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7700000014

第14章 史学名句——通鉴兴衰(4)

【译文】与人们一起分享自己欢乐的,人们一定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与人们一起分享自己安逸的,当他陷于危难时,人们一定会帮助他。

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出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译文】人在殿堂上还没有下来,就能取得千里以外战场上的胜利。

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译文】用兵打仗是不能预先设定的,只能是临阵随机应变。

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岁月。(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译文】希望用微博的尘雾补益山海,用微弱的烛光为日月增辉。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译文】一本书读的次数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出自《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译文】行动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考虑周全后才可以采取行动。

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出自《三国志·魏书·杜恕传》)

【译文】安定民心,在于增加国家的财富,如果想增加财富,应该主要致力于发展农业和节省开支。

当官不挠贵势,执平不阿所私。(出自《三国志·魏书·杜恕传》)

【译文】当官的不向那些有权势的人屈服,主持公道不偏袒那些与自己有私交的人。

才可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出自《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译文】才干是用来做大事的,因此才干大的能做成大善事,才干小的能做成小善事。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出自《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译文】掌握国家大权的帝王以百姓作为他的根基,而百姓又以衣食作为他们生活的根本。

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出自《三国志·魏书·何夔传》)

【译文】上天佑助的,是顺应天时的人;人民佑助的,是守信于民的人。

龙骧虎步,高下在心。(出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译文】如龙腾虎跃般威风,因时制宜。

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出自《三国志·魏书·崔林传》)

【译文】渔网张不开就提起网绳,裘毛不整齐就提起衣领。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出自《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

【译文】挽救受寒的人没有比贵重的皮衣更好的了,阻止诽谤之言不如自我完善。

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出自《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译文】将领要把勇敢作为根本,在行军打仗时配合智谋使用。

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也。(出自《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译文】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始的话,就不会有好的结局。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出自《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译文】海洋由于汇合河流而辽阔,君子通过具备广博的知识而弘大。

苟得其人,虽仇必举;苟其非人,虽亲不授。(出自《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译文】如果能得到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一定推举他;如果他不是人才,即使是亲人也不任用。

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出自《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译文】爵位高的人其忧患也深,俸禄重的人其责任也重。

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出自《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译文】一般人在评价时,总是称赞成功的,诋毁失败的;抬高在上位的,贬低在下位的。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出自《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译文】人的想法不相同,好比各自的面孔一样。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文】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求在诸侯之中闻达显贵。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文】能够认清当时形势的人才是俊杰之士。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文】只要犯了法,即使是家人亲友,也要处罚。

集众思,广忠益。(出自《三国志·蜀书·董和传》)

【译文】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地吸取有益的建议。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以害大。(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译文】立志行万里的人,不会中途止步;想统一天下的人,不会对小事耿耿于怀而贻误大事。

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出自《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最怕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害处的。

一夫不耕,有受其饥,一妇不织,有受其寒。(出自《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译文】一个男人不耕地有人要因此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人要因此受冻。

人君不亲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职。(出自《三国志·吴书·步骘传》)

【译文】君主不亲自处理小事,百官和主管部门各自承担他们的职责。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译文】蛟龙一旦得到云雨,必定腾飞上天,终究不是池中之物。

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译文】良药苦口,只有生病的人才能品出甜味;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才能接受规劝。

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乐而亡。(出自《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译文】有道的君主,是用康乐使百姓欢乐;无道的君主,是用康乐使自己快乐。使百姓欢乐的君主,他自己的欢乐更长久;使自己快乐的君主,得不到欢乐就会灭亡。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奋传》)

【译文】福事的到来是有原因的,灾祸的到来是渐渐积累的。

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出自《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译文】成就大的事业并不难,难的是得到有才能的贤人;得到贤人并不难,难的是使用他们;使用他们并不难,难的是恰当地任用他们。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而编成。《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详细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关于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出自《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有德之人以自己的才智做好事,无德之人以自己的才能去干坏事。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出自《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礼存在的意义在于分辨贵贱、区分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情。如果没有名位约定,就不能相应地显扬;不享有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就不该树立相应的形象。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致,这样,上上下下才能井然有序,分明不乱。这就是礼的精华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礼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就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出自《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

【译文】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明显的,圣贤深思远虑,所以能够谨慎地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只能等到弊端发展为大的灾害才设法挽救。矫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小错,用的力气小,收到的功效大;挽救已经发展为十分明显的大害,常常是竭尽全力也不能成功。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出自《资治通鉴·周安王二十五年》)

【译文】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沉溺于别人的赞扬声中,十分的糊涂;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地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糊涂而臣下谄媚,以这样的方式来统治百姓,百姓是不会与君臣同心同德的。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国家离灭亡的那一天就不远了。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译文】和普通百姓不能谋划事业,但是可以与他们一起分享事业的成功。讲求高尚道德的人总是与世俗格格不入,想要建立大功业的人不能和普通人谋划大事。因此,贤明的人治国只要可以使国家强大起来,不会拘泥于过去的老做法。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译文】智者创制法规,愚笨的人墨守成规;贤明的圣人变更礼法,无能的人因循守旧。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出自《资治通鉴·周威列王二十三年》)

【译文】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制,维护礼制最重要的是界定地位。界定地位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出自《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二十五年》)

【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法律政策,以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邦。因此官员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人心归向他的德行,四邻亲附他的恪守信义。这样,国家则会安如磐石,炽如火焰,触犯它的一定会被撞得粉碎,冒犯它的一定会被烧得焦头烂额。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一年》)

【译文】得人心者兴盛,失人心者灭亡。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

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出自《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治理国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礼仪,就可以称王,树立信誉就可以称霸,玩弄权术则必然灭亡。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出自《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有道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源泉。无道的人主持,却会招致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恶化,君主即使想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做不到了。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出自《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倡导礼仪的人才能称王,政治清明的人可以使国家富强,招揽民心的人可以使国家安定,而聚敛财富的人只会灭亡。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

【译文】您不担忧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反倒看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威胁,谋划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出自《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译文】确立决定胜负策略的方法,要点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说的是整体来看得与失的趋向;所谓势,说的是对临时情况灵活应付和对进与退随机应变的形势;所谓情,指的是意志坚定还是懈怠的实际心理。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所遇的事情性质也相同,而取得的功效却不一样,即是由于这三个方法运用的不同的缘故。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出自《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译文】国君把百姓当作天,而百姓则把粮食当作天。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出自《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十年》)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出自《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

【译文】继承一个大治的朝代,就实行与原来相同的治国之道;继承一个政治昏乱的朝代,就一定要改变治国之道。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出自《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元年》)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最后没有不悔恨的。

孔子曰:“智者见变思形,愚者睹怪讳名。”天道无亲,可为祗畏。(出自《资治通鉴·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见到灾变,应该考虑它形成的原因;愚蠢的人,见到怪异,却假装没有看见。”正因为天道不论亲疏,所以,才可敬可畏。

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襄包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出自《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

【译文】国家政治清明,君子在大庭广众之中义正词严地指责小人,而没有不服的。国家政治腐败,君子闭口不言,以此躲避奸臣的谗言之祸,但往往避免不了。

《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言天之赏罚,随民言,顺民心也。(出自《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四年》)

【译文】《尚书》说:“上天聪敏明察,实际上是人民聪敏明察,上天显赫威灵,实际上是人民显赫威灵。”这是说上天的奖赏和惩罚随从民意,顺应民心。

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出自《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译文】自古以来帝王无一贪好奢侈而能长久立国的。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出自《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

【译文】大丈夫答应他人一句话,再给千金也不能有所改变。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译文】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译文】效法上等的,仅得其中,效法中等的,不免只得其下。

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译文】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义;秦朝得到天下,一味崇尚暴力,这就是长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说打天下可以通过战争,守成则不可以不顺应民心。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译文】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有教无类。(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

【译文】对于教育对象不应该区分亲疏贵贱。

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惟陛下裁察!(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八年》)

【译文】自古以来上书言辞不激烈,则不能打动君主的心,这就是所谓的狂夫之言,圣人从中加以择纳,希望陛下明察裁断。

同类推荐
  • 趣谈逻辑

    趣谈逻辑

    本书希望通过趣谈逻辑,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智慧天地,初步了解逻辑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逻辑理论比较抽象,但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埃及文明,流芳后世!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关心死亡,为将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与他们的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甜心的诱惑

    甜心的诱惑

    他说:陪我演场戏,演我老婆,期限一辈子!她说:请放心。我们之间没有离异只有丧偶!,她不想毁了兄长未来,嫁了风流不羁的他。他别有居心,娶了视老公如无物的她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穿越家斗:疯癫少爷辣丫环

    穿越家斗:疯癫少爷辣丫环

    苏小曼,26岁。因小三儿的电话才知老公多年背叛,好奇心让她去酒店见“他们一家三口儿”,结果正遇地震,被震到古代。被姑苏斐轩收留,要她做姑苏大公子的丫环。传说,姑苏大公子姑苏斐然,又疯又傻,那么,月下那个绝美的男儿是谁?可惜,没做几天丫环,便遇命案,当成疑凶被捉入牢,在牢中认识了同是穿越女的天下第一庄云庄夫人….出狱后,爱上了大公子,但他已有未婚妻盈盈,苏小曼受到了排挤和算计,忍无可忍,终于反击,却将盈盈腹中的胎儿踢流产,但是,据说,她是未婚女子,胎儿又是何人的?逃跑避难到云庄,遇到一人间极品美男对她很好,很好,但她已与大公子定了终身,还行了周公之礼…意外又起,她被打成重伤,在荒野中醒来,却失忆,遇到一吸血鬼样的阴柔男人,他说,是她相公,是真的吗?当她记起所有的事情,却有一个让她艰难又心痛的选择。
  • 网恋这盘菜

    网恋这盘菜

    秦宇从没料到抢个boss能引出这么大动静。那身无半两肉的小牧师居然有个大号位列异域十强。好在秦宇用的是朋友账号,没暴露出自己真实身份。否则被追杀滋味可不好受。惹不起她彤爱君,躲总行吧?喂喂,同学你说什么?你看见班长大人在玩异域,你说那优等生眼镜妹玩异域等级还比咱高?她叫什么?大声点听不见!什么什么?彤—爱—君!秦宇超淡定,45度角忧伤望天:上帝,不带这么整人的!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曾国藩1:血祭

    曾国藩1:血祭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 梦断军营

    梦断军营

    《梦断军营》作者1974年参军,1982年退伍并参加工作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追求,拓展了作者的写作空间和视野。《梦断军营》是作者融合自身经历的所见所感而创作的一部集军营生活、人生奋斗、理想爱情为一体的小说,它不同于军旅题材的同类作品,而是一部讴歌70—80年代初军人纯善、纯美、纯爱的情感类小说,不涉及过多的政治要素。其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个农村青年放弃上工农兵大学的机会而追逐“红星梦”的故事。全书以林少华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他在一次团机关整顿发言中无意间触动了团5号首长之后所引发的矛盾和纠葛。
  • 幻影神枪

    幻影神枪

    杭州知府姜成因得罪朝中重臣刘世尘而使姜家惨遭灭门,管家雷进拼死救出少爷姜峰躲入云华山避难,姜峰习得姜家枪谱精髓,提着一杆祖传寒铁银枪赴京城为父报仇,可是两大仇人,一个已经是京城地头蛇,另一个已经贵为朝中丞相,其实在这明显仇人的背后还隐藏着姜峰不知的三重阴谋,几位男女主角的感情纠葛,武功招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