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吉尔平对国际货币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有过这样的论断:
“每一种国际货币都依赖于特定的政治秩序。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性质涉及各国利益,各国会努力设法影响该体系的性质,使该体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随着霸权的兴起和衰落,国际货币体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美国金融霸权不是一天获得的,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美国金融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最终称霸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美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经济战争、货币战争取得的。
自从1944年美国强取豪夺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二的英国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以来,它一直高度警惕其他经济大国对其金融霸主地位的威胁,并在之后接连发动几次经济大战。
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统一与苏联解体的国际形势下,由于“冷战”的对手不复存在,美国开始寻找下一个对手。2010年,当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大之日,就成了美国下一个预谋夺取的猎物。
美英争夺货币主导权
美国这个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谙熟金融魔方,是在“金融”的马背上长大的国度。美国金融资本家具有掠夺世界财富的资本逐利天性,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美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更彻底更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国家目标。
自美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就致力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大,美国政府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金融资本。
美国政府有着对金融权力的执着与偏爱,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的目标就是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进而控制世界金融,成就美国金融霸权。美国政府积极扮演美国金融资本的代言人角色,不遗余力地支持金融资本家,在经济金融领域维护全球霸主地位,处心积虑瞅准时机摧毁潜在的竞争对手。
美国是一个依靠金融优势生存的国家,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南北战争过程中以及“一战”期间,美国政府都是使用两根大棒:一根大棒是军事力量的硬实力,另一根大棒就是金融手段的无所不至。
英国攫取金融霸权地位
从18世纪开始到二战结束前,英国一直以大英帝国的形式存在着,号称日不落帝国。这是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地图。
英国为了确保自己的霸主地位,千方百计阻止其他国家觊觎金融霸权地位。在18~19世纪,英国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先后击败了法国、德国,确立了海上和殖民地霸权。
在此阶段,英国凭借“世界工厂”的地位,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和金融方面的绝对优势,处于世界金融霸主地位,伦敦更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镑是事实上的国际储备货币,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巨额的英镑。那时,世界上的商品大部分以英镑计价,英镑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货币。
英国海外投资能力超强,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对外总投资的50%。英国的投资者和金融家从海外的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
英国政府通过英格兰银行向世界各国输送英镑,迫使各国遵守自己定下的“规则”,通过这一“规则”管理世界金融体系。罗伯特·吉尔平对那时的英国金融霸权曾说过:“各国货币系统与伦敦金融市场结合在一起,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通过降低或提高贴现率,英格兰银行操纵了世界上的黄金流通,并管理着国际货币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各国为了应付战争,大量发行银行券,金币的自由兑换已不复存在;同时,为了保持黄金储备,各国均开始限制或禁止黄金出入。到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基本崩溃。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迫使各国放弃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终于全面崩溃,英国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也不复存在。
美国挑战英国金融霸权地位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GDP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金融实力和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无法同英国抗衡。这时候,美国的金融策略是以逐步夺取金融中心为目标,排挤和打压英国的金融势力。这一策略的具体表现就是美国前总统威尔逊于1918 年提出的结束战后世界蓝图的“十四点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确立美国金融霸权的基本模式,即建立国际性金融组织,以达到控制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
为此,美国政府在一战结束后利用本国对英国的债权,操控资金走向,致使欧洲经济萧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陷入互相残杀之中。在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中,英镑仍能占到40%,美国试图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并未实现。与此同时,英国也努力巩固自己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没有让出金融宝座的意思。
英国率先派出了王牌统帅--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考虑到二战导致英国黄金储备外流严重,仅靠英镑维持霸权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便提议创建世界银行,发行一种超主权的货币。但这遭到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口回绝,因为它不符合美元利益。罗斯福派出美国经济学家怀特,在各种场合宣扬应该把美元立为世界主要货币。
1944年,美国挑头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重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会议局面完全被美国控制。会议最终确定由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均与美元形成固定的汇率。
因为美国当时的国力非常强大,愿意通过将美元和黄金挂钩的方式承担稳定世界货币和世界经济的义务。除美国外,当时世界没有其他国家具备这种能力。美国能够取代英国,“和平”夺得世界霸权,在制度上掌控国际金融体系,靠的是经济实力。这说明货币的力量不是偶然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
美苏的战争静悄悄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不久,美苏之间爆发“冷战”。经过40多年的“冷战”,美国最终凭借经济优势,赢得了胜利。
美苏经济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场造成国家崩溃的金融战役,奇怪的是这场战争却是静悄悄的,苏联直到解体都没意识到这是一场战争。
美国赢得胜利的秘诀在于“美元特权”,这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将金融霸权纳入全球霸权体系之中,强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美国没有无限印刷美元的担忧,更可以无限量地提供维持金融霸权所需的资金,用美元直接买进其他国家的资源与财富。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利用高利率和强势美元的形象制造了表面的欣欣向荣,而此时的苏联人民正在萧条中度日如年。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对苏联人民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美国就在这样的躁动中悄悄开始了进攻。
美国金融专家为苏联政府提出了“五百天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把国有企业私有化。美国金融专家打着“私有化国企”的旗号,让苏联人民想象着“美国梦”,组建股票交易市场,让苏联一举进入市场化阶段。这一计划有着苏联人民渴望的“公平”“合法”“自由交易”“市场化”的特征,所以他们欣然接受了这些有价证券。这让苏联人觉得自己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还实现了“企业主人”的梦想,可他们却不知道,这是美国人设下的圈套。
用卢布从苏联人民手中买苏联,下一步美国就要出手了。美国通过独资或合资在苏联境内设立了大量私有银行,利用苏联老百姓对私有银行的盲目信任,美国银行从苏联人民手中获取了大量的卢布。然后一方面唱衰“没有分红能力的”无用债券,一方面用这些卢布在债券市场上“高价收购”私有化债券,不久,整个苏联的全部私有化债券被收购。这时的苏联已经让苏联人民自己卖掉了,而苏联人民还在获得虚拟金钱的美梦中没有醒来。
不久,苏联面临着卢布贬值,经济开始萧条。美国在这时拿出了自己的撒手锏,所谓友好的金融家们提出了“友好目的”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放宽美元与卢布的兑换汇率,实际上就是让私人金融机构与黑市自由交易,苏联人民纷纷涌去私人银行兑换美元。焦急的苏联人民只顾着兑换美元,并没有发现银行优质服务的背后是一脸的冷笑。情况正在向美国人预计的那样发展:卢布从1卢布兑换2.8美元,突破到100卢布兑1美元。最后卢布竟然较经济萧条前贬值了280倍。出现这种情况,苏联人并不能责怪任何人,是他们自己把主动权交给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