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控制资本流动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直接控制资本流向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掌握金融信息资源的优势上。金融信息能够引导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信用国家,凭借自身拥有和控制的国际金融信用评级机构,成为独霸金融信息资源优势的霸主。美国可以通过操纵评级机构来达到影响资金流向、左右投资决策的目的。
盘点美国的评级机构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三家最权威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均来自美国。这几家大的权威信用评级公司历史悠久,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可收集到大量的借款国政治经济情报。其他无力单独收集政治经济情报的投资机构,则往往依靠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判断作为操作的参考依据。
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公布了对美国国债信用评级的结果--从AAA级下调至AA+级,这也是近百年来美国国债信用等级首次被调降。这一结果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强烈抗议,白宫的官员称标准普尔的评级结果存在“重大错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发表声明痛斥标准普尔这一评定结果。但美国政府的不满并没有撼动标准普尔的评级结果,反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为什么这个并不算大的评级机构有如此威力?一句话惹得奥巴马直跳脚,惹得白宫如热锅上的蚂蚁?评级机构是如何炼成的呢?
信用评级机构是什么
信用评级机构是中介机构,为金融市场服务,专门对各类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以及它们发行的证券信用进行评级。比如对企业债券或国家主权债务评级,看它们按期还债的能力和意愿,判断违约风险的大小。
美国信用评级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资本市场融资活动密切相关的。
信用评级最原始的状态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那时的美国资本市场先后经历了三种债券时代,分别是国债发行时代、州债发行时代和铁路债券发行时代。经过这三个时代的发展,投资主体从个人投资转变为投资银行。这时一些中立机构开始发布一些投资者的情报,主要订阅者为大小投资者,他们根据中介机构提供的资料来判断自己的资金投向。这一时期就是评级机构的初级阶段。
最早的评级机构是由美国人路易斯·塔班于1841年在纽约建立的邓白氏公司。这家公司主要是为零售商和批发商调查一些客户信息。
正式的信用评级机构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它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在1890年还只是华尔街的一个小跑腿。穆迪月薪不过20美元,但却一心想成为百万富翁。那时正赶上美国铁路大跃进,大量发行铁路债券和一般工业债券,反映证券投资信息的刊物因此盛行起来。穆迪看好这种发行物的前景,在研究铁路公司统计资料的基础上,1909年出版了《铁路投资分析》一书。书中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各种不同债券并对债券信用正式划分了优劣等级。他正式开启了一个新的行业:信用评级。1909年,穆迪信用评级公司成立,专业从事这项工作,标志着信用评级行业的诞生。
经过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大部分投资者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了企业本身经营状况。这也促进了信用评级机构增多了自己的主营业务,如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债务工具信用评级、市政债券信用评级、商业票据信用评级,等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信用评级行业趋于成熟,主要经营业务增加了对企业、金融机构、国家主权的评级。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的评级业务也由本国转向国际。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性融资活动逐渐频繁。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国家或企业如果想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两家国际性的评级机构评定的信用级别。而且本国的企业的信用级别不得高于本国主权的信用等级。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级别低的话,本国的企业要想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就说明,国际评级机构掌握着一个国家及企业的信用大权,国际专业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结果尤为重要。
评级机构有何功用
评级的作用就是揭示风险,投资者依据评级结论独立做出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特别依赖信用评级结论。现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已渗入全球金融机构的骨髓,评级成为债券发行的前提条件。不经过评级,企业或国家就没法对外融资。
信用评级越高,表明风险越小,发行人支付的利息越低,融资成本就越低,这对发行人是非常切实的利益。
由于评级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债券偿还能力的真实状况,增加了投资者对评级的依赖。1933年后,美国法律规定禁止投资银行对证券评级,评级业务转由处于第三方的独立评级机构担任。
现在很多国家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用评级,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或债券不但展示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在融资时由于低风险,可以支付较低的融资费用。相反,信用等级低的企业或债券不但要为高风险支付高昂的融资费用,而且还可能存在不能发行债券的危险。
2011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美国每年借贷成本就增加了1000亿美元。不仅这样,由于一国的企业发行的债券级别不能超过该国的主权评级,所以美国很多企业的评级也都相应下调,和美债利率密切相关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融资成本都相应上升。因此,这一结果会重创美国的整体经济。
这也难怪现在只要是评级机构调动评级就是重磅新闻。不过总是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的声音。
美国评级机构在国际评级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实际上1972年以前,只有美国有评级机构,此后伴随美国以外资本市场的发展,其他国家的评级机构才陆续诞生,但发展都相对缓慢,实力也无法与美国评级机构相提并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个原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也在进行着优胜劣汰的角逐,目前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的格局。第二个原因是,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要求并选择了能生产出优质信用产品的公司,其他小的实力较弱的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没有生存空间。第三个原因是,世界着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了庞大的数据库资料,也拥有把这些数据整理成信用产品的超强能力,这也使一些新兴评级机构无法匹敌。第四个原因是,世界级信用评级机构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本,高级分析师、高级经济师及庞大的经济学家队伍,这是这些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评级机构有哪些
美国目前提供信用评级的机构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在资本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它们对国家、银行、证券及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估。目前,世界仅有也是最着名的是美国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三家机构。第二类,在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它们对交易中的企业以及向银行借款的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其中最着名的是美国的邓白氏公司。第三类,消费者信用评估机构,它们提供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评级资料,最着名的是美国的益百利公司、全联公司和艾可菲公司。
1975年美国证交会认可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三家公司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简称NRSRO)。其中,标准普尔、穆迪各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惠誉国际则占有全球14%的市场份额。穆迪的年收入大约为15亿美元,标准普尔为10多亿美元,惠誉国际为5亿美元左右。
标准普尔
普尔先生在1860年创办了普尔出版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金融信息服务和债券评级业务。普尔先生还出版了《铁路历史》《美国运河》。1941年,普尔出版公司与标准统计公司合并组成了现在的标准普尔,总部设于美国纽约。1966年,麦克劳·希尔公司收购了标准普尔。该公司主要从事对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的信用评级业务,并先后为22万多家证券及基金进行了信用评级。
目前,标准普尔在全球设有40家分支机构,在100多个国家为32万亿美元的债券提供信用评级,拥有分析家1200名,雇用大约8500名员工。
穆迪
1909年,约翰·穆迪在美国纽约创立了穆迪公司。1909年他出版的《铁路投资分析》标志着资信评级首次进入证券市场。约翰·穆迪最大的成就是开创了用简单的资信评级符号来区分250家公司发行的90种债券的做法。因此,很多人认为资信评级是由约翰·穆迪开创的。穆迪在1913年将业务扩展到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上,并首创了第三方独立资信评级的信用评级形式。其实,穆迪曾是邓白氏公司旗下的子公司,2001年,邓白氏公司与穆迪分道扬镳,各自重组公司并上市。
近几年,穆迪的主要业务包括对证券发行公司、保险公司债务、银行贷款、银行存款和其他银行债券及管理基金进行信用评级。
目前,穆迪拥有800多名分析专家的超级团队,1700多名分析员,并在17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关注并使用穆迪所发布信息数据的客户已超过1.5万家。
惠誉国际
1913年,约翰·惠誉创办了惠誉国际,其总部设在纽约和伦敦。它是一家带有欧资性质的评级机构。惠誉的前身是一家出版公司。
目前,惠誉国际拥有900多名分析师,1400多名员工,45个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惠誉国际的主营业务包括对国家、政府、金融机构、私有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目前,惠誉国际已对1600家金融机构、1000多家企业、70个国家、1400个地方政府进行了信用评级。
在三大国际性信用评级机构中,惠誉国际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邓白氏公司
邓白氏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小城Murray Hill,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信用评估公司之一。1963年,邓白氏公司发明了国际标准组织、欧盟、联合国都在使用的邓白氏编码。
不仅如此,邓白氏公司还走出了4位美国总统。他们分别是林肯、格兰特、克里夫兰和麦金莱。20世纪90年代,邓白氏公司发展了15个子公司。其中包括着名的穆迪公司、丹尼雷公司和尼尔森公司。
目前,邓白氏公司在全球拥有375个分公司及办事处,8万多员工,年产值达50多亿美元。
个人征信机构
美国个人征信服务公司又叫信用局。信用局专门从事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合法地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合格的使用者出售信用调查报告的业务。美国信用局的产生与发展,是因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信用行业的资质没有严格的规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目前,在美国个人征信领域形成了三大巨头,它们分别是益百利公司、全联公司及艾可菲公司。
益百利公司总部设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营运总部分别设于英国诺丁汉、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巴西圣保罗。该公司的前身是TRW公司设在南加利福尼亚的数据中心。目前,该公司的数据库中拥有近两亿份个人信用记录,并依法向合格的订购者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益百利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工商企业资信、房地产和不动产征信等。由于该公司的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业务十分火爆,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益百利公司还经营其他的信用评级业务。
目前,益百利公司在全球44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17000名员工,年营业额45亿美元。
全联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1988年起提供美国全国性消费者信用调查报告,但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跻身于美国三大个人信用局之列。全联公司最先于1990年将信用报告服务推上联机检索服务和网络服务,为推动美国授信机构的办公自动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联公司数据库中拥有2.2亿消费者姓名和档案资料,向全世界50多个国家提供包括雇员背景调查、住房贷款人资信调查、风险管理等服务。
艾可菲公司总部设在亚特兰大。该公司始建于1899年,是一家跨国征信公司,在北美、南美、英国、欧洲大陆和一些亚洲国家都有分支机构。公司拥有1.9亿消费者信用记录,主要提供消费者信用调查和保险信息服务。
评级机构把灵魂卖给了魔鬼
美国评级机构的威力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能量不容小视,甚至达到了“一言兴邦,一言毁邦”的地步。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产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一般的贷款者与投资者无法评估金融产品的实际价值。这就需要依赖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做出评价。穆迪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走出美国到境外拓展业务。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它在全球105个国家对7550家企业和1000家银行进行了评估。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三大评级巨头频频采取措施。2008年,穆迪和惠誉国际先后下调对冰岛的主权信贷评级,使这个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国家一度濒临破产。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里面,一个是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另一个是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谁也说不准两者谁更厉害。可以把评级机构比作大炮,因为它在资本市场上的威力巨大。
1970年以前,美国的评级机构为债务发行者评级是无偿的,然后将他们的评级分析报告卖给使用者。不向发行者收取费用使评级机构处于一种超然的独立地位,有助于它的公正性。
20世纪70年代政治经济萧条时期,因为宾州中央公司对价值820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的违约事件,造成了评级市场运作机制的改变。因债务发行人急需改变自身在公众面前的信用形象,信用评级机构是其唯一的运作途径。因此,债务发行人开始向信用评级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从此之后,资信评级业开始由无偿评级向有偿评级、企业由被动评级向主动评级转变。评级机构向被评级的主体收取费用并直接向使用者销售信用产品的营运方式成为主导。
美国政府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虽是鼓励,但并不干涉评级机构的评审过程和结果。评级机构对做出的评审结果承担法律责任,为其提供资料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其他提供虚假信息的责任者也需承担法律责任。公众对评级机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评级结果是否准确。如果该评定机构针对某一公司的信用等级与该公司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公众自然会选择更为精准的信用评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