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6000000027

第27章 人文随笔(3)

后来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并非与今天的写作毫无关系,从某些名着的传世,其实是能引出一些启发的。应该看到,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着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地位,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很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象。

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流传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三国演义》、《西游记》亦然。(《红楼梦》的情形略有不同,它不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的,它的个人化色彩浓厚,鲁迅先生曾说,自《红楼梦》以来,传统的写法被打破了。)现在把这些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的人一定要清醒,你是站在文化传统的肩膀上轰动的。人们一面骂,一面忍不住还是爱看,原因是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宋江、曹操、孙悟空,他要看你改编得像不像。由此使我想到,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故事,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楼阁,搞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得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戏剧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影视业对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讲不会讲。古典名着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意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源。人是魂,没有被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旺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转眼即逝,惟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也无可供咀嚼的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了,作者怎样玩叙述也掩不住平庸的实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现在讲故事的人和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不妨多看看古典名着,或能让人清醒,故事的骨头上该长什么肉,该能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一九九八年六月

6.美丽出自痛苦--读《高窗听雪》致刘兆林

兆林兄:

您好!

今天是周日,北京的天阴晦着,我的心也沉悠悠的,忽然就想起你的散文集《高窗听雪》。这本书我放在枕边多日,不时地读几篇,怕复杂的感觉消失,有些篇我还想再读。我的心已是结了厚茧,一般的书很难撼动,我甚至养成了坏习惯,总爱找写作者的弱点,总想讥诮虚饰的矫情,可是,读《父亲祭》,眼泪滴湿了枕巾,几次喉头哽咽,读不下去。这哪是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美文,这是人生的悲歌,充满了惨烈与创伤,悲恨相续,如泣如诉。外在的苦难与人性本身的冷酷、自私所造成的苦难怎么就没个尽头?哪里才是人的自救之路?读这种文章,我直想冲到屋外去,希望面对的是一场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的大雪,只有这无边的豪雪才能发抒我深深的积郁和迷惘。马加老前辈评你的《父亲祭》“在抒发父子感情方面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为过分。他有他的道理。

我觉得,由于你生长的东北的人文环境,由于严寒多雪的天气和你对贫穷与苦难的记忆,也由于你敏感的同情心、自尊心,还有直刺真实的坦白,使你的作品有了一种痛苦的美丽,一种几乎与写作技巧无关的原生态的素朴魅力。在你不顾完善,一任心灵宣泄的一些篇章里,我真是读出了生之幸福与悲哀;人之庄重与无奈,读出了总是与特定的生存相伴随的雪的凛冽、悲怆、纯洁和凄迷,读出了北中国特有的广漠和苍凉,那意绪袭卷心头,令人难忘。

你的有些文字,常能使人骤然安静下来,有种“停顿”感和沉着力,仿佛浑身燥热者忽然沐浴清凉的雪,打个激灵,清醒起来。现在的人,出书赶得急,开会赶得急,发表赶得急,要人写文章赶得急,写作有如炒股,作品像高速公路上你追我赶的汽车,好像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我也不例外。这只是就写作看,其实整个生活何尝不如此。据说这是因为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于是在一片加快的节奏里,我们全被一种无形的吸力裹了进去,越旋越紧,像没头苍蝇似的。我有时非常迷茫,不知道“加快”到最后会有个什么好结果。为社会的进步加快速度是有价值的,倘若为了物化和功利的加快,等在前头的大约只能是虚无。明知虚无却又无可逃遁,实为人的悲剧。然而在你的作品里,每遇人生的困境,天会下雪,雪的品格是真实,无言,纯洁,宽容,厚爱,冷峻。下雪声其实是听不见的,有人听到,那是错觉。可是真进入了那种静谧至极的情景,就可以驱除躁急、忙迫和实利的算计,就有可能躲开烦嚣,跟历史、命运、境遇和自我呆上一小会儿,就可能用心灵谛听到下雪的声音。这可否叫做澡雪精神?这样的机会不管多短暂也是好的。你的书给予我的感受正是如此。

你的作品里回荡着反思和拷问的声音,有种雪的品格。我指的主要是长达三万字的《父亲祭》。看你写你的奔丧,我就想起了我的奔丧,你写你的父亲,我想起我的母亲,不由自伤身世,万千感慨涌上心头。我一直想写关于母亲的文字,却总觉准备不足,临事而怯,没有心力完成。但这种沉重的题目你却完成了,完成得惊人地好。《父亲祭》是一首长歌、悲歌,它是对父亲灵魂的审视,其实是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劣根的追问,它以第二人称与亡父对话的形式,直逼灵魂。你劈头第一句就说:“你终于死了吗,父亲?你那日夜消耗也经久不衰的生命之灯真的突然熄灭了吗?我不敢相信这喜讯是真的。”称此噩耗为“喜讯”,的确使人难以接受。但一步步写来,写足了恨,写足了爱,再写足了精神奴役的创伤,我们也不得不长吁一口气。

它是一篇解剖书,无情地解剖父亲、家人,无情地解剖历史,你不但在审父,更在自审。它是歌哭,是号叫,残酷而复杂,对人性的揭示无隐无讳,很少看到如此彻底的文字了。你写弟弟小瑞之死,姐姐大芬之死,母亲的发疯,父亲的漠然,以至精神失常,一路写来,惊心动魄,毛骨悚然,就其达到的人性深度而言,一般的虚构性作品实难达到。我读过你的不少得了奖的小说:《船的陆地》、《索伦河谷的枪声》、《雪国热闹镇》等等,在对人的拷问深度上,似不可与此篇类比。你对父亲的爱恨交织的感情实在是太复杂了,你说你恨他,我相信,你说你爱他,我也理解,当你悲叹“安息吧,我可怜的灵魂被撕扯了五十九年已经分裂为原子分裂为中子分裂为质子分裂为核子的爸爸呵”时,直觉得你有五内俱焚之感。你写道,“那年的雪也很大,怎么在我的记忆里,一件件不幸的事都以雪为背景呢,冰冷的雪,无情的雪,美丽洁白但像孝布一样的雪啊……”如果有一种作品读了让人更浮躁,有一种作品读了让人更安静,那你的《父亲祭》属于后者。

我认为,你的某些篇章之所以写出了大的真实,无隐的真实,雪一样冷峻的真实,根源在于真诚。说你写出了痛苦的美丽,并不是说你的一本书里尽是些哭天抹泪,痛不欲生的东西,其实你的书中更多的是欢乐和幽默,只是这一切都建筑在直面人生,直面自我,袒露灵魂的基础上。没有痛苦就没有真欢乐,没有沉重就没有真幽默。我完全赞成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的说法,不过真实有外在与内在,深刻与肤浅的区别。对真实更不应作太狭隘的理解,尤其不能理解为一丝一毫都照搬生活的那种机械的真实,有时营造假定性的情境还是可以的。对散文而言,应该紧紧抓住情感的真实这个灵魂。当然,散文的情感的真实与小说的情感的真实还是有区别的,散文更注重个人化,心灵化,意象化,它虽不绝对化地反对任何虚构,但情节化的虚构和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还是要反对的。散文这种文体似与人的天性、气质、禀赋有极大关系,极大地取决于作者本人的人格魅力,学是学不来的,任何人在散文面前都无法把自己的灵魂遮掩。你有一颗富于良知的滚烫的心灵,你有种来自生活的而非从知识到知识的那种幽默感,这是你最大的财富。在《没有寄出的信》、《道歉的力量》、《应与秋菊为伍》、《朋友都是镜子》诸篇中,在在见出你的赤子之心。你不是一个技巧型的作家,而是一个本色型的作家。

如果把散文分为“文”与“质”两大路,我想你当属于“质”的一路。如果把创作主体分为“外窥的主体”与“内省的主体”的话,我相信你是属于自审型、内省型的。我在这里大力肯定你质朴的倾诉式的写法,绝对不是要排斥优美、纤巧、浓丽的写法。现在我明白了,任何一种写法几乎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的需要真是太多样了,有高级的灵的需求,也有低级的肉的需要,不然就不成其为人了。看到有人卖力地抨击小女子散文之类,我就想起“凡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只是,有些不一定非要通过散文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主体不同,描写的对象不同,接受的主体各异,于是造成了散文写作万花筒般的杂多。现在人们都喜欢说自己写的或别人写的是“大散文”,倒使我不甚明白什么叫大散文了。不过依我看,敢于打破一切形式框范,不顾一切传统陈规,突破既定题材界限,跨越旧的体裁门户的,敢把宇宙万象和人性的复杂拿来作材料的,表达了新鲜的或尚未被别人表现过的情调的,且能融会百川,独抒性灵者,恐怕就接近“大散文”了。不过,粗陋,简单,不打磨,不淘筛,不锤炼,不精心概括者,冗长,烦琐,不知所云者,不该成为“大散文”的借口。

看了你的《高窗听雪》,为你所动,写下这些即兴感想,寄你求正。

祝好!

雷达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八日

7.批评家的胆量

对近些年来的文学批评和书评,人们有颇多不满意,这自然不是没有道理。有人曾发一声冷问:“评论究竟写给谁看?”问得好。在今天,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评论和评论怎样才能吸引读者,确乎变得日益尖锐了。有人径直指出批评的人情化、广告化、消费化趋向,对批评界的“精神无能”痛下针砭,也并非全然无的放矢。但另有些论者就未免出语刻薄了,如说现在的批评家保持着可耻的沉默,现在的评论是自产自销,只有小圈子中人互相唱和一番,或只有一个人感兴趣,那就是被评论的作家本人,旋即又说,连作家本人也未必买账--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我总觉得,在批评的实践和建设方面,有些人的热情并不高,但在嘲笑批评或奚落批评家方面,则一向很大方,也很机敏,永远无所顾忌,永远痛快淋漓,好像文学批评永远是一种可笑而尴尬的行当,好像骂骂评论是最安全不过也最时髦不过的事。更可怪者,是批评界中有些人,素有自轻自贱的毛病和解不开的“自卑情结”,同样的事,发生在作家身上,他就竖起大拇指,发生在批评家身上,他就要撇嘴了,他的主要工作是跟在作家的屁股后面打打圆场。据说全国的“评论奖”多少年都设立不起来(某些社团和刊物倒坚持了“评论奖”),原因是批评界有人不赞成,不晓得究竟害怕什么。当然,这些不正常心态的产生,良有以也,或与文学批评走过了一条特殊的曲折道路,以及某些时段不够光彩的历史有关,或与作家与批评家之间历来不弃不离,却又心存芥蒂有关,或与“文人相轻”的伟大传统有关。

但依我看,评论的情形并没有坏到如此地步,它始终艰难地成长着,发展着。它为推动文学的繁荣作出过巨大贡献,也为建设自身独立的审美系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现在,它又因时代生活的急遽变动面临着更重更难的新课题,所以,它固然需要理解时代,但它本身也亟需时代的理解。仅仅就评论言评论,或把它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和批评家个人的行为来看,那是不大可能扯清楚的;只有把它放到流转的大时代中去观察,既注意到批评本身的得失,也注意到批评的环境、条件、氛围的微妙变化,批评工作者的烦恼和需要解决的困难,庶几可能接近事情的本相。目前对文学批评的呼吁声又起,特别是关于开展健康的、说理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文艺批评的呼吁,颇能引起共鸣。我也要说,我们太需要健全的批评精神和刚正的批判品格了。可是,具体到批评实践,大家主要的不满,倒似乎是集中在对批评家的不敢批评上,也即批评家的胆量问题上。这个胆量问题抓得准不准,以及由此会引发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倒也耐人寻味。

其实,批评家与常人并无两样,有胆子大一点的,也有胆子小一点的,一律说批评家胆小,恐非事实。去年关于人文精神的大争论,就很是沸沸扬扬,卷在漩涡中心的几位,无论作家还是批评家,都不能视为胆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片面的深刻,泼辣的辩才,滔滔的语汇,决不揖让的姿势,至少说明,他们的心态是自由而无惧的,似不存在敢不敢批评的问题。当然,平心而论,辩论的双方之所以如此投入,如此激动,如此大胆,恐怕既与窗户纸已经捅破,火力点已经暴露,客套话已无必要,谁不正面答辩谁就有可能被动挨打之情势有关,还与所争论的问题十分“形而上”有关。倘若不是这样,而是有个具体对象摆在眼前,又是关于作家作品,关于孰高孰低的评价,那么可以说,批评家的不敢批评,胆子小,倒也是实情。

同类推荐
  •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指尖上的中国:山水旧城谙》在对诸如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十里洋场、杭州的西湖和灵隐寺等各城市代表建筑和名胜的回忆中,我们不得不感叹民国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氛围,尤其是在沧桑的历史轮转中,每一座历史名城都演绎过精彩的故事,留下过无数动人的传说。
  •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本随笔集收入了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习期间的大部分随笔文章,内容触及生活、学习、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文章皆为笔者个人心情的真实抒写,以女性的细腻与敏感,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位博士妈妈独自带着五岁的女儿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种种感受。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无奈。这些文章不是旅美指南,它们可能只是越来越多的赴美访问学者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远渡重洋的妈妈们的一些侧影。
  • 此岸彼岸

    此岸彼岸

    本书汇集作者近年创作的散文、诗作32篇,分为此岸、彼岸两大部分。作者以独有的“工程纪实”手法,讴歌了改革开放30年来生活在中国和美国两岸的精彩,自然流畅地展现了中国的富强、朋友的风采、我们的生活、儿孙的成长、美国见闻以及往事回忆等等。此书系作者71岁时为纪念敦堉(老伴)辞世十周年而撰写,魅力独具。重庆南开中学校友级刊《53南开人》曾刊载过本书的部分文章。
  • 亲爱的向日葵(青春卷)

    亲爱的向日葵(青春卷)

    本书是“中学生必读的心灵故事”之青春卷。收录了近百篇短文,均为各种青春洋溢的故事,对青少年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作者均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知名杂志的金牌签约作家,文笔细腻,描写真实,文章可读性强。
  • 一个人的岁月

    一个人的岁月

    其他各辑中,这是打破了时间的隔阂贯通起古今的心领神会;或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殿堂里吸收精神资源,或走万里路感受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本书是著名作家顾艳的散文集。本书内容丰富,这是打破了空间的隔阂营造其繁茂的精神家园。或追慕古人且与之对话,或面对今人而生动描绘,除了第一辑是作家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描绘以外。在这些看似五光十色的感悟碎片中,建构了作家独居生活的时空观念与精神坐标
热门推荐
  • 战神之爱:逼嫁小萌妻

    战神之爱:逼嫁小萌妻

    现实太骨感,谁听过灰姑娘是跟王子签了一纸合同才去参加舞会的?王子说:“宴会结束,合同终止。不要以任何名目和借口粘上老子,否则别怪老子不客气。”吐血啊,王子是甲方,灰姑娘是乙方。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红楼之禛心俜玉

    红楼之禛心俜玉

    林黛玉的幸福生活:【简介】:寄人篱下泪尽而逝的林黛玉,转世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千金小姐变成农家女孩,将前世抛却,今生靠自己的努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才华震四方,成绩拿第一,孝顺父母,教养兄弟,一家人都好才是真正的好。长大后,再给自己找一个英俊体贴的男朋友,一切都完美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就是一部林黛玉转世在现代社会的奋斗史。注:写得慢,坑品差,莫催莫催。【简介】:红楼之雍帝霸玉:展现出一幅清宫画卷,述说着一段浪漫爱情,因为舍不得这本文就此完蛋,所以,闲了就写写,让四四给黛玉一个幸福生活。盘古龙神空嗟叹,落入红尘掌帝权,西方灵河绛珠泪,换得今生一世缘!她是闺阁中的娇贵千金,是秀美聪慧的黛玉,国母凤身之相;她如清晨的第一滴雨露晶莹剔透,她如最美丽的花儿一样热情地绽放着生命的芬芳。他是朝廷上的帝王之子,是叱诧风云的冷面胤禛,紫微帝王之气。他眸子中荡漾着嗜血的霸气和沉稳,他如开天辟地的盘古龙神一样护着他心中的瑰宝。正如一枝青草,她有最柔弱的躯体,却有着最刚强的心性,她不顾一切地万事只随心,她跟着他的脚步一点一滴往前走,不跟世俗同流合污。那一年的桃花节,人面桃花相映红,那花,究竟迷了谁的眼?那红,究竟惑了谁的心?灿烂的桃花,又在多少人的心中幽然绽放?望青山幽幽,看碧水渺渺,听琴音细细。诗情软语,她与他执手共对比翼双飞;风起云涌,她与他并肩笑看痴人夺位。你做帝王,我为后,你君临天下,披荆斩棘,孤傲青史,我立足中宫,陪伴左右,湮没红尘,你有你的千秋霸业,我也能唱大风之歌,帝王情,皇后心,平天下,守家国。携手看桃花,残红似血,点点滴滴,那其中,有着爱的芬芳。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一同走过,她愿意与懂得她的人,相伴到白头。最终,谁成了谁的牵挂?谁成了谁的情愁?牵手,是否能一生?一杯桃花酒,殷红若脂,葬送了的,是谁的心?成全了的,又是谁的爱?谁的江山?注意!注意:此文非悲剧!完美的圆满的结局!所以表吝啬票子撒!★★※★★※★★※★★※★★※★★※★★※★★※梅灵的红楼系列文,欢迎大家去看。红楼之禛惜黛玉:红楼之水掬黛心:情续红楼画眉蹙:红楼之禛心俜玉:
  • 薛定谔之猫

    薛定谔之猫

    据资料显示,中日战争中是没有关中国战俘的战俘营的,中国战俘都是直接杀了或者送去做苦力。唯一的战俘营在沈阳,只关押欧美战俘。故事发生在1940年初,抗战爆发三年以后,正是中日抗战拉锯期,以雷子为首的八名战俘成功逃出日军战俘营,进入了战俘营旁巨大的原始森林山脉。战俘怀着喜悦和对未知前途的忐忑,在森林中不断深入,可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系列诡异的遭遇:没有活物的环境;异常漫长的白昼与黑夜;沉满腐尸的水潭;潜伏在身边的吸血怪物;以及一个不应该出现在原始森林中,却又确实存在的神秘机构……战俘营伪军军官邵德带领几个日军士官和一个排的伪军紧随其后进入这片森林,所遭遇到的各种奇怪现象也接踵而来:与外界离奇地没了联系;士兵接二连三死亡并消失。而紧跟着战俘逃亡路线,越来越多不可以解释的疑团出现。在这追捕过程中,邵德发现整个战俘逃亡事件与三年前同样发生在战俘营的另一起事件竟惊人般的雷同!并近乎绝望地察觉到自己和这一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自己与正被追捕的战俘雷子,和三年前同样逃出战俘营的战俘曹正等人正在慢慢重合……
  • 腹黑王爷的庶女宠妻

    腹黑王爷的庶女宠妻

    骠骑大将军府门外,两座威武雄健的石狮子前,明亮宽敞的青石板路上,司徒寒天一家不论男女老少,皆穿戴整齐,罗列而跪,神态端正肃穆,大气不敢出一声。在他们身前,站着数个青衣使者,为首一人头戴圆顶官帽,腰配乌墨锦带,下挂剔透翠玉。他翘着一丝兰花指,缓缓打开了一道明黄色的长绢,扯着尖细的嗓子,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司徒将军家长女司徒玉纤蕙质兰心,温婉贤惠,德才皆备,朕闻得其作一曲《凤求凰……
  • 历代帝王之死

    历代帝王之死

    许多皇帝之死尽管死因不明,成为历史悬案,但诸多蛛丝马迹,也有迹可寻,归根结底,仍是与最高权力息息相关。一切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最美好的情感,都在权力支配下烟消云散。许多帝王死状之惨,至今读来犹觉不寒而栗……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徐志摩,以“情诗”闻名于世,本书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调讲述一代才子徐志摩的传奇人生。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诗人生命中不可错过的三个女人,他与她们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感情纠葛……《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带你亲临“情圣”徐志摩的世界,解析大诗人不为人知的婚姻内幕。
  • 30年文学典藏小说卷(一)

    30年文学典藏小说卷(一)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总裁囚欢

    总裁囚欢

    人前,他是万人景仰的总裁,她是端庄大方的秘书;人后,他是残暴无情的主人,她是羞辱屈服的小奴;他要她血债血还,她未婚夫对他未婚妻做的事情,他都要在她身上加倍的讨回来,否则,她将面临的是世界末日,她无能为力,只能屈服。一次一次的凌辱,一次又一次的屈服,背离了社会道德,纠缠不清的又何止是欲望?她在情欲里种下了爱恨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他说:“你未婚夫拐走了我的未婚妻,男人对女人做的事情,就是我要对你做的事情,他动我未婚妻一根手指头,我就砍了你双手。”他说:“乖乖的做我的奴隶,别想反抗逃走,否则的话,不仅仅是你的家人,连你未婚夫的家都将夷为平地。”他说:“你的未婚夫让我的未婚妻怀孕了,那么你也得怀孕。”【友情链接】——清风恋飘雪《正室》——暮阳初春《弃妇的誘惑》【推荐自己的作品】——做我皇妃(已解禁)
  • 巫师爱上血

    巫师爱上血

    每当这个时候,碧绿的竹林中总会出现一位身着白裙的绝代丽人,月光皎洁,她有一头飘逸至膝的金发。混圆得让人产生凄凉之感。精致的五官呈现出一片淡然的冰色,只有那一双墨色的眼瞳,又是一个十五夜,不经意流露的忧伤才能感受到她的情绪。伸出细嫩的右手,时时拨弄着那随风舞蹈的调皮发丝。一阵风吹过,树叶莎莎响,仿佛倍加衬托这伤心的长夜。即使左手的残缺也丝毫不能减少她的美艳。她目不转睛地看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