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项羽之所以自杀而不肯过江东,是因为自己羞于见江东父老。项羽被刘邦的军队追赶,逃到乌江江边。只要过了乌江,就可回到江东老家。
项羽的勇猛善战,义薄云天让他在后人的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迹。江东虽小,地不足千里,人不足十万,但也足够使项羽成为江东之王了。渡江的船也早已准备妥当,只需项羽一个决定,项羽的人生从此就可颠覆。面对众人的劝慰,项羽无不伤感地说:“天要亡我,使我们纠结于对往事的追忆当中。悔恨的感受是痛苦的,我为何要渡!想当初我与江东八千子弟一起出去打拼,如今除我之外,无一人生还。纵然江东父老能够原谅我,依旧拥护我为王,但我又有何面目见大家呢?事情到了如今这般地步,我是多么悔恨啊……”之后,项羽自刎于乌江江边。
《史记》一直被世人认为是历史史料最权威的记载,司马迁的描述又带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所以后人认为项羽虽穷途末路,但英雄本色依旧。后来的一些史学学者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对这个记载提出了很大的疑问。吕叔湘先生认为,项羽的斗争哲学是“非我即他”,也就是说,当他胜利的时候,他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当他受阻的时候,他甘愿毁灭自己,这是一种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别人的选择。
当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成全刘邦呢?他为何悔恨呢?项羽在自杀之前曾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被刘邦军队重重包围,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他最爱的女人虞姬因此而自杀身亡,他的军队溃不成军,一盘散沙,那时候他没有自杀;他受到农夫的欺骗深陷沼泽,狼狈不堪,他没有想过自杀。这些失败让他极端窘迫,但项羽没有悔恨,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重建山河的气魄。被刘邦大军追赶,项羽设计的逃跑路线表明他要退守江东了,可就在将要成功的那刻,项羽选择了放弃。统领千军万马的项羽绝对是个坚强的人,他有着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只要过了乌江,希望就会重生。生命力旺盛的项羽为什么会心中愧疚,为什么会心中悔恨?他的无颜回江东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悔恨心理呢?
项羽的勇猛,项羽的豪放,与他高傲的自尊并不相互冲突。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之前的种种战绩更是让他产生了深深的骄傲与自豪。过江为王?当时从这里信心百倍地领着几千兄弟,无法消除。俗话说得好,风风光光地离开,可是现在呢,他被敌人穷追不舍,当初与他一起离开的兄弟都已经成为刀下魂了,他甚至连他最爱的女人都没有保护好,他这般的窝囊如何再见寄予他希望的父老乡亲啊?乌江还是一样地流淌,静静的,乌江的对面是他曾经许下承诺的地方,是他立誓的起点,是他内心柔软的一角,他却没有执行到终点。他高傲的自尊让他无法面对心中的软弱,想了无数次的面对最终在面对的时候失败了。项羽用死维护了他高傲的自尊,也用死逃避了面对失败的勇气。《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睁目叱敌,世界上除了没有后悔药,敌将“目不敢视、手不能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越是高傲的人,失败的时候越是悔恨。“如果当初怎样,如今也不会落得这般……”“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这样……”悔恨无法让失败的人低下他高傲的头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项羽的坚守策略,也是项羽的致命弱点。悔恨是一种徒劳的心理。对高傲的人来讲,悔恨是致命的,面对过去的失败,什么药都有。所以,恨是痛苦的。解决这种恨的方式又是极端的。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无法深刻体会项羽当时的人生历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傲地坚守自己的策略方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生存理念,即使预感到要失败,他们高傲的姿态也不允许他们承认失败。所以,当失败不可避免地降临到他们身上时,他们注定要付出血的代价。
1962年,英、法两国政府联合签署的“超音速运输计划”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源于协和公司的高傲姿态。超音速飞机的造价要高出一般飞机造价的好几倍,而且耗油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但当时的市场需求很旺盛,于是协和公司自信满满地认为,超音速飞机一定能够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然而,中东石油危机的爆发让石油价格飞速飙涨。超音速飞机的用油量如此巨大,而且运用和维护的成本也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订购该飞机的航空公司必定会大大减少。继续研制高耗油量的超音速飞机绝对是件冒险的事情。如果协和公司的管理层够理智、够低姿态的话,不肯过江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直白干练地为西楚霸王项羽吟唱心中的感慨与不解,听到这样的消息即刻停止研发将是最正确的选择。
然而,协和考虑的是英法两国政府的声誉,是载入史册的信心,如果现在停止了,那么之前投入的钱就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这是他们无法容忍的。结果,超音速飞机制成之后,由于其高昂的价格和运行成本,而少有航空公司问津。英法原本准备制造的一千三百多架飞机,最后只造了二十架,而且主要是由英法两国自己的国有公司接收,造成英法两国政府经济上、人力上、精力上巨大的损失。但千百年来,人们更为疑惑的是一代枭雄项羽为何会败在草寇出身的刘邦手里,并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为何宁死也不肯过江东?“力拔山兮气轩昂,灭强秦兮在疆场。超音速飞机的研制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面对这样的失败和高昂的代价,他们悔恨吗?悔恨有用吗?英法两国并没有因为制造出第一架超音速飞机而载入历史的名册,政府的声誉也没有获得大幅度的提升,美国制造飞机的霸主地位也没有任何撼动,反而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想必那时候协和管理层想死的心都很强烈吧?
了解悔恨的真正含义
不管是远古时代的项羽,还是现代生活中的协和,到底是因为高傲的姿态而悔恨,还是因为悔恨而必须撑住高傲的姿态?这需要我们对悔恨有个清晰的界定。
”这巨大的反差让人们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某天,一个指向内。指向外的那一端让悔恨的人感受着“被恨”、“被鄙视”的痛苦;指向内的一端让悔恨者感受着“施恨”的苦楚,小刚饥饿难耐,看着街边路摊上香喷喷的包子、烤串,他热切的目光火热地注视着,他多么希望包子老板能够大发慈悲地给他两个。可是,包子老板看到穿着不洁、头发乱蓬的小刚,就如看到讨厌的苍蝇一样,挥手一摆,“又输钱了吧?去,别在这晃悠,免得影响我做生意”。
小刚已经好几天没吃过东西了,他实在是太饿了,可是身上的钱昨天晚上已经全部输掉了,又不敢回家面对妻子的质问。现在又被一个包子店老板当乞丐般地嫌弃,小刚非常痛恨包子店老板‘狗眼看人低’的姿态,一怒之下,瞅着老板进里间的空当,跑过去端起一笼包子就跑。这时老板大喊,“抓小偷,快抓小偷啊!”小刚被正在巡逻的衙役逮了个正着。面对衙役和老板的迎面指责,因为痛苦的来源有两个朝向,小刚羞愧难当!
羞愧不是悔恨!羞愧是轻度的心理症状,是对之前行为感到懊悔,认为自己确实做错了。但是这个错误小刚认为并不是很严重,只是有稍许的心理不适。而且他也不渴望弥补自己的错误,而是希望这个事情赶紧过去,他就能逃开现在的尴尬。所以,羞愧是出于直觉上的一种尴尬,没有理性因素的作用。他通过直觉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失误,并产生不自觉的懊恼、害羞等感觉,是人内心潜藏的善本能起作用的结果。
如果小刚所处的时代是非常注重礼教、道德、良知的社会,那么小刚的偷窃行为就会被社会看做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衙役和老板不仅要对他迎面教诲,还要把他关进牢房痛打几十大板,面壁思过,加以惩罚。被关进牢房的小刚就不仅仅是羞愧了,他还会强烈地忏悔。
忏悔是严重的心理症状,小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极端地愧疚,认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为此小刚承受了巨大的心理煎熬。他希望弥补自己的过错。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颂歌。如果他被放出去的话,他发誓将会好好做人。他会戒赌,他会努力地生活,他恨的只能是他自己。内外兼具的痛苦是双重的,他还要向妻子认错,请求妻子的谅解。忏悔是理性层面上的懊悔,是一种明确的赎罪意识,是出于人的理性思考,是自觉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是人的良知作用的结果。忏悔往往经过了情感的洗练,上升到灵魂的感悟。
介于羞愧和忏悔之间的就是我们谈论的主题——悔恨。悔恨既不同于羞愧,也不同于忏悔。羞愧和忏悔都含有精神苏醒的成分,而悔恨直接源于事情最初的动因。如果小刚偷包子的行为是为了解决饥饿问题,那么被逮住之后,他就会产生羞愧感。他会觉得不好意思,他可能以后不再这样做了。如果小刚还感到了忏悔,那么他一定会深刻反思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如果小刚最初是为了报复包子店老板对他人格的侮辱,那么他被抓以后,感觉到的是深深的悔恨感,他觉得自己刚才做得不够,偷两个包子根本报复不了店铺老板,还把自己搭了进来,他应该亲手宰了那个家伙才可泄愤。所以,因为错误已经发生,悔恨具有模棱两可的感情,在取向上具有双重性。
悔恨是感性层面的懊悔。悔恨不涉及价值判断。一个暴打妻子的丈夫感到悔恨有可能是因为这样惩罚红杏出墙的妻子还远远不够,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感觉他给予妻子的惩罚过于重了,面对伤痕累累的妻子他很懊悔。至于这样惩罚是不是合乎法律的规定,在道德良知上是否被大众所接受,这不在悔恨考虑的范围之内。所以悔恨的人可能出于纯粹的感性,也有可能是带有简单理性因素的懊恼成分。
再回到项羽的话题。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江边的项羽,不是出于对江东父老的羞愧,也不是因为没有完成雄心壮志而产生的忏悔,而是悔恨,深深地对自己的恨。
西楚霸王项羽以一己之力举起千斤重鼎,其勇猛为天下百姓所敬仰;凭自己豪爽的个性闯荡天下,结交了众多能人义士;他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一代枭雄;战场上的他骁勇善战,义气冲天,他的战功曾显赫一时;他大败汉军,曾逼得刘邦四处逃窜,几次三番地丢妻弃女,狼狈之极。成千上万的江东子弟战死沙场,面对亡魂项羽没有什么值得好羞愧的。曾经叱咤风云,一扫秦军战队,打得刘邦无处躲藏,为了天下百姓而战,项羽没有什么好忏悔的。项羽是悔恨啊,勇猛善战,力敌千钧的西楚霸王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他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他悔恨当初没有听取亚父范增一举消灭刘邦的劝说而愤恨难平。
项羽的悔恨是纯粹的感性。项羽的悔恨是向下坠落的,悔恨是一种徒劳的心理。
悔恨是怎么产生的
“生当做人杰,他不会从这种感觉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相反,他沉沦在对失败的反复体验中不可自拔,并把这种体验绝对化。从表面上看,悔恨者是对自己的抱怨,具有自我归咎的倾向。事实上,在这自我归咎的倾向下埋藏着的是对他人的怀恨,是迁怒于他人的冲动。虽然是自己犯错了,但犯错却是偶然的,可能是受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别人的误导而冲动所为。比如小刚对包子店老板的报复行为功亏一篑后,产生的悔恨就是一种纯粹的感性认识。他一开始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羞愧,更不会忏悔。
然而,羞愧和忏悔的人很少会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他们把自己过失的行为完全归咎于自己,从理性分析中获得反思。经过负疚感的洗练,对错误的自我进行发自肺腑的劝诫,从而转为积极的预防。小刚因为饥饿难耐偷店铺老板的包子而被官差衙役抓获,在老板和衙役的感化教育之下,小刚羞愧难当,认识到偷窃行为的不耻而产生良知上善本能的苏醒。从此,悔恨是一种没有尽头的“本来可以怎样怎样”的怪圈,提升自我,好好生活。
试想一下,因为你的疏忽大意或者小小过失,你奋力拼搏的目标就此与你擦肩而过,你会有何感受?如同一个旅行者,一路追跑奔向期望已久的目的地,当他精疲力竭不得不停下休息的时候,却发现目的地不在前方,而是在他身后很远的地方,他早已越过了目的地。长时间的奔跑让你筋疲力尽,再也无力返回,况且即使你返回,目标也早已被他人所得。时不利兮乌江上,乌骓鸣兮空悲伤。如果原地休息,又会引来狼、虎,继续往前走,就是万丈悬崖峭壁。想想你就是这位旅行者,失去目标,痛心吗?永不再现的良机,懊悔吗?这就是悔恨,痛心加懊悔……
自省与徒劳的区别
不管是因为饥饿难耐而偷食,一个指向外,还是因为店铺老板的无情羞辱而偷食,小刚的行为都没有得到大众的谅解,于是他被官差衙役抓是理所当然,被店铺老板鞭打责骂是合情合理的。不管过程怎样,也不管方式怎样,小刚都受到了内在自我的强烈指责,只不过一个指向于外,一个指向于内。
错误行为已经造成,指向对店铺老板的仇恨,让小刚失去擦亮双眼的机会,这时的悔恨是带有仇恨性质的悔恨。小刚把偷食的行为当作打击包子店老板的手段,当作满足自己仇恨欲望的手段,所以小刚的悔恨是徒劳的。因为他被衙役抓起来了,他没有实现自己复仇的渴望。于是后果更为严重。可能在他出狱之后,他会变本加厉地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复仇的机会,重重地打击给予他痛苦的对象。
错误的出发点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反思,就是一种徒劳的悔恨,它让悔恨者不断地堕入无底的深渊。这也是为什么有过牢狱之灾的人犯罪的几率更大,心理学家认为,因为他们的报复心更强。他们的悔恨在于欲望的不满足。如果错误的出发点是由这个人的人格所决定,那么他是无药可救的,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终极裁决。这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如果小刚的错误行为是由他错误的认知所导致,即人们应该对落魄者给予某种同情,而不是冷冰冰的侮辱。老板不合理的态度激起小刚冲动的情绪,他冲动的行为受到了残酷的惩罚,使他明白这样做的不合理性。这时的悔恨是自省的,是指向自我的,是自己错了,与他人无关。衙役对小刚的惩罚是对他的再教育,让他明白责任与权力的存在,让他明白只有靠合理的手段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让他明白自食其力的必要性。那么小刚出狱后,可能会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不仅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而且还广发善缘,救济百姓,为后人所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