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1800000021

第21章 一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文章(4)

墓碑亲和地抵着我的额头,抵着我的胸膛,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坚硬的温情缓缓地流入我的心中,又从心中渐渐蔓延开来,传遍了全身。置身于这生疏而又淳厚的亲情中,我忍不住用手一寸寸地抚遍了整个墓碑。我抚摸着父亲的名字,抚摸着镌刻在墓碑后面的红色铭文。粗砺的墓碑摩挲着我的手掌,有如父爱的回应,让我激动,使我沉醉。

我就在这微醺的亲情中开始阅读父亲:

这是属于父亲的最后的文字,共358个字。

我读得很慢,像数父亲额头的皱纹,像数父亲鬓边的白发。我生怕漏掉一个字。这些字是人民送给他们最优秀的、为他们付出了生命的儿子的。所以,每一个字都刻得很深,每一个字都很重,每一个字都很珍贵。

从这358个字的铭文中,我读出了一个从江西红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一个经历了无数战争考验的红军战士;一个一生驰骋疆场终以马革裹尸的将军。

父亲牺牲于1953年4月12日,距停战只有3个月15天。

母亲说,你父亲打了一辈子仗,20多年啊,多难都过来了,只差3个月就再也不用打仗了,可偏偏……

雨越下越大了,点点滴滴淋湿了墓碑,淋湿了墓碑上的铭文,淋湿了父亲的额头,也淋湿了我的眼睛。我与父亲在湿漉漉的小雨中久久地互相对视着、互相打量着、互相熟悉着、互相了解着、互相亲近着、互相感受着……

那一天,我向父亲诉说了我的一切:我的理想,我的追求,我的快乐和我的苦恼。我告诉父亲得知自己是他的儿子后我是多么的震惊,更是多么的自豪。

那一天,我郑重地举起右手在父亲面前宣誓:我说我要接过父亲手中的枪,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合格的革命军人。

在那天的日记里,我写下了这样的话:

三躬父陵泣挽,

碑文字字扣我心弦。

风吹红旗艳,

烈士血染。

革命遗志,

后人承担。

子承父志,

任重路远。

前赴后继儿接班。

征途上,

擎先烈精神,

勇往直前!

哥哥、姐姐和我

很少有人知道,在烈士陵园中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坟。

这座坟没排在在烈士方队里,而是独自靠在陵园左侧的院墙边上。坟的外形与烈士墓一模一样,只是比烈士墓小了很多,墓碑也与烈士墓碑一模一样,但也小了整整一圈。

在他人的指点下,我踏着生满杂草的小路找到了这座坟。我看到墓碑上赫然刻着这样一排字:

这就是我的哥哥。

哥哥是父亲牺牲一年后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夭折的。当年哥哥只有七岁,正准备上学。母亲就是为办理哥哥上学的事,才抱着我去北京而把哥哥一个人留在了五十军留守处幼儿园。为此,母亲懊悔了一生。

当时,父亲的老上级罗荣桓元帅专门找到母亲,提出要为我们母子三人安排今后的生活问题。罗帅问母亲是想到北京来住,还是继续住在沈阳军区。母亲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们搬到北京来住,我想让四东到北京的军队子弟学校上学。”罗帅关切地问母亲:“北京的干部多,生活上肯定没有沈阳军区对你们照顾得好,你愿意来吗?”母亲说:“我愿意,我只要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我只要对得起老蔡。”罗帅的眼睛立刻潮湿了,他理解母亲的心情,母亲是太想对得起父亲,太想让哥哥受到最好的教育了。罗帅当时就把时任总政治部秘书长的肖华将军找来,亲自关照让他好好安排我们母子三人在北京的生活。

但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哥哥出事了。

母亲说父亲特别喜欢孩子。每次从前线回来,父亲第一件事就是看孩子,只要把孩子抱在怀里就再也不肯撒手了。有一次,哥哥在父亲的怀里撒尿。母亲看见了赶紧催父亲快把哥哥放下,但父亲却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任哥哥往他身上尿。父亲说:不要吓着他,让他尿,让他尿嘛。直到哥哥尿完了,父亲才把哥哥轻轻放下,乐呵呵地比划着湿透了的军装说:看看,看看,尿了这么大一泡,这小子!

父亲常年在外打仗,对孩子的关爱只能通过家信传递。阅读父亲留下的家信,我又读到了一个另一个父亲:一个在戎马倥偬中极尽儿女情长的父亲,一个心细如发充满了舔犊之情的父亲。

1952年6月23日,父亲离开祖国返回朝鲜前线,这一次父亲再也没能回来。从这天起直到父亲牺牲共留下了16封家信。几乎在每一封信中,父亲都要提到哥哥。

第一封是父亲临行前写的。父亲在这封信中嘱咐母亲道:“四东(要)注意保重身体,不要使他经常闹小病。”这封信还没发走,父亲就接到了母亲的一封来信。父亲立刻匆匆提笔回了封短信。在这封短信上,父亲还不放心地叮嘱母亲说:“你和四东(与)有肺病(的)人驻在一起要特别注意隔离以免传染,你们母子二人身体都是缺乏抵抗力的。”到朝鲜后,父亲立刻给母亲写信,问:“我离别后你和四东身体怎样?吃饭驻房治病还方便吧,甚念。”并嘱咐说:“现在天气热了,希你们注意保重身体。”此后的每一封信里,都充满了这样的关切、惦念和叮嘱:

你和四东最近身体生活怎样?甚念。四东牙治得怎样时刻忧念。——《1952.7.18信》

四东的牙是否需要马上治,沈阳治是否方便,能否基本治好,若沈阳治疗住宿不方便时,我意暂时回双城留守处,再设法到长春或哈尔滨去治。——《1952.8.8信》

离别快两月了,不知你和四东近来身体怎样?时刻惦念。——《1952.8.15信》

四东最近身体怎样,你们母子身体健壮对我是最大的安慰。——《1952.9.13信》

你和四东最近身体怎样请来信祥告。——《1952.9.20信》

四东最近身体没有闹病吧?身体比以前是否健壮点?——《1953.3.9信》

你和四东近来身体怎样?甚念。——《1953.4.11信》

从父亲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很挂念哥哥的身体。哥哥的身体似乎很弱,常闹病,但父亲好像并不赞成把哥哥放在家中精心看护,而是不厌其烦地在信中与母亲探讨送哥哥入托儿所的事:

在返回朝鲜前线后不久的一封信中,父亲托付母亲说:“双城托儿所现在拿(用)了个男同志当托儿所长,名叫郭永康,四十多岁原是一五〇师政治部秘书科长,据说现在收的孩子也很多,四东回双城后是否送进托儿所你可以了解托儿所具体情况后决定。”

此后,父亲在信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哥哥入托儿所的事。在8月25日的信中父亲说:“四东进托儿所事,我没有什么意见,能够慢慢的给他脱离你,自己独立的去生活很好,再过几年送进学校也方便。因他经常爱闹小病,进双城托儿所靠近你的身边还可以观(关)照。进入托儿所后你们两人都会好。”

9月13日父亲又在信中说:“四东送进托儿所我无意见,现在已经这样大了送进去也不完全吃亏,给他养成一个独立生活条件,将来进学校也是不好处的。总之是不能亲自看到他一辈子的。”

大概是因为看到母亲在送哥哥去托儿所的事上很犹豫,所以父亲在1953年3月9日的信中又表示:“四东是否送进托儿所待天暖后看情况再说。”

但父亲似乎更倾向送哥哥去托儿所,在3月27日的信中,父亲又委婉地问母亲:“四东天暖后能否进托儿所?能进的话,送进去慢慢离开也好,不然就得再带两年,等送进小学去念书。究竟采取哪一个办法好,请你自己斟酌办理就行了。”

我问母亲,父亲为什么如此在意哥哥上托儿所这样的琐事。母亲沉默了一下说,他是担心我太惯四东了,担心四东在我身边无法培养起独立生活的能力。

接着,母亲给我讲了一件小事。母亲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每年都会安排首长家属在战争间隙时间轮流去部队探望。那时母亲多次带着哥哥去朝鲜与父亲相会。在母亲的记忆中,他们这个三口之家的所有团聚和欢乐几乎都来自那个异国的土地。至今,母亲仍清晰地记得朝鲜那满山遍野的烂漫山花,记得每次爬山时哥哥那稚嫩的一路欢笑,记得父亲在山上耐心地教他们辨认野菜的情景。有一次,哥哥不小心把手割破了,看到自己手上流出了鲜红的血,哥哥吓得立刻“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卫生员赶来给哥哥包扎伤口的时候,哥哥一直求救般地望着父亲不停地哭,但父亲却默默地站在旁边,始终没说一句安慰的话。事后,父亲认真地与母亲谈了一次话。父亲说,我们的孩子太娇气了,出了一点点血就大哭大叫,这样怎么能行?父亲说,人家的孩子手也破了,可人家就不哭,人家就皮实,就坚强。父亲说,咱们四东可是个男孩子呀,男孩子将来是要当兵打仗的,得从小就培养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的意志。父亲讲这番话时的语气很重,但态度很温和。因为父亲不想伤害母亲,父亲理解母亲娇惯哥哥的深层原因,因为母亲曾经失去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我的姐姐。

母亲说姐姐很漂亮,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像个洋娃娃。姐姐出生的时候大概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纷乱,她不紧不慢地在母亲的腹中抻懒腰,根本不急于跌入凡尘。当时,敌人的军队正从后面追上来,我们的部队已经撤离,只留下一个接产的医生和一个警卫排守候着临产的母亲。医生在里面接产,警卫排在外面抬着担架等候,只等姐姐降生立刻离开这里,但姐姐却迟迟不肯出来。眼看敌人越来越近了,就在大家彻底失望手足无措的时候,姐姐终于左顾右盼地出来了。没时间再耽搁了,一件旧军装裹住姐姐弱小的身体,担架抬起浑身虚弱的母亲,一行人立刻冲出门,冲进了无边的黑夜之中。此时,被他们甩在身后的村庄,已经零零落落地响起了敌人枪声。他们头也不回地一直奔跑着,整整跑了一天一夜才甩掉了敌人的追击。一天一夜之后,警卫排长从一个老乡的锅里找到了一瓢煮玉米的水,递给了母亲。这就是母亲产后的第一顿饭,母亲一口气就把它喝干了。

母亲没有奶,一点点也没有。无奈的母亲整天把姐姐抱在怀里哭泣,不知该如何是好。但姐姐却从不哭,只是瞪着大大的眼睛静静地望着母亲,望得母亲心酸落泪。母亲就到处找人帮助喂姐姐,谁的孩子吃饱了,母亲就把姐姐抱过去吃点人家吃剩的奶。母亲说她数过,姐姐一共吃过24个人的奶。24个人啊!但姐姐最终还是饿死了。姐姐只在这个世上逗留了一个月就义无反顾地悄悄地走了。姐姐一直睁着那双大大的眼睛,直到最后,她也没能看懂这个炮火连天的世界。

母亲很长时间都无法从失去姐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直到有了哥哥。

从父亲给母亲的信中,不难看出父亲对母亲悉心呵护的缜密情感。他希望送哥哥去托儿所,希望培养哥哥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却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母亲,只是商量,只是劝导。难怪母亲常说父亲是个很重感情、很细心的人。

在这些信里,我终于找到了有关我的内容。

第一封关于我的信是在得知我出生后写的,这封信上父亲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上月二十三日来信和二十五日电报均悉。闻讯欣喜,希注意爱护和保养身体。”并关切地问询:“小子诞生后身体如何,是不是也跟四东小时一样?”父亲这时大概还没想好给我起什么名字,所以只称呼我为“小子”。

给我起名的信是在1953年3月27日写的,这时我刚满月。父亲在信里征求母亲的意见,问:“小孩名字取他个小东,区别比四东小,你看是否可以。”仅仅16天之后,父亲就牺牲了。

父亲的最后一封信是在牺牲的前一天写的。这封信的信封上写着一行字:另给四东带去一本花看。我很疑惑,“一本”应该是书,怎么会是花呢?是不是父亲写错了?我问母亲,母亲说没错,说父亲牺牲前的确是给哥哥带来了一本画满了花草的画册。母亲说那时小孩能看的画册很少,父亲见这本书挺好看的,就给哥哥捎回来了。

我找到了那本画册,那是一本志愿军用来识别朝鲜野菜的图谱,上面画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真的好看极了。

战争年代的铁皮箱

其实我早就见过这个铁皮箱,在我很小的时候。

这是个战争年代留下的箱子,箱体上的漆已经剥落了,仔细辨认才能看得出早年的黑绿色。如果不是有个木制底座的话,这应该是个极普通的铁皮箱,但那个精致的木制底座一下子就使这个箱子变得独特起来。底座很敦实,两面有孔,绳子从孔里穿出兜底拦上去,整个箱子就可以提起来了。即便看到这里,没人指点你也断然不会想到,这是一个用来挂在马背上、挑在担子上行军的箱子。

在我的记忆中,这个箱子永远是紧锁着的。小时候我很想知道这里面到底都藏了些什么,但妈妈从来不答应我的要求,从来不肯打开铁皮箱。

从烈士陵园回来后的当天,母亲就主动为我打开了这只箱子。

箱子打开的那一刻,我像被定住了似的呆立在那里,久久说不出话来——箱子里面是父亲的遗物,满满一箱子的遗物!

我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我从未见过的东西:父亲使用过的几个公文包、父亲获得的各种纪念章、父亲手书的家信、父亲的历史照片、父亲用过的手戳、抗美援朝慰问团赠送给父亲的纪念册、手绢……

在这里,我看到了父亲佩戴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一个胸章的背面写着:蔡正国、部别:第一二一师司令部、职别:师长、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度佩用第1号,上面盖着一方红色的大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一师师长章;另一个胸章的背面写着:蔡正国、部别:第四十军、职别:副军长、一九五〇年度佩用第0004号。

在这里,我看到了父亲牺牲时穿在身上的毛背心。毛背心是降色的,织着精致的花针,只是两条肩带都被剪断了,剪口很不规则,一定是在抢救时急急忙忙剪断的。在毛背心的右侧可以看到两个清晰的弹孔,一个在心脏处,一个在上腹部,都是致命的部位。弹孔的周围至今还依稀可见片片陈旧的血迹。

捧着这件毛背心,我的手止不住地颤抖起来。我仿佛看到了1953年4月12日的那个晚上,看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青龙洞,看到了父亲倒下的身影,看到了父亲的生命在人们的惊呼中渐渐逝去……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1)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朱元璋

    朱元璋

    活剥人皮,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竟然出自一个丑奇无比的放牛娃,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元璋。 本书为传记,描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其出身贫寒,少年为地主放羊至参加农民起义后,成为“洪武”皇帝并采取一系列安民政策,揭示了其伟岸的一生。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又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地朱元璋。
  •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
  • 多情爱因斯坦

    多情爱因斯坦

    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你不会因为大师的走下神坛而否认他的价值,反倒会因为他的真实而更加热爱他”。三开情窦,两次婚姻,本书本着不“为尊者讳”的出发点,N次情感走失、多场黄昏恋,特别是近期随着一批爱因斯坦私人信件的公开,带你走进爱因斯坦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终于掀开了相传已久的M夫人神秘的面纱;揭秘了爱因斯坦与前苏联女间谍码加丽塔及“末代女友”——普林斯顿大学图书管理员范图娃不为人知的地下情。客观、公正与生动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爱因斯坦
  • 林书豪:我是我的梦

    林书豪:我是我的梦

    “林来疯”席卷过境。国内球迷和留美博士的中外视角的全景观察。披露林书豪突然爆发的详细内幕,演绎了包括留学生在内的黄皮肤、“小个子”们如何在“弹簧人”和“肌肉棒子”林立的美国如何崛起的生动故事,让你贴近真实的林书豪。
热门推荐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

    挖掘、撷取了很多北大先哲、当代北大人和各界精英的哲思妙语,并根据写作需要加入了相应的经典案例,当然也不乏作者的一点儿管窥之见,希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读者。阅读《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让北大精神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延续她的辉煌。
  • 农门锦绣

    农门锦绣

    成为襁褓中的小婴儿,陆筝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什么?转眼又被亲生爹娘抛弃在农家?这回是真该哭了!农家又如何?本心仍在,照样可以踏出一片自己想要的锦绣人生!可是,她还没有准备好呢,一朝穿越,只因为无意中听到了一个不该听到的秘密,却被无良的少年邻居逼着随他一道离开养父母、离开家乡。从此开启的人生,荆棘中伴着锦绣,可是,跟她规划的似乎越来越歪了……
  •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毋庸讳言,一般人都不愿意老。不然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怕退休?甚至为延缓退休而涂改年龄,所谓五十九岁现象即是退休恐惧症的一种反应。所以,国人把正常退休形容为安全着陆,退休居然成了很不安全的事情,就如同有一架老掉牙的飞机,能够平安降落就是万幸。这时候就看出来,还是当作家好。退休不仅不会影响写作,还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写作。
  • 艳杀天下:错恋嗜血王爷

    艳杀天下:错恋嗜血王爷

    她是身怀超能力的人肉炸弹,却被最敬爱的人,一枪杀死!他是嗜血冰冷的绝色王爷,却抛弃怀有身孕的结发妻子,冷酷无情!当她的愤怒遇上他的轻薄,她的高傲PK他的深沉,是天雷地火的热恋,还是伤害背叛的孽缘?你爱我时,我的心尚在沉睡,我爱你时,你的心却已冷却……
  • 反科学研究部

    反科学研究部

    曹依从学生时代一直到工作年纪的事,在校园时,曹依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部门,名曰:反科学研究部。与部长王辉产生了恋情,直到她死去。
  • 为爱走上骗途

    为爱走上骗途

    这年头,骗子不好当啊!不能光看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打,要知道,做个“德才兼备”的骗子压力很大的,不过为了能得到心爱的女人,一切都值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拉贝次仁

    拉贝次仁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学会走商路

    学会走商路

    本书《学会走商路》,说到底也是念生意经的学问。书中再现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商家和各有千秋的奇招。以精湛的故事,列举并评析了商人在创业、经营、招揽人才、搜集情报、新产品开发、销售、广告、公关等不同战场上的决胜过程,俾使今天的经商者在对“前度刘郎”们的经验有所参照和参悟。从而运用商战的技巧,在攻与防、进与退、新与旧、苦与乐、胜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得心应手地趋吉避凶。历史上的商人千千万万,限于“商家典要”之故,仅精选出些许学习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