《李师师》,没有张瑜,‘中视’今年的年终奖金就发不出来了。”“中视”职员们感恩戴德地说,“张瑜救了‘中视’!”
“张瑜成了台湾最红的影视明星,压倒台湾演员……”
与台湾著名男影星寇世勋合作拍《黄土地外的天空》,大部分戏合作得很默契。寇世勋极为欣赏张瑜的表演才华和单纯朴实的为人;而张瑜也极为信赖对方的才干……彼此关系融洽,有时,在摄影棚外,风趣的寇世勋常会搞点小幽默逗一逗张瑜……张瑜傻乎乎地,信以为真,好几回都被“哄骗”上当了……闹得剧组的同行们笑得前仰后合的……整个剧组合作气氛良好,像个大家庭似的,大家都把张瑜看做是“小妹妹”或“大姐姐”,彼此亲密无间,相互关心帮助,使戏拍得很顺利。
可在拍此片之时,也有张瑜的一些苦衷。剧中,她与大陆的小童星金子庄扮演一对夫妻(中国旧社会时的那种小丈夫习俗),有些戏极为难演。
这对小夫妻的“床上戏”,就叫张瑜十分头痛。
“几乎每天在房里都要为他清理被褥,因为这个小家伙只要上床就尿炕……”张瑜哭笑不得,“有一回,要他在我脸上亲一下,他就是不干。不得不请来了孩子的奶奶做思想动员,连哄带骂的,他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演完了这场戏。”
刚刚9岁的金子庄,是张艺谋一位同学的孩子。这孩子根本就不喜欢演戏。他到摄影棚是被逼来的。几乎每场戏都不肯配合,每每要由奶奶陪着来;每每要请奶奶教训一通,他才上戏……
不过,张瑜很有耐心,对孩子很关心爱护,使他逐渐产生了“感情”,对张瑜越来越有好感……最后,张瑜不仅成为他的“妻子”,而且是姐姐,是保姆……张瑜过去演戏时,各方面多半是要被男演员照顾的;可在此剧中,她却尝到了“照顾”男演员的“滋味”了……
《李师师》一片还没停机时,“中视”意识到张瑜对他们的重大“价值”,看重张瑜为他们立下的汗马功劳,因此,在已经决定不再连续签“保证约”的惯例情况下,破例另做决议,又特请张瑜为他们的“特约演员”。经过游说,盛情难却,张瑜只好与“中视”签了一个“年约”(一年80小时拍片时间),而签约的年报酬(车马费,拍片时另付片酬)是相当高的,高于其他港台明星…
此消息一传出来,台港新闻界轰动了,许多报纸、电视台、电台都做了报道。张瑜在台湾的影响更大了。
原来两度要与张瑜合作的“华视”,为失去张瑜一直“心中不平衡”。他们不时寻找机会,希望能“抢回”张瑜。
当张瑜拍完《黄土地外的天空》,刚回美歇息时,他们便找上门来了。
“我们现在正拍的《包青天》,已经开始上映,收规率很高。片子还在不断拍下去,故事不断编下去。我们希望你能参加拍一两个单位。”“华视”的来人恳请道。
“我需要休整一些时候,而且还有些学业要完成,要准备读研究生……”张瑜很累,又不好让人家失望,“以后再商量好吗?”
张瑜使的“缓兵之计”,根本不灵。
“我们等不及了。我们双方原来是早该合作的。但是,两次机会都失去了。”对方恳求道,“很对不起,务必请你辛苦一趟。”
“我也觉得很对不起你们……”张瑜想起《再世情缘》与《七色桥》两片,同“华视”没能合作成,心中内疚得很,感到实在推辞不掉了,“好吧,我同意与你们合作一两个单元。”
此时,有些了解内情的朋友出来劝张瑜。
“你真的要去参与拍《包青天》?要知道,他们一拍,马上上映,正好和《黄土她外的天空》上映的八点档,对上了。形成张瑜打张瑜的局面,对你很不利……”
“这个,怎么办呀?”张瑜十分为难。
但也有的朋友从另外的角度为张瑜着想。
“你可不能得罪‘华视’,‘华视’对你一向不错。”朋友说。
“做人真难呀!”张瑜感叹地说,“台湾人也太厉害了……”
张瑜怀着矛盾的心情,踏上宝岛,接受“华视”的安排。
“华视”逼得实在太急太紧。找她商谈时的第二天,就不得不起程飞来台湾。到台北时,张瑜想休息一天都不可能。她是从机场被直接拉到“华视”的。
“明天就开拍。”“华视”的负责人说。
“我还没看本子呢?”张瑜吓了一跳。
“不用看啦。”
“先给我本子,我晚上看几眼也好。”
“还没有本子。”
“没本子,怎么拍呀?”
“故事有了。在摄影栅里现编现拍。”
张瑜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工作方式”。尽管早就听说过港台的有些娱乐性连续片是采取这种方式创作的,可总觉得不可思议……
“你还有什么意见?”
“不行,怎么也得推后一天。我总得先去探望一下我原来的老东家——‘中视’;况且,我已演的《黄土地外的天空》正要上映,我还是希望我演《包青天》的戏,不要与《黄》剧冲突,我不能不考虑‘中视’的利益……”
“好吧。”
张瑜急急拜访了“中视”负责人。
“你能想到我们,实在太感激了。”“中视”负责人很受感动,“只要不会出现张瑜打张瑜的局面,你就去参加拍《包》戏吧,我们理解。”
“我想,我总得来和你们打个招呼……”张瑜说,“有时,我也身不由己了。请你们谅解。《包》片开拍后,会不会出现意外,我现在也不敢说……”
“想得更宽容些吧。即使冲突了,张瑜打张瑜不要打得太厉害,不要打得太久……也无可奈何了……”
张瑜于急促中,与“华视”合作,拍摄了《包青天》中的两个单元戏《红花记》和《斩五爷》,每个单元大约有四五集。张瑜饰演剧中女主角(此戏已在大陆上映过了),演得相当出色,极受欢迎,观众叫好不绝。
但是,在拍摄此片中,张瑜几乎被累垮了。经常一天拍片十几个小时,睡觉休息的时间极少。拍《斩五爷》时,5天拍了4集,连着48小时没有休息睡觉。
“台视”的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吃惊。每天拍片如“奔丧”一样火急。他们不仅是现场编剧现场拍戏,而且竟然能做到上午拍片,下午剪接,晚上8点与观众见面。这种做法,大陆人见了,都会吓出心脏病来的……
上映后,果然不出所料,两剧冲突开了。许多报纸登出轰动的新闻。
“‘八点档’,拉开新战局”。
“张喻打张瑜,始料不及”。
“张瑜自己打自己!”
“‘华视’借重张瑜,重振威风……”
本来,《黄》剧收视率在当时是最高的,但“华视”的《包青天》一上映,便以压倒优势占了上峰……
造成这个局面,张瑜无可奈何,哭笑不得……这在台湾影视界出了一个少有的“号外”新闻……
不过,张瑜很快便想开了。
“这样自己唱对台戏,也有好处。”张瑜对记者表示道,“两个节目各有不同卖点,观众层也不会雷同,自己也可以于同时比较一下不同演出方式的好坏……”
在《包青天》剧组里,张瑜与台湾实力派演员夏玲玲同台合作,非常高兴。两人第一次合作,配合默契,都道:“相见恨晚!”
“此戏‘杀青’后,有空请到我家里玩。大家可以尽兴聊聊天……”夏玲玲特地邀请张瑜道。
张瑜与“台视”合作的电视片是《纸婚》。至此,张瑜做到了“一视同仁”,与台湾的最有权威的三大家电视台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纸婚》是由华人作家陈若曦的小说改编的。张瑜在美国读书时,就读过这部作品。她十分喜爱这部小说,喜爱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到美国去的著名导演吴天明,原来就拟拍此片。吴天明曾经对张瑜提起过他的这个计划,后因资金没有落实而不得不放弃了。吴天明在中国电影界曾经做出了不少贡献,他为张艺谋这一代“电影名流”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是他与其他导演首开了中国西部片的先河,这是有目共睹的。他听说台湾电视界要拍此片,并特邀张瑜出演,便力促张瑜……
《纸婚》讲述了学习美术专业的一个中国大陆女青年到美国深造时,出于生存和学业的需要,非法打工,受到美国移民局的处治,严令她几天内必须离境。为了继续留在美国,经人介绍,她与一位从事美术作品经营业的美国男青年举行了“假结婚”仪式……不想彼此于生活中逐渐产生了感情,由假而真……这位曾经足“同性恋”者的美国青年给予这个中国女孩子各方面真诚的帮助从而感动了她……可是,当她真正爱上了他,他也十分热恋她时,却发现美国青年得了艾滋病,而且已经到了晚期……彼此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张瑜主演的《纸婚》,在台湾上映后,同样产生了不同凡响的社会效应,更为扩大了她的影响,提高了她的声望。
张瑜在台湾拍了几部电视连续剧,均获得很大成功,充分显示了她各方面的才华。在表演艺术上,她文武双全。文戏武戏都表演得那么自如潇洒。有些角色需要骑马飞奔、马上马下摔爬,有人建议找“替身”,但她均自己承担,训练出来了,与真正骑手相比毫不逊色。台湾的报纸多次报道赞扬,并提到了她学生时代就是个游泳能手的本领。据说她能一口气畅游5个小时,曾被推选参加过陪毛泽东主席横渡长江的壮举活动……
跨行档,录《红伶心事》唱片;当服装模特儿。香闺失火,一破小财,虚惊一场。张瑜酒后伤感落泪;陈汉元即兴赋诗一首。
在紧张的拍片过程中,张瑜应唱片制作人的特邀,同意串演点新鲜玩意儿,灌张唱片,一方面更广泛地展示她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同时也让台湾及大陆的中国观众更深刻地认识她,更好地与观众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