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刺绣
纳西族的刺绣艺术一般表现于女性服饰上,凡披肩、飘带、绑带、百褶裙都要用精心绣上各种图案,其中以绣七星最著名。其工艺为:先剪日月星辰状纸片并在其上蒙白布,然后由里而外,七色相错地一圈圈外扩绣彩圈。待完成后,将其钉于被加工刮净的羊皮面上,每个日月星辰状圆盘下各缀以皮穗数条,以示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勤劳勇敢。另外,绣飘带也具有其特点。飘带即羊皮披肩之背带,用白布制成,在尖顶处绣上如意、桂花、菊花,以及众女挽手起舞图、蝴蝶奋飞图。这些图案对称性强,紊而不乱,充满美感。
四、文学
纳西族的民间文学一部分传承于口头,一部分记载于东巴经典,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内容。
据汉文献记载,早在汉代,纳西族先民便“言语多譬类”。永平年间,白狼王唐等慕义归化,作诗三章,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白狼歌》。《华阳国志·南中志》还称与纳西族有渊源关系的叟人、昆人在当时就有“桀默善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这里的“耆老”相当于现今的东巴,而所谓“夷经”则无疑是东巴经之属了。可见,无论是口头文学,还是记录于书面的文学作品都早已十分发达。
1.神话
纳西族口头传承及东巴经典中都保存有大量的神话作品,形成了本民族神话体系。其中,有的讲述天地万物之来历,有的讲述人类起源,有的表现神、人、鬼怪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再现了远古纳西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形象而又曲折地表现了纳西族先民的朴素自然观、社会观。《创世纪》是脍炙人口的神话作品。
(1)宇宙原始:声与气为万物之本,它们相结合产生卵,卵投入海诞生了神灵。
(2)日月起源:东巴经《吉次吉东》称,太阳由九个盘男创造,共有九个,月亮由七个禅女创造,共十个。因太阳、月亮太多,白昼热不可耐,夜晚寒冷难当。于是,人们将太阳与月亮诱回,除各留下一个之外全部毁掉。从此,人类得以安居乐业。
(3)人类来历:东巴经《除秽经》称,人类是神灵的后代,男祖叫斯巴贡补,女祖叫斯巴吉姆,他们为兄妹,曾在居那什罗神山上穴居相奸,生下一个肉团。男祖将它们切成九十九片抛往四方,遂成各种动物。其中三片被风吹到天上化成三个卵,一个掉在海中成海螺,人类从中诞生。一个掉在泥中诞生猪,一个掉在高山诞生了羊。
(4)洪水泛滥:纳西族神话中,洪水数度泛滥。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崇仁利恩时代,由于近亲相奸,天神降洪水毁灭了人类,仅有崇仁利恩因善良而得神谕脱生,并上天求婚。在经过种种考验之后,他终于与天女衬红褒白下凡世间,生下藏、白、纳西三个民族的祖先。
(5)化生万物:《创世纪》称,天由九兄弟开,地由七姐妹辟。在洪水过后,人类建居那什罗神山以镇土地,但初建成的神山被一头野牛所踩塌,人们只好将野牛杀戮。这头牛化古神族。生出了自然万物,其双眼变日月,其头变山岳,其肉变土地,其血变河流,其毛变森林……
(6)文化起始:诞生人类后,人们并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董神便教人们起房盖屋、耕地织布,教人们怎样挖草药治病,怎样行男女之道。
(7)神妖争斗: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两种超人的力量之间的争斗,代表作品有《龙鹏争斗》。作品称人与龙本是同父异母兄弟,后来两相分家,自然界属龙王,村落平原属人类。但龙穷凶极恶,不断扩大其领地,使人无立锥之地。于是,人请丁巴什罗裁定。丁巴什罗令神鹏擒拿龙王。神鹏以其智慧及力量逮住了龙王,并将它捆绑在居那什罗神山上。龙王慑于其威力,只好接受丁巴什罗的裁决。从此,大自然与人类重归旧好,和平共处。
(8)神鬼人类冲突:这类作品有《崇仁潘迪找药》、《高来秋斗山神》、《多萨欧吐传》、《普尺阿路传》等。主题为善与恶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搏斗,处处强调了人类的伟大力量与高尚情怀。
2.史诗
与众多的南方民族不同,纳西族是惟一拥有英雄史诗的民族,原因是纳西族为北方游牧民族之后代,其文化长期以“战”为核心,曾连续不断地与周边民族发生过战争。其社会内部则从8世纪起不断趋向统一,在史籍中以“越析诏”名称著。著名的英雄史诗有《黑白战争》、《哈斯战争》。在《黑白战争》中,描写黑白两个部落以居那什罗为中心而居住,一边是白天白地白日白月,一边是黑天黑地黑日黑月。起初,他们相安无事,后因争夺交界处的含英巴达树而发生纠纷,继之为争夺日月而发生更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由白部落战胜了黑部落。作品场面浩大,惊心动魄,充满了智与力与德之间的较量,塑造了米利东主、东若阿路等英雄形象。《哈斯战争》也与之异曲同工,描写的也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战争。
3.传说
纳西族的传说有人物传说、地名传说、风物传说、礼俗传说、特产传说等,是一种从以神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转变过程中及后来所产生的精神产品,这种作品往往与具体的时间、空间相结合,带有真实感。
(1)人物传说:这类作品中的主角有樵夫牧童、百工艺人、东巴大师、民族英雄,他们大多是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建立过独特功勋的人物,如《阿明学经》中的阿明是东巴教亚圣,讲述了他悉心学藏经后返故乡传播东巴教的事迹;《木老爷的故事》讲述了木老爷从诞生到迁居丽江、确立霸权、木氏衰微的整个历史过程;《麦琮》讲述了南诏时代的么些异人麦琮,写他不学而识百蛮文字,并制本方文字,还曾为南诏王断乌鸦语,处处强调了一个“灵”字。
(2)风物传说:纳西族地区景色壮美,几乎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美丽的传说。《玉龙山与金沙江》、《泸沽湖的传说》、《干木女神山的来历》、《白水台的来历》都是这方面的作品。前一个作品是这样讲述的:古时,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本是三姐妹,一同往南海而来。至石鼓处,三妹金沙江蓦见玉龙山立于东方,她遂与大姐、二姐分道扬镳,与英俊的玉龙雪山谈情说爱,于是形成长江第一湾。金沙江与玉龙山相爱了,但这并不能使金沙江姑娘放弃奔向太阳升起之地的愿望。一夜,她乘玉龙山熟睡之际悄悄溜走。然后,一路急跑,朝东而去。这就是虎跳峡以及虎跳峡下游水流湍急的来历。当玉龙山醒来,发现美丽的姑娘已经离去,他遣太子关堵击无用,他以牦牛山横拦不成。千年万载过去,白等了少年头,也看不见金沙江姑娘回心转意。
(3)地名传说:纳西族地区的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一段历史、一个传说。永宁坝在纳西语中叫“吕地”,“吕”即牧放,据说因元初忽必烈率天兵南下,牧放战马于此而得名。在丽江,白沙又称“伯尸”,即伯人被歼之地,相传因永宁伯王曾率众犯境,木氏土司设计全歼于此地而得名。
(4)礼俗节日传说:纳西族重礼,礼俗颇多,每一种礼俗都有自己的传说。《火把节的故事》、《舅舅送毡》、《祭天传说》、《聪明的媳妇》等为其代表作品。《舅舅送毡》是讲述纳日人的母亲死后要由舅舅在葬仪上送一床白毡这一习俗的来历的。《火把节的故事》解释彝语支民族共同节日火把节的来历,歌颂了一位牺牲自己保护人间的天将。另一个《火把节的故事》颇受汉族《望娘滩》的影响,将火把节说成源自人们打着火把送别已变成龙随金沙江而下的孝子。
(5)特产传说:纳西族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产品,如南诏时代的铎鞘、明代发明的尖底篮以及白沙铜器、窨酒、虎潜丸、白地纸等,都无一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伴随有优美动人的传说。在《虎潜丸的传说》中,老医师和旭遍尝百草,采用当地药材三十多种,配制了专治不同类型风湿病的虎潜丸,并立下了“身清心白、忠厚而刚、允传我业、字之无言”的家规,将一个品德高尚、勤于探索的神农式的纳西族医师表现得生动感人。《尖底篮的传说》认为,这种篮子是木氏土司为了不让搬运金银的奴役在路途停下偷盗而发明的,因此它不会直立于地面。
4.故事
纳西族民间故事题材多样,所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宽广,常见的有动植物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其中,以机智人物故事最有特色,《阿一旦的故事》即为代表作品。阿一旦是木氏土司的长工,在与土司的交往中,他生动风趣,妙计迭出,往往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有关他的故事便被称为《阿一旦的故事》,计有四十余个单篇。
5.歌谣
纳西族的歌谣源远流长,常见的有儿歌、情歌、生产歌、习俗歌、生活歌、大调等。篇幅有短有长,形式自由灵活。它们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结合在一起,最能直接地“言志”、“抒情”,发挥其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
儿歌:儿歌都比较短小、单纯,形象性强,有的是为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有的是为了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少作品已包含有对社会及人生的评价。童言无忌,儿歌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大龙王》、《大大雨》《扬扬歌》、《盼天晴》、《团团棉花》、《煮牦牛头》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作品。
情歌:纳西族的情歌既以“谷气”、“喂玛达”等调歌唱,亦可用“时受”直接吟诵,青年们以歌为媒建立友谊,通过情歌窥测对方的感情,用情歌考验对方的智力、品行以及生产技能、生活知识。有的情歌表现了青年们热烈纯真的爱情:“昨夜梦见君,今早不见君,若知不见君,何必梦见君!”有的情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恋爱观,有的反映了恶势力对爱情的压抑与迫害,更多的是表现了青年们为崇高的爱情而斗争的精神。它们在艺术上表现为感情细腻强烈,并带有幻想性色彩,往往通篇隐喻比拟,富于哲理,定格成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地区的纳西族青年还能熟练地用汉族江边调,或白族调、藏歌调等对唱情歌。
生产歌:生产歌是反映生产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唱的歌,起到指挥劳动、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传授生产知识等作用。生产歌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目前收集到的作品以反映农业生产者居多,反映畜牧及狩猎生产者要相对少一些。《天女洗麻歌》、《搓线歌》、《牧歌》、《劝牛调》、《放牛山歌》、《栽秧歌》、《打粮歌》是比较著名的生产歌谣。
习俗歌:这种歌有较强的稳定性,篇幅比较短小,主要讲述某种礼俗的起源、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性、历史性意识。其中的祭祀歌演唱于种种祭祀道场仪式,如祭畜神仪式上唱的《祭畜神歌》、祭丰收神仪式上的《喊丰收神》。仪式歌则与某种特殊的宗教性民俗性仪式相结合,表达人们的各种愿望。如祭天仪式上的《量米歌》、婚礼上的《敬酒歌》、成人仪式上的《穿裙子歌》或《穿裤子歌》、丧葬仪式上的《洗马歌》。
生活歌:生活歌大都是在生活中有感而发之作,充满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人们的爱憎,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诉苦调》、《妇女怨》、《壮丁歌》、《悲歌》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大调:大调是长篇民间诗歌的总称,一般认为有十八部,但据调查可知,其数量要多得多,计有四十余部。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欢乐”与“三相会”。“三欢乐”分别指《烧香》、《猎歌》、《赶马》,“三相会”分别指《雪柏相会》、《鱼水相会》、《蜂花相会》。大调作品可分成以下两类:一,在东巴经及其他民间长诗之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成的作品,如《挽歌》之母体为东巴经《挽歌》,《婚歌》之母体为东巴《祝婚歌》,《殉情调》脱胎于东巴经《鲁般鲁饶》,《猎歌》是以永宁之《舅舅送毡》、奉科宝山的《吕衣阿舟若》为素材丰富发展起来的;二,根据现实生活创作而成的作品,如《文考》、《武考》、《筑城》、《织女与牌郎》、《赶马》等所反映的是改土归流以后的新生活内容。
大调作品的反映面广阔,篇幅多在数千行,各种艺术手段都得到较好的运用,各篇之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互相之间的联系。总的基调是积极健康、充满向上进取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