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矽谷华人的第二伴侣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犹豫起来,不知称它为第二伴侣、第二情人,还是第二故乡、第二家园更好?不管称谓什么,总之,电视剧一确切些说是中国电视剧对矽谷华人的确十分重要。他们日出而作一一开着车跑向公司,日落而归一开着车跑回家去,归来做什么?侍弄花园,做饭做菜……之后呢?只有打开电视机,看从中国带来的或从朋友处借来的他们大多有儿有女,可孩子自有孩子的消遣去处,稍大些,就急得脱开父母翅膀为之搭起的暧窝去寻自己的小窝;他们自然也有亲朋好友和同事,可人人都有自己的家,美国是不大时兴晚上跑到别人家里扎堆儿闲扯的,于是还得投奔电视,与电视中人交流相会。
不嫌平庸吗?谁都知道电视是大众文化,矽谷这些博士硕士总裁老板电脑人们哪有那些闲空?是啊,雅人应该享受雅文化,俗人才与电视这俗物为伍。可雅人们或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了一整天,或已经在电脑前忙碌十几个小时,你还要他们雅下去,岂不太残酷!俗是雅的解脱,俗是雅的变奏,往往的,变奏才是好音乐,一味单调的重复,重复得再雅也令人难耐甚至生厌,何况电视也未必全俗,间或也有雅或亚雅。
于是人们陷人困惑:不看?何以解忧解累?看吗?看电视,特别是长篇电视连续剧真像吸毒,不沾则已,沾上就戒不掉,至少是一部连续剧不管多少集,都得耗去大把时间将它看完!人们忧虑着,提防着,可还是一个个卷人那祜散自发的电视沙龙的传递游戏之中。不入此山不知山有多高,原来沙龙传递已经颇有规模,也是飞来飞去跨国来往的人越来越多,矽谷华人中传看电视的片子已几乎与大陆同步:有一段是历史片风潮,《大明宫词》《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家家痴迷;又一阵是警探片旋风,什么《红色康乃馨》《黑冰》《黑洞》《永不瞑目》人人乐道。最近,中央电视台刚在播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矽谷华人又已经传看起来。在他们之中,中国国产电视剧情结远远超过国人的任何族群。
难怪,这些电视片演的是他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国故事,说的是他们最能听出其韵味的中国话语,场景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山河城市,街道村野……不定哪个镜头就唤起儿时的一段回忆;不定哪一支音乐,就牵引他们重新经历起一幕幕久远的温馨;不定中间的哪个人物,就曾是演释出今天的历史的一个偶然……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只要轻轻按一下遥控器,就可以徜徉在故国山河中,呼吸到故园风土情,他们怎能不痴迷!
从朋友处借来一部,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要是看片名,或许我不会看,因为有点俗,找卖点的俗。可一看导演是黄健中,主演是许晴,我就非看不可了。许晴虽没打过交道,但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演员,她好就好在有气质有蕴涵,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能以她独特的气质浸润出一个你忘不了道不尽的人物和人物的韵致;黄健中则是我住在北京时的一位老相识,虽然后来中断了联系,但他的为人与艺术都是令人难忘的。在与朋友交往中他热情、随和,甚至带点孩子气,本是福建人的福建口音,可跟朋友在一起还硬要学说北京土话甚至北京的粗话,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喝酒,他一句一个丫挺北京的骂人话),真把我笑得喷了饭,我不得不拍拍他的肩让他打住,他却朝我做鬼脸,可一进摄影棚他就变成另一个人,一位严肃的艺术家,他的成名作是《小花》《如意》和《良家妇女》,一部《小花》推出了刘晓庆和陈冲这两位名扬海内外的影星;《良家妇女》是写大媳妇小丈夫的,以此呼吁良知呼吁女权,这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正是世界女权运动的高潮期,加之他细腻抒情的东方笔触,曾夺得德国金棕榈奖的桂冠,这部作品也就确定了黄健中的艺术风格一别致离奇的故事,细腻煽情的韵致。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更极致延展了他固有的风格。这是一个真实又离奇的人物,真实又离奇的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军事顾问的德国军官冯霍夫曼在中国遇到的一起车祸中险些失去一条腿,是一位中国医生使那条腿恢复如初。从此,这位德国军官与这位中国医生全家结成了旷世之交。四十年代初,医生的女儿金玲赴比利时留学,正在作博士论文答辩时,希特勒的军队打入这个国家,掐断了她成为玛丽居里夫人第二的科学家之梦,而这个战区的最高司令长官。就是她的通家好友也是引她树立科学家美梦的冯霍夫曼将军!从此,她和他就卷入了一个接一个的战争与和平、残暴与理性、宽容与报复、军人职责与人类良知的挣扎和厮杀之中。
人性、善良、友谊与爱毕竟战胜了邪恶与残暴,霍夫曼尽其权力所能,将比利时境内的犹太人赶出家园是让他们逃跑,而不是屠杀;在金玲的正义与大爱之心感召下,他先后两次宽赦了一百多名炸德国军车、反抗德军侵略的比利时人,在战争的野蛮与屠杀的旋律中,她和他一直在正义与服从、人性与职责的矛盾中跌宕沉浮,终归盖世太保告了密,霍夫曼被解职被投入希特勒的监狱。他满以为自己良心未泯,日月可鉴,可战争刚结束,他就被转押比利时监狱并以战犯罪审判。这是毫无疑问的,战争给比利时国人带来那么多的死亡与创痛,他们理应视他为战犯;可他为了保护那些比利时国人早已丢了官进了纳粹的监狱,并且在战争中失去了妻子和儿子,他不能不认为比利时忘恩负义!他的灵魂又卷入另一场厮杀。这厮杀也以更大的强度缠绕着金玲:当初,她为比利时,为正义与良知奔走,呼号,求助冯嚯夫曼;如今,为了正义与良知,她又不能不放弃归国与老母团聚的愿望,冒着被战争与复仇激怒了的比利时人民的忌恨,一面安抚霍夫曼,一面向比利时呼吁,求助。
离奇的故事,浓稠的人性,细腻的情感碰撞,让人不能不一气看完,让人不能不一遍遍地涌出泪水,在泪水中思考,在泪水中开悟:战争把一切人都变了形,战争把一切的事情和情感都推向荒谬推向疯狂。我想推荐这部片子给更多人看,我相信人们会从片子中悟到那些人类高贵的情感一正义、良知、人性、宽容、牺牲、悲悯、大爱、大恕,并以这种情感去制止战争和恐怖,也制止人世间的猜忌、报复和种种以恶对恶。
要是我见到黄健中,我会告诉他:我喜欢这部片子,喜欢它对大爱与大恕的讴歌,喜欢它的细腻、抒情和那颇带典雅美的风格。但我也会提醒他,不要一味沉湎在自己传统的手法上,要敢于突破,特别是突破自己,节奏也快些才好。
难解的魔方
在美国,常常听到种种不稳定的婚姻状态,美国人自不必说,谁都知道这是个离纟昏率最高的国家。令人关注的是,华人到了这里,也往往出现五花八门的婚姻变化,不如人意又无可奈何。
其实,无奈婚姻不只到了美国才有显现,何时何地都可能出现。前几天看了电视光盘《激情燃烧的岁月》,讲的也是这样一个故事:贫苦孤儿石光荣十几岁就参军打仗,打仗成了他的青春,打仗成了他的生命,打到三十多岁的时候战争结束了,他成了挂满勋章的师长。这时,出于组织的关怀,告诉他该找个女人成家了。女人怎么找?到哪儿找?困住了这群沙场英雄。于是组织出面为他们举办了大型舞会,男人们坐一边,女人们坐一边,让那些英雄们自己选对象,石光荣疯了般迷上了比他小十几岁的文工团员褚琴;城市小店主出身的褚琴是个都市女子,有文化有品貌,有独生女儿的娇气和任性,还有个年龄相当,也是文工团员的有才有貌的心上人。可那是个依靠组织,相信组织,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年代。由组织出面,褚琴尽管对石光荣毫无了解毫无感情,也不得不接受。那是个理想与愚昧胶合、激情与懵懂混淆的年代,荒谬年代的荒谬结合就为后来埋下了不少可悲可叹又可笑的情感因子,看着那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愚昧,听着那一声声人性压抑的叹息,时而让你忍俊不禁,时而让你酸楚得热泪横流,这是一个真实得看得见的故事,一个细腻得与心紧贴的倾诉。
虽然环境状态、人物素质大相径庭,可这部片子所触摸的不和谐婚姻的文化心理同样奏响了如今定居美国的不和皆婚姻的心理乐章。千万不要简单化地斥责那些不和谐,千万不要视而不见地忽略那些不和谐,也千万不要悲观又决绝地判定那些不和谐,《激情燃烧的岁月》告诉我们,尽管夫妻不和谐类型种种元素种种,根本点却在文化素质、心性情态的落差上,对于这种落差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日相同相近才有共同语言,才能琴瑟和鸣;二日相反才能相成,相异相反才懂得珍惜对方的长处,才有距离美的永久魅力,两者都有道理又都未必。爱与婚姻其实多数是说不出道理的,从内心深层感觉说,这大概是人生诸问题中最难把握最难概括最难寻找规律的一个课题,认真不得,又不能不认真。因为认真起来,哪对夫妻都有或深或浅的非和谐部,而且即使此时和谐,彼时又会出现非和谐;不认真也不行,视而不见不理不睬,不定哪一天就可能爆炸得分崩离析,怎么办?最好是彼此设身处地换位体验换位思考后再及时沟通,对对方要圆融,对自己要苛责,防患于未然,能防爆(炸)就防爆(炸),莫要像石光荣与褚琴那样,非要经过一次死亡才懂得珍惜,懂得容纳。何况现实生活中有几人能像石光荣那样死而复生,有那么强的生命力!真要是有患不除,从小不谐到大不谐,要么两相离异,要么至死不渝,可就此亦伤痛、彼亦伤痛,吁嗟乎,但愿人生少些这样的悲哀。
裁员咏叹调
美国经济不景,矽谷情形尤甚,标志之一就是裁员潮一浪接一浪,浪波所及,无人不倒。可即使被浪冲倒,也各有各的姿态。前此,我们公司裁员三十多人,内中就有时和0:灿是美国人,矽谷生矽谷长,她的四个女儿都已结婚生子,她到底年方几何,膝下有多少子孙?按美国习俗我不便去问也懒得去问,只觉得她活得十分潇洒:早已离异,一个人风风火火独往独来,活脱儿一位独行侠。仙有仙风,侠有侠道侠道最亮丽的表现就在用钱花钱上。自然,关于钱,美国的洋侠从来不兴中国土侠的仗义疏财、养门客三千那一套。这个做什么都讲究认制的国度国民的钱大方也好,小气也好,只能用在自己身上用钱大方,特别是在发薪水那几天,她要下饭店,逛超市,总要痛痛快快阔几天,可一星期后(我公司半月发一次薪禀,她已囊中羞涩,大款变贫民,就不得不到处借钱,几十几百她借,几块几角也借。这时,她的步伐更快,话语更多,没人应答,就自己跟自己说,自己跟自己笑,急了也会喊几声,但脸上常挂的是开心的笑靥。这次裁员,人事部第一位谈话的就是她。与别人不同的是,谈话归来,她一脸灿烂,她给自己算账,与同事道别,说按她的年资,被裁一下子就可补发两万多块,她可以买辆新车了!她朗声大笑着与同事握手、拥抱,快意地告别。
0是已人美国籍的中国人。他生自上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某医科大学,那是个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年代,同那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因为出身不好,毕业后即被分配到边远山区的一所医院。好容易遇到了改革开放,自己走出大山,太太在中央某部日日高升。不知一个什么机缘,他单枪匹马来到美国,拼拼打打十几年,总算买了房买了车,有了今天的职位,这次裁员虽然早有担心,总还存着一份烧幸,一当被裁掉,他就寝食难安了。我劝他,你怕什么,太太在北京是堂堂司长,两个女儿都有自己的公司,家住部长院,退休两边住,还不是怎么过怎么开心!他还是愁眉不展,说离六十五岁还有三四年,现在办退休,要少拿很多钱,想要找工作,到了这个岁数谁愿意要!我又要劝,他摇摇手:唉,人生各有各的难,说也说不清……
这倒是真话,人生有多少愁苦是能够说得清呢?论家资上绝对超过於,可同样被裁,何以姑比他轻松得多,洒脱得多?根本问题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分野: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也好,七千年文明史也好,始终没有摆脱开战乱与灾难。我们从灾难中走来,我们血液中洗不掉世代相延的忧患意识,因此,我们从来鄙夷寅吃卯粮,我们向来倡导节俭,倡导防患于未然,倡导常怀天下忧……不仅如此,长期的封建宗法制度,还给每一个华人埋下了生时积累,死后给后人留笔遗产的代代遗愿,怀着这种中华文化心态,只要有生命在,就没有离开负重离开愁苦的一天;美国则不同,这个仅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还在青春期,她的资源尚未开发,她的人民没遭过大难,她有完备的社会保险机制,只要不犯法,她的人民没什么可怕、没什么可忧。姑血管流的就是这样的血,她不知忧愁为何物;他虽然也改了国籍,也取了英文大名,可他血液里的遗传因子一点没变,他怎能不忧愁。
为避免堵车,我们尝试每天上班早去早归,久之,早六点开车就成了一年到头的惯例。夏天,天长夜短尚好;到了冬天开在高速公路上,望着寥落晨星中的苍茫,望着高速路上一辆辆心无旁顾往前赶路的汽车,常想:人们在赶什么,找什么?答案我自然知道:赶的是路,找的是梦。
梦,什么梦?当然是人们统称的美国梦一从黑人民权组织领袖马丁路德金到任何一个普通移民都这么说这么想。可这美国梦的内涵却是千人千面各有解释,形而上者丰盈博大自不必说,形而下者其实很具体:打一份工,挣一些钱,买房买车,供子女上学,有一个温馨的家,过一份平常人过的日子。为实现这梦就要赶路,日出赶路去做,日落赶路而归,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近一二年,美国经济如同经历一场战争,且战且退摧枯拉朽,最显着的标志就是裁员潮一浪接一浪,这浪也涌到我供职的公司。其实它来得也不突然3几个月前公司业务已经不景气,人们忧虑着,特别是我的中国同事忧虑尤多,大家玩笑说:看人家老美照样乐乐呵呵,可我们老中却总是忧虑重重,在中国如此,到了美国仍然如此,唉,从灾难中走来的民族,难怪……不想,那天早晨一上班空气就有些紧张,刺眼的日光灯凝着,人们两眼盯着眼前的工作,第三只眼睛却随时关注着异样的变化。稍有空隙就跟自己信得着的人私语几句,当然,这种动作最多也最紧张的还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嘴上说着什么,眼睛还紧盯着周围发生的一切:XXX被叫去谈话了。接着,那人就草草收拾文件和私人物品,接着就怆然离去。离去一人,周遭空气就紧绷一分,好像每个人都掐着一把赌牌,不知下面输光的会不会是自己?场景虽不同,那一惊一乍,恐惧的感觉极似文化大革命,不知一声狂喊后,从台下揪出的又是何人?前面躲过了,谁知后面会不会轮到自己……挨到中午,空气轻盈荡动起来,谈过话已离开的已经三十几人。人们粗算了一下,这三十几人中我们的同胞至少占了三分之一,内中就有担心最早,忧虑最深的一位。在中国,他是一位资深的内科医生,来美国拼搏近二十年,如今已经逼近退休的边缘。他常跟我调侃赶美国路,圆美国梦的感慨,这感慨不谓不深不谓不涩,如今不必赶路了,那梦怎么办?要不要去做去圆?不圆心不甘;要圆也难,我们毕竟已不年轻。在路上,我们赶不过别人。我们甩不脱心里的凄惶和忧虑。我们总要左顾右盼。我们的车已经吱吱嘎嘎,不是漏油就是脱挡,怎么能跑出速度?
又是一天。是啊,又是一天。
该回家了?
对,该回家了。
这是我和於每天下午必有的对应话语。这话浅白又单调,可我们的眉宇和语气并不单调,内中意味就在这不单调中丰富起来,内涵起来,这里有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的意味,有落花有恨,流水无情的意味,也有惧怕时间惧怕黄昏的意味,它搅拌着种种过一天少一天的无奈无为的伤痛与惆怅。
言为心声,每个人的话语行为后面都有一段长长的经历和希冀的未来。他曾经少年得志:医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北京一所着名大医院。学的是外科,加上他高大健拔的身体,执着干练的努力,很快成了一位外科主刀。他娴熟的医术果敢的刀法赢得了患者的拥戴,医院的倚重。也是这倚重,开放不久医院就以交换学者的名分派他来美国进修。出国深造是人人向往的机遇,谁不趋之若鹜?可一旦轮到自己,谁又能不想到将要来临的久远的与妻儿的跨海远别?何况此时从的妻已感肝肾不好!可妻却喜之不胜,因为他们的独生女儿极富音乐天赋,丈夫赴美,就可以给女儿创造去美留学的天地。于是,一场伤别与缱绻都被这难得的机遇冲击得只剩了欢笑。於来到美国,两年后十二岁的女儿也以天才儿童身份来美上学。这时,他的交换合同已到期。为了女儿,他只能违约留美,到处打工。祸从天降,又是二年后传来了妻病危消息,是归是留?他陷入两难的斗争。归去!他曾经亲手把一个垂危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挽回,难道就不能救活爱妻?可妻信上说她已肝肾病交合,不久于人世,千万别因夫妻私情误了女儿的前程。她坚决不让他因为她误了拿美国绿卡、误了培养女儿,否则她将死不瞑目!妻的信冷静且痛切,他捧着信,飞流的泪水溅满字字惜别的妻的信函,他哭自己的手术刀在妻的生命面前如此无奈无用,他恨这美国绿卡的取得难如上青天。他只能开着车奔跑打工,他只能耐心地等待绿卡。不久,妻走了,他与女儿相抱而哭。可慰藉的是女儿天资卓群,人大学就考取了柏克莱。毕业后,就加入了美国一家着名交响乐团演遍世界。可父女俩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他们终于由疏离而隔膜、由隔膜而争吵,直到女儿离家出走,一心以她的音乐为家。
自我与执同事,他就是孤身一人,已人美籍,有了这份还算专业对口的工作,可爱妻的离世,独女的隔绝,多年的独身生活,他的背驼了,性情也有种种变异,不买房,开辆旧车坏了也不修,说话就与人抬杠(争辩且常带脏字,只有跟我,每天下午都说一次又是一天!这又是一天里包含多少意味,只有我知道,他知道。可再问究竟,我和他又都说不清楚。我有时劝他:不如归去。他说他也想,可转而又愁:归去找谁?。妻早走了,房早没了,到哪儿都是一个人。是啊,谁都怕一个人,谁都想找个家,找个属于自己有人疼有人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