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丧葬类:此类乐曲速度缓慢,对颤音进行夸张性处理,起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其中的“哦仁忍”之音准,具有明显的游移性,节奏自由。在音阶上,女声多运用角、宫、商三音音例,男声部多运用宫、角两音,并作上下八度重复跳跃和八度内向上向下滑音,使音程摇摆不定,男女声部间的音程大多以主音作纵向性终止,其他音程随意性极强。
(3)叙事类:由于东巴经典多为叙事性作品,故这类唱腔种类最多,各教派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它以《鲁般鲁饶》及《创世纪》唱腔最具典型性,多带有浓烈的游牧文化特征。
(4)禳解类:这类音乐属于典型的唱腔音乐,并伴有念白,亦带有纳西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形态及特征,代表性作品有“尤玛调”、“什罗朝神调”,它们是借助神灵的力量来禳除病魔以及鬼怪的。
3.器乐
(1)白沙细乐:白沙细乐流传于丽江城乡,演奏于丧葬仪式上,其起源有“元人遗言说”,如光绪《丽江县志》:“先是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有“创自民间说”,如清代诗人李玉湛《一笑先生文钞》中称:“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北沙以待之,歼夷殆尽……‘北沙’者,‘白尸’之转音。‘白’,蕃夷也,‘尸’,死也。木氏歼蕃夷于此地,因此得名。今土人犹名此为‘白尸’也”;有“纳藏汉音乐融合说”,今人和云峰先生之《纳西族文化背景中的传统音乐》称:“(16世纪以后)民间创作了《勃乐》(白沙细乐),以祭奠1548年发生的‘蕃纳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明末清初以后,它又吸收了汉族音乐,使白沙细乐趋于成型。
白沙细乐又叫“白尸细里”,或“别时谢礼”,共有“笃”、“一封书”、“三思水”、“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赤足舞”、“云雀舞”、“挽歌”、“舞曲”等几个曲牌。俗称“笃”为序曲;“一封书”为忽必烈赐予纳西首领阿良乐队,回到大都后非常怀念远在玉龙山下的乐队并来信询问之,阿良写信回秉乐队安康,并作“一封书”以为回赠之作。也有的称:木氏之女得知父王设伏于白沙以待杀害永宁王之消息后,曾给丈夫(永宁王)写信密告。此曲所描写者,正是公主写信之情景;“赤脚舞”又叫“跺蹉”,描写公主因向丈夫告密而被父亲囚于玉湖,在碎瓦砾上赤脚踩踏以为惩罚之情景;“公主哭”表现公主在囚室中凭窗望见永宁王及其将士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时的悲哀;“三思水”描写兴修水利的场面;“美丽的白云”又叫“阿利里吉排”,为挽歌,倾诉惜别之情;“舞曲”又叫“抗蹉”、“弓箭舞”,边演奏边跳,曲调与“赤脚舞”相似;“云雀舞”又叫“劳曼蹉”,描写一对云雀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其他乐曲很明显地是汉族音乐的纳西化。
(2)丽江古乐:丽江古乐指已被纳西化的汉族道教洞经音乐。它原是洞经经文唱腔,后蜕变成了单纯的器乐曲在民间流传,分“神州”与“华通”两个大调,其下又分五十多个小调,现仍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有二十多个乐曲。主要演奏于婚丧、求子、祈福、消灾、超度、做斋、新房落成、二月十五日谈文经、八月十五日谈武经,以及二月初三文昌圣诞、五月十三武圣会、六月二十四关帝圣诞、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下元日等的道场仪式上。在一些地方,九月初一朝斗会、庙宇落成安龙垫土仪式、地方性禳灾度厄仪式、追悼烈士仪式上也演奏古乐。所使用的乐器有板胡、楠胡、胡琴、低胡、曲项琵琶、苏古笃、瑟、筝、十面云锣、大鼓、小鼓、大钹、铙、小擦、片擦、闹哩子、大木鱼、板鼓、提手、铜铃、叮响、击子、面铛、云磬、体磬。所奏乐曲可分以下几类:
一为调音曲。谈经之前,各管弦乐器要依竹笛调音高,所奏者为“调音曲”;
二为经腔。俗称“大调”,即谈经时演唱经文的曲调。相传有十五首,现存“开经偈”、“清河老人”、“吉祥”、“元始”、“全八卦”、“十供养”、“五声圣号”、“咒章”、“华通”、“十华”、“十通”等11首;
三为细乐曲牌。也称“小调”,是在唱诵经文之前后及间隙所演奏的乐曲。相传有三十多首,现存十二首:“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水龙吟”、“代五”、“山坡羊”、“慢五言”、“柳摇金”、“浪淘沙”、“万年欢”、“一江风”;
四为杂曲。杂曲是经腔曲牌之外的乐曲,有“小白梅”、“步步娇”、“南极宫”、“柳青娘”、“善知识”等;
五为打击乐。至今仍在流传的有“前五后五”、“十七世”、“打下”、“龙摆尾”。
4.乐会及乐队
(1)洞经会:亦称谈经班,参加者多为贵族阶层中的音乐爱好者,会长一般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担任,善长、副善长是谈经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召集人,由乐会中德高望重的讲经权威、演奏高手担任。下设执事、纠察、管事员等若干人。
(2)皇经会:因其主要谈演道教皇经而得名,其成员为中层社会之音乐爱好者,多为中青年。其组织形式与洞经会相仿。皇经会原来仅用笛子、二胡、铙、钹、木鱼等伴诵经文,自20世纪40年代起,改习洞经音乐谈演皇经。
(3)乐会:这是由丽江城乡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自娱性洞经音乐团体,不谈演任何经典,仅在节日、吉庆及闲暇时光组织演奏洞经音乐以为自娱。参加者多为农民、商人、手工艺者、中小地主等。如大研镇除洞经会与皇经会之外,还有白马村乐会、益友乐会、文明村乐会等,白沙乡有白沙乐会、龙泉乐会、开文乐会等,拉市坝有吉祥乐会、丰乐乐会、南尧乐会等,石鼓有石鼓乐会、海螺塘乐会、大同乐会、竹园村乐会等。其他,如金山、格子、大具、巨甸、鲁甸、杵峰等地也有不少乐会。
(4)经费:以上这些乐会的经费来自五个方面:一收会费;二收皇粮,如大研镇洞经会拥有皇帝所赐土地数十亩,以其收入充经费;三为会地收入,如各地乐会均拥有由官绅富户所捐赠的会田会地,以其收入充经费之用;四为社会捐赠;五为演出收入,即以斋主请乐会演奏之后所支付的报酬作为经费。
三、美术
纳西族的民间美术有剪纸、雕刻、塑像、编扎、绘画、刺绣、纹样等几种。其中,剪纸是从汉族传入的,编扎方面也多受汉族影响。
1.剪纸
民间剪纸有三种形式,一是宗教性剪纸,多装饰于佛堂、神龛之上,常见的有八卦、云彩、如意、太极图等。另一种是剪字,字为汉字,常见的有“喜”、“福”、“寿”字,并以剪“寿”字最有特色,它以“寿”字为中心,周围饰花鸟图案,有长寿、方寿、长脚寿、圆寿、五蝠闹寿、梅花闹寿等图案。剪法上有方形和圆形对折,讲究对称性,图案简练匀称,给人以秀雅之感。第三种剪花卉动物,有六鹤同春、双喜临门、马鹿、白鹤、牡丹等图案,剪法上不讲对称,随意天成。
剪纸图案多用于新年、节日、婚丧、祝寿仪式之上,多贴于灯笼、天井、斗笠、礼品之上。在刺绣时,往往将花鸟对称剪纸图案贴在鞋边、衣领、袖口、飘带之上。
2.雕刻
雕刻以其材料分为石雕与木雕两种。
石雕:石雕中分整形雕与浮雕两种,前者指雕石成像,塑于寺庙、桥梁、学校、家宅、墓地、牌坊等旁边,其中以人像、神像、兽像最多。最著名的作品有忠义坊石狮像。它在空间处理上肌理秀健,骨肉均匀,气神飞动,在造型上运用简化、夸张、图案处理等方法,使石狮雄雌分明,各显狰狞,腿毛篦形,鬃鬣如螺,既有野兽之灵异,又有人类之情趣,逼真玲珑处透朴茂丰腴。另外,丽江县宝山古城也是一件杰出的整形石雕工艺品,一块凌空巨石上居住着数十户人家,凡村道、门阶、灶台、水槽、火塘、床榻均无一不是在巨石上琢镂而成,堪称神工鬼斧。石浮雕大多刻在础石、碑碣、亭台之基石上,有文字、龙、凤、鹿、鹤,以及花草灵木之属,无不栩栩如生。
木雕:木雕在生活中的运用更加普及,其内容有人物、花木、飞禽、走兽等,有的刻于窗、梁柱,有的雕于橱柜,有的塑于寺庙之中。门窗木雕图案有松鹤长寿、富贵牡丹、鹭鸶采莲、喜鹊闹梅、木棉雄鹰、梅花白鹿、孔雀玉兰等,其形制有绣球象眼窗、梅花窗、菊花窗、芝麻窗、豆腐窗等。其工艺顺序为先用炭笔画轮廓,然后雕凿,边凿边画,刻成加工,用干草摩擦发亮。丽江七河东红小学内所存二十四孝像及大觉宫木雕观音菩萨佛座、佛屏,木刻龙、鱼、海螺、鼎,以及金山寺千手千眼观世音像等都是代表性作品。与之相比,东巴道场中所使用的神器、鬼偶、面具、神像、刻板、神杖头等木雕则显得分外质朴稚拙,简洁有趣。
3.塑像
纳西族的塑像分泥塑与面塑两种,东巴教所塑者多是各种道场上使用的鬼怪人神形象,往往随塑随扔,不作长久保留。在造型上只求神似,不求逼真。因此,所造之像天真淳朴,情趣盎然。
4.编扎
编扎一般以草、竹、纸等为主要材料,开丧仪式上所用的狮、象、鹿、马及金童玉女,在祭仪上所用的开美久命金与达勒阿萨命像,在麒麟舞中所使用的种种动物形象,都是由东巴道师及民间艺人编扎而成的。草编竹扎一般为本色,纸糊者则要点染色彩,画上动物及人神的五官、各部位。下面介绍用于麒麟舞的几种动物形象的编扎方法:
鹿头:选用竹篾扎其形状,再裱糊上白纸,用黑、棕红色分别彩绘。鹿头正面留一孔,以便于表演者观看。
凤凰:它们由头、颈、身、翅四个部分组成,用竹篾扎成骨架之后糊上白纸,头上绘嘴、眼、丹顶,并粘上碎纸条。身上绘羽毛,翅上绘翎毛。
白鹤:其制作方法与凤凰相同,只是所扎形状及彩绘各不相同而已。
麒麟:先用竹篾扎其形状、头与眼球,下唇要单制后扎于身上,使其活动自如,头颈及下唇之边缘要饰染制好的长麻。麟身用白布缝制,其上绘鳞纹,麟尾用染制好的麻皮固定在麟身布上,它的另一端由表演者持在手中操纵。
牦牛:其头用竹篾扎制并糊上纸,其上绘鼻、嘴、眼、角,其身用黑布缝制,并将它与头部相接。牛尾的制作方法与麟尾相同。
5.绘画
纳西族的民间绘画有装饰画与东巴画两类。装饰画一般画于照壁、檐下以及梁柱,多为花草动物。最丰富的是东巴画,其中又可分为文字画、木牌画、经卷画、纸牌画、卷轴画等。东巴经中还拥有一部《画谱》,专门讲述各种绘画的技巧。
(1)文字画:东巴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绘画,因为这种文字是从图画向文字过渡的形态,因此见人画人、见木画木,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写意性、装饰性。有些经书还在东巴文字上配以色彩,使其更加神奇美丽,各种鸟兽鱼虫呼之欲出。
(2)木牌画:这种绘画与古羌人的人头木牌一脉相承。木牌分尖顶、平顶两种,前者绘龙王,后者绘各种神灵妖魔。过去用竹笔描绘,不着色,近代用毛笔描绘,并着色。它们一般插在有关道场上。仪式结束后,送至井泉旁或固定的大树下,不得毁坏。画有阴阳神的木牌画要插在大门两旁墙上。画有祖神之木牌画要插在神龛、擎天柱或厨房门上。祭风道场上,每次要画数十张木牌画,作法时插在天井院落,用毕后抛于野外。这种绘画古朴粗犷,造形奇特,笔法豪放。
(3)经卷画:又叫竹笔画,指经书封面画、扉页画、经页题图、插图、画稿等,多着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封面画多为八宝并配以云纹、几何纹。其他几种画都与经卷内容有关,起提要作用。
(4)纸牌画:指画在纸牌上的图画,这些纸牌,有的供占卜之用,配有文字;有的是龙王纸牌画,绘以各种龙王、人物,以及祭祀用品、八宝图案;有的是五佛冠上的神像画,一般以东巴什罗居中,护法神居左右。它们精致细腻,色彩鲜艳,受藏族唐卡画的影响很明显。
(5)卷轴画:指绘于布质卷面上可以张挂的绘画,所画者均为神佛。其制作过程如下:先泡麻布,浸湿后挂晾,然后用卵石磨平,再在其上打石膏粉或白粉浆用胶水刷平阴干。作画时,先以柳炭打草稿,接着描绘上色。在卷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神路图》,它长约十七米,宽三十厘米许,用于开丧仪式。画面上绘有地狱、人间、天堂三界,其上有三百六十多个人物、神、鬼、鸟、兽造像,构思别致,层次分明,色彩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