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二月二十这天北伐军攻克松江,前锋推进到上海龙华。中共当机立断,在三月二十一日果断作出武装起义的决定。十二时,全市各大工厂汽笛长鸣,八十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下午一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全市80万工人实现了总罢工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租界里的中国工人也集合到华界参加起义。随即工人纠察队分别从南市、虹口、浦东、吴淞、沪西、沪东、闸北等七个区向反动军警据点发动猛攻,市民群众也主动帮助纠察队筑街垒、运弹药、送食品。工人武装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于22日6时许攻克了敌人的全部据点,占领了上海,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
这次起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这次起义之所以会取得胜利就是因为起义领导人“势险节短”,相机而发,不拖泥带水,让军阀没有还手之力。
刚愎自用遭惨败
在《势篇》中,孙子把将领的作用摆在了首位,他认为,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将领的是很重要的,因为将领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士兵由将领指挥,战术由将领制定,没有一个好的将领,军队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战争想要取胜就很难。
在发生于东汉末年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就分别是好将领和坏将领的典型代表,因他们个人在谋略上的正确或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战争的胜负。
当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官吏纷纷扩展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占据地盘,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之间连年征战,互相兼并,局面异常混乱。在众多的割据势力当中,最大的属河北的袁绍和兖豫的曹操。
袁绍出身名贵,是“四世三公”之后(三公:是指当时掌握最高军政大权的三个官——太尉、司徒、司空,袁氏四代都有人做这三个官,故有此说),是东汉末年官僚大地主的代表人物。到公元195年,袁绍经过几番征战,已经占有翼州、青州、并州、幽州等地,地广兵多、势力强大。曹操也是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曾投靠过袁绍。但在公元184年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曹操组建并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自立门户,背离了袁绍。
(图5.3袁绍)
后来,袁绍击败了河北的公孙瓒,将整个河北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中,而曹操这边,也已占有了兖州、豫州地区,发展成为一支在黄河以南较强的割据势力。曹操与袁绍两大割据集团,大致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南北对立的局面。袁绍又在此时想进一步扩展势力,称霸中原,于是准备南下与曹操决战,进攻曹操的统治中心许昌。
但袁绍的谋士沮授、田丰等人奉劝他说,袁军与公孙瓒作战历时三年,虽取得胜利,但战士们已经相当疲劳,在这个时候,不应急于攻打曹操,而应该“务农逸民”,休养生息,以增强经济军事力量。而谋士审配、郭图却为了迎合袁绍的喜好,力主马上出兵攻曹,袁绍见有人支持自己的想法,也考虑自己军队的实际情况,就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于公元199年,陈兵黄河北岸,准备伺机渡河,同曹操展开决战。
袁绍的这一突然出兵,让曹操变得非常被动,因为他一方面兵力不如袁绍广众,受到袁绍大军的的威胁,而另一方面,又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使得曹操三面受敌,形势极为不利。所以当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后,曹操手下的一些部将被袁绍表面的优势所吓倒,认为袁绍强不可敌。但曹操很了解袁绍,他对部将们说,袁绍野心虽大,但缺少智谋,他表面上看起来气势汹汹,来势猛烈,但实际上缺乏胆略,而且他这个人疑心很重,不相信别人,还嫉妒别人的才能,因此常常会错过有利时机。所以这一战,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
曹操的谋士荀彧也认为袁军内部不团结,虽然兵多将广,但将帅们骄横,政令不一,指挥不明,各怀异心,还与谋士之间矛盾重重,所以虽然袁军压境但并非坚不可摧。打赢此战也是有把握的。听了曹操与苟彧的分析,部下们增强了曹军战胜袁军的信心。
曹操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决定把主力布置在袁绍夺取许昌的必经之地——官渡,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来迎击袁军,他之所以没有沿黄河处处设防,而是选择官渡作为防守要地,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经由运河可以西连虎牢、巩、洛等要隘,东接淮泗,由北至东形成了许昌的屏障。守住了官渡,就能扼住咽喉,使袁绍不得顺利进军,并可为反攻歼敌创造条件。于是曹操将主力调到黄河南岸的官渡,以阻挡袁军的正面进攻。同时派卫凯镇守关中地区,魏种镇守河内,防止袁绍从西路进犯,派藏霸等率兵由徐州入青州,从东方钳制袁绍向西进犯,派于禁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在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绍的军队渡河和长驱南下进攻。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曹操布署对袁绍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刘备起兵占领了曹操征服吕布后夺取的徐州、下邳等地,并派关羽驻守。东海及附近郡县也大部分归附了刘备。刘备的实力猛增,兵马迅速增至数万人,并频繁与袁绍进行联系,打算联手进攻曹操。看到这种情况,曹操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就抢先一步发起对刘备的进攻。
公元200年正月,曹操亲率精兵东进攻击刘备,他知道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胜了还有回攻袁绍的机会,败了局面就更艰难了,所以这一战,曹操全力以赴,最终一举击败了刘备的进犯,刘备只身逃往河北投靠了袁绍,关羽则被迫投降了曹操,这个胜利,使得曹操有了喘息之气,也鼓励了曹兵的士气。
其实,在曹操讨伐刘备时,袁绍本可以趁虚而入攻打曹军,当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乘曹操大兵东进后方空虚之时,立即发兵袭击曹军的后方。但是,袁绍优柔寡断,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致使曹操顺利地击败了刘备,并及时返回官渡继续抵御袁绍的进攻。直至公元前200年正月,袁绍才发布了声讨曹操的檄文。2月,袁绍大军开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把这里作为指挥部,计划渡河寻求曹军主力决战。
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颜良听命率军渡过黄河,直扑白马与曹军交战。驻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虽竭尽全力,坚守城池,可还是难以抵挡袁军的攻击,士兵伤亡损失。看到这种情况,荀彧便向曹操献计说:“我军兵少,集结在官渡的主力也只有三四万人,不足以对付袁绍众多的兵力,更不能与袁军正面交锋。应设法分散袁绍的兵力,借机各个击破。”
荀彧建议曹操先引兵到延津,假装准备渡河攻击袁绍后方,到时袁绍一定会向西分兵增援,此时,我军派轻装部队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荀彧这一声东击西之计,袁绍果然中计分兵增援延津。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按计划行事,调头率领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奔袭白马。曹军逼进至白马十余里路时,颜良才发现突然而至的曹军,只见,关羽火速逼近颜良,乘其不备,刺其于阵前,袁军一见,立刻大乱,纷纷溃散。
这样关羽率军掩杀了袁军,解了白马之围,之后曹军便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因为攻打白马失败,还丧失了一员大将,十分恼怒,定要与曹军争得你死我活,于是就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这时,大将沮授急忙谏阻袁绍说,主力部队现在最好还是驻守黄河北岸,调动兵力进攻官渡。若能攻下官渡,大军再过河为时不晚。如果现在贸然南下,万一攻击失败,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袁绍向来骄傲自负,认为这战必胜,根本听不进他人的劝告。沮授见袁绍固执己见,觉得袁绍不是好的统帅,跟着他也是白跟,便借口有病向袁绍提出辞职。但袁绍不但驳回了沮授的辞职,还把应该由沮授统领的军队交给了另一名大将郭图。
曹操见袁军了追而来,便命令士卒解鞍放马,让袁军以为曹军丢盔弃甲,军心涣散,引诱袁军轻敌冒进。袁军果然上当,派出大将文丑与刘备率兵追击曹军。曹军故意将辎重丢弃在道路两旁,袁军进至延津以南时,见到路边的辎重只顾争抢,对步步陷入危境毫无警觉,曹操看袁军阵形混乱,便向袁军发起突然攻击,一举打败了袁军,杀了大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经历了白马、延津两战,袁军虽都是失利,但兵力仍十分强大,占有绝对优势。7月,袁绍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再次南下进攻许昌。沮授又来劝说袁绍:“我方士兵虽多,但不及曹军勇猛,曹操的粮食、物资不如我们充足,我们应该采取持久战的策略消耗曹军的实力,等到他难以支持时再一举将其击溃。”但是刚愎自用的袁绍这回仍然不听沮授的劝告,下令继续前进。一个月后,袁军逼近官渡,与曹军在官渡形成对峙之势。
9月,曹操向袁军发起了一次进攻,但未取得胜利。所以,曹操吸取了教训,便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不再出击。袁绍见曹军坚壁不出,便命令士兵在曹军营外堆起土山,砌起高台,用箭射击曹军,曹营士兵来往行走都得用盾牌遮蔽身体或匍匐前进。曹操针对这一情况,发明了一种抛发石块的车子,发射石块将袁军的箭楼击毁。袁军又挖掘地道偷袭曹军,曹操则命令士兵在军营四周挖掘长沟,截断了袁军的地道。就这样,双方你来我挡的相持了大约三个月。
在相持过程中,袁绍还派出刘备攻击汝南、颍川一带。曹操见后方不太稳定,而自己兵将较少,粮食不充足,士卒也已极为疲劳,觉得长期与袁绍周旋下去相当危险,就产生了动摇,想退军回守许昌,但他没有贸然行事,先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彧征求他的意见。荀彧回信建议曹操坚持下去。他说,虽然曹军目前处境困难,但袁军的力量也几乎用尽,同样面临困境。这时候正是战势即将发生转折的时刻,也是出奇制胜之时。谁先退却谁便会陷入被动。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千万不能因为沉不住气而失去即将出现的战机。”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意见,一方面决心加强防守,坚持危局,命负责供给粮草的官员想法解决粮草补给问题;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想给袁军以有力的打击。最后,曹操决定以截烧袁军粮草的办法争取主动。他先派军队拦截了袁绍的运粮军队,将韩猛督运的数千辆粮车全部截获,就地烧毁。不久,袁绍又把一万多车粮草集中在乌巢,派淳于琼率军守护。鉴于前次粮食被烧,沮授建议袁绍另派一支部队驻扎在淳于琼的外侧,两军形成犄角之势,以防曹军再次抄袭。袁绍觉得此举多余,没有采纳。
(图5.4官渡之战)(摘自《图像三国志》P111《战官渡本初败绩》)
谋士许攸向袁绍献策说:“曹操本来兵少,现在集中力量与我军在官渡相持,根本没有兵力再管许昌,许昌一定内部空虚。所以现在我们可派一支轻骑日夜兼程袭击许昌,定能一举攻克,就算许昌拿不下,也会造成曹操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的局面,给我军造成打败他的机会。”但袁绍依然不改傲慢态度,拒绝这一出奇制胜的建议,他回应说:“不必多此一举,我一定要在此地擒住曹操。”于是继续与曹操在官渡对峙。
恰巧在此时,许攸的家属在邺城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关押了起来。许攸一怒之下,连夜离开袁营,投降了曹操,受到曹操的热情迎接。许攸见曹操重视自己,就向他详细介绍了袁军的情况,并献计说:“袁绍有一万多车的辎重粮草囤积在乌巢,守军防备不严。如果以精兵出其不意袭击乌巢,烧掉他的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定失败。”粮食是关系到双方胜败的关键。而此时,曹操只有一个月的军粮了,如果打持久战,那显然对曹操不利。许攸的建议,正符合曹操寻找机会出奇制胜的作战意图,因此立即实行。他自己亲率步骑五千前去攻打乌巢。
曹操将自己的军士伪装成袁军,令军士们一律改穿袁军服装,用袁军旗号,连夜从偏僻小道快速向乌巢进发。途中,遇到袁军的盘问,但曹操诡诈,自称是袁绍为巩固后方调派的援军,骗过了袁军。顺利到达乌巢后,曹军立即放火烧粮。一时大火冲天,袁军大乱。黎明时,淳于琼见曹军人少,就冲出营垒迎战曹军。曹操挥军冲杀,淳于琼不敌曹军勇猛攻势,被迫退回营垒坚守,请求袁绍增援,但袁绍此时不但不派兵增援淳于琼,反而认为这是攻克官渡的好机会,命令高览、张郃等大将领兵攻打曹军大营。
张郃认为这样做很危险,劝袁绍领精兵救援乌巢。郭图却迎合袁绍的意图,坚决主张攻打曹营。他说攻打曹营,曹操必定引兵回救,乌巢之围就会自解。于是,袁绍只派少量军队救援乌巢,而以主力攻打官渡的曹营。哪知道曹营坚固非常,一时之间难以攻克。
而曹操这边得知袁军进攻自己大本营的消息后,并没有马上回兵救援,他知道自己手中只有五千兵士,回去也是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大局,于是更加奋力攻击淳于琼,决心把剩下的粮食全部烧掉。
所以当袁绍增援的骑兵迫近乌巢时,曹操左右的人请求分兵去阻挡。曹操回应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说完指挥部下加紧攻打淳于琼。曹军士卒处于腹背受敌的危机境地,便越发英勇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最后杀了淳于琼,将乌巢的粮草全部烧毁。
当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前线时,袁军上下军心动摇。郭图之前反对张郃用重兵救援乌巢,现在乌巢大败,他害怕袁绍追究自己的责任,就在袁绍面前造谣,说张郃为袁军的失败而高兴。张郃遭到中伤,既生郭图这个小人的气又害怕袁绍听信他的话,便与高览一起焚毁了攻战器具,投降了曹操。
张郃、高览两人的降曹,使得袁军人心更加混乱。曹操又得到两名大将,趁此机会,一鼓作气,率军全面发动攻击,迅速消灭了袁兵七万多人。官渡之战以袁军大败宣告结束,袁绍仓皇退逃回到河北。
在官渡之战中,就是因为,袁绍刚愎自用,不听劝告,一而再再而三的发挥错误命令,所以损兵折将,仓皇逃脱。而曹操领兵方法得当,对战争形势把握的恰到好处,以少胜多,扭转大局,孙子在这篇中主要强调的就是将领的指向性作用,这个官渡之战是印证孙子这一军事思想的很好的实例。
丘吉尔“以奇胜”
有的时候,以硬碰硬不一定会取得胜利,而以奇术制敌,走“奇”计路线,可能就会不费吹灰之力赢得胜利。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有一次“以奇胜”的事件。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的侵略战车横碾欧洲大陆,希特勒在英吉利海峡集结重兵,准备强行渡海实施“海狮行动”,对于英国进行武力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