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0500000012

第12章

吃的习俗

有河南的朋友来,约我在楼下的东北乡村菜馆小酌。从办公楼到菜馆只有几百米距离,风却吹得人浑身发冷。朋友说,今天是冬至。又说,北方的习俗,冬至要吃点儿饺子,就不会冻掉耳朵了。我是移居北京的江苏人,第一次听说,自然一乐:想不到饺子与耳朵会产生如此联系。太有童话色彩了。看来北方过往的冬天确实严酷,使人生怕身体的某个零部件会成为牺牲品。不是还有个传说嘛:黑龙江人在野地撒尿,拿根棍,随时准备敲断冻成冰柱的尿液,以求脱身。当然,那是夸张的笑话。

在馆子坐下,点完菜,又叫一盘饺子。服务员说没有,只有锅贴。这算什么东北乡村菜馆嘛,冬至的这一天,居然没有饺子。估计是南方人开的,打着东北的幌子。朋友无奈:那就改锅贴吧,代替饺子,总算一点安慰。等锅煎成的,而是包裹成春卷的模样(只不过两头露着馅),在平底锅里生煎的,一面已快被煎成焦黄的锅巴了。闭着眼凑合吃吧,朋友说,就当它是改版的饺子。嘿,他直到这时候还没忘掉饺子。吃的习俗,真是深入人心。

下班后去小区物业交暖气费,拎着刚买的一袋生肉,原准备炖粉条的。物业的人搭讪:剁馅包饺子吧?原来他们也知道冬至要吃饺子。他们可是刚从安徽来打工的,这么快就接受了北方的风俗。我也不该马虎呀。没时间包,就去超市买一袋速冻的。总算对得起这个不是节日的节日。一边煮,一边自我调侃:今年冬天,耳朵有保障了。

冬至吃饺子,打着耳朵的名义,满足这张嘴的。馋嘴的人总能为自己的馋找到种种理由。馋说白了是一种瘾。馋嘴的人,瘾君子也。

不仅冬至如此,立秋那天,北方人就要吃点肉,说是长膘,好抵御即将来临的寒气。这莫非是中国特色的“食肉节”?涮羊肉的火锅店,形势热闹起来。这个日子,几乎所有人都像要大开杀戒一样兴奋,吃得满面油光。素食主义者是很难办的。除非他真的打定主意:“永远不做大多数”。但无形中就被大众化的节日气氛排除在外了。好在中国的素食主义者自古就不窝囊,擅长用豆制品,“炮制”出素鸡素鸭素火腿。哪怕仅仅吃个名称,终归体现出了参与意识。重在参予嘛。素食,毕竟不是绝食。

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每个节日都有饮食方面的主角,各唱一台戏。好戏连轴转,皇帝轮流做,吃的习俗没完没了,周而复始,中国人的餐桌成了小舞台,中国人的食谱,也就像列车时刻表一样井然有序。虽然变着花样吃、想尽办法吃,仍有其潜在的规律。这规律又跟二十四节气息息相通。即使已进入公元二十一世纪了,中国人的饮食传统,还是按照农历排列的。还是折射出农业社会的影子。

除了全国性的风俗(堪称“国风”),还有地域性的习俗,操纵着各自的子民。譬如饺子,在北京,不仅冬至时吃,大年三十晚上(农历除夕)也要吃的。“借饺子的谐音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又因为饺子外形酷似古代的元宝,在辞旧迎新之时吃它,象征着国盛民富‘招财进宝’,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愿望。还有人在饺子馅中放入银币、铜币以及宝石等用来占卜一年吉祥、顺利。(刘建斌《京华春节食风谈》)而在江南,通常炒年糕,象征“年年高升”。用肉丝炒,用雪里蕻炒,上海还有用螃蟹炒年糕的,如今已成了本帮菜中的一道精品。

北京腊月初八,常常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要熬腊八粥的,腊月初八食粥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后,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求人生的真谛,他长途跋涉,终日辛劳,晕倒在尼连河畔。这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女用拣来的各种米、豆和野果熬粥给他喝,使释迦牟尼终于苏醒过来,并于腊月初八日得道成佛。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群僧诵经作佛事,还仿效牧羊女以多种米豆干果熬粥敬佛。”(刘建斌语)在我老家南京,没有腊八粥,可能觉得要凑齐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松子、红豆、绿豆、黄豆之类太费事;老百姓爱做的是八宝饭,系将糯米干饭蒸成碗状,倒扣过来,浇上红枣、核桃仁及各色果脯熬成的糖稀,酒后热气腾腾地摆在桌中央,大家你一勺我一勺挖着吃,香甜糯软,无论从视觉还是味觉都是一大收获。

我来北京之后,鱼米之乡的八宝饭远了,也改喝腊八粥了。腊月初八,没时间熬粥,就去便利店买一听易拉罐装的,用微波炉加热了,象征性地敬一敬佛,同时也安慰一下自己:在异乡过得还是蛮有情调的嘛。我快被异乡给同化了。

吃的习俗,多多益善,增添了流水般的日常生活的情调,使无趣的日子变得有趣了。新鲜的食物,因为古老的习俗而沾染上几分历史感、文化味,乃至神圣性。即使在无神论者的国度,也需要信仰的。“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饮食为宗教,以饮食为信仰。这构成他们一日三匝、重复修炼的功课。习俗使吃由形而下转变为形而上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如果剔除了饮食文化,多多少少会显得苍白,或假太空。

只是,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某些习俗,快要失传了。还以北京为例,早先有谚语: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儿的“关东糖”。当代的白领,已听不懂了。腊八粥送信儿比喻春节将至,关东糖则是祭灶王爷的必需供品,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债台高筑的人开始发愁怎么应付债主上市追账。灶王爷是谪仙,深入万户千家厨灶之间,了解各种善恶情况,每年腊月二二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三大晚上再返回,对各家进行奖惩。它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尊神。烧什么,吃什么,全在其眼皮底下,祭烘供上黏性很大的麦芽糖,又叫糖瓜儿,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也算小小的“贿赂”。这体现了很有趣味的人神关系。

现在,祭月二十三,还有谁祭灶吗?吃惯了巧克力的孩子们,不知关东糖为何物,更不知灶王爷是谁。

即使大人,也不认为自家精装修的厨房,会有一尊神的存在。其实,相信神在屋顶下与自己共呼吸,未尝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只是,浪漫也需要力量的。现代人已无浪漫的力量。实用主义,对古老的习俗造成最大的破坏。

灶王爷,灶王爷,你吃过汉堡包吗?

灶王爷,灶王爷,你见过煤气炉与抽油烟机吗?

生命的革命,是从厨房开始的。

鱼图腾

中国人的年夜饭,家家户户都要烧一条鱼,供着,节日过后才吃。取“鱼”与“余”的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这条鱼需完整,有头有尾,以表示做事要有始有终,才能功德圆满。全家人的心愿都寄托在这条鱼身上了:它已超越一般食物的概念,而成为幸福生活的标本。辞旧迎新之际,谁不希望家有余粮、家有余钱呢?谁不希望年年如此呢?由这个细节即可看出,中国人一直是一个生活在希望中的民族。

它之所以有希望,仅仅在于它从不绝望;哪怕承受着苦难或贫困,也能跟一条象征主义的鱼相濡以沫,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这就是它的希望所需要的最小本钱。而希望本身,却构成它最大的生命力。在几大古老文明中,似乎只有中华文明如鱼得水、年复一年地延续到今天,每一道年轮都清晰得像刻出来的。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东西支撑着,很难保持这种周而复始、以不变应万变的秩序。

根据传统习俗,这条带有礼仪性质的鱼,最初用鲤鱼,后来才推而广之,用哪种鱼都可以。为什么鲤鱼是首选?因为中国人的信仰中,鲤鱼最吉利。《神农书》里有一“排行榜”:“鲤为鱼之主。”还有人说:“鲤鱼都是龙化。”“黄河鲤鱼,习性逆流而上,一旦跃过位于今山西的龙门,就摇身变成龙了。当然,此乃中国人为鱼类所臆造的最优美的一个神话。连理智的孔子都信这个。特意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鲤”。能说他不是望子成龙吗?鲤鱼在中国,堪称鱼类的“形象大使”,年画上描绘的大多是鲤鱼,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我个人认为:跃跃欲试跳龙门的鲤门,跟周游列国的孔子一样,可以构成古老黄河文明的图腾。所谓“狼图腾”,其实是舶来的,并非本土所有。符合中国人品性的,还是“鱼图腾”。道家始祖庄子《逍遥游》,开篇即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根据其描述,此种神奇的鱼比当代的航空母舰还要大得多,而且能化身为高飞九万里的鹏鸟,绝对算壮志凌云。这跟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异曲同工,只不过更为豪放。“鱼图腾”细化为“鲤鱼图腾”,就较接近后来占主流的儒家思想了: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学而优则仕,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使“鲤鱼图腾”由梦想兑换为现实。龙门之上是官场。

“鱼图腾”,中国特色的“变形记”。不管老庄还是孔孟,本质上都属于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又时刻准备着脱离大众,转而领导大众。“鱼图腾”的幕后,隐藏着的实则是“龙图腾”。中国人,不都自称龙的传人嘛。

鲤鱼之吉祥,还在于它见证了最早的“真龙天子”,黄帝。《河图》:“黄帝游于洛,见鲤鱼长三丈,青身无鳞,赤文成字。”据说鲤鱼额头有字,是鱼中的帝王,或龙的化身:“额上有真书王字者,名‘王字鲤’。此尤通神。”(见《清异录》)

中国的神话中,能化而为龙的,除了鱼之外,还有马。马也是“龙种”,正如鲤被封为“稚龙”(婴儿期的龙)。因鲤鱼有五色,古人还拿马来相比:“赤鲤为赤骥,青鲤为青马,黑鲤为黑驹,白鲤为白骐,黄鲤为黄雉。”跳龙门的黄河鲤鱼,浑身火红,属于赤鲤,正处于“转型期”。

孔子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当指生鱼片。

中国人吃生鱼片(犹如今之三文鱼),很早的。切脍,越细越好,首先仍是鲤鱼。尤其宋朝,用现捞上来的黄河鲤鱼作生切鱼片,因宋太祖爱吃而流行为东京汴梁的一道名肴。“黄河鲤鱼,是以压倒鳞族,然而到黄河边活烹而啖之,不知其果美。”(梁章巨《浪迹三谈》)中州(今河南)一段的黄河鲤鱼,在当时堪称“顶级美味”。它执掌牛耳之际,长江流域的武昌鱼,尚且默默无闻,或根本上不了台面。古人“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直到当代,毛泽东写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的身价才大大提高,今非昔比。我以为黄河鲤鱼与武昌鱼,可分别作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吉祥物。

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春节时供奉的千年之有“鱼”,不见得非用鲤鱼不可?我猜测是唐朝。因唐朝皇帝李姓,与“鲤”谐音,而举国禁止捕食鲤鱼。老百姓置办年夜饭,当然也必须用别的鱼类代替。否则是违法的,要吃官司的。

鲤鱼在唐朝,地位最高,真正跳进了人间的“龙门”,皇帝共命运,喻示着大唐之宏伟气象。《大业杂记》:“清泠水南有横渎,东南至砀山县,西北八通济渠忽有大鱼,似鲤有角,从清泠水入通济渠,亦唐兴之兆。”后来,唐玄宗游漳河,亦曾见赤鲤腾跃,“灵皇之瑞也”。他老人家一高兴,就给鲤封了个爵位:“赤公”,并且下令写进“宪法”里。鲤仿佛成了唐朝李姓皇帝的“无房亲戚”,不仅无人取虐待,在世俗中的知名度乃至荣耀,似乎列于将相之上。

直到李唐政权垮台后,鲤才重新成为食物,端上百姓的餐桌。

鲤,做皇帝国戚的感觉,很好吧?

鲤,是否至今仍想“梦回唐朝”?

在中国,鲤的命运,本身就像一小部额外的“史书”。通过它,甚至可以“解构”历史,“解构”中国的图腾。它不仅是一条古典主义的鱼、浪漫主义的鱼,更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鱼,乃至象征主义(后现代?)的鱼。它自始至终都游泳在隐喻之中。光与影,形而下与形而上,共同制造了鲤的幻象,制造了鲤的喜怒哀乐。虽然它,作为实体,却浑然不觉,逗留于江山与水草之间,根本不知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导演”是谁。

中国人的想像力,赋予了鲤以更多的背景、更多的情节、更多的内容。

武昌鱼

武汉的招牌菜,自然非武昌鱼莫属。“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的诗句,为它做了活广告。武昌鱼就这样一下子跳进了龙门。众所周知,毛主席多次来武汉,有两大爱好一直没有变:其一是横渡长江,其二则是吃武昌鱼。看来水性好的人,必然爱吃鱼。但光爱吃还不行,能写出诗来才算真本事。

真实,毛主席的这两句诗,化用了三国时期东吴的民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东吴(公元222-280年)共经历四位皇帝,先建都武昌(湖北鄂城),后迁都建邺(江苏南京),又还都武昌,再迁建邺。一直在武昌、建邺两地荡秋千,所以才有了横向的比较。这首民谣,肯定是赞成定都南京的派别所传唱的。反对派听了会怎么想呢?我估计会撇一撇嘴:武昌毕竟有鱼吃,长江下游的南京呢,恐怕只能喝白开水了,傻瓜才会这么选择!且不论孰是孰非,至少能看出:武昌鱼在一千七百年前就出名了。武昌和南京的关系,在东吴人眼中,有点像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只能狠下心来取舍。

同类推荐
  • 拿手热菜

    拿手热菜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川菜杂谈

    川菜杂谈

    《川菜杂谈》是车辐先生九十岁高龄时推出的美食著作。书中自称为“好吃嘴”的车老,不仅把他多年来总结下来的川菜绝活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们,而且还收录了不少车老写的名人谈川菜的文章。书中将车老早年发表过和未曾发表的关于川菜的文章收入其中,用川菜表现老成都的文化。既有川菜的具体做法,也有川菜的故实旧闻,既有名流交往中的美酒佳肴,也有蕴藏在饮食中的文人雅识与情趣。
  • 高血压食疗菜谱

    高血压食疗菜谱

    《常见病食疗菜谱丛书》是为常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精心策划的一套食疗养生菜谱丛书,其10本。《高血压食疗菜谱》精选了近60种对高血压具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和预防作用的日常食材,详细、全面、科学地介绍其基础知识,并配备了近120道菜例,还包括一些高血压的常识,让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轻松抵抗疾病威胁,健康生活每一天。
  • 巧手一招鲜

    巧手一招鲜

    本书中大师教您做菜的巧招。家常菜是指百姓人家日常制作和食用的菜肴,是选用普通的原料、根据家人的品味爱好制成的,不仅味美可口,而且有浓郁的乡土情愫,让人深深地喜爱和留恋,犹如乡音、母语一般深入骨髓和灵魂。中国烹饪大师史正良先生通过潜心总结研究、反复实践、制作、编写出这一套全新的家常菜谱,其中的菜肴用料普通、制法简便、调味适口,并且营养合理、易学易变,对于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培养美食情趣有极大好处。
  • 营养粥配小菜

    营养粥配小菜

    《美食天下(第1辑):营养粥配小菜》讲述一碗粥,融汇五谷杂粮精华,根据其营养和性味特点,搭配与之互补的健康小菜,就是适合早、晚食用的的黄金营养美昧组合。美味实惠的粥菜组合,浓缩中华食养智慧,汲取中医养生精华,健康养生其实很简单。
热门推荐
  • 卑微的枯竭

    卑微的枯竭

    【新书《肥女翻身:我的王妃是大佬》已开坑,欢迎大家踊跃入坑!双强,轻松文!】 母亲对我的态度,让我发现了我的亲生父亲。那时候,李顾瑜就是我的港湾。我自以为是的给母亲顶罪,她却逍遥的渡过我难熬的三年。我出来后,那个女人对我完全不在乎,只在乎那个名义上的哥哥!我不喜欢他,我想要逃离他,甚至忘记那些人。他却死死的不放过我。那天,他说,我甘愿做一颗小草,在你心中慢慢成长,直至枯竭。我需要对你们摇尾乞怜博得同情,还是在别人的心里真真正正的成为了那个最后卑微的人……还是……
  • 责任就是能力

    责任就是能力

    责任就是能力!微软、华为、联想都将责任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和标准。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吗?追求卓越的事业巅峰,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四季养生家常菜

    四季养生家常菜

    《美食天下(第1辑):四季养生家常菜》让你在自家的一片小天地,就算足不出户,也同样能够享受一次次美食盛宴,为家平添几分温馨的气氛,不仅能带给您丰富的味蕾体验,更给了精神味蕾一次精彩又刺激的奇妙之旅,这便是美食的诱惑、美食的精神、美食的天下。
  •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流畅的笔触生动地将世界文学知识汇总成为100个小小节点,阅读中感悟文学,体悟经典。
  • 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世事如棋,人生如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会这张无形的棋盘上精心地布局。善于揣摩人的心性,知晓历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拥有精妙绝伦的高招,下出变幻莫测的妙棋:强者当更强,弱者将突围,变弱为强。本书精选古今中外众多鲜活的历史个案,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情境,充分展示人在生死存亡时刻的决策与谋略。本书以史为鉴,希望您在开启它的那一刻,不仅仅阅读到无数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也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博弈智慧,在现实中更好地选择人生策略,多一分成功,少一分失败。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我快要碎掉了

    我快要碎掉了

    本书试图以我们大多数人外化的存在状态:寻与不寻,猎手与猎物,探寻与之或对立或模糊或平行的内心世界。坏坏和走走相遇,一个寻者,一个等待者。他们相恋,交流,写作,倾诉,分手。“这种悲伤是他们两个人的:无法得到爱的悲伤,无法释放爱的悲伤。她就像个溺水的人,双手挥舞,试图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每一段感情其实都是生命的一次充满希望的挣扎,只有这种挣扎才能证明,她还活着。”就像一些梦境、一些对话、偶发事件、读过的诗歌、看过的小说、一次旅行、某次不起眼的悸动,会触动我们深藏的真实。它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它需要你放下防备、放下束缚、放下犹疑、放下立场,梳理被遗忘或正被遗忘的片段,走进自己,才能走进它的世界。
  • 把他送回家

    把他送回家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