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6000000028

第28章 人文随笔(4)

那么为什么批评家“不敢批评”呢,或者说渐渐地“不敢”了呢?为什么有些批评家在经过几个回合以后,多采取说优点笔酣墨饱,言缺点轻描淡写,尽量恪守多栽花,少挑刺的行动准则呢?在我看来,除了批评家的勇气问题和个人气质上的参差不齐,恐怕与不少批评家感到,说真话有诸多难处大有关系,有时候局面严峻到:不是批评家敢不敢,而是对方接受不接受,允许不允许,承受得了承受不了。如果说,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不能算错,那么,批评家是批评环境的产物,就也说得通。现在生活中的情况是,表扬尚不易,批评就更难,谁要是打算发起尖锐的(或根本不尖锐的)批评,那他就得做好迎接麻烦的充分准备。有的人在事不关己时,老是嫌批评不过瘾,可一旦批评落到自己头上,就如鲁迅所言,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也会马上跳起脚来。文学界的情况又何能例外?有的作家看到对自己作品的批评意见比较尖刻,又不给面子,就不由得忿忿然,不日在各种场合放出各种话来,曲折些的,从人缘说到绯闻,直率的,则指责该批评家搞极“左”,说是大批判的一套又来了,甚至要“单独练一练”呢。世上事想来好笑,要整谁总得有个借口,有个“帽子”,解放后很长时间要批谁就给戴“右”帽子,而现在呢,则改为给戴“左”帽子了--至于真伪倒可以不管。难怪某批评家在批评后大为苦恼,后悔不迭,连连发出“我犯得着吗”之叹。这些年来,因为批评而诉诸公堂的,给对方扣帽子的,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甚至饱以老拳的,并不鲜见。据说曾有过一二批评家,化了笔名,以酷评或苛评闻名,结果弄得某些编剧导演大光其火,也许因为还影响到票房价值,恨意就又平添了几分。有趣的是,不知怎么一来二去,这几位的苛评就慢慢难以为继了,再往后,倘若有谁提出请他们参加会议,主持者就一面声称对他们的道德文章实在是敬仰,一面表示这种不成样子的小会是不是就不一定惊动他们了云云。显然,主持者对这类不大好控制的角色也颇感棘手,采取了冷处理。氛围如此,能只说是批评家不敢批评吗?

这里,我并不想把不敢批评的责任,一股脑儿全推给对方,推给客观,推给社会。事实上,勇于接受批评者大有人在,眼下闻过则喜者虽然相对地少了点,但也不是没有。那些创作上底气十足者就不怎么怕批评,锐意进取者就不怎么怕批评,只有落伍者,抱残守缺者,弱不禁风者,依靠外力勉强支撑者,才惧怕批评。但就批评的总体境况来说,我以为,文学批评健康风气的形成,不可能单靠批评本身来完成,它有赖于全社会批评风气的形成。设若社会风气浮华,注重虚名,惧怕批评,满足于形式主义和报喜不报忧,热衷于包装和哄炒,欺世盗名者优游自得,那怎么可能独独指望文学批评彻底地做到实事求是,铁面无私呢?打个比方说,对待跑官者,人人鄙视,但又不能绝迹,为什么?原来,你光是批评跑官者,而不去批评那些纵容、默许、赏识跑官者的人,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他照跑不误,倘若跑官者因跑官而个个倒了霉,你看还有人跑没有?文学批评风气的形成,道理也是一样的。然而,事情不能只从消极的一面去看,不能静待社会风气好彻底了,保险系数足够了,才去从事健康的批评;倘若是这样,还要批评家做什么?文学批评应该率先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大家都强化了健康的批评意识,全社会的批评风气也才会逐渐树立起来。就这个意义来说,希望我们的批评家,不是胆量越来越小,而是胆量越来越大--当然是建立在追求真理基础上的胆量了。

一九九七年七月

8.批评家的底气

我听一位批评界的朋友说过,他对某部作品原来评价并不高,还准备在作品研讨会上发表一通比较尖锐的看法呢。但步入会场后发现,那个会太隆重了,当一大批首长做了祝贺和原则表态后,剩下极短的时间给批评家,而留给他说话的时间连五分钟也不到,不知为什么,他忽然觉得他原先准备的话,全不合时宜,也不合眼下的气氛和人情之常,他于是就怯懦了,说到肯定性意见时他违心地故意提高了嗓门,不知要迎合什么,说到缺点时就嗫嚅着,尽量降低了声音,减轻了分量,不知畏于何种压力。事后我笑话他,他正色道,你们当然可以批评我的缺乏胆量,但你们也替我想想,我干吗非要逆潮流而动呢?人家的目的是制造轰动效应兼搞产品促销,谁有耐心或雅兴听你坐而论道?我遂笑道,你不是批评家吗,得罪人的话你不说谁说?他还是不服气,翻着眼说,批评家也得生存,大家都熟头熟脸的,世界并不大,干吗非要让我充当专门与人作对的不受欢迎的角色呢?我看他恼了,不敢再多言,心想,事情已离开了文学,进入人际关系领域,夫复何言?看来,英美“新批评”派主张文本至上,作家与批评家以不见面为宜,彼此是生面孔才好批评,不是没有道理。若是好朋友,就更不好办了。在现今的文坛,是不是我们的作家与批评家太亲近了,且主从关系明显,以至使有的作家产生错觉,以为批评家是马蝇、牛虻、木耳之类,全仰仗着他活着,他的脾气也就大了起来。

然而,尽管批评界确乎存在一个胆量问题,存在着某些畏首畏尾的不良表现,但我并不认为,当前批评的病根就在胆量问题上。其实,胆子大小并非权衡一个批评家优劣的标准。话要扯远些,文痞姚文元的胆子大不大,他的棍棒舞弄得风车儿似的旋转,不知有多少无辜才俊被他棒杀,但他那胆量决非来自批评本身,来自真理,而是来自极“左”路线的撑腰和“四人帮”们的淫威。现在自然是完全不同了。问题在于,一部作品的好坏,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并不特别需要批评家出来大喊一声,批评家的职责、价值和力量似主要不应表现在简单的宣判好坏上。社会期待于批评家的,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营养学家似的分析能力,是怀疑精神和批判品格。批评固然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更是一门科学,一种创作活动,它通过批评家主体的审美和思辨,达到推动创作,影响读者,提高审美力的作用。若从精神价值的层面来看,说批评是文学的良心,时代的良知,也不过分。可是,现在的批评做到了这些吗?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了吗?当然还没有,而且差距甚大。

依我看,目前批评的问题表面看是“胆量小”,其实在“胆量小”的后面隐藏的是底气不足,自身的不强健。应该说。我们文学批评的审美体系或批评体系,就不甚健全,譬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虽倡言多年,活的运用与当代的发展,并无太多实绩可言,其他的批评方法,也多停留在介绍上。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不断引进域外的、特别是西方文论的背景下开展批评的,于是常常出现生搬硬套、消化不良的情况,例如对“后现代主义”的套用,声势不能算小了,但不管谈起“削平深度”,“零散化”,“断裂感”,“复制性”来多么头头是道,它终究与我们的文学实践隔膜之甚。作为一种介绍不无裨益,作为一种替代物可就要贻误正事了。其实最大的威胁还不在这里,而是来自市场化大大改变了文化语境,商品意识无孔不入,也渗进了批评界,致使批评面对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学,出现了立场上的撤退和转移,功能上的退化和让步。要而言之,所谓撤退或转移,表现为批评的精神品格的失落,批评标准的紊乱以至无标准,批评价值的消解或赋予伪价值;而所谓让步或者退化,则表现为向市场性,消费性,新闻性,广告性的倾斜,牺牲科学性以俯就消费性,牺牲审美性以曲就新闻性。这大约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怎么办呢,总不能拔着头发离开地球吧,要求市场时代没有一丁点儿市场文学,没有一点儿市场化的批评,广告化的批评,近乎痴人说梦。但也不能全让它占领吧,严肃的批评总不能充当市场仆役吧。出路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方能做到不让步,不退化,不怯阵,而欲强大,又只能立足于不懈的建设和保持批判的品格。

我们常会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病源找到了,却怎么也治不好病,说的都对,就是做不到,现在评论的情形似也陷入此怪圈。例如,要强化批判功能,怎么批判却成了问题:用农业文明批判工业文明么,用清静无为批评惟利是图么,用宗教精神批判享乐主义么,好像均不得要领,有力的人文精神武器却又拿不出。事实上,批评品格的确立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紧密相连的。再如,批评标准,已争论多年,还在争论,问题倒不在该不该争论,而在于目前批评实践中的标准是十分杂乱的,有的甚至变成了无标准。我想,多样化不应成为排斥批评标准的理由,但凡批评,就总有标准,就总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否则说话都成问题,要患失语症的。再如批评的文风也值得注意,现在的批评文章向两极发展:一是趋向新闻化,一是趋向杂感化,惟独缺了科学化、逻辑化。批评毕竟是批评,严密的逻辑和智慧的剖析何可缺焉,如果都一味向报纸的副刊看齐,适应副刊的胃口,批评被消解的命运也就不远了。

看来,欲使批评在今天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自身建设的任务实在不轻松。外在环境的制约(如版面紧缩,出版困难,人才流失,认识不到它作为一种艰巨的精神劳动的价值,批评家工作环境条件需要改善等等),固然需要正视,但它小应成为批评逃遁自身责任的理由。既然批评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它就有突破环境,超越环境的可能,它即使改变不了批评的边缘化处境,却未必不能以一种主动的、坚守的、维护精神价值的姿态,施加积极影响于文学和时代。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召唤健康的、严肃的批评精神。鼓励善于发现的眼光和敢于怀疑的勇气,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面对当代生活中的重大精神课题,让批评成为名副其实的批评。从另一面看,文学批评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蠃得大量读者,也值得探索。有人提出大力发展“大众批评”,有人主张开拓“文化批评”,还有人在研究批评的转型问题,这一切,都有益于批评的变革和焕发新机。也许经过痛切的反省,有胆有魄的批评家会越来越多。

一九九七年七月

9.我的散文观

传统的散文发展到今天,确乎愈益暴露出它与当代人精神脱节的疲惫,被文体定势的重负压得直不起腰,而其中最致命的,乃是思想的贫瘠,哲理的贫乏。这大约与我们民族不是长于哲学思维有关。是的,倘若一个时代的最高思想成果和理性智慧不能在散文中得到体现,倘若散文不能对时代和民族的灵魂加以思考,那是没有创新可言的。为此,我也曾提出过新散文必须解决的问题,即渗透现代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走向象征与超越;继承传统,转化传统,创造新的语言、节奏、表述方式。

散文的审美品格与思想品格同样重要,没有审美价值,它可能混同于哲学、逻辑学、文化学,那又是散文的另一歧途。散文必须首先是形象、意境以至有意味的形式。

我感兴趣的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有生命之文,而非死文,呆文,繁缛之文,绮靡之文,矫饰之文。自从赫拉克利特说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素朴的真理以来,人类对于自身在流转的大化中的感觉就重视起来,懂得运动感是一切有生命的活物的重要特征。我对散文也有依此而自设的标准,那就是看它是否来自运动着的现实,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活性元素,那思维的浪花是否采撷于湍急的时间之流,是否是实践主体的毛茸茸的鲜活感受。有些作家名重一时,甚至被尊为散文泰斗,其写作方式似乎是,写喝茶就搜罗关于茶的一切传说轶闻,写喝酒就陈述酒的历史和趣闻,然后加上一些自己的感受,知识可谓渊博,用语可谓典雅不知为什么对这种考究的文章我始终打不起兴趣,甚而推想它可在书斋中批量生产。对另一类矫饰、甜腻、充满夸张的热情的“抒情散文”我也兴趣不大,它们的特征是,语言工巧、纤秾、绮丽,但文藻背后的“情”,则往往苍白无力,似曾相识,是已有审美经验和图式的同义重复。它们没有属于自己独有的直觉和体悟,因而也无创造性可言。我真正喜爱的,是泼辣、鲜活的感受,是刚健清新的创造性生命的自然流泄,是决不重复的电光一闪似的体验。这当然只有丰富饱满的主体才可能生发得出来。这类散文的最强者,毫无疑问,是鲁迅。无论读《野草》、读《朝花夕拾》、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那数不清的星斗般的篇什,到处都会遇到直接导源于生命和实践的感悟,它们是一次性的,只有此人于此时此际才能产生,因而反倒永远新颖,历久而不褪色变味。所以,要论我的散文观,那就是:虽然承认那有如后花园蓊郁树林掩映下的一潭静静碧水似的散文也是一种美,甚至是渊博、静默、神秘气息的美,但并不欣赏;我推崇并神往的,是那有如林中的响箭,雪地上的萌芽,余焰中的刀光,大河里的喧腾的浪花式的散文,那是满溢着生命活力和透示着鲜亮血色的美。这并非教人躁急,忙迫,去空洞地呐喊,而是平静下的汹涌,冷峻中的激活,无声处的紧张思考。

一九九二年五月

10.再谈散文

现在人们已经惊异地发现,在这经济的喧腾年月和文学的萧索时期里,散文怎然出人意料地交上了好运。在人们的记忆里,散文的命运似乎没有特别的坏过,也没有特别的好过,它实在太久地担当着文坛上的配角。讲起历史来,它的历史比谁都悠长而辉煌,一回到现实,它却总是没有气力与小说、报告文学抗衡。可是现在事情起了变化,散文的市场来临了。这倒不是说它要重温正统或正宗的梦,而是说,在这大转型的时代,它有可能获得比平常更为丰硕的成果,完成自身大的转折。散文“中兴”的秘密深藏在时代生活的深处。用直白的话说就是:急剧变动的生活赐给了散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今天人人都可能有大量新的发现,提供出比平时多得多的新鲜体验,从而打破僵硬模式的束缚,创造出开放的、新颖的风格;就散文自身来说,由于它的自由不羁的天性,它可能是目前最便于倾吐当代人复杂心声的一种形式。日日更新的生活是根据,散文的形式特征是条件,两相遇合,造成了散文迅速发展自己的空间。

同类推荐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但民国时代的大学却闻名遐迩,在东西方国际上都享有盛誉。这是为什么呢?有史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学校长个个都很“牛气”。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如果要想造就一个伟大的大学,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校长”。
  • 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是当代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的精短小说合集,刘国芳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中国,只要是读书的人,《花开的声音》在创作上昭示了一种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微型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他对微开型小说这种文体的把握与运用已达驾轻就熟的程度,善于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注重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讲究构思的精巧,追求艺术的多样,写实的、寓言的、象征的、荒诞的,摇曳多姿,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品小说。
  • 读破金瓶梅

    读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主要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与社会的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以潘金莲、李瓶儿等诸多女性。 徐景洲的这本《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笑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
  • 闲庐诗稿

    闲庐诗稿

    《闲庐诗稿(竖排版)》内容包括:从帝国大厦顶层俯瞰曼哈顿、贺康晓阳四十岁生日、记梦、谒随州厉山神农故里纪念祠、游芒砀山、题刘邦斩蛇处、题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二首)、其一、其二、过宁远古城怀袁崇焕、过二郎山、入海螺沟、随州听编钟古乐、五台山游记、暮游龙泉寺……
热门推荐
  • 数学思维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数学思维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阴阳掌控

    阴阳掌控

    言天枣被卷入妖怪界的纷争。她身边怪事不断,其中扯出多少辛酸和深情。伴随着身世之谜,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伤痛,看到了尔虞我诈的世界,机关算尽只为‘生存’两字。终究逃不过那个命运,她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我死后会留下悲伤的眼泪,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记住我的存在。世界存在于一瞬……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不寒而栗:七月冰八月雪

    不寒而栗:七月冰八月雪

    艾思(ICE)是公司的一名新人,然而,她孤傲而冷漠,身边除了想对她“潜规则”一把的上司,几乎没有男人对她感兴趣。不过一个叫彭七月的警察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市里接连发生几起离奇的命案,现场都遗留下她的痕迹。警察隐隐感到,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在其外表下,隐藏着某种叫人不寒而栗的东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帝王之宠

    帝王之宠

    离歌自打醒来之后,就成了沈醉的贴身丫头。这主人对自己也太好了吧?好的不像主仆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的身世,沈醉隐藏在背后的真实身份,这一切都是离歌成仙道路上的秘密。和主人谈恋爱到底能不能成啊?不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吗,搞的这么复杂干嘛!
  • 权贵爱人,接招吧

    权贵爱人,接招吧

    纪守守,一枚从头到脚都很普通滴MM,却专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尤其见不得始乱终弃的坏男银!某餐厅包厢外,隐隐能听到女人嘤嘤的哭:“易晨轩,我恨你!”待到梨花带雨的女人夺门而出,纪守守拦在门外,对着某男的俊脸就是一拳:“你妹的,叫你以后再欺负女人!”男人捂着自己青了一半的脸,看着纪守守潇洒离去的背影,只是目瞪口呆。他想——今天自己一定是撞了什么邪!第一次见面,她刚遭受相恋两年男友新女友的当面羞辱:“纪守守,说实话,像你这样的女人,不仅他不敢要你,但凡是个男人都不敢要你!”她冷冷一笑,左手抄起桌上的黑椒牛排,右手端起冰冰的果汁,对着面前那对狗男女就是一泼!出来,好死不死遇见易晨轩这边上演的苦情戏。她毫不犹豫地将他打成猪头,顺带将未出完的恶气一齐发泄出来,心里那叫一个爽!第二次见面,是在公司参加的某大型展示会上。那人一身笔直的黑西装,俊美如神祗般的脸庞,狭长的丹凤眼中满是促狭的笑。他颀长的身形在领导的席位上坐下,桌子上放着的红色标识牌,“S长”两个字赫然撞入眼帘,她整个人顿时石化!嘴角抽了抽,再抽了抽,娇小的身子开始有些摇摇欲坠!她纪守守竟然惹上了S长,尼玛!有没有搞错!?易晨轩,红三代,富二代,官二代,几乎所有家世显赫的词,都能用在他身上。如此年轻,却已经成为本市的官员S长,并且政绩卓越,能力超凡,身上的光芒足以刺伤所有人的眼。她说:别以为你是S长我就怕你,你就等着继续接招吧!他淡笑,清然的目光透着淡淡的光晕,唇角微勾:好,那我等着你。★某朵不才,文中也许没有太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感人肺腑的情节,但是一直都在用心写,自问无愧!朵不要假收藏,假评论,更不要所谓的刷点击。一切都只看你们,我亲爱的读者,让你们告诉我一切!【好友文推荐】《绝夜》《红二代-妾不如偷》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权贵老公豪门悍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遇上纯情:豪门千金的逆袭

    遇上纯情:豪门千金的逆袭

    她虽是豪门千金,却也是小三的女儿,出身是原罪,努力在家人之间维持着平衡,可惜两边不讨好,最终落入有心人的圈套,被所有亲人抛弃。重生而来,她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她决定要逆袭,给那些欺她负她的人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 年年孤叶迎春风

    年年孤叶迎春风

    二十年来坚持“一夫一妻无妾制”不动摇的苏夫人育有四个听话的好孩子:长女奉旨入宫,是为皇后殿下;长子刑部供职,是为国家高级公务员。就连爬树上墙无所不能的调皮次女也已安分出嫁。苏夫人向来不太注意世人的指指点点,但在这普遍认为“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时代,她无法免俗地被大潮流熏染,开始为小女儿着急了。然而这位苏府千金虽长得与孪生姐姐分毫不差,性格脾气却完全不同。她尽得父亲苏太傅之真传,满腹的心计使她几乎千事不愁、万事不忧,又怎么会傻傻地被婚姻套住呢?于是她面向前来提亲的众家男子立下了一条基本要求:非自愿入赘者勿扰。直到某一天,来自远方的乘龙快婿亲手敲响了苏府的大门……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