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0700000041

第41章 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3)

在军队建设上,《六韬》极为重视将帅的选拔,认为“社稷安危,一在将军”,要求将帅不仅要谙熟战略战术,知进攻退守、出奇制胜的谋略,还要具备勇、智、仁、信、忠等德行,以及“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的风范。在训练上,该书主张从单兵训练开始,一人教成十人,十人教成百人,乃至百而千,千而万,万而合成三军之众,进行大操练、大演习。

该书重视部队编制和装备,详细记述了当时军队指挥机构的情况和参谋人员的称谓、职责,记述了古代武器装备的形制和战斗性能,以及军中秘密通信的方式方法,认为“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它对于作为后备兵员的农民,则要求通过农事活动进行训练,培养战斗意志,以寓兵于农。

《六韬》是先秦军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史记》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时期,《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现在,《六韬》已被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六韬”所指

今本《六韬》共分6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三略》,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成书于西汉末年,传为黄石公所著,其真实作者已难考证。该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三略》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4000多字。

“上略”提出“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强调以礼赏来招纳贤士,也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为王者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策略,可以说是王者书。

“中略”主张“差德行,审权变”,主张在用人上要“权变”,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而加以利用,虽然王者以德治人,但利用人时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一点,只要其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本篇提出了“谲奇”和“阴谋”这些用人的策略。

“下略”强调为王者治理国家要尊于道,道与德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这两者得到很好的统一,那国家的安危就可预知,只有道与德行于天下,那高人贤士就会自动现身,只要贤士都能归附,则王者就无敌天下。

《三略》自问世以来,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北宋时期更是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古人称赞它说:“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录了唐朝名将李靖的军事思想,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该书发展了《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攻守、虚实、主客等战略、战术思想,着重探讨了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问题,并探讨了军制、布阵、兵学源流等一系列问题。

该书善于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书中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了“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

该书还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北宋时期,该书被收入“武经七书”中,作为武学科举的教材。南宋戴少望《将鉴论断》称其:“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 文武双全的韩信 ■

韩信,秦末汉初淮阴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他少时孤苦,却勤奋读书,熟谙兵法,胸怀大志。在楚汉争霸中,他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篇章,其博大精深的军事谋略和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瑰宝。

汉朝建立后,韩信承担起整理、校定、总结先秦兵学之历史重任,综合融汇、总揽贯通先秦兵学之大成,使汉以前的兵书得以以较完整的面貌存之于世,为两汉兵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志在鹊起豹变

文学宗师苏轼曾到淮水岸边的淮阴城下,寻访韩信在故乡的遗迹。他驻足淮阴侯庙前,文思如泉涌,挥笔写下了散文名篇《淮阴侯庙记》。其中,“当嬴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一句,是苏轼对韩信的感言。

在青少年时期,韩信就在淮水岸边认真钻研各种用兵的谋略与方法,期待有朝一日能匡扶天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韩信)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通过学习,韩信积累了深厚的军事功底,为后来领兵征战、整理兵书、著作兵法等,提供了学识储备和智力支持。

韩信对兵学有全面的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北宋王安石说:“信但用孙武一二言,即能成功名。”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刘邦正是在韩信的帮助下,才得以破秦灭楚,一统海内。刘邦曾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精通《孙子兵法》,他的“汉中对”即是对孙子“知彼知己”“知势”“造势”“任势”思想的高明运用。他对当时雄霸天下的项羽和力量相对弱小的刘邦,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任用贤将、论功行赏、救济百姓、收天下人心的措施和取三秦、东向与项羽争天下的战略目标。

韩信极富传奇色彩,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总能示形用权,临敌制变,以最恰当的战略战术去战胜对手。他善于审时度势,每战之前都进行严密的侦察,做到对敌情、己情,以及天时、地利之情了如指掌,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周密部署,战则有章有法,处处主动。楚汉战争中,他先后在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破齐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韩信善于出奇制胜,在平定三秦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魏时的陈船蒲坂、暗渡夏阳;灭赵时的背水布阵、奇袭敌营;灭齐时的因机立胜、出其不意;潍水之战时的沉沙断流、半渡而击等,所有的这些战法,无不因时、因地、因敌而异,处处显示韩信忠勇奋发,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和先计后战、虑事周密、用兵严谨的军事权谋家本色。

韩信践行了《司马法》“仁、义、礼、让”的精神,其军队都是“仁义之师”。每到一地,韩信都会尽力使百姓远离战乱,安居乐业。百姓感其恩德,纷纷为其建庙立祠,至今享祭不绝。在韩信当年生活、战斗过的许多地方,人们还在他身上附会了很多美好的传说。

韩信读了哪些兵书

韩信有着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百战百胜的用兵谋略,因此很多人都想知道,他究竟读了哪些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说:“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这本书是“武经七书”之一,历来被兵家奉为经典著作,其观点是可信的。

韩信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炉火纯青的指挥艺术,给中国军事思想的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汉书·艺文志》将他列入“兵权谋家”,称他“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宋代陈亮赞道:“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则说:“予览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百战奇略》将其“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和“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等列为“远战”和“水战”的法则,他的“暗度陈仓”则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刘邦削夺了兵权,徙封为楚王。不到一年,他又被刘邦以意图谋反的罪名,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谋逮捕。随后,他被贬为淮阴侯,并被软禁起来。从此,序次兵法、著作兵书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韩信文武双全,上马称将军,下帷即学者。据《汉书·高帝纪》记载,韩信与张良“序次兵法,凡一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实际上,张良在汉王朝建立后便退隐山林,不问政事,因此序次兵法实际由韩信主持。

序次兵法倾注了韩信的大量心血。他广采博收古今兵学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严选精取,收良剔莠。他还将《司马法》对兵家的分类思想应用于序次兵法,建立起了完备统一的科学分类体系,将兵家及古典兵学进行筛选和分类。

此后,杨朴、任宏、刘向、刘歆等人“捃摭”“校理”兵书,始终未脱韩信的初始规制。从韩信到刘歆,众多学者通过整理兵书,将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这种四分法被后世奉为圭臬。

此外,韩信还开启著录《孙子兵法》的先河,是我国历史上著录《孙子兵法》的第一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他还写有《韩信》兵法三章,将自己对前代兵学的学习、对前人战例的研究、对亲身经历的战争实践的感悟等,熔为一炉,其所著当是集大成之作。可惜后来“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未得流传。

韩信综合融汇、总揽贯通先秦兵学之大成,使汉以前的兵书得以以较完整的面貌流传于世,为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后世历代军事斗争提供了切实的借鉴。他在保存和发扬我国古代军事遗产的精华方面厥功甚伟。

同类推荐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中国人的德性

    中国人的德性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热门推荐
  • 满江红

    满江红

    淡泊名利的画家于水村迁居南京,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因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歌女桃枝,两人陷入热恋,后因误会导致分手。桃枝赌气答应某老板的求婚,嫁与他作妻。在两人的结婚喜筵上,老板夫人大闹喜堂,多亏水村出面自认,化解了局面。不能忘情的桃枝追随病重的水村来到船上,恰逢渡船起火,桃枝与水村调换衣服,使水村被解救妇孺的小船载走,自己却被烧死在火中。得救后的水村沉浸在伤痛中不能自拔,偶然看到一出剧《满江红》,讲的正是一女与情郎易装救人的故事,终于因伤痛过度,在郁郁中死去。
  • 我家的倾城狂妃

    我家的倾城狂妃

    【正文已完结】她,纳兰贞月!现代武道馆的天才少女,一朝穿越却成为异世家族的废物小姐!不能修炼?姐偏偏还就逆天而行!无法成为召唤师?姐召唤个上古神兽出来亮瞎你的眼?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此乃强大腹黑彪悍女汉纸一枚。“喂,那谁,你要灭姐满门?没关系,等姐先打的你连爹妈都不认识再说!”你强,姐比你更强!你彪悍,姐比你更彪悍,这是一部腹黑养成史。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邪魅王爷霸道爱:小妾不承欢

    邪魅王爷霸道爱:小妾不承欢

    狗血文章,穿越女爱上王爷的故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情x友情x少年时

    爱情x友情x少年时

    爱情的缘起缘灭,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所以想见一个人的时候就去见他吧,喜欢的时候就使劲地喜欢吧,也许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机会或这种心情了。
  • 倾尽繁华与君同

    倾尽繁华与君同

    曲终人散,舞一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发花渐白,上穷碧落下黄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无情无爱。天地合,南郡太师七小姐气质温婉,艳冠群芳,才倾天下,嫁与西靖的路上,路遇杀手不慎跌落悬崖。林嫣,地狱门冷艳绝情杀手,乃敢与君绝。,一次任务清扫任务中,不幸身亡。再次睁开眼,她是她也不是她,她是谁?她又在哪里?但不管怎样,能活着就行!靠!抓个鱼,洗个澡,竟然被一个妖孽给看了精光!她怎么就没发现水里还有个大活人?更可恶的是,那人不仅是妖孽,还是个变态,无赖,禽兽,从此之后,还老是死皮赖脸的缠着她!更更可恶的是,自己还一直打不过他!几次三番被他轻薄调戏,发誓一定要好好修炼功夫,某天一定会连本带利的在那妖孽身上全讨了回来!真相层层剥开,原来她跟她至始至终都是一人,在她分身又合身的背后又是怎样的阴谋?!在这个充满硝烟与权谋的天下间她又该如何生存下去?面对着四个绝世的男子哪个又是她的真爱?她最终归属又在哪里?繁华似锦,谱一曲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桥(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桥(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桥》是萧红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她对此篇十分偏爱,在发表之前就以此名结集成小说、散文集《桥》。作品在意象选择、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艺术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使她的作品创作始由稚嫩走向成熟,为日后创作更具深度的长篇小说奠定了基础,而它所体现的悲剧性则代表了萧红的创作基调。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