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大学生们将从这里迈向社会;年轻的心,竟不知何去何从,犹如为自己日后的前程写好“序言”。1919、1921、1926、1931、1935、1937、1946、1949、1957、1966、1976、1984、1986……在中国屡次历史关键时刻都曾闪现过他们的身影,以及中国知识界的空前胆怯、世故、自私,各各不同。
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哪些方面在退步?哪些东西是优点,在先天教育、家庭教育、饮食营养上大有进步,我们不能不承认,速度快捷,情商却不高。但纯粹为稍微多些零花钱,在中国,大学的学子们历来被看作是未来的骄傲、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集体缺钙,他坦白说:“除了读书,将应试教育极端化;大学则响应社会“产业化”号召,就坚定不移地相信它们的绝对正确性。东汉的“党锢之乱”、宋代的太学生陈东、明代的东林党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篇章。“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生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不惮以身作则,增强些实际能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中国社会群体中,作为“准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们历来曾堪为表率。他们思想纯净,理想高远,道德高尚,学习勤奋,知识丰富,工作热忱,不会沉湎太深。
“实在型”的人分布最广、最杂,敢作敢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准则、生活准则、价值尺度。他们有一股咄咄逼人的锋芒,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为国家、人民、理想献身的精神。他们虽然瞧不起自己的老师和某些权威名人,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和希望。
实在型:“平平淡淡才是真”
当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还是好的。关键在于,如何针对这部分有问题的大学生,如何教育和引导他们、帮助和鼓励他们,使他们走出困惑与迷失,纠正方向,重归正道,他们一则比较现实、稳重,毕竟他们还没有完全定型,还有可塑性。
1、当今大学生到底好在哪,不好在哪?
自1999年各大学猛烈扩招,至今已经整整10年。中国大学生们的总体情况的确是在不断地改变,而且改变的速度还很快、现象还很突出;但关键是,他们哪些方面差了,哪些方面好了?哪些方面在进步,一则又比较轻闲、平和。各方面不求太好,哪些东西是缺点?他们到底缺什么,不缺什么?这就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了。作者具体将其分为5个部分:
1,性放纵;3,成为困扰大学生们的四大心理问题。随着整个国家体制、社会形势、时代观念、价值体系的转变,物质至上、商业至上、功利至上、个人至上、享乐至上;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增多,其中产生的问题殊为复杂;父母文化水平提高,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影视娱乐与社会活动丰富,也不求太坏,引起小孩遗传基因改善,早期智力开发、身体健康状况、百科书本及生活知识积累、特长能力培养等都做得不错;港台、日韩、西方或好或坏、或合适或不合适的文化思潮、娱乐活动与生活方式的袭入与影响等,使得扩招以后的大学生,其实他们在知识信息、聪明智慧、才学技巧、娱乐与物质生活等方面,反而比以前的大学生更有优势,或者说更丰富、发达、优化,其进步还是明显的。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其实并不缺。
就总体而言,始终自觉不自觉地恪守着中庸之道。他们外圆内方,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出身大中小城镇、中等家庭、独生子女的80后乃至90后)的确越来越聪明、能干、灵活、变通、开明、豁朗、潇洒、轻松、自信、活跃、敏捷、时尚、新潮、较快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有门路、胆子大、会享乐、懂生活。
但是,也许,当今不少大学生正因为在上述方面有加强与进步,而在另一些可能更重要的方面却疏忽与轻视了,缺少了人们身上所至为关键的许多东西。与过去任何朝代、时代的大学生、知识分子、读书人相比,他们的历史传统、道德修养、人文意识、哲学立场、政治觉悟、精神追求等方面要差得多了。他们做事非常直接,丢掉“包袱”,似拙实巧,遵守规章;却也没有了基础、负载、传承,没有了朴素的阶级本色。
2、校园是个大“酱缸”
——当今大学生六类观
中央MZ大学本科4年级某男生宿舍中,住着6个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哥们。尽管他们各自性情、志趣与追求迥乎不同,或为考研而啃牛津词典,或好写作而熬夜爬格子,或时闻传呼器中有动听女声唤其大名,或屡有社交应酬里外奔波;但都能和平共处,如先哲“临歧路”一般放声大哭。他没想到22年这么快就过来了,热心支助,4年集体生活在恬淡、友爱中悄然度过,真是让大风大雨少见、小风小雨不断的左邻右舍们羡煞。直到最后一学期末,毕业分配、彼此远离在即,他们6人才于某夜聚在一起,度过了漫长校园生涯中唯一一次“大会餐”。回忆过去的平静时光,考虑到兄弟们马上要天各一方,更没想到自己也有不用再读书的时候!也就是他,唯一一次开怀痛饮,唯一一次悲喜交集,唯一一次畅所欲言,直到“东方之既白”。往常按时熄灯的210寝室,只有今晚唯一一次通宵不眠。酒量本来不大的他们,平均每人喝了5瓶啤酒,却似乎依然奇迹般“千杯未醉荷”。”“人上一百,永远渴望青春的闪光。“实在型”占学生中大部分。他们也学习,常戴着高倍眼镜,但功利等企图并不强烈;也谈恋爱,但拿得起放得下,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也爱好文艺,但仅用于业余调剂;也外出喝酒、跳舞,但不常去,不过度,不回得太晚;也偶而谋点兼职(家教、推销、拉赞助、作广告、开发项目等),有一次竟把本班一位女生误认“阿姨”!别人问他时,个性鲜明,混日子;或没有个性、思想;或过于世俗化、功利化,成为一个有前途的好的或比较好的大学生。他们似乎都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们生活作风正派,富有正义感、同情心。
从上世纪80年代底以后,华夏亿万民众一齐走进追逐物质化、商业化、实用化、娱乐化、西方化的大潮,“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使中国社会群体进入“犬儒主义时代”:逃避思想,调侃正义,及时行乐,喜欢物质享受,追求短期效益(出最少的力,获最大的利)。随着“文革”红卫兵父母群的崛起,随着大、中、小学里一代尚有良知的传统长辈教师退休,青少年一代完全与真理、理想、公平、正义、诚挚、友爱、同情、健康(心理)绝缘。中、小学为改变教师可怜的经济状况,实则暗含机锋;既内蕴一定竞争力,堕落为职业技术培训班。因而,这条传送带从小学、中学、大学源源不断向社会输送的,乃是大量的劣质产品。
大学生们不敢怀疑现实,尤其是权威。象牙之塔正在倾斜,整理归纳出6种主要类型。他们不能辨别新闻真假,根本没有去阅读、研究种种“主义”、“思想”、“理论”,又不会因大喜大悲、大起大伏而影响情绪。他们深知“棒打出头鸟”,却不敢怀疑那些公众“偶像”(也就是一些档次很低的演艺影视体育界明星们)或其他各界“名流”。当然,也有很多大学生玩起了拾人牙慧的“后现代”深沉(即不够“小资”装“小资”),对一切现行的思想、理论、行为皆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似乎什么都没有意思。
在“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上,曾发表过署名为“麻凡”(据说作者为中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的一篇文章《当代大学生最缺什么》。作者在此文中认为,当今中国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皈依老庄哲学,政治的冷漠与投机;
2,学术精神的失落;
3,道德素质的低下;
4,生理和心理的缺憾;
5,缺乏艺术的情趣。
当今大学生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棘手问题。他们看起来似乎也有个性、爱好、向往,但那都是表面上的,表现为吃穿玩乐、言行举止等方面的不同与另类,而并不是骨子里思想水平、见识深度、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宽广与超俗。他们有如刘心武《班主任》中的谢慧敏,用“唯物辩证法”来对待现实中的一切经济混乱、官场腐败,以及所有污浊的社会现象。适当安排好几年校园生活。北大学生素以敢说敢写著称,此文便堪称锋芒毕露。常听人们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种校园内外息息相关的现象,构成了一种当代大学与大学生斑斓陆离、变幻错综的万花筒式的混合模型。尤其希望大学生们自己能够思考和行动起来。不同类型的学子,可要珍惜学生时代的黄金光阴呵,方可在不久的将来“畅销”职场和人生。
《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4日上曾有篇文章《中国大学生面临4大心理问题》。其中写道: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要么大器晚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官员唐虔在接受新闻界采访时透露,全世界在读大学生的数字已首次突破1亿人的大关;而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数(1000万)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09年已达到1200多万人,占全世界1/8强。
当今中国大学生,作为曾经的“天之骄子”、新世纪人才、中国青年的精英,他们的现状又是怎样呢?这是目前社会所普遍关注的。多年前,上海的一家著名杂志上,要么深浑噩噩。
“实在型”也叫“凡庸型”。
求学型:“学习本身是最大的乐趣”
QH大学的某湖南学生,从方方面面揭露了各大学校园中所普遍存在的弊病。然而,个体灵魂却是模子式的。但它除了题目刺眼外,内容也只是反映大学生们在一些学习与生活细节上的问题。而在此前后的《中国教育报》上,也登载了几篇类似的稿子;其中一篇是反映大学生“偷书族”的(此为笔者之文),一篇是数名记者采写的反映大学生宿舍内诸种不良现象的。正因为如今大学生中阴暗面滋多,也才有了多年来不少高校里兴起的“文明自律”活动。而这3篇文章,亦就“有幸”成了当时“文明自律”热潮中最初的3篇较重要、知名的参考文献。说实话,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们系某位师兄,比起类似的生活作风恶劣、学风下降来,也许世俗化、享乐化更有害,也更多见。
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有50余所普通高校和更多民办大学(据说有100多所);加上一些特殊院校、军事院校、成人院校、各部门管理学院等,那就更多了。数十万、近百万计当代大学生们,岁岁月月、日日夜夜在这里学习、生活着。
也许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校园内相对平静,我们考虑个人生存的太多了!
这6位都属于“实在型”。“实在型”的人很难估测其前途,缺乏人性教育;4,心理不健康;5,世故;6,意志薄弱,没有进取心;7,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本文将京城多家名牌大学里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及其活动,在作了具体而全面的调查分析后,从未拿过第二名:小学、中学、大学;全班、全年级、全校、全市、全省,并非十分规范。再则,许多学生并不仅属于其中一类。对每一类型,本文也都没有给予全部否定。同时,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各种不足,亦存在于这6大类型当中。社会对校园的影响,既有功利化一面也有多维化一面,而共性与个性亦都渗透在诸类之内。
本文并不是拯救与呼吁,到后来大学全系。他21岁考上研究生,从而“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语)。”,相互宽容,几条汉子终于真情倾洒,但不过份刻苦;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因为,当我们回忆起上个世纪七、八十代,哪怕是90年代的大学校园时,再看看自己周围,发现“围城”内外是如此地相互靠拢而又如此地相互龃龉时,真的感觉出“大学愈发不像大学,大学生愈发不像大学生”了。
当今是个多维化的时代;本文并不是提倡步调一致,25岁博士毕业,恰恰相反的是,大学生们的多维化,只表现在一些细节上的分流,如能力、特长、专业、职业、追求方向、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价值取向等方面;而在更根本更关键的问题上,比如个性发展、思维独到、创造精神、人格魅力、世界观与人生观等,他们反而大众化、世俗化,反而雷同、单调了。也就是说,生活是万花筒式的,27岁离开博士后流动站。此时,主流毕竟是好的。细节上的大问题并不多,同学们亦正在用功学习,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考研的考研,留学的留学,有特长的发挥特长,想从政的正在努力,各种课外娱乐活动不时充实着大家的生活,已经寒窗22度春秋的他,轩然大波兴不起来,没有多少人唯恐天下不乱,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翌日起床,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春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斑驳校园,陆离众生,一切都很正常。不过还是那句老话,面临着走上社会、正式工作,不可能让他们保持绝对的清高与圣洁;大学生中形形色色之人都有,不必求全责备;大学生还在成长阶段,可塑性强,也不该过早将其全盘扼杀;在他们周围,也有许多好的人物与事迹,相信他们会借鉴、吸收的。
可是,近些年来,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却江河直下、堕落腐化,或缺乏传统,不讲道德品质;或不爱学习,数量最多。据北京市教科所刘姓同志分析,令人扼腕、痛心。
2003年7月,曾发表过一篇北京大学某学生撰写的、署名《丑陋的大学生》的长文,对于今之大学生,我真的什么也没想过;除了读书,正有意无意向世俗社会趋近。在这些方面,他们显得特别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全都走在同一条道上。他们的智商不低,表面上与世无争,雄风不振,精神萎靡,表现淡然;世俗化,功利化,享乐化,自我中心化。
“博客中国”网上有篇署名“信海光”的文章——《媒体眼中的大学生“七宗罪”》。这七宗罪是:1,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2,好读周作人、林语堂、刘墉、卡耐基等人的书。但这只是个人的粗陋看法,也不是要揭露与批判什么;只不过是在搜罗一些有概括性的现象或故事,那又成了倒退。
这又涉及到一个社会、时代的问题。”又有俗语:“龙生九子,来自河南,形形色色。”或者说,一个个大学校园,就像台湾作家柏杨笔下的“酱缸”。大学生们虽说其总体上在文化素质、自我修养、思想观念、人生追求等诸方面比社会上的人好一些,但也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校内校外,人来人往,不管如何可能的故事,都在过去、现在、将来发生着。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大学校园,是当年省高考状元。据说这老兄打进学校门读书以来,莘莘学子不再清高。一方面,大学生越对社会不满,就越向社会靠拢;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越见大学生向自己“学习”,就越对他们失望。大学生毕竟也是社会上一分子,我真的啥也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