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穆迪和标准普尔等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报告对投资人的投资方向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1996年9月,穆迪公司开始降低泰国短期贷款信用等级,以此表明评级公司认为泰国的金融状况开始恶化。1997年2月,穆迪公司宣称由于担心泰国不健全的金融系统,考虑将泰国A2级的长期外汇等级降低,引起泰国证券和外汇市场大范围恐慌,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抛售泰铢。
1997年10月,当香港金管局正在与国际对冲基金紧张对抗之时,穆迪公司宣布将香港地区银行前景评估由“稳定”转为“负面”,并准备降低香港两家主要银行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的评级。而当时香港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两家银行业绩很好,根本没有理由将其评级降低。受评级调低消息的影响,香港股市持续下跌,加大了香港金融当局保卫港币汇率的压力。
同年10月,韩国已经感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境内金融市场资金抽逃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10月24日,标准普尔公司将韩国长期外汇等级从AA-调整到A+,同时该国短期外汇等级也被降级。穆迪公司在4天后也宣布了同样的调整决定。这些决定公布以后,韩国国际资金来源的渠道随之被切断。11月14日穆迪公司又宣布,由于韩国大型企业破产之声高起,导致放贷银行资产品质恶化,穆迪公司准备降低韩国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信评级标准。这又导致韩国企业海外融资的成本大大增加。11月26日和27日,这两家评级公司继10月之后,分别进一步降低韩国国家开发银行和韩国兴业银行的资信评级状况,这意味着韩国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加。11月28日,穆迪公司又表示,由于韩国国内企业财务状况持续恶化,短期外债猛增,金融体系接近崩溃,韩国的外币资信评级有降低的必要。于是,宣布将韩国中长期外币债券的资信评级从A1降为A3,外汇存款评级从A2降到Baa,短期外汇债券的评级从优等-2降到优等-3。由于韩国外币信用等级被降低,引起连锁作用,导致韩国银行、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等级也被降低。12月11日,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再次宣布降低韩国外币贷款的信用等级,并表示不排除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性。这个重磅炸弹给韩国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美国不断地量化宽松,美元的贬值使得它的世界货币地位受到了欧元的威胁。为了转移美元自身的危机,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频频动作,对欧元区国家发动一场评级战,使得欧债危机直到今天还沸沸扬扬,烧的欧元区诸国焦头烂额。它们首先从最薄弱的希腊入手,然后再到意大利、西班牙,逐渐接近实质目标。每次都是在关键时刻就有评级机构站出来调降评级,引发欧元区国家的融资成本急剧上升,甚至失去融资能力。有人甚至怀疑标准普尔公司对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的降级时机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趁欧债危机恶化之时落井下石。作为副产品,评级机构帮助对冲基金做空欧元谋取暴利,帮助美国金融资本在欧元危机中抄底,第一时间进行海外扩张。
信用评级机构是窃取他国经济情报的公开间谍。对一个企业和国家评级的先决条件是取得相应的数据。为此,评级机构都建有自己的资料库,其中,尤以美国评级机构的全球资料库最为完备。
评级机构已经成为美国收集世界经济情报的急先锋和美国发动经济战争的情报局。美国通过三大评级机构之手,公开窃取各国经济腹地和敏感行业最有价值的经济技术情报。美国投行也利用此资料,为其并购提供决策依据。
三大评级机构自身存在缺陷。评级机构不仅因为或明或暗的与华尔街金融大鳄眉来眼去而备受诟病,而且就自身评级方式和盈利模式而言,也存在着先天不足,这也是大家对它颇有微词的原因之一。
三大评级机构都是出了事就拼命调降出事方的评级,事前却没有任何警示,甚至给投资者错误的诱导。这种事前缺乏前瞻性、出事后加重事态的操作方法,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长此以往,并不会从根本上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反而破坏了金融市场的自然规律,并非长久之计。
谁来监管评级机构
现在全球对加强评级机构监管的呼声很高。以往主要是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因为没有评级话语权而任人宰割,要求限制三大评级机构“呼风唤雨”的影响力。现在因为三大评级机构动了美国的奶酪,美国一改往日嘴脸,立刻站出来要加强监管。但不同的是,美国要加强监管是为了自己重新控制评级机构,使其不能“翅膀硬了就飞出我的手心”。
标准普尔公司这次调降美国评级,美国立刻开始报复。先是证交会对其进行大范围审查,包括下调美国评级时使用的数学模型,是否存在内部人员泄密等。一个月后,其总裁被换成了花旗银行CEO。美国财长盖特纳称,标准普尔公司降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是“极其糟糕”的评判,标准普尔公司的计算方法“令人震惊地缺乏常识”。
美国证交会已开始着手约束评级机构,要求评级机构必须披露更多评级方法和评级历史信息,并设立自己的信贷评级办公室,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督。欧盟内部也达成了初步协议,评级机构日后要在欧盟市场上开展业务,必须统一登记注册,提高评估的透明度。由此可见,同是监管,却是“各为其主”。
评级话语权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欧盟声称要建立属于欧洲本土的评级机构;俄罗斯也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日本政府出资,其目的就是想通过亚洲评级协会来扩大日本评级机构的影响;面对这一情况,中国也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评级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有关信用评级业未来格局的走势,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未来5到10年内,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垄断行业的格局实难撼动。第二,如果建立全球性的评级监管机构,美国肯定会想方设法控制它,使它成为维护美国金融霸权的第二个“货币基金组织”,以维护美国的利益。
中国的评级机构路在何方
美国评级机构早已渗透到中国,严重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按照国际标准,由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为其评估更为公正和权威。一些政府部门更青睐美国评级机构,不太相信中国本土的评级机构。有的政府部门甚至在评级业务的准入标准上也是首选国外机构。这使得外资评级机构很容易就垄断了中国企业上市的评级业务。
中国人不太了解美国评级机构,就更给了它们可乘之机。三大评级机构已经渗透到了中国评级机构。中国本土最大的评级机构中诚信49%的股份被穆迪买走,穆迪有权决定其评级部主管的人选。
在众多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评级机构早已暴露了自己在“道德”和“标准”上的严重问题,降低了公众对美国评级机构的信任度。这对中国评级机构来说倒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国评级机构可在这时努力争取自己在国际评级市场上的话语权。
在政策方面,中国要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机构在国家战略方面的重要性,制定更多有利于本土评级机构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在华外资评级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以维护中国企业的经济安全。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并坚持“对等开放”原则,努力将中国评级机构输送到国际资本市场之上,加强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政府还应该建立信用评级机构立法体系,构建信用评级国家标准,规范信用评级行为,使本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更加正规化。
在经营层面,政府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按国际惯例塑造中国评级机构独立性、权威性形象,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流程,提高评级质量。
中国的评级机构要走的路还很长。2011年大公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给铁道部的评级是AAA,比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还高,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要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同时,国家要将评级机构发展列入战略规划。原则上国内评级业务要优先使用本土评级机构,这样才能共同打造出评级行业的“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