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离间六国联盟的基础上,秦王赵政还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先后对六国实施各个击破的政策。具体方法是:先拉拢收买与秦国相距较远的楚、燕、齐三国,从而使与秦国相邻的韩、赵、魏三国腹背受敌,且处于孤立无援之地。在攻占韩、赵、魏三国之后,随着战线的东移,再一一吞并楚、燕、齐国。秦王赵政就是按照这个步骤统一了六国。
秦王赵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率兵去攻打势力较弱的韩国,俘虏了韩王,韩亡。在韩、赵、魏三国之中,赵国国力最强。赵将李牧曾屡败秦军。秦灭韩后,赵国也就成为秦国的最大劲敌。秦王赵政运用尉缭的离间之计,用重金赂贿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诬告李牧。李牧被赵王赐死后,秦军则得以长驱直入,攻占赵都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韩、赵被灭亡以后,秦军兵临易水,直接威胁着燕国。秦王赵政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年),秦将王贲灭燕,俘燕王喜,燕亡。
韩、赵被灭,与秦相邻的魏国危在旦夕。秦王赵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兵攻魏,挖开黄河,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请降,魏亡。灭魏以后,秦国乘胜向楚国开进。秦王赵政二十四年 (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楚亡。秦王赵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齐。齐国佞臣后胜接受秦的贿赂,齐王建对他却一味轻信,秦军一到,齐王建被俘,齐亡。
从公元前238年秦王亲政时起,到公元前221年,在这短短的十七年间,具有雄才大略的秦王赵政,终于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秦王嬴政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显示他的权力至高无上,取古代传说中“三皇”和“五帝”两个尊贵的称号,合称“皇帝”,用以代替“王”的称号。他梦想子孙万代能永远继承统治权,所以自称“始皇帝”。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独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他通过颁发的文告(称作“诏”或“制”)对全国发号施令。从此,皇帝成为封建统治的象征,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
在皇帝以下,设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又各设属员若干人,组成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僚机构。所有这些官僚,高官厚禄,养尊处优。
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了郡县制。开始有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余郡。每个郡设有郡守,掌管行政事务;设尉,主管军事;又设监御史,掌管监察事务。一郡之内分为若干县。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掌管全县的政务。县以上的官员任免和调动权由皇帝掌握。县以下有基层单位乡、亭、里。这样一来,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张金字塔式的封建统治网,对人民层层控制。秦朝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发生重大影响。这套统治机构成为以后每个封建王朝沿用的基础。
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的一个历史功绩。战国以前各地区文字写法各不相同。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改革工作。这样,做到了“书同文字”,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个贡献。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措施。秦始皇又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他的目的在于统一赋税征收标准,防止官吏舞弊。虽然在实际上办不到,但在客观上对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全国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一车轨,修驰道,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水路交通方面,他下令疏通了鸿沟,把济、洛、淮、泗几条水系连在一起,还下令凿灵渠,勾通湘水与漓水,使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相联系。
嬴政还曾让客卿李斯监制了一方传国玉玺,玺方4寸,其上蟠曲五龙,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字,意思也是他当皇帝受之天命,永远昌盛。
可是,这位自命不凡的始皇帝却受到了历史的无情嘲弄,他做梦也不曾料到,秦王朝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只存在了15年时间,传到二世,便被农民的铁耙、锄头打得粉碎了。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夏阳北有座龙门山,故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耕河山之阳”。他是我国最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自幼受父亲影响,10岁时就已阅读了《左传》、《国语》等很多古籍。20岁时,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约10年,行程不下万余里的全国大游历,他曾经到淮河、长江一带漫游,到现今浙江一带去探访传说中的“禹穴”,到现今湖南一带去考察和历史故事有关的遗迹,到河南、山东一带了解风土人情,观孔子遗风。他一边游览,一边采访,搜集了许多传说和资料,为他以后实际撰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历史学家,在朝中任“太史令”,专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严格训练,他父亲生平志愿是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事迹的通史,并收集了许多史料。于公元前110年病故。
司马谈临死前,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说:“(周)幽(王)厉(王)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有四百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他从中国历史的需要出发,谈到了史官的责任,嘱付儿子继承自己的遗愿。
公元前116年,游历归来的司马迁被选入朝中做郎中令。公元前108年,在父亲去世的第三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借太史令之职,他开始博览皇家藏书,整理父亲遗稿和他自己搜集的资料,为撰述作准备。直到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4岁时,才开始动手写《史记》。可是,就在他动笔写这部大书不久,出了李陵案件。
司马迁
找张巧利要每天读点道德经这个图
公元前99年,李陵被派去征讨匈奴。由于孤军深入,粮尽援绝,被匈奴包围俘虏了。当时有人误传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一生气,把他的全家都杀了。李陵听到这消息,就真的投降了匈奴。
司马迁跟李陵相识相知多年,认为李陵绝对不会背版朝廷,即使投降匈奴,也绝非本意。于是他在汉武帝面前替李陵辩解了几句,因此惹恼了汉武帝,受到了宫刑的处分。宫刑是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残酷的刑罚,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却让人蒙受极大的耻辱。司马迁感到在人格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内心十分悲痛,曾几次想自杀,可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决心要坚强地活下去,把那部历史书写完。
从此,他利用已经搜集到的资料,夜以继日地发愤著书。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53岁那年,司马迁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这部书共130篇,有52万多字。其中包括本纪12篇,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式记载大事和重要人物,补充本纪;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措施和社会经济生活;世家30篇,记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70篇,记载重要人物、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因此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自从《史记》首创了这种纪传体以后,中国历代的正史,即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作榜样,采用纪传体这种形式来写的。
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内容真实可靠,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书,并且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因此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司马迁表现在《史记》中的思想是进步的,他爱憎分明,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义士和农民起义领袖,大力地褒扬歌颂;对暴君和奸臣酷吏,无情地讽刺鞭挞。对当代的历史,不管好事坏事,都能够如实地记录下来。对好事不夸大,对坏事不隐瞒,就是对当代皇帝汉武帝的缺点和过失,也给予恰如其分的叙述。司马迁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直到今天也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史记》还是一本史学价值很高的信史,如《史记》中写的商朝的帝王世系。学者们曾经怀疑司马迁距商朝1000多年,怎么可能写得真实呢?但是人们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证明甲骨文的商朝帝王世系与《史记》的记述是一致的,从而认定《史记》是一本信史。
两千多年来,《史记》一直是中国及世界人民都喜爱的伟大史书,它不仅让人们从中了解到中国古老的传说文化,历史知识,更从中获得美妙的艺术感受。《史记》不但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名著,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自《隋书·经籍志》开始,《史记》逐列为正史之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最佳评价。
造纸术
蔡伦(?-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lěi〕阳)人。是我国造纸术的改革先驱、著名的发明家。
蔡伦出身卑微。公元75年入宫为太监,担任职务较低的小黄门。和帝时升任中常侍,掌管宫内杂事,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成了皇帝的亲信。蔡伦很有才学,为人正直,敢于向皇帝坦率直谏,办事认真尽职,很得朝臣敬重。公元97年,升任尚方令。负责皇宫内的手工作坊,专门为皇帝制造刀剑和其他器物。他制造的刀剑“莫不精工坚密”,成为后世制造刀剑效仿的榜样。
蔡伦富于技术革新精神,在任尚方令期间,最突出的成就是创制了新的植物纤维纸,对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做出卓越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大约在3500年前就有比较完备的文字,当时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叫做甲骨文。
到了春秋战国,甲骨等逐渐被竹片和木片所代替,这种用来写字的竹片叫做“简”,木片叫做“牍”。简牍长短不等,短的可以写八九个字,长的可以写三四十个字。因此一部书得用很多简牍。简与牍同甲骨文相比已经便利得多,但是仍然十分笨重,翻阅、携带、保存都不方便。战国时,著名学者惠施,出门旅游,带的书简要用五辆车子装载,所以就有了“学富五车”的典故。秦始皇每天批阅的文书达120斤。西汉时,东方朔内给汉武帝上书,竟用3000块木片,用马车运进皇宫,由两人吃力地抬进宫内,武帝也费了两个月才看完。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曾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形成“汗牛充栋”的成语。与此同时,人们又用缣帛写字。缣帛是蚕丝的织造物,质地轻,便于书写,但价格昂贵,来之不易,又有谁能消费得起?然而,缣帛的演化和发展却产生了原始的纸。
缣帛纸的制作方法是:把蚕茧煮过,放在竹席上,浸泡在水里,再将蚕茧冲洗打烂,晒干即成。缣帛从席上取下,席上还残留一层薄薄的丝绵片,剥下来可用作书写材料。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方面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多次试验,终于在絮纸和麻类纤维造纸的基础上,成功地用麻头、破布、树皮、旧鱼网等原料造纸。利用树皮作原料,更是一个新的发现,它是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蔡伦研制发明的多种植物纤维纸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
公元105年,蔡伦把这种纸和造纸方法上报朝廷。和帝见后大为振奋,在嘉奖蔡伦的同时,立刻通令全国采用。从此,简牍和缣帛逐渐被淘汰,多种植物纤维纸成为人们书写的主要工具。后来,由于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便把他组织制造的纸叫做“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应当说在人类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在此之前,印度人曾用棕榈树叶、巴比伦人和希腊人用过泥版,罗马人用过蜡版,古代埃及人用过纸草。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破布纸,15世纪德意志人才用破布造纸,比蔡伦晚得多。
公元121年(安帝建光元年),邓太后死,安帝立即清查40年前祖母宋贵人被窦皇后诬陷致死的事件,因牵涉到蔡伦,命他投案。蔡伦此时已70岁左右,他耻于受审,遂服毒自杀。
蔡伦用造纸术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多少年来,人们永远牢记着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家乡湖南耒阳至今仍有纪念他的庙宇,他的墓地陕西省洋县龙亭铺也有供奉他的神庙。不仅在中国,就连日本造纸工人也供奉他为祖师。看来,伴随着纸的存在,蔡伦将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中。
★中世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