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1800000022

第22章 父亲留下的抗战日记(1)

在父亲使用过的文件包里我看到了一个很旧的小本子。本子只有巴掌大,是布面的,但显然被水湿过,已经辨不出本来的颜色了。本皮上似乎有字,是手写的,仔细辨认才看出四个红色的竖排字——《胶东日记》。

这本日记是父亲在1943年写下的。日记记载了1943年2月1日到5月22日的一段历史。当时父亲是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参谋长。这年3月教导二旅与滨海军区合并,取消了教导二旅的番号,父亲被调到胶东军区教导第二团任团长。教导二团即抗大第三分校,父亲将以团长的身份兼任抗大第三分校校长。4月,父亲奉命带领这支部队从滨海出发去胶东,到抗大第三分校赴任。这本日记就记载了这段率队行军的历程。

父亲的日记字数不多,开始不是每天记,只记大事。但从4月5日率队向胶东出发以后,父亲就开始每天记日记了。从那些匆匆写就的简短记述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时间有多么紧迫,常常一篇日记只有一句话,如“五日由师出发向胶东(目的地)前进,宿营于三义口行程五十里。”或“九日由一团驻地潘家庄出发到达大松林鲁中军区司令部,行程十余里。”最长的一篇日记也只有400个字。从父亲的记载中,不难看出他们一路行军的艰苦,几乎每天都要走几十里路,有时一夜就走120里路。途中他们多次与敌人遭遇,多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从敌人的包围圈中突围。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就是在部队行军到清河时,遇上了日本鬼子的大扫荡。当时,敌人出动了二千余人、百余辆汽车对清中区军区驻地一带进行拉网式扫荡。父亲率领部队在当地军分区和县大队的帮助下,采取就地隐蔽、安插等方式,在敌人的包围中穿插突围,最终成功地把部队带了出来,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当我与母亲提及父亲记载的这段经历时,母亲很随意地说:“我知道,当时我也在。”母亲说那会儿她与父亲已经结婚了,她就在父亲的部队。我很吃惊,因为父亲的日记里丝毫没有提到过母亲。按说,他们当时结婚才刚刚几个月,是新婚呢。在日记中所记载的这段日子里,父亲怎么会一句也不提母亲?我不理解,即便那是战争年代,即便那时父亲肩负重任,但毕竟母亲当时在父亲身边,毕竟母亲在与父亲一起行军,一起打仗。我不相信父辈们一旦献身革命理想真的就会无小我无儿女私情了。我一遍遍地翻看日记,但那里确确实实没有提到过母亲,一个字也没有。

我问母亲,你当时一直跟着部队吗?

母亲说是。母亲说,我们从滨海出发,一直向东行军到达胶东栖霞县,抗大三分校就在栖霞一个叫东下夼的地方。

事隔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母亲不假思索地脱口就说出了抗大三分校的校址:栖霞县东下夼。我望着母亲的鬓鬓白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是好。那时母亲有多大?二十岁,多好的年纪!如今,母亲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髫髫老人了。她知不知道父亲当年记了一路的日记,其中竟没有提她一个字?

母亲突然说,哦,我中间还跟部队失散过呢。

我一惊,失散过?

对。母亲语气轻松地说,走到清西根据地时,我们正好碰到了日本鬼子的大扫荡。为了避免造成损失,军分区要我们将牲口及女同志找地方关系隐藏起来。部队决定接受地方部队的意见,就地隐蔽疏散,待敌人扫荡结束后再继续东行。最先安排的就是我们几个女同志,把我们隐蔽疏散到群众家里。当时我真不愿意离开部队,不愿意离开你爸爸,所以情绪很低落,但我还是带头服从了命令。

没想到,刚刚疏散到村里,外面突然就响起了枪声,我出去一看,老乡们都在四处奔跑。这时我记起部队进行教育时说过,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一定不要跟着大群人跑,因为敌人更愿意围追堵截大群人。我就和另一个女同志一起向人少的方向跑去。

那个女同志是谁?我问

名字不记得了,母亲说,只记得她是我在抗大一分校时的区队长,河南人,还是个高中学生呢。我们俩跑到一个村子,找到村公所要他们帮我们找两套便服,因为我们俩还都穿着八路军的军装,很危险。村公所的人给我俩找了两套衣服,那个女同志穿了一套男的衣服,我穿了一件油滋麻花的褂子,和只有两只裤腿的套裤。母亲突然笑了,说那件褂子不知有多少年没洗了,硬得像个铁皮,我里面不敢穿军装衬衣怕暴露身份,只能光着身子穿褂子,结果那件褂子把我身子都磨破了。母亲又用手在头上笔划着说,头发也像当地老百姓的样子,让老乡在后面用线缠起来,像个棍子似的撅在脑袋后面……母亲突然大笑,说,可难看了,你不知道有多……多难看……

母亲说,区政府派了个民兵为她们领路,但那个民兵却半路扔下她们跑了。母亲说他是害怕了,怕她们俩的外地口音被敌人识出女八路的身份。母亲说其实部队早就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万一被敌人抓住她们决不会承认自己是八路,只会一口咬定自己是逃荒的,是来投奔亲戚的。母亲她们两人只好自己跑,跑到一个村子,在村外的大田中发现了一个大坑,她们就在这个大坑里躲了整整一天。大田里有个老头在干活。晌午,老头的孙子来给他送饭,两个菜饼子和一小泥罐水。老头想找个背风的地方吃饭,就来到到坑里。见到坑里有两个人,老头吓了一跳。母亲见那个老头把穿男服的女同志当成了汉奸,赶紧笑着喊了声“老大爷”,又立刻张开拇指和食指,用手笔划成“八路”的样子给老头看。老头这才回过神儿,放下了心。见她们两人又饥又渴的样子,老头把两个菜饼子分给她俩一人一个,又把泥罐里的水都给她们喝了。老头回头告诉小孙子说:“不许告诉别人看到八路姑姑了。不许告诉别人饭给八路姑姑吃了。叫鬼子知道了会杀头的!”

直到晚上,县大队的人才找到了她们。母亲说县大队的人可能是从那个老头那里知道的。那一晚,母亲她们终于吃了顿饱饭,是县大队长的母亲给她们擀的面条,母亲说那顿饭她终生难忘。以后的几天,她们是在县大队的洞里度过的。母亲说,每当有鬼子来的时候,她们就堵住洞口,在里面默默地听着上面传来的鬼子队伍从头顶上走过的脚步声。几天后,鬼子扫荡结束了,她们才终于安全地回到了部队。

听了母亲的讲述之后,再次翻看胶东日记,我终于找到了关于母亲的记载。

父亲在四月二十六日的日记中写道:

“二十六日在军区休息,黄昏时又将三个女同志、二个马夫及牲口、一个勤务员、鲁中军区随来之两人共八人,经军区及区党委的关系继续安插隐蔽,熬过敌扫荡清河后之时期。去隐蔽之人员情绪不甚很高,在此情况下被迫不得已。今晚仍在范家宿营未动。”

这三个女同志中有一个就是母亲。父亲说“去隐蔽人员情绪不甚很高”,想必父亲也看出了母亲的无奈。父亲其实并不赞成疏散母亲他们几人,父亲说“本来我们东来这几个人不需要插藏在群众中,因人员不多,只有十余人,行军不至于拖拉部队。”可以看出,父亲当时是很想把母亲留在身边的。

但父亲还是让母亲去了。母亲去了,父亲就一直牵挂着。在隔天的日记中父亲写道:

“二十八日在郑家营隐蔽休息。黄昏时间该村东北四里之牛郭集转移刚进入房子,又遇敌人三百余由北往南前进运动,正经该村东端。部队又在该村西北角集结待机,等到敌人通过后各部回原房子宿营。留插在西面之六个人,正遇敌人合击,不知有何危险,至今尚无消息,我心里实在不安静,心中时想时停的观望想念,是否出了危险呢?至今心内还是在复跳着。”

我相信父亲写下这些文字时,更多的是在牵挂母亲。当时,母亲他们正遇敌人合击,父亲这里却得不到任何消息,不知他那新婚的年轻妻子是否出了危险,所以父亲才会“心里实在不安静”,所以父亲才会“心中时想时停的观望想念”,所以父亲才会“至今心内还在复跳着”……

第二天,父亲在听说了一些敌人合击的情况后,更加为母亲他们担心了:

“二十九日在牛郭集休息。扫荡清河区之敌人全部各退回原防,只有该村西北三、五里有一个伪据点,上午出扰零星枪声响得很久,军区派了一小部队去打击该敌出扰。

要军区袁参谋长派人将我们在博兴区安插的几个人叫回,另外看一看这几个人是否出了危险。晚上廖海光同志率前留清西区的十余人已来,到我们一块会合。并听他们由西边来时说博兴区敌人返回合击时群众被击毙伤亡很多,并捕去一部。我就回忆到我们留在该区的几个人是否出了危险,心中又非常不安起来,时刻惦念盼望早知确息。”

此时,父亲还不知道母亲他们已经跑散互相失去了联系,如果知道的话,父亲恐怕会更加担忧了。幸好两天之后母亲他们就回来了。父亲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五月一日于牛郭集未动,在博兴区隐蔽之人员除一个侦察员(鲁中区来的)被敌击毙及失掉一匹骡子外,其余全部都已安全收回来了。近数日来,时刻惦念愁闷在心中的事情突然平静下来,责任亦莫负到。”

我问母亲回来后与父亲相见时的情景,母亲竟记不起来了。母亲说,打了那么多年仗,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谁能记住呀?

我问母亲,父亲就没告诉过你在那些日子里他多担心你,多惦念你吗?母亲说他从来不说这些话,他那个人话少,什么都装在心里。

我不甘心地把父亲在日记中说过的那些话告诉了母亲。母亲听了却坦然地说,他那是担心大家的安全,他是首长,他得带部队。

我无言以对。

1943年5月22日,父亲所率的部队经过四十八天的行军,到达了胶东抗大三分校所在的栖霞县东夼。父亲担任抗大第三分校校长,开始了新的工作。

1986年,我与母亲去北京住在韩复东叔叔家(韩复东系原总参军训部副部长、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副主席)。当时,总参谋长迟浩田一听到我母亲来北京的消息,立刻提出前来看望。我母亲在电话里说,您是首长,还是我去看您吧。迟总长说,不,应该我去看您。我是抗大三分校的学员,是蔡校长的学生,怎么能让您来看我呢?您在韩部长家等着,我这就去看您!

那次会面,迟总长和母亲都很激动。他们一起回忆着当年在抗大三分校的学习、训练、生活情况,一起回忆着父亲。迟总长说他当年是抗大三分校的学员,在抗大学习训练了三个多月后就直接奔赴抗战前线了。迟总长说当年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说:“蔡校长很有水平,抓训练有办法,要求也很严格。但蔡校长对人却很谦和,没有首长架子,十分关心部下,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父亲的乡亲们

1984年,我收到了一封上面贴满“改寄”的纸条,信封套着信封,转了数个单位,邮了一年多的信。信封上的地址是江西省永新县文竹乡文竹公社文竹大队。信是写给吉林省地方政府的,信中说他们是蔡正国烈士的亲属,他们想通过政府寻找蔡正国的妻子张博和儿子蔡小东。信的落款上有两个人的名字:汤长华、蔡明前。

我记得这个名字:汤长华,他是我的表兄。我依稀还记得小时候他带我玩儿时的情景,记得我常钻在床底下跟他玩儿捉迷藏。母亲说,汤长华是父亲从家乡带出来的。1949年部队南下作战时,父亲在路过家乡时曾回去过一次。就是那一次,父亲把汤长华带出来参了军。从此,他就一直跟着父亲转战南北。父亲阵亡后,他常去看望母亲和我。我很喜欢这个大我三十多岁的表兄,他给我孤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只可惜没过几年他就退伍回乡了。从那以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我与表兄取得了联系,这才知道在遥远的故乡,我还有一个年近七旬的姑母,我父亲唯一的妹妹!我立刻决定:回故乡去!

没想到,我会被簇拥着回到故乡。

火车进站了,我和妻子默默无声地整理着行装。我们知道这里没有人认识我们,不会有人来接我们。但是突然,我听到有人在叫“小东”。顺着声音望去,我紧不住怔住了——站台上,一群人在随着我们这节车厢奔跑,他们一边奔跑着,一边挥手呼喊着我的名字:“小东”“小东”“小东”……

车还没有停稳,跑在最前面的一个鬓发花白的瘦高个儿,就连声唤着我的名字,一步跨上了车门。

“小东!”他凭借着我这身军装猜出了我。

“表哥!”我靠着幼年时的记忆认出了他,汤长华,我的表兄。

“还认得表哥么?”他的声音颤抖着,眼里闪着泪光。

“认得!”我使劲地点了点头,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感情。

“记不记得小时候表哥和你捉迷藏……”

“怎么不记得,钻在床底下……”

我们猛地拥抱在一起,久久地,久久地抱在一起……

象喜庆的节日,象迎亲的队伍,我们被数十位乡亲们簇拥着,沿着窄窄的田埂小路,向老家车田村走去。一路上鞭炮不断,一路上土铳轰鸣。

“是哪个勒?”地里的人停下手里的活高声问。

“是蔡正国的儿子回来喽!”答的人爽声大气,那如同山歌般的韵味中洋溢出满心压抑不住的喜悦。

村口聚满了乡亲,当我们从人群中穿过时,人们不时地发出一声惊喜的感叹:

“象哩!”

“象蔡正国哩!”

“比他父亲高哩!”

人群自动让开了一条路,不知是谁告诉我,姑姑来了。我顺着指点的方向看去,一个满面泪痕的老人,向前伸着两只苍老的手,正颤巍巍地向我走来。

“姑姑!”我快步抢到姑母的面前,一把攥住了姑姑那双急剧颤抖的手……

这就是我的姑母么?我们透过泪眼互相对视着,只一瞥,我们就在对方的脸上找到了故人的影子。

太象了!父亲和他唯一的妹妹。

太象了!哥哥和他唯一的儿子。

姑姑哭了,哭出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三十多年来一直藏在心底的所有辛酸。

我也哭了,流下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男子汉从不肯轻易抛洒的泪。

乡亲们都哭了,带着同情,带着怀念,带着喜悦之后的伤感。

我们这支刚刚还是喜气洋洋的队伍,就这样流着泪走进了蔡家的老屋。

这就是我们蔡家的老屋,这就是养育了我父亲的地方。和其它农舍相同的式样,相似的砖瓦,所不同的,只是那高高的门楣上钉着一个小小的牌子,牌子上的红漆几乎掉光了,仔细辨认才能看得出上面的字迹——光荣烈属。

在跨进堂屋的同时,我蓦地收住了眼泪,我看到了父亲那双军人的目光。

这是一张挂在堂屋正中的发黄的照片,下面燃着三柱香,缕缕青烟依恋地环绕在父亲周围,久久不肯散去。父亲正带着宁静的微笑,定定地审视着我,那大大的眼睛里有军长的威严,有父亲的慈爱,也许,还有一点责备。我和妻子擦干眼泪,轻轻地走到父亲面前,脱下军帽,深深地垂下了头……

以后的几日,我和妻子每天走家串户,拜访了许多乡亲。

同类推荐
  •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照亮人间的提灯女神,俄罗斯的“守护神”,从死囚到总统,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斗士,女人统治世界,人民的王妃……这些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你了解多少?
  • 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把人当历史读,是毛泽东的一成功典范。本书收集了他对中国历史长河中众多人物的独特评述和精辟创见,读来令人睿智、发人深省,不但是我们读史习史的一把钥匙,也是毛泽东留给后代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 凯丰传

    凯丰传

    凯丰诞辰一百周年那年,他的长子何明从北京回到家乡,提出要在凯丰曾经就读过的萍乡中学为父亲塑像。萍乡市政协领导特别热情,在同意派人帮他实现夙愿的同时,还提议为凯丰作传。
  • 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

    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奋斗和成长的故事。“傻根”“阿炳”“许三多”,谁才是真正的王宝强?一个农村孩子八岁时的梦想,在十六年后变成了现实。这不是传奇,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少林寺学艺六年。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北影厂的门口蹲候三年,只为有一个说台词的角色。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工地上搬砖、运沙,挥汗如雨。为了这个梦想,他和所有一样有梦想的年青人一样,离开家乡,走在奋斗、成长的路上。他用十六年,完成了这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他用不抛充不放弃的精神制造了一个喧器时代的梦。每个梦想皆能成真。王宝强独家陈述关于命运,关于机缘,关于成长,关于情感,关于亲情的全方位思考。
  • 艾森豪威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艾森豪威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之一,美国第34任总统。在美国历史上,一共有过10名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其中之一;他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造就了战争,战争造就了艾森豪威尔。”这是美国《时代》杂志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
热门推荐
  • 穿越的龙人

    穿越的龙人

    龙者,聚天地之气,自然而生,不老不灭。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梅竹马,去哪儿啊

    青梅竹马,去哪儿啊

    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青梅竹马,最后都绕到他人床前玩耍;大部分的两小无猜,都渐渐无法对彼此坦白。时光掩盖了太多秘密,埋藏了许多感情,直到曾经一起玩耍的他们终于再相聚——郝恬恬发现自己的生活开始乱套,为什么傅子衡的初恋女友叶雨笙会和张翊天在一起?为什么失联多年的吴霏突然出现在北京开始追自己?为什么一直把她当妹妹严厉管教的傅子衡会突然吻了她?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十年后的再度重逢,让当年埋葬的那些秘密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浮出水面……
  • 邪帝的杀手妻:倾城皇后

    邪帝的杀手妻:倾城皇后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呵,顾姑娘没有经历过,不会是打着幌子,在洞房花烛夜,割开手指装初夜吧!”这是某人与她争锋相对时对她的讽刺,却没想到一语成真。洞房花烛夜,她与他不越雷池,她割开了他的手指!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敛财儿子腹黑娘

    敛财儿子腹黑娘

    特工穿越成废物小姐,一手练功,一手敛财,顺便收几只神兽,再带着妖孽宝宝祸害人间,看谁还敢说她废物!
  • 重生之庶女栾妾

    重生之庶女栾妾

    媵妾阿绣被身为主母的嫡姐用‘棒杀’之刑夺了性命。于蚀骨的痛楚中重生,恰好是她被带进家门后第一次给主母请安的那天。命运既然选择重新开始,那么她的命运将要由自己来掌握。她可以被看轻,却不能被轻视。可以卑微,却不能卑贱。生命原本灿烂,纵然身处乱世,纵然身份卑微,她也要绽放出华章异彩。她贪慕名利,却被风流名士所赏识。她贪生怕死,却被勇武将军所爱重。她汲汲营营,却被那个天上谪仙一样的九郎称之为心目中‘最真,最美之女子’。王谢之家的两位嫡子,皇族司马氏的王爷公主,前生的诸多名士权贵一再纠缠不清,小小士族庶女阿绣将如何左右应对,以求得自己高洁完美的爱情?
  • 宠婚娇妻

    宠婚娇妻

    ————容柒身为一枚钻石级单身汉,听说你勾搭上了小舅舅,啧啧,果然是深得你妈妈的真传,季凉茵人生最大的败笔不是她是季家见不得光的私生女,当小三上瘾啊!”姐姐季淑情挎着她前男友的胳膊,笑的一脸讽刺。当钻石大叔对上狗尾巴草小女人,接踵而来的便是私生女身份曝光,有大叔撑腰的感觉,也不错】除了JQ,还是JQ,某大叔觉得,直逼的她落荒而逃,这棵嫩草啃起来味道还不错,除了有些涩——【季凉茵觉得,竟然成了同父异母姐姐的未婚夫。“季凉茵,满身狼狈。“多日不见外甥女,诸如小三,倒是更加伶牙俐齿了。只是我前些日子刚和茵茵结婚,外甥女是不是要叫声小舅妈呢?”大叔走过来揽过小妻子,狐狸精之类的流言漫天飞,一本正经的说道。喜欢他的女人犹如过江之鲫,所以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而是她交往了三年的男友,为什么他总是会对那个如同狗尾巴草一样的季凉茵念念不忘。季凉茵唇角翘起一个优雅的弧度,看着季淑情的脸一点点黑成锅底
  • 穿越之下堂妻的春天

    穿越之下堂妻的春天

    郁晓晓:孤儿,商业间谍。意外穿越,成为大禹国相爷三女儿,名字也叫郁晓晓。传闻相爷三女儿软弱无才,但却嫁得天下女子都妒嫉的少陵王司马无忧,岂知大婚当天便被强人所辱,少陵王未让她进门,只给了一纸休书,她成为了大禹国的笑柄。回府后投湖自尽,两日后苏醒,便像换了一个人,醒前想以死明志做个烈女,醒后却一派不知羞耻的样子四处游玩,而且还‘故意’认错人,说错话。小公子庆生宴上,少陵王不计前嫌光临,装作不认识她,几次无事找事,要她施展才艺,都知相府三小姐有貌无才,她姐妹也出言相讥,认定她会出丑,却不知她打扮得空灵如画,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更是巧笑嫣然,一曲《枉凝眉》伴着高难度的舞蹈艳惊全场。片段一:阳光里的南宫无忧开了口,声音柔柔的:“我来瞧你,你开不开心?”“瞧我什么?瞧我这个弃妇怎么再死一次?”郁晓晓犀利地道。片段二:白云城堡堡主令狐一白指着正吃得不亦乎的郁晓晓道:“本堡的女主人在那里。”郁晓晓扔掉鸡腿:“不关我事,我是打酱油的。”片段三:闻人允清眼底含冰:“你走,我不想看到你。”郁晓晓早已泪如雨下:“闻人,你不要死!”如果爱情只是一场谎言和利用,堪破后又如何驻足?看郁晓晓如何从大禹国的笑柄,华丽变身,成为一个风华绝代的奇女子。****某青的其它两篇文:http://m.pgsk.com/a/226771/相公个个都难缠http://m.pgsk.com/a/190311/丑妃翻身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