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对于个人来说,超越自我都可以带来新的突破和成长。
创意是人类最美好的行为,是最人类高尚的劳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创意发明史。在原始社会,若没有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人类恐怕还得生吃食物;若没有工具的发明,人类就不能与动物相揖而别。创意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创意带来了今天的文明,创意还将把人类推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充满失败的探索创意的路上,我们是否会失去自己应有的创意高度?不会。因为在创意的天地中,我们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只要我们正确审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每个人都会发挥出巨大的创意潜力,都能够有自己的创意空间。
突破各种偏见
(一)利益偏见
利益偏见是由于利益关系而导致人们产生的一种无意识偏斜,即对公正的微妙偏离。
利益偏见在普通人身上并不鲜见,马克思所说的“鸡眼思维”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譬如,一个毫无修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就把这个人看做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他把自己的鸡眼当做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利益偏见思维模式。
在生活中人们的话语表述背后也同样充满了利益偏见。比如,大多数的恋人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世上最好的人,大多数孩子也都会得出结论说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
(二)位置偏见
下面是一段小海浪与大海浪的对话。
小海浪:我常听人说起海,可是海是什么?它在哪里?
大海浪:你周围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啊?
大海浪: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坐标体系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各自鲜明的烙印。正如宋末词人蒋捷的词中所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黑格尔也曾说:“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与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对一个老年人来说,也许是他一辈子辛酸经验的总结。”站在什么样的年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站在什么样的社会位置,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认知结论。
在企业管理中,一些老板总抱怨员工出工不出力、磨洋工,而员工则总是抱怨老板发的钱太少、心太黑。这其实就是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才导致了双方无法弥合的思维差异。
(三)文化偏见
曾任美国人类协会主席的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在一部中国电影中,一对青年夫妇发生了争吵,妻子提着衣箱怒冲冲地跑出公寓。这时,镜头中出现了住在楼下的婆婆,她出来安慰儿子:‘你不会孤独的,孩子,有我在这儿呢。’中国观众很少会因此发笑,而美国观众却爆发出一阵哄笑。”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所透出的文化差异是异常明显的。在美国人的观念中,任何感情都无法代替因婚姻带来的两性关系,而中国观众却能恰当地理解母亲所说的含义。
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国家、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的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宗教、习俗的烙印。
(四)以偏概全
白纸上有一个黑点,你会联想到什么?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芝麻、苍蝇、图钉、太阳黑子、污迹……抽象思维较为活跃的人可能会回答缺点、遗憾、损失等较为抽象的概念。
但是,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其他的?为什么眼睛要紧紧盯住那个黑点?有没有看到黑色的只是一小点,而旁边的白纸却是一大片?正是这个黑点束缚、禁锢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更多更好更丰富的世界。
某些人对一件事情没有办好,就垂头丧气:“我真没用,我真窝囊,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有些人则透过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就给旁人下定义:“他品质有问题。”
其实,我们应当关注广阔的存在,而不仅仅是那个小小的黑点。
(五)固执
在一个池塘边生活着两只青蛙,一绿一黄。绿青蛙经常到稻田里觅食害虫,黄青蛙却经常悠闲地躲在路边的草丛中闭目养神。
有一天黄青蛙正在草丛中睡大觉,突然听到有人叫:“老弟,老弟。”它懒洋洋地睁开眼睛,发现是田里的绿青蛙。
“你在这里太危险了,搬来跟我住吧!”田里的绿青蛙关切地说,“到田里来,每天都可以吃到昆虫,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还能为庄稼除害,况且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路边的黄青蛙不耐烦地说:“我已经习惯了,干吗要费神地搬到田里去?我懒得动!况且,路边一样也有昆虫吃。”
田里的绿青蛙无可奈何地走了。几天后,它又去探望路边的伙伴,发现路边的黄青蛙已被车子轧死了,暴尸在马路上。
很多灾难与不测都是因为我们固执己见而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造成的。
固执就是思维的僵化和教条。换位思考要求我们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研究问题,抛开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作出正确的抉择。是否这样做往往决定你能否走向成功。
固执的黄青蛙企图仅凭一个不变的哲学,固执己见地想强渡人生所有的关卡,显然是行不通的。它忘了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应随时检查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否产生偏差,忘了应该适时地进行调整,更谈不上审慎地运用智慧,作出适当的抉择。
可以说,生活中很多人都像那只路边的黄青蛙一样,不喜欢改变,喜欢固执己见,死守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不断地自我消耗、自我衰退。
应该说,安于现状、固执己见,是造成人生劣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勇于突破自我的思维习惯,不让自己停留在熟悉而危险的现状中,让自我更健全,更有应对力,才能真正拯救自己,完成人生的大业。
每天激发一点创意潜能
激发思维潜能
创意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成为各种出类拔萃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即使遗失了与生俱来的创意思维,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上的自我调节,有意识地在各个方面认真思考和勤奋练习,重新将创新思维找回来。卓别林说过:“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
第一,张开想象的翅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他之所以能研究出“狭义相对论”,得益于他在孩童时期便常常幻想自己同光线赛跑。而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也来自人们想要像鸟类一样飞翔的梦想。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当的幻想能够引导人们发现新事物,作出新努力、新探索和创造性的劳动。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大约15%的空间,开发这个空间应该从想象开始。
第二,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含义是指一个问题假如存在不止一种答案,就要通过思维向外发散,找出更多更妥帖的创造性答案。
“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这样启发我们。
当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用途的时候,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给出很多的答案:建筑房屋、铺路、刹住停靠在斜坡的车辆、砸东西、压纸、垫高、防卫的武器……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力量!
第三,发展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经思考分析的顿悟,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表现之一。在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大胆的猜测、急中生智的回答,或者新奇的想法和方案等。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留住这些突然闯入的来客,努力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达尔文在观察植物幼苗生长的过程中,发现幼苗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推测出可能是由于其顶端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的作用下,转向背光一侧。后来,在达尔文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作了反复研究,才找到这种物质——生长素。
希腊王叫阿基米德想出一个办法检测王冠是否为纯金的,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好几天。在洗澡时,阿基米德突然发现,他所排出的水在体积上与他的身体相等,灵光一闪,顿悟了王冠的测量方法。
第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创造力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包括三个因素: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是思维的独创性,能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是流畅性,而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大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训练,要大学生针对迅速抛出的观念作出最快的反应。速度越快,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疾风骤雨式的训练,非常有益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五,培养强烈的求知欲。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存在的惊奇是哲学的起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人们对某一问题具有追根究底的探索欲望时,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便会由此萌发。精神上的需求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地设置难题或者探索前人遗留的未解之谜,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把强烈的求知欲望转移到工作、事业和生活中去,不断探索,使它永远保持旺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求索,进而探索未知的新境界、新知识,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