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面对员工时总是从正面看员工的长处,努力去发现员工的优点。一旦发现其闪光点,就用表扬的方法去激励和强化,通过巩固优点来消解和弥补不足。
王女士批评员工时也多是先给予一定的肯定,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就给员工留足了情面和尊严,让员工不好意思再犯同样的错误。
对老员工她更是这样,因为她知道一旦逼得老员工撕破脸面,难堪的肯定是支行长而不是员工,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支行。
一位追随者众多的支行长,一定是一位善于赞美自己员工的管理者。
每个员工的个性不同,对待的方式也不可能相同,但是面子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给别人留足了面子,就是给自己留足了工作的机会和回旋的空间。
给员工留面子,不是不能批评,只要批评得合情合理,而且批评的方式得当,员工都是能够接受的。如果能够像王女士那样,将肯定融入批评当中,通过表扬的方式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效果就会更好。
总之,优秀的支行长一定能够把握好批评与表扬的“度”,并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
做员工的“后台”
在支行,员工直接面对客户,是一般意义上的前台工作,但是他们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须要有“后台”的支持。这时支行长必须充当他们的“后台”,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这也是支行长“带”员工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在支行,支行长对员工的支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支行长对员工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和效果,而其他方面的支持都是在为这一支持提供配套服务。
有的支行长自认为是领导,所以不屑于为员工提供及时的服务。如果员工得不到及时的“后台”支持,那么他们在为客户服务时就会打折扣。
支行长为员工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过程,等于是对员工的服务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其引导会规范员工的工作方向,设置员工为客户服务的标准,甚至传递具体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支行长在为员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对他们做得对、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同时也会对他们工作中不足的方面加以提示、提醒,对错误的方面加以纠正,从而推动全行工作水平的提升。
做员工的“后台”,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给员工传递信心,同时也是把支行长的想法和决策渗透给员工,让员工在工作中一点点地消化。
员工在工作和服务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给员工以必要的支持,能够增强员工的信心,增加找到解决办法的机会,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
作为一行之长,支行长可以调动全行的资源给员工以应有的支持,员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团队的力量,进而增强团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如果员工有了在支行长支持下解决问题和应对困难的经验,他们就会在关键时刻不动摇、不犹豫,就会知道怎样寻求支持和调动资源解决问题。
支行长对员工的支持水平,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全行工作状态的整体水平。能够及时为员工提供支持的支行,战斗力都会特别强。
优秀的支行长不仅是支行团队的领头羊,也是支行团队的坚强后盾。
有问题找我
方先生在带员工时有一句口头禅:“有问题找我。”
他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热心人,只要有机会帮助别人他绝不会袖手旁观,对员工他更是能帮就帮。
支行员工最怕的是存款任务,特别是柜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柜台服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跑市场、拉存款,很多员工的存款任务都完不成。
方先生任支行长后,他虽然也按照原来支行长的办法把存款任务分解下去,但是他并不是一分了之,而是主动找员工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员工遇到问题他会主动帮助解决。
有的员工完不成任务,他就把自己拉来的存款顶在员工的名下。
员工一旦接受了他分来的存款,虽然表面上完成了任务,但是心理压力更大了,总觉得自己亏欠了他什么,之后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以后的任务。
方先生有时也会把自己开发的老客户分给员工来维护,把存款指标算到员工身上,这让员工不仅感激他,更会尽心地把客户维护好。
他还教员工怎样维护客户,让员工掌握更多客户开发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使员工通过分管和维护客户迅速成熟起来。
原来一说到让柜面人员走出去组织存款,大家都强调客观原因,以没时间为由不愿意跑市场,可是现在他们都会自觉安排时间去跑客户。
有时候方先生把客户开发的前期工作做完后,便交给其他员工,然后教员工怎样开展下一步工作,直至把这笔业务做成。
对于需要深度开发的客户,他更是手把手地教,并随时给员工打气:“没事,放开手干,有什么问题找我。”
有了方先生这句话,大家就像有了主心骨,开发客户不再怯场,由开始的参与、指导、提醒,到后来自主开发客户,他们说:“有行长在,就没什么可怕的。”
在该支行,行长的“有问题找我”已经成为员工做好工作的一种精神支柱。
方先生并不是忙于为员工做多少事,而是始终坚定地支持员工,给员工一种信心和精神激励,让员工全力以赴地做事,不必有后顾之忧。
方先生给员工的支持更多是心理上的,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员工对支行、对这个集体产生了深深的信赖。
员工的创造性可以被无限地发掘,关键是如何做好这一发掘工作。
比起为员工做事,方先生更多的是引导员工。其实员工一旦知道了为什么做和怎样做,事情就往往不再是困难的了。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员工的支持是一层层地展开,有节奏地推进的,直至员工想做事,能做事,做得有成效、有创造性。员工的成长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
作为支行员工,他们并不担心自己做不成事,而是担心自己想做事却没人理,甚至得不到支行长的理解、支持和肯定。
方先生正是把这件事做到了员工的心坎上。
剔除员工的“不良行为”
“人无完人”,支行的员工不可能没有缺点和不足,了解了这一点,支行长就会懂得应该对员工进行恰当的组织和分配,并帮助员工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让整个团队优秀起来。
作为支行长,一方面要有胸怀,能够包容员工的缺点和不足,另一方面又要有智慧,按照更高的要求去塑造员工。
包容是认可员工,塑造是成就员工。包容,不是对员工的缺点、不足,甚至错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看清员工的整体状态,清楚他们存在哪些问题,给他们一个更新的时间和过程。塑造,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员工进行生硬的改造,而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自己和员工都清楚什么才是优秀员工的标准。
第二,自己和员工都有意愿去努力达到优秀的标准。
第三,把优秀按照重要程度分级,通过训练逐级达到这些标准。
第四,随时对员工的不良行为进行提示,通过训练用良好行为替换不良行为。
第五,创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形成员工良好行为的“场效应”。
剔除员工“不良行为”是培养优秀员工的重要工作,但是在这个塑造的过程中,不应该直指员工的“不良行为”,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员工队伍中的“标杆”会对员工的日常行为起到引导作用,对剔除员工的“不良行为”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因而树立适宜的“标杆”就是支行长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批评是支行管理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要带好支行的员工队伍,支行长一定要慎用这种方法,或者慎重选择批评的方法。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要培养优秀的员工就必须剔除员工的“不良行为”,但是这不应该是简单的“肿瘤手术”,而应该是健身作用的“养生”。
优秀的支行长一定善于及时剔除员工的“不良行为”,并及时激发和巩固员工的优秀行为,让整个团队不断走向优秀。
你会更优秀
徐女士是由柜员一步步升任支行长的,她深知支行长怎样对待员工,员工才愿意接受,怎样关心员工,员工才会领情。
她把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想优秀的员工,不用多说,这样的员工一点就透;第二类是能优秀的员工,这样的员工需要教育点拨,认可接受了你的观点才会走向优秀;第三类是逼着才能优秀些的员工,这样的员工需要软硬兼施,反复训练,才能逐渐接近所要求的标准。
对第一类员工,她常说“这事你办得真棒,坚持下去你会更优秀”。他们就会在巩固这种行为方式中不断优秀起来。
对第二类员工,她常说“你想得有道理,如果你再努一把力会更优秀的”,他们就会在不断的改进中逐渐优秀起来。
对第三类员工,她常说“你不是不能做,只是还没有想好,如果那样做下去你会更优秀”,他们开始犹豫着尝试去做,一点一点地变成习惯,去接近优秀。
小唐是一位刚到支行一年的大学生,做了一年的柜员,单调的工作让她腻烦了,工作缺少激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差,还时常发牢骚。
徐女士并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找她谈心,问她这段时间的工作状态没有想象得好,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或是她有什么想法。
小唐开始不说,当她了解到支行长是真想帮她后,便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恼,并要求去市场做营销。
徐女士表示理解她的处境和心情,并支持她的想法,然后帮她分析自己的能力、状态、所处环境、能否胜任等问题,让她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然后帮她制订出相应的计划。
这次谈心让小唐茅塞顿开,让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也看到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增加了努力工作的动力和发展的信心。
她给自己制订了五个计划:一是迅速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毛病;二是利用好现有的工作环境和机会;三是抓紧学习,掌握未来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四是迅速积累工作经验,适应多种工作要求;五是往远看,扎实走好每一步。
三年过去了,小唐不仅改掉了自己身上的毛病,成为支行市场营销的业务骨干,还带出了几位岗位能手,顺利成为这个支行的市场营销部经理。
徐女士带队伍的方式是从员工的感受出发,把工作做到员工的心里,而不是硬性推行什么或阻止什么。
她把员工进行分类,目的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选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人能够容易接受。
她从心里认为每个员工都可以更优秀,而且她真诚地给予员工期待,并让员工顺着她的期待改进和发展。
塑造人,究其根本,还是塑造人心。
徐女士总是从内心深处改变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然后再去改变他的行为,让优秀成为其发展的趋势。
徐女士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员工,她认为任何一个员工都是支行不可缺少的成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
她对员工队伍作整体性的思考和管理,并抓住支行的主流,让主流带动和改变员工非主流的行为,保证每个人都能跟上队伍。
改变是一个过程,“不良行为”不是一天产生的,也不是一天可以清除的,循序渐进才是改变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