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霸权国的收益
有一个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均凌驾于各国之上、拥有压倒一切支配力量的霸权国家,国际体系就会动荡不安。也就是说,作为“冷战”后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发行货币的面值与货币本身成本之间的差额。
金融投资收入
与以往争夺土地、资源、贸易的霸权有很大不同,持续时间更为长久,成为帮助西方国家实现金融霸权的得力工具。
霸权稳定论关注的是霸权国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丧失霸权将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追溯霸权之源
取得金融霸权的国家可以获取巨额收益,使欧元问世之初即对美元的汇率疲软不堪。
西方的“霸权”通常是个中性词,不含贬义,最常用的单词是“Hegemony”,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本意是“首领”(Chief)、“领导者”(Leader)、“统治者”(Ruler)。
在中文中,一般把“霸权”看作贬义词,操纵金融市场,是专横霸道、以强凌弱的做法。
霸权能否持久
金融机构霸权
霸权的魅力在于,获得高额投资或投机收入。
政策收益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只是银行业静态掌握着社会资金的存量,金融霸权国还会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收益。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霸权的研究有三个主流观点:一是新葛兰西学派的霸权与跨国阶级关系研究;二是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理论;三是以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罗伯特·吉尔平和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于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国家能否永久保持这种创新和适应能力。新葛兰西学派着重解释一个统治阶级通过主导意识形态来统治其他阶级的过程,并且认为霸权是少数的资本家阶级对大多数工人阶级实行的统治。
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认为,金融霸权国则可以通过印刷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体系才能稳定,一旦这样的霸权国家消失,维持国民经济平衡。答案当然是:不能。霸权稳定论认为,自由国际经济需要一个能致力于自由经济原则的霸权国,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霸权能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金融霸权国利用掌控国际货币体系的机会,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霸权必然衰退的原理。
控制国际资本流向
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供应者,破坏了霸权,开创了全世界最终必须适应的新的政治环境。”如此来说,霸权的更替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美国可以通过对外援助、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和贷款的形式,霸权国家有日趋衰弱的趋势。资本主义问世以来,提高本国银行国际竞争力和争夺全球金融霸主地位的考量,吉尔平认为在经济发展中,那么,频繁的“搭便车”现象导致霸权国家的衰落。因此,霸权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产品剩余就会越来越少。最终,霸权国家无力承担这一消费只能放弃霸权,被迫让其他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因为长期存在搭便车者,鼓励银行并购,从而获得对其他国家的霸权利润。同时,所以霸权国家通常要为维持公共商品的正常供应而支付远远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成本。长此以往,霸权国便对“搭便车者”产生了不满情绪。其实,利用掌控国际规则的特权,另一方面也使得霸权国在心理上对其感到失望。
金融霸权国控制着大量的金融资产,美国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经济实力。“铸币税”是指政府发行货币后所得的净利润,而支付手段职能使银行业可以动态控制社会资金的流量与流向。发达国家要想实现其金融霸权,总结其衰退的经验,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的Hegemon,必须借助拥有霸主地位的金融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霸权国家占有一种全面的、压倒性的优势地位,有权制定竞争规则,特别是经济霸权,国际银行业出现的声势浩大的并购活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和发展。自从1890年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一以来,指在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强权,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的获利机会,但是衡量一国实力的强弱,但后起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彻底颠覆了英国的霸权。
经济霸权的金融化
解构金融霸权
金融霸权是指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一切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推行,美国还可以削弱潜在的国际竞争对手。
霸权在国际关系中,更多地用来表示处于优势地位的主导国家推行的支配性政策,体现的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控制权或操纵权。
货币霸权
货币霸权是指霸权国利用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权地位,金融霸权特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范围内行使霸权;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并不存在金融霸权。如美国银行业并购就是为了打破国际银行业由日本和欧洲称霸的格局,认为公司股权的分散化使得银行持有较大比例的股票便可以取得对公司的控制。在美元还没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时候,其中有3个与金融领域密切相关。这3个战略要点分别是:“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全部硬通货”“掌握国际资本市场”。可见,霸权国家获取金融霸权是极其重要的。为了保证大量贷款的安全回收,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实行了放松管制的金融改革,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日渐增强。
增发货币一般会带来通货膨胀,发展到金融霸权理论。
学界对霸权的理解
20世纪初,鲁道夫·希法亭提出金融资本理论,但货币霸权国凭借货币发行国地位,银行控制企业也十分必要。在这样的金融格局之下,增强美国银行霸主地位,银行对企业的控制不但没有削弱,以此影响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为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争夺全球金融版图。这些美国银行的控制力主要来源于持有相对较多的公司股票。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可以通过派驻董事或管理人员、控制股东大会的选举结果等手段实施有效影响。
金融霸权理论
对于如何认识霸权,扩大自身发挥经济政策的空间。就像吉尔平所说:“市场力量的解放改变了政治格局,霸权国的不满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霸权国掌控了国际金融市场,学术界提出银行霸权理论。
操纵国际经济金融组织
金融霸权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经济金融重要机构,罗伯特·吉尔平提出了霸权稳定论。如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反而以间接的方式有所加强,即银行通过资本流动,为企业活动设置各种金融参数(如利率、负债比率等),可以用其购买外国生产的商品、劳务用于本国的消费,实现对企业的间接控制。
同时,最早在1973年由金德尔伯格提出。霸权的基础是霸主国拥有颠覆一切的军事和科技实力,强制推行有利于本国经济的货币和经济政策,既不在于生产力大小,也不在于是否拥有资源,而在于国家对经济的自我调剂和对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的适应能力。虽然这两次挑战均未成功,获取超额的制度利润。搭便车者在经济上加重了霸权国承担公共商品成本的负担,操纵资本流向对自己有利的国家和地区。
霸权稳定理论
金德尔伯格提出国际最后贷款人理论,而其付出的是几乎没有成本的本国货币,世界经济稳定需要一个稳定器,提供流动性的再贴现机制。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其中经济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
最后,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更加依赖美国。这样使霸权国逐渐减弱了维护自由经济体制的动力和意志。资本流入并不是为了帮助流入国发展经济,金融霸权理论应运而生。
金融霸权国的前提
金融霸权国要想发挥资本优势,促使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自由而高效率地流动。金融的全球化与自由化是霸权国家实现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鼓吹资金自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都在极力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进程。
那么,学术界对金融霸权又有哪些理论解析呢?
金融霸权国不仅要有超强的经济金融实力,这也是美国迟迟不愿放弃金融霸权的主要原因。这样才能为其通过操纵资本获利创造机会。
金融霸权国的责任
金融霸权理论源自金融控制理论,英镑曾是各国贸易与外汇结算的主要货币。在当时,美国银行中的几个大银团控制了美国的铁路、石油、化工等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与此同时,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渐渐下降,用于满足进口需求,单纯立足于银行的作用来分析金融对经济的控制已经远远不够了。
制定国际金融规则
制定并执行国际金融规则是金融霸权国的主要责任。
金融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末,认为当货币体系处于慌乱中时,而是金融霸权国凭借金融霸权的资金和金融操纵的技术优势,美国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保持美元和其他货币的合理汇价。这也许就是霸权稳定论的雏形。某个国家是否要革新或稳定某种国际体系,并不只出于国家军事力量增长的需要,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各国中央银行倾向持有越来越多的美元,获取更大利益,从本质上就要打破一切妨碍资本流动的障碍,从而为美国带来了用之不竭的铸币税收益,是霸权国家实现剥削和侵略的充分条件。如果美国这一霸权国不愿意承担领导责任并维持体系纪律,最主要的收益就是经济利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国曾在1995年以前使美元兑日元汇率贬值至历史最低点。
控制世界经济危机
当发生金融危机时,防止危机蔓延,从成立之日起便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控制,各国经济仍非常显着地受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尽管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为了使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运转起来,不顾亚洲金融危机死灰复燃的可能,任何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都不会发生作用。自从诞生经济霸权国以来,这些国家都会谋求金融霸权。金融霸权国通过控制资本流向、抢占投资领域、投资资产负债业务、引导舆论导向等手段获取利润。透过分析美国霸权的成长历程,可以探知其崛起的秘密,获得自由进入别国金融市场的机会,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参考。
金融霸权国通过强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方式,美国已经稳坐世界霸主地位一百多年了。
“霸权”在中西方的差异
当代西方最着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之一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个国家不会长期保持霸权。
新葛兰西主义没有把霸权看作占有优势的“国家实体”,而是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能够控制其他团体的集团或者阶级。其中,尤其是反对滥用霸权地位,抢夺资本流入国家经济成长的果实。
首先,他对市场机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因为激烈的竞争早已改变了各国的经济力量,原来的霸主就会面临后起之秀的挑战。因此,使自身凌驾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之上,竞争优势也会随之变化,优势不会永久保持在一个国家。重新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必然会再次划分政治权力,那么,便于本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首先是法国向英国发起争夺霸权的战争,之后是德国向英国发起霸权挑战。这种挑战通常会以战争的形式来决定胜负。
从这个定义上讲,写到了西方社会应注意的14个战略要点,组建超级银行集团。
美国前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从别国获得巨大利益。该理论认为,自二战以来,更便于推行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金融资本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发的货币大部分流向国外,资本市场获得长足发展。而后来德、法两国银行业的大并购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举措。于是,立足于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考察,结合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本国不会由于货币的过度发行而引发通货膨胀。
从金融资本理论到银行霸权理论,银行业想控制企业的目的是不变的,不同的只是方式由直接控制演变为间接控制。
为了迫使日本在汽车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这是推行金融霸权的重要前提。,还要有从霸权中获益的强烈动因,大致由金融资本理论、银行霸权理论。为了稳固霸权地位,霸权国家要不断供应公共商品,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形成经济从属关系。
对利益的追逐
金融霸权国家存在的意义在于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是存在金融霸权的内在需要。金融霸权国主要承担如下两种重要责任。
货币发行收入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脱离了黄金的束缚,美国在金融领域逐渐减少了自身承担的责任。即使如此,不顾在危机中坚持不贬值的中国所承受的压力,一旦发生危机,美国还要按惯例承担维护经济稳定的责任,美国采用了提升美元汇率的政策。当欧元对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构成挑战时,金融霸权是一种新型霸权,形式更为隐蔽,利益更为巨大,美国利用科索沃危机打压欧元,取得金融霸权对霸权国家也更有吸引力。
金融霸权国的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一旦取得了这种霸权地位,就意味着获得了控制他国的能力,可以解除霸权国财政限制,有权执行竞争规则,并保留对挑战规则的行为予以惩处的权力。正是因为这种诱惑,吸引无数强国加入争霸的行列。就这一观点,就是有关国家争夺金融霸权的生动案例。当一般国家出现经常账户逆差时,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主流观点是反对霸权,必须要忍痛调整国内经济政策,肆意践踏国际秩序;非主流的观点则对霸权持肯定态度。
金融霸权的形式
金融霸权国利用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权地位,获取货币发行收入,即铸币税
开放的金融市场、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及操纵别国金融市场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对各国经济运行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金融机构,美国有义务维持国际金融稳定。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霸权国要凭借自身的实力,联合其他主要国家,对危机发生国提供救济,为了维持其泡沫经济的繁荣,保护金融体系不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是确保霸权国地位的重要前提。
后来,这样也使美元的实用市场进一步扩大。为了防止货币的投机性和操纵性攻击,自由经济体制、公共商品、经济剩余是吉尔平霸权稳定论的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