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不仅公允价值下跌,而且根据发行债券公司的实际情况,施工企业预计该债券还会持续下跌,所以2008年12月31日是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而不是作为所有者权益调整:
借:资产减值损失2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000。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并取得利息:
借:应收利息40000。
贷:投资收益[(1000000-200000)×4%]32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8000。
借:银行存款40000。
贷:应收利息40000。
此时因为该债券的公允价值变为95万元,而该债券的摊余成本为792万元(100-20-08),所以应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为15,8万元(95-792):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8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158000。
至此,该债券已调整至公允价值95万元。
这个例子说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调整是肯定的,但如何调整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是调整至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另一种是调整至资产减值损失,即当期损益。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只调整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当期损益。这是它们之间的很重要的区别。
(第六节)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述。
持有至到期投资也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给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到期日固定、可收回金额固定或可确定,而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所谓到期日固定、可收回金额固定或可确定是指相关合同明确了投资者在确定的期间内获得或应收取现金流量(例如投资利息和本金等)的金额和时间。首先,从投资者角度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再将某项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可以不考虑可能存在的发行方重大支付风险。其次,由于要求到期日固定,所以权益工具投资不可能划分为此类投资。
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是指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是明确的,除非遇到一些企业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投资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
1,持有该金融资产的期限不确定。
2,当出现市场利率变化,流动性需要变化,替代投资机会及其投资收益率变化、融资来源和条件变化,外汇风险变化等情况时,将出售该金融资产。但是,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引起的金融资产出售除外。
3,该金融资产的发行方可以按照明显低于其摊余成本的金额清偿。
4,其他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1,没有可利用的财务资源持续地为该金融资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以使该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2,受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使企业难以将该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3,其他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企业应当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前处置或重分类,通常表明其违背了将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最初意图。如果处置或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金额较大,则企业在处置或重分类后立即将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是,遇到下列情况除外:
1,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且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2,根据合同约定的支付方式,企业已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本金。
3,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所引起。
此种情况主要包括:
(1)因被投资单位信用状况严重恶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2)因相关税收法规取消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税前可抵扣政策,或显著减少了税前可抵扣金额,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
(3)因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重大处置,为保持现行利率风险头寸或维持现行信用风险政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
(4)因法律、行政法规对允许投资的范围或特定投资品种的投资限额作出重大调整,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
(5)因监管部门要求大幅度提高资产流动性,或大幅度提高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风险权重,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
根据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有“特定含义”的债权投资,这个“特定含义”就是“持有至到期”,相当于旧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长期债权投资”的一部分。当然,“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原来“长期债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有很大的区别。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确认的情况下,要进行初始计量。确认的条件是“企业成为金融工具的合同一方”,表现在持有至到期投资上面,就是企业购买并取得了该项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其中公允价值,通常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
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交易费用构成实际利息的组成部分。
企业取得的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也比较简单,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相同,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也只存在一点区别,那就是交易费用的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处理,持有至到期投资将交易费用作为投资成本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是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下列调整后的金额:
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按实际利率计算的累积摊销额-发生的减值损失。
这里需要说明,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以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计算的各期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的差距很小,那么,也可以采用名义利率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资产减值。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持有至到期期末摊余成本之间的差额。
(第七节)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及特点。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收益或资本增值向被投资单位投放资金或让渡资产而取得被投资单位权益的投资。投资企业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按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长期股权投资具有如下特点:
1,长期持有。
长期股权投资目的是为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并通过所持有的股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改善和巩固贸易关系,或持有不易变现的长期股权投资等。
2,获取经济利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分得利润或获取股利,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如被投资单位生产的产品为投资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在市场上这种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较大,且不能保证供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通过所持股份,达到控制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使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能够直接从被投资单位取得,而且价格比较稳定,保证其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但是,如果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不佳,或者在进行破产清算等情况下,投资企业作为股东,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投资损失。
3,除股票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不能随时出售。
投资方一旦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依所持股份份额享有股东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抽回投资。
4,长期股权投资相对于长期债券投资而言,投资风险较大。
在我国,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方式主要有:
(1)在证券市场上以货币资金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以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
(2)以资产(包括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投资于其他单位,从而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在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公司制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
◎,长期股权投资的类型。
长期股权投资依据对被投资单位产生的影响,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控制。
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准则所指的控制包括:
(1)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
(2)投资企业虽然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的表决权资本,但具有实质控制权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实质控制权,可以通过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判定:
①通过与其他投资者的协议,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
②根据章程或协议,投资企业有权控制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③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
④有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2,共同控制。
共同控制,是指按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投资准则所指的共同控制,仅指共同控制实体,不包括共同控制经营、共同控制财产等。共同控制实体,是指由两个或多个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的实体,该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必须双方或若干方共同决定。
3,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或以上至50%的表决权资本时,一般认为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此外,虽然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也应确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
(1)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
(2)参与被投资单位的政策制定过程。
(3)向被投资单位派出管理人员。
(4)依赖投资企业的技术资料。
(5)其他能足以证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情形。
4,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
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是指除上述三种类型以外的情况,而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具体表现为:
(1)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同时不存在其他实施重大影响的途径。
(2)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或以上的表决权资本,但实质上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就是其初始成本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和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方式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取得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初始成本确定方法。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取得按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大类分别处理。下面,按照不同的取得方式分别介绍它们的初始成本。
1,非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这种投资按支付的全部价款作为投资成本,包括到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而不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这种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成本为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但不包括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所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直接相关费用,应冲减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作为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为投资合同协议规定的价值,但合同协议规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以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5)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例:A企业以支付1500万元的现金买入了B企业25%的股份,并支付了100万元的手续费等相关费用。A企业取得了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16000000。
贷:银行存款16000000。
2,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分两种情况来确定初始成本。
①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的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