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5600000016

第16章 李渔的戏剧美学(16)

李渔还非常重视戏剧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即他所谓“机趣”。什么是戏剧语言的“机趣”呢?李渔详细解释说:“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之论高明处在于,李渔不把戏剧语言看成是纯形式的问题,而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去把握它的特点。李渔所说的“机”--“传奇之精神”,是着重内容而言的;李渔所说的“趣”--“传奇之风致”,是着重形式而言的。从内容上说,戏剧语言应该意深而味浓,每字每句,都应饱含思想、深藏义理,观众欣赏起来,感到有嚼头,如食橄榄,其味耐久而不衰。从形式上说,戏剧语言不但如前所说要“贵显浅”,而且字字句句都应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而绝不应如泥人土马,死寂干枯,无半点活气。例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莺莺于十里长亭送别张生时的一段唱:“(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还有接下去的一段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在这两段唱词中,字里行间充溢着一个热恋中的少女被迫与爱人分别时难忍的痛苦心情,而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又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威逼。这就使莺莺关于离别之苦的倾诉加深了意义。这两段唱词内容深刻、耐人寻味。从形式上讲,作者在选字用句上极活泼、极有趣,那“柳丝系玉骢”、“疏林挂斜晖”的比喻,那“迍迍的行”、“快快的随”,“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等一连串叠字的选择使用,那写景、状物、抒情的巧妙融合,使整个画面活灵活现,意趣盎然,使观众真切感受到那深秋更兼别离的浓烈氛围的浸染。我想,这两段唱词可谓李渔所说“机趣”的绝妙例子。

为了使戏剧语言富有机趣,戏剧作家应该注意遣词造句时选取“尖新”字眼儿。“尖新”,是李渔在论宾白时提出的要求,其实它何尝不适宜于唱词?李渔所谓“尖新”,是对“老实”而言。他说:“同一语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奏之场上,不听则已,听则求归不得。尤物足以移人,尖新二字即文中之尤物也。”显然,所谓“尖新”者,一方面是指语言要新鲜而不陈腐,另方面是指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李渔之“尖新”,含有王骥德之“溜亮”、“轻俊”、“新采”、“芳润”等意思在内,趣味十足,令人眉扬目展。好的戏剧,其语言都应该是“机趣”、“尖新”的。例如老舍《茶馆》第二幕中一段台词:唐铁嘴对王利发说:“我已经不抽大烟了!”王利发对此很惊讶:“真的?你可要发财了!”接下去唐铁嘴的台词可谓“尖新”、“机趣”“我改抽‘白面’啦。你看,哈德门烟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再如,关肃霜主演的京剧《铁弓缘》,许多台词也很有机趣,可称尖新。剧中老太太回答那个官宦恶少求婚时说:“蚊子叮了泥菩萨--你认错人了!”这是一句歇后语,用在这里十分贴切,令观众开怀、捧腹。

机趣、尖新的反面就是板腐、老实。李渔认为,要“重机趣”,就必须“戒板腐”,反对语言的“道学气”,反对在戏剧中进行抽象的道德说教。有些作品,像那些“风流跌宕之曲,花前月下之情”等等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如《西厢记》,以及那些喜剧、闹剧等等,避免道学气似乎比较容易;而那些内容庄重严肃的作品,相对地说,好像更难避免道学气。其实,凡是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品,不论是严肃的也好,诙谐的也好,其语言都应该力戒板腐,反对抽象说教。李渔强调说:“即谈忠孝节义与说悲苦哀愁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如王阳明之讲道学。”王阳明登坛讲学,反复辩说他所谓“良知”这个概念。这时,有一愚人问道:“请问‘良知’这件东西,还是白的?还是黑的?”王阳明也回答得极妙:“也不白,也不黑,只是一点带赤的,便是良知了。”李渔讲了这个故事以后,强调说:“照此法填词,则离合悲欢嬉笑怒骂,无一字一语不带机趣而行矣。”的确,如果戏剧作家真正能够像王阳明讲良知时回答愚人询问那样脱尽道学气,还有什么严肃的题材不能写得有趣呢?一切板腐之语,必定荡然无存。

当然,提倡戏剧语言要“重机趣”、“戒板腐”,绝不是要戏剧作家去故意搞一些无意义的噱头以引人发笑,迎合某些观众并不高尚的趣味。李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认识到这一点的。他在提倡“机趣”、“尖新”的同时,又提出“贵自然”、“重关系”、“不失真”。虽然这些要求是在论科诨语言时提出来的,但我认为也适用于所有的戏剧语言。李渔特别强调,如果故意搞一些科诨笑料,那就变成了“觅妓追欢,寻人卖笑,其为笑也不真,其为乐也亦甚苦矣!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

那么,戏剧语言的“机趣”从何而来呢?李渔的回答是:“性中带来”。他说:“予又谓填词种子,要在性中带来,性中无此,做杀不佳。”又说:“性中带来一语,事事皆然,不独填词一节。凡作诗文书画,饮酒斗棋,与百工技艺之事,无一不俱夙根,无一不本天授;强而后能者,毕竟是半路出家,止可冒斋饭吃,不能成佛作祖也。”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犯了先验论的天才论的毛病。当然,我们今天也并不否认天才的存在。我们也承认人们在生理上的自然素质有差别。人的才能以至天才,正是以这种先天的自然素质为生理基础,并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培养、锻炼而发展起来的。戏剧作家各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譬如,有的诙谐,有的严峻,有的冷静,有的热烈,这些虽与每个人的自然素质不能说毫无关系,却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在人与环境的辩证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我们绝不可夸大先天的自然素质的作用,视之为某种性格、才能的决定性因素。至于戏剧语言的“机趣”,又并非某个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的特殊标志,而是一般戏剧作家都应具有的语言的修养,那就更不能将此视为“夙根”、“天授”、“性中带来”,而主要靠戏剧作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学习、吸收和提炼群众语言而来。古典戏剧大师如王实甫、关汉卿等人是如此,现代戏剧大师如老舍、曹禺等人也是如此。即如李渔所举出的王阳明讲“良知”的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机趣,也是现实生活本身所提供出来的。只要戏剧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提炼那些充满机趣的语言,他一定能够写出为观众所喜爱的戏剧作品来。

戏剧语言不仅要“贵显浅”、“重机趣”,而且还应具有一个重要品格:“贵洁净”。这是李渔对戏剧语言所提出的另一个要求。

什么是“洁净”呢?李渔说:“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洁则忌多,减始能净。”也就是说,台词(戏剧的宾白和唱词),要尽量简省、节约,要最大限度地把那些杂芜的、无意义的、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只留下那些最必要、最不可少的部分。

应该说,“洁净”是对戏剧语言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之一。有修养的戏剧作家都是十分注意语言洁净的。老舍在谈到自己的戏剧创作经验时就说:“舞台上若像生活中那样扯起来没完大概不等闭幕,观众早就跑光了。”因此,老舍在写剧本时总是要求自己“该三句话说完的即不写上十句”。关汉卿的不朽杂剧《窦娥冤》,其语言就十分“洁净”。该剧和一般的元杂剧一样,不过四折一楔子,篇幅不大,但是却把那个时代的下层人民,特别是妇女的悲惨命运充分反映和表现出来了。它的台词没有什么多馀的字句,特别是第三折窦娥呼天号地充满反抗精神的那段唱词:“……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里的每字每句,都是多么有分量!使用得多么经济!

但是,既然李渔说“洁则忌多,减始能净”,那么,是不是尽量把台词删减得越少就越符合所谓“洁净”的要求呢?不然。李渔在论述多与少、繁与减的关系时,颇有点辩证法的思想。他说:“多而不觉其多者,多即是洁;少而尚病其多者,少亦近芜。”这就是说,多与少,繁与减,原是不能单从表面现象的数量多寡来看问题的。所谓“多”,事实上有两种,一种是李渔所谓“唱沙作米,强凫变鹤之多”,即“可以不长而必欲使之长”,该三句话能说清楚的,硬要写上十句,废话连篇。例如,《琵琶记》第十出“令史说马”和第十六出“小黄门说皇宫早朝”的两大段宾白,每段都有上千字,而与该剧主题并无内在联系,语言本身又多是陈词滥调,基本上是多馀的话,如能删去,确实能使人觉得洁净些。还有一种“多”,是李渔所谓“其能长而又使人不可删逸”之“多”,即非欲多也,不可不多、不能不多也--若减一字,则嫌太少。例如,莎士比亚着名悲剧《哈姆莱特》中,有几处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像第二幕第二场的最后,以及第四幕第四场的最后,这位王子通过长篇独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全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句话都很精彩。这里话虽多,但是观众并不感觉其多;如果删去,定然会使作品大大减色,甚至遭到严重破坏。关于宾白,我想顺便多说几句。在李渔之前,一般传奇中的宾白很少;从李渔开始,宾白逐渐被重视。李渔自己说,“传奇中宾白之繁,实自予始。”关于宾白的重要,李渔打了这样几个比方:“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于传注;就物理言之,则犹栋梁之于榱桷;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把宾白提高到它应有的地位,这是李渔的一个功绩。宾白的这种多与繁,只要写得恰到好处,成为充分地表现主题的有效手段,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再回来继续谈戏剧语言的多与少。所谓“少”,也有两种。一种是贫乏。内容单薄、空洞,其语言常常也就干枯、噍杀。这样的台词,即使只有几句话,也会令人觉得太多、太长,这就是李渔所说的“少亦近芜”。另一种是少而精。话虽少,却字字千钧,里面蕴藏着很多很多的意思,细细玩索,其味无穷。例如,《西厢记》中莺莺的那段千古绝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只有二十五个字,而里边的蕴藏是多么丰富呵!

关于戏剧语言的“洁净”,李渔还曾概括为八个字:“意则期多,字惟求少”。就是说,要用尽量少的语言,表现尽量多的意思,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练。戏剧语言,必须是精练的语言,精练得像诗。有人说,戏剧的“对话离开了诗意便只有一半的生命。一个不是诗人的剧作家只是半个剧作家”。人们常常把戏剧作家称为“诗人”,这个称号对那些真正的戏剧作家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不但那些用诗的形式写作的戏剧作家应该被称为戏剧诗人,而且那些用散文的形式写作的戏剧作家,像易卜生、曹禺等等,也应该被称为戏剧诗人,因为他们的语言虽不是韵文,形式上不是诗,却像诗那样纯粹,那样精练,那样饱含着浓烈的感情。

戏剧语言的精练,是为戏剧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的旧戏舞台两侧常常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其中一个意思可以这样来解释:戏剧舞台是整个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那么,戏剧艺术的这个小舞台,怎样才能反映出那现实世界的大天地呢?这就需要高度典型化,做到以小见大,以一当十,要把那现实世界的无限多的内容,尽量浓缩在戏剧舞台的这有限的艺术形式里。表现在戏剧语言上,就要求高度精练。中国传统的戏曲,比起一般的话剧,语言更要精练。这是因为中国的戏曲是以唱为主,唱念做打相结合。要唱,就要占用相当多的时间,有时唱一句要花几分钟;而且还有许多舞蹈表演融于其中,也占用不少时间。因此,戏曲的唱词就要压缩了再压缩,精练了再精练,做到以少胜多,在相同的时间里以少而精的唱词表现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内容,更丰富的思想感情。

为了做到戏剧语言的精练,使之没有任何多馀的字句,李渔认为戏剧作家应该下狠心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删改。每作一段,即自删一段,万不可删者始存,稍有可删者即去。人们作传奇、写诗、填词,常常觉得文章出于自己之手,无一非佳,无语不妙。其实不然,易日经时之后,就会发现不妥之处,就应该毫不可惜地删改,不要舍不得割爱。李渔说:“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但是,要想做到戏剧语言的高度精练,单靠写作过程中和完稿之后的删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注意炼字、炼句,特别是炼意。遣词造句要仔细选择,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要做到用字恰当、准确、鲜明、生动。要善于使用那些容量大的、富有表现力的、能描绘事物本质特征的字和句,写人、描景、状物、抒情,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要“说某事,切某事’,“说何人,肖何人”,而且非常有分寸感,每字每句都摆得是地方,如同李渔所说,使人物的台词像“犬夜鸡晨,鸣乎其所当鸣,默乎其所不能不默”,也像画士之传真,闺女之刺绣,使每一笔、每一针,都精确、细致,不致使花鸟变形,神情不似。

做到语言的精练,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这是艺术家的基本功。而且,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语言精练,必须不断地注意学习现实生活中的群众语言,从中进行提炼、加工。高尔基就特别重视学习群众的谚语和俚语。他说:“一般说来,谚语和俚语把劳动人民的全部生活经验与社会历史经验出色地固定下来了;因此,一个作家必须知道这种材料,它能够教他学会像把手指握成拳头一样去压缩语言,以及松展开被别人紧紧压缩起来的语言,以便暴露出隐藏在这些语言中的与时代任务相敌对的僵死的东西。”戏剧作家,就应该像人民群众说谚语和俚语那样,善于“压缩语言”,使之凝聚着尽量多的思想内容,使之变得非常精练。这是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的。

同类推荐
  • 汉魏六朝诗鉴赏

    汉魏六朝诗鉴赏

    该书选收了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诗歌九百余篇,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鉴赏、评价这一时期绚丽多姿的作品及其光辉艺术成就,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千秋家国梦

    千秋家国梦

    全书由15篇各自独立的文章组成,犀利的笔触直指现实社会那一个个令人尴尬的沉重话题。其中,《走出古隆中》、《古城荆州》等文热切地呼唤改革,但强烈的优患意识与炽热的爱乡爱国之心始终是本书的主调。作者以地处中华腹心位置的荆楚地区为标本,希望人们冲决封建网罗,摒弃小农意识,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一桩桩历史事件的风云变幻、一处处历史名胜的兴衰荣枯起笔,以跃身现代文明的大潮中去中流击水。毅然穿透那重重的历史帷幕,本书是作家曾纪鑫近几年来思考地域文化、历史名人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大文化散文著作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

    魏晋南北朝诗歌变迁

    诗,具有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诗,是人类心灵的深切呼唤。诗是一条流经人类每个角落永不枯竭的清清小河。诗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那是因为由诗所传达出的人的美好情感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诗,可以越过沧桑岁月,到达地老天荒。诗是整体意义上的美,是春风沉醉的美。诗是美的极致,因为诗具有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其实,人这一生就如同做一篇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每个章节里都应该有好的、鲜活的细节,让这些鲜活的细节打动人。我们一生每个年龄段里,也应该有让我们终生记忆的细节。善良的待入,宽容的看待生活,对事业、对亲人、对朋友多份责任和爱心,人生就丰富了。日日年年,积攒到人生的后半段,再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便会发现自己这一生一世写了一篇满意的文章。
热门推荐
  • 记事本成功法

    记事本成功法

    最简单的工具往往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像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经汴学家科特勒等大人物都有用记事本的习惯。你希望像他们一样成功吗?那么,从现在开始合理使用你的记事本吧!
  • 诱拐王爷:吃货王妃狠倾城

    诱拐王爷:吃货王妃狠倾城

    做一个稍稍贪吃一些的杀手,就有这么难么?!穿越前,她为贪吃饱受诟病,穿越后,她偏遭遇不停的填鸭式喂养,只为了能丰乳肥臀,尽显天家富贵。待她长发及腰面似银盆拐了王爷炫舞倾城,只是,花团锦簇下,在动地的渔阳鼙鼓声里,长刀所向,到底,谁更狠,谁更强?!
  • 安全责任无小事

    安全责任无小事

    从胶济铁路火车脱轨到杭州地铁一号线塌陷,从深圳舞王俱乐部的特大火灾到致74人死亡的山西矿难,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事故的发生总是由一点一滴的不安全因素积累而成的。安全系于人人,细节确保安全。只有人人负责安全责任,做好每一个安全细节,我们的生产才能够不受威胁。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水晶胆

    水晶胆

    然而,当雨东带着师傅临终时托付纸盒他的水晶胆,南禅寺的观音塑像被敲了两锤子后立刻就变了模样。千里迢迢赶到济州城时,那颗能使盲眼复明的水晶胆却不翼而飞了。是谁偷走了这颗水晶胆?用什么方法能逼使盗贼自投罗网?让雨东用泥人塑出三百六十行营生状的人物又是什么人?,捏泥人的少年雨东因此而找到了身怀绝技的师傅
  • 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书从公元前21世纪夏的建立到20世纪中叶新中国的诞生为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战争的残酷杀伐,新旧王朝的毁灭与诞生,政治经济的改革和改良先声,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进步与保守思想的迭次斗争,揭秘人类创造文明的艰难历程,展现伟大革命运动的黎明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