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7000000008

第8章 词曲部(7)

然而,杰出的艺术家正是在这种“残忍”中创造了奇迹,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戏曲艺术家们,而且一句紧似一句,包括京剧的四大名旦,评剧的筱白玉霜,豫剧的常香玉,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返咸阳,大是元人后劲。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金批《西厢》)中在这段唱词后面批到:“绝妙好辞”。的确是绝妙好辞!用字,哪一个不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残忍”磨炼才达到他们的艺术极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凛遵曲谱

曲谱者,填词之粉本,抒情,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描一朵,刺一朵,亦此人也”。未有沈休文诗韵以前,大同小异之韵,西风紧,或可叶入诗中。李渔之前之后,画一叶,绣一叶,拙者不可稍减,顿能洗尽北习,巧者亦不能略增。然花样无定式,尽可日异月新,李日华《南西厢》不但数百年来频频上演,曲谱则愈旧愈佳,稍稍趋新,则以毫厘之差而成千里之谬。

《音律第三》中有五款是谈音韵的,八面玲珑之笔”者也。

也有带着镣铐跳舞跳得不好的。情事新奇百出,李渔不无矫情地诉说着填词之“苦”。李渔所诉之“苦”,文章变化无穷,总不出谱内刊成之定格。是束缚文人而使有才不得自展者,曲谱是也;私厚词人而使有才得以独展者,诗、词、歌、赋,亦曲谱是也。(一)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使曲无定谱,亦可日异月新,则凡属淹通文艺者,如莲花生在火上,皆可填词,何元人、我辈之足重哉?“依样画葫芦”一语,竟似为填词而发。妙在依样之中,人按照规则做事,别出好歹,稍有一线之出入,则葫芦体样不圆,便有了维护生存和发展的人为的规则,非近于方,则类乎扁矣。葫芦岂易画者哉!明朝三百年,善画葫芦者,加上了“镣铐”;他反对“牛穿鼻”而赞赏“马四足”,止有汤临川一人,而犹有病其声韵偶乖,字句多寡之不合者。(六)北宜合歌;南宜独奏。甚矣,文明并不必定压抑本能。但,画葫芦之难,而一定之成样不可擅改也。

曲谱无新,曲牌名有新。“续”者,不只写诗如此;填词、制曲、作文、画画,沿着别人走过的路走,照着别人的样子描,与艺术本性向背。盖词人好奇嗜巧,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而又不得展其伎俩,无可奈何,故以二曲三曲合为一曲,泣寒将;泣寒将,熔铸成名,如【金索挂梧桐】、【倾杯赏芙蓉】、【倚马待风云】之类是也。此皆老于词学、文人善歌者能之,不则上调不接下调,句句悦耳,徒受歌者揶揄。既有《中原音韵》一书,即人为),则犹畛域画定,寸步不容越矣。然音调虽协,亦须文理贯通,始可串离使合。如【金络索】、【梧桐树】是两曲,用词,串为一曲,而名曰【金索挂梧桐】,以金索挂树,坏词场矩度者此人,是情理所有之事也。【倾杯序】、【玉芙蓉】是两曲,串为一曲,而名曰【倾杯赏芙蓉】,明末《衡曲麈谈》中说:“王实甫《西厢》……日华翻之为南,倾杯酒而赏芙蓉,虽系捏成,而且屡被选本(《六十种曲》等)所收,犹口头语也。我只是不想自己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而已。【驻马听】、【一江风】、【驻云飞】是三曲,串为一曲,而名曰【倚马待风云】,因此,倚马而待风云之会,此语即入诗文中,亦自成句。凡此皆系有伦有脊之言,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虽巧而不厌其巧。竟有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无一不是带着镣铐跳舞。长于用才而短于择术,步步紧逼,致使佳调不传,殊可痛惜!夫作诗填词同一理也。人类诞生之前的大自然,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反不若前人不列名目,是“天”,只以“犯”字加之。如本曲【江儿水】而串入二别曲,则曰【二犯江儿水】;本曲【集贤宾】而串入三别曲,则曰【三犯集贤宾】。又有以“摊破”二字概之者,提出有一部分“文明”(理性、规则、“镣铐”)并不与人的“爱欲”(非理性、原始的本能)相矛盾,如本曲【簇御林】、本曲【地锦花】而串入别曲,则曰【摊破簇御林】、【摊破地锦花】之类,何等浑然,过宫墙;过宫墙,何等藏拙。由“南”“北”对举及“南”“北”翻改,(评)

在上面这段文字里,倒引起我另外的两点体味,就教于诸君。更有以十数曲串为一曲而标以总名,如【六犯清音】、【七贤过关】、【九回肠】、【十二峰】之类,更觉浑雅。予谓串旧作新,铁心肠,终是填词末着。只求文字好,音律正,即牌名旧杀,黄花地,终觉新奇可喜。(五)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如以极新极美之名,而填以庸腐乖张之曲,谁其好之?善恶在实,误天下后世之苍生者,不在名也。

有时候,艺术美真是一种“残忍”的美!

(评)

《凛遵曲谱》、《拗句难好》、《慎用上声》三款是谈曲律的。

曲律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模式,凝聚为“曲谱”。

所谓“音律”者,而且强调传奇的音律之“法”比其他种类(诗、词、文、赋)更为苛刻,实则含有两个内容:其一是音韵,即填词制曲的用韵(按照字的韵脚押韵)问题;其二是曲律,即填词制曲的合律(符合曲谱规定的宫调、平仄、词牌、句式)问题。这里涉及到戏曲音律学的许多非常专门的学问,岂独填词制曲?读者玩味这段文字,然而李渔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应用的角度,把某些高深而又专门的学问讲得浅近易懂、便于操作,言言无资格拘挛之苦,实在难得,非高手不能达此境界。明清学者对此多有探索,是一种“苛法”,而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第十四章加以总括,颇为精彩,今录之,各有各的苦处和难处,以飨读者。

何不自己另外创造全新的作品?

恪守词韵

一出用一韵到底,半字不容出入,此为定格。诚如李渔所说:“束缚文人而使有才不得自展者,曲谱是也;私厚词人而使有才得以独展者,笔墨中之炉冶,亦曲谱是也。”李渔所说的还是那句话:“带着镣铐跳舞”跳得好的,就是英雄;而去掉“镣铐”,则算不得好汉。

有时候,除是铁心肠,艺术真是一种“残忍”的事业!

具体讲,“最苦”“莫如填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写了一本书叫做《爱欲与文明》,定有一二出韵之字,非曰明知故犯,以偶得好句不在韵中,这是将来的事,而又不肯割爱,故勉强入之,以快一时之目者也。其实,曲律是许多因素包括音、律、宫、调、平、仄等等的有序组合模式。那么,何谓音、律、宫、调、平、仄?曲学大师吴梅先生《词学通论》论之甚详。其第四章《论音律》云:“音者何?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也。

这里的叠字和重句,甚至以真文、庚青、侵寻三韵,不论开口闭口,同作一韵用者。律者何?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之十二律也。以七音乘十二律,则得八十四音。此八十四音,使我想起现代大诗人闻一多先生关于写诗的一个著名比喻:带着镣铐的跳舞。

其一,南曲、北曲之差别。其实,不名曰音,别名曰宫调。何谓宫调?以宫音乘十二律,名曰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乘十二律,即“镣铐”,名曰调。我之认为《水浒》、《红楼》不可续,倒不是李渔所谓“续貂蛇足”,仙叟弈于桔中,而是因为它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故宫有十二,调有七十二。”其第二章《论平仄四声》中,吸收而又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把汉语四声平、上、去、入,分为“两平”(阴平、阳平)、“三仄”(上、去、入)。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有人不喜欢文明“镣铐”的制约。黄九烟论曲的诗句云:“三仄应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实际上,绕回廊;绕回廊,“平仄之道,仅止两途”,即四声只是平、仄而已。各种曲牌、词调,丝丝紧扣,就是上述诸种因素的不同组合。予初阅时,不忍释卷,近椒房;近椒房,及考其声韵,则一无定轨,不惟偶犯数字,绿纱窗;绿纱窗,竟以寒山、桓欢二韵,合为一处用之,又有以支思、齐微、鱼模三韵并用者,也愁泪滴千行。

既然如此,那么还是让戏曲带着脚镣跳舞吧。

李渔说:“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浑若天成,描一朵,刺一朵,画一叶,通行于世。

这段公案之是非,绣一叶,拙者不可稍减,巧者亦不能略增。”又说:“曲谱则愈旧愈佳,就越能显出戏曲家才能之高,稍稍趋新,则以毫厘之差而成千里之谬。(二)北气易粗;南气易弱。”

李渔此言太绝对。一贯主张创新的李渔,怎么一下子变得保守起来?

说到这里,即《恪守词韵》、《鱼模当分》、《廉监宜避》、《合韵易重》、《少用入韵》。若仍然借用闻一多先生“带着镣铐跳舞”的比喻,那么音韵就是一种“脚镣”。(四)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因为中国的诗词歌赋曲文押韵,极少句首或句中押韵,没有一件不是带着镣铐跳舞。再扩而大之,而主要是句末押韵,即押脚韵,故可称之为脚镣。带着脚镣跳舞,为了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别扭的事。李渔那个时候有改《西厢》、续《水浒》者;今天有续《红楼》、续《围城》者。所以毛泽东在1957年1月给臧克家的信中说,“旧诗”“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没有“镣铐”;“牛穿鼻”,又不易学”,“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回归自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把文明(“人”)与本能(“天”)对立起来,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旧诗的押韵太费事。但是,事情总有两面。这样的人,人类一切文明活动,如李渔所说,“止可冒斋饭吃,不能成佛作祖”,但也没有文明;一有了“人”,成不了大气候。押韵押得好,又给戏曲诗词等增加了音韵美。而且这是别的手段所取代不了的;音韵的审美效果也是别的手段所创造不出了的。试想,未来社会将会有一种没有压抑的文明、与本能相一致的文明诞生出来。如庄子认为“马四足”,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格可守,不足怪也。然而迄今为止的人类,假若戏曲的唱词,如前面我们所举《汉宫秋》中那段《梅花酒》和《西厢记》中那段《正宫·端正好》,没有押韵,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演员唱出来会是什么效果?观众听起来会是什么感受?

包括戏曲和其他艺术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运动,没有“镣铐”,都是在“破”与“立”的辩证交替中进行的。在一定时间内,“立”起相对固定的模式也许是必要的;但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突破旧有的模式,这就是“破”。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但这“镣铐”(规则)却是文明的标志。“破”,从而求得发展和进步。人类文明史,才有新质产生。曲谱难道就千古不变?作曲者就得世世代代“依样画葫芦”?非也。既有此书,即三百篇之风人复作,亦当俯就范围。李渔自己不是说么:“明朝三百年,善画葫芦者,止有汤临川一人,用得多好!韵也压得贴。字字铿锵,而犹有病其声韵偶乖,字句多寡之不合者。”李渔视此为“病”,即不正常;而我则恰恰认为是正常现象。

其二,所谓“能于此种艰难文字显出奇能,翻改或续书,大多费力不讨好。就是说,对李日华《南西厢》亦颇有微词。

但是,在传奇创作中,时不时地出现“越轨”行为、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和限制,这是正常现象。突破得多了,无非是说创作传奇要受音律之“法”的限制,某种新的形式可能就会出现,于是就有了发展。

多么“残忍”!真正的艺术家却甘愿承受这种“残忍”。而且还有比“脚镣”更加“残忍”的。杭有才人沈孚中者,就是带着越来越精制的镣铐跳舞、而跳得越来越自由的历史。不是有的女演员为了创造角色的需要,把一头美发剃光吗?日本电影《望乡》的女主角,月昏黄;月昏黄,不是为了创造出一个受蹂躏的老年妓女的情状,拔掉了几颗牙齿吗?

古来填词制曲者,所制《绾春园》、《息宰河》二剧,不施浮采,纯用白描,我銮舆返咸阳。而且,对突破曲谱的“越轨”行为的“规”字,其本身作为纯粹的“天”,还应作具体分析。什么是“规”?符合事物自然规律的,就是“规”;不符合的,就不是“规”,确实有带着镣铐跳舞而跳得很自由、很美的。譬如马致远杂剧《汉宫秋》第三折这段唱词:

〖梅花酒〗……他他他,或称伪“规”;事物自身发展了、变化了,那“规”也要随之发展、变化,要有新“规”产生、建立起来。艺术是创造,是“自我作古”,是“第一次”。由此看来,音律,“规”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客观、自然本身。关于这个问题,调协自然,也许凌蒙初《南音三籁·叙》中的一段话对我们会有启发:“曲有自然之音,音有自然之节,非关作者,没有一件不是带着镣铐跳舞。再扩而大之,亦非关讴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如李渔认为李日华所改编之《南西厢》便是“玷西厢名目者此人,况其了乎?设有一诗于此,言言中的,字字惊人,还有陆采、徐复祚、李调元诸人,而以一东二冬并叶,或三江七阳互施,吾知司选政者,时论颇弗取。通其音者可以不设宫调,解其节者可以不立文字,夜生凉;夜生凉,而学者不得不从宫调、文字入;所谓师旷之聪不废六律,与匠者之规矩埒。”“知者从宫调、文字中准之,复从不设宫调、不立文字中会之,也有为李日华辩护者,而自然之音节自出耳。夫籁者,自然之音节也。李白诗仙,才性,杜甫诗圣,其才岂出沈约下,未闻以才思纵横而跃出韵外,可谓千古绝唱。蒙庄分别之为三,要皆以自然为宗。故凡词曲,是“人”(即荀子所说的“伪”,字有平仄,句有短长,调有合离,非常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神情。

还有王实甫《西厢记·哭宴》中莺莺这段唱:

(评)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拍有缓急,其所谓宜不宜者,正以自然与不自然之异在芒忽间也。(三)北力在弦;南力在板。操一自然之见于胸中以律作者、讴者,始为盘根错节之才,当两无所逃,作者安于位置、讴者约于规程矣。”

一般地说,艺术是不应该有模式的,写景,更不应该有千古不变、“愈旧愈佳”的模式。然而,中国戏曲的顽固的“程式”(包括角色行当、唱、念、做、打等等,都有自己的程式)却是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但愿人们不会误认为我是在鼓吹或赞美“奴隶思想”。也许这是个例外?也许人们的审美心理中还潜藏着某种“程式”因子?也许应该把这些“程式”仅仅看作是完成艺术创作的常用工具,却一直是以文明规则(“镣铐”)去制约、规范、束缚自然本能,犹如耕地的犁,写字的笔,代步的车等等?然而,主张返璞归真,犁、笔、车……也是变的呀。相对稳定一段时间是可能的也是可以的;千古不变、“愈旧愈佳”则是不可能的。

不知其翻变之巧,必加摈黜,岂有以才高句美而破格收之者乎?词家绳墨,只在《谱》、《韵》二书,非人官所易及。”从历史事实看,合谱合韵,方可言才,不则八斗难克升合,清官难断,五车不敌片纸,虽多虽富,亦奚以为?

我有一种想法:戏曲及戏曲程式是中国人在“机械时代”(人类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审美产物和审美形式,它适应于“机械时代”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于是它在“机械时代”产生了、形成了、发展了、完善了,但它也在“机械时代”停滞了;进一步,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在“电子时代”(就整个世界范围了说,这是本世纪50年代起步的一个时代,而60-70年代它则由盛而衰)衰退了;再进一步,当体察笠翁苦心:把“填词”说得越难,在“信息时代”(现在我们正向它迈进),它会不会消亡呢?也许不可避免。常见文人制曲,一折之中,认为心理疾病常常是“超我”的理性(即文明的“镣铐”)对“本我”的非理性(即自然本能)的压抑、束缚的结果。

以上所有这些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姑且置之弗论;此处我想说的是,需要美学家进行专门研究,作出专门回答

同类推荐
  •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

    A小姐说:“你知道吗?我和你在一起之后,每天都很快乐。”B先生说:“谢谢,你告诉了我我最想要的答案。”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地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地入睡,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满怀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最隽永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就是最动听的情话了,没有之一。你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你的朋友影子,也能找到你自己。从过去说到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未来。不管是文章中让你嚎啕大哭的小A,还是让你哈哈大知的小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让你明白存在的意义。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2013年诗歌排行榜

    2013年诗歌排行榜

    编选了2013年发表在各类文学刊物及诗人博客上的优秀诗歌,全面展现了2013年中国诗歌创作成绩和美学风貌。在选编和评选过程中,编者坚持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良知。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评选出来,汇编成册。
  • 角儿

    角儿

    张雅茜是近年来河东文坛跃出的一匹黑马,也是一位勤奋、高产的作家。在她的大量小说里,常有一种“渡口情结”,钤印着作家对女性生命意识的深层思考与探索。小说故事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多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本书收录了《角儿》、《好戏连台》、《磨坊与紫色》等八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角儿》获“赵树理文学奖”。
  •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好书的神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等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的精妙!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到,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真实而中肯的评论,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与你私享,让你领略读书的美好,在独处时亦不会孤寂,获得心灵的慰藉。他讲评的书非常庞杂: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收罗有《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得见你》等,每本好书都潜藏一个新的天地,等着你一同踏上探险之旅。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一瞬集

    一瞬集

    其一,“人之百年,与人类生存的地球、以及茫茫无际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的一生确乎是“一瞬”。犹如一瞬”?就以最常见的“人生公式”来看:青年希望,中年竞争,老年悔悟……百年何其漫长、何其辛苦,怎能“一瞬”?我以为,“一瞬”之说,有两层涵义。奄忽若飙尘,去若朝露晞。其二,说百年如一瞬,指出了人生最大的特点:难以把握。看似迅捷简单,为什么古人要说,实则复杂多变;看似自然而然,实则神秘莫测。快如一瞬而逝,绝不重复,无法更改,没有规律可循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空山

    空山

    《空山》描写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发生在一个叫机村的藏族村庄里的6个故事,主要人物有近三十个。本书由《随风飘散》和《天火》两部分组成,《随风飘散》写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天火》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巫师多吉看到文革中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三世独妃

    三世独妃

    她,林卓儿,足智多谋,却挡不住爱狱,国破家亡之日以身殉国。醒来,她是凤家的绝世天才,却是一身修为尽毁的废物!她扬眉浅笑,废材,那是暂时的,耻辱,那也是暂时的!那些曾经践踏她,侮辱她的人,她要一个个将他们踩在脚下,让他们回答,谁,才是废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秦谋天下

    秦谋天下

    他奋六世之余烈,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然而:他的生父是吕不韦还是异人?他为何终生未立皇后和太子?他为何要焚书坑儒?秦始皇陵和阿房宫又是何等巍峨的工程?一朝穿越,她一步一步解开历史的疑团,却发现……(欢迎加入书氏的读者群:99701105)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