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8600000047

第47章 杂说(2)

小结:通过游说对方听从自己的建议,可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游说之术在今天也非常重要。要想能够自我推销,把自己的建议或想法付诸实践,就要学会察言观色,知道对方的想法。然后,抓住不同的时机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因势利导,达到说服的目的。

诡信第二十三

孔子说过,君子讲大信,不拘泥于小信。守信也要讲究原则,懂得权变,不可不明事理,不分青红皂白地坚守信用,否则就显得愚蠢了。

原文

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又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由是言之,惟义所在,不必信也。何以明之?叶公问孔子曰①:“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②,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叶公: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因受封于叶,故称叶公。②攘:偷。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忠贞但未必诚信。”还说:“所守的诺言符合道义,才可以履行诺言。”根据这些话看来,做事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不一定要求诚信。怎么证明这个道理呢?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乡里有个坦荡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作证。”孔子说:“我的乡里的坦荡正直和你乡里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才是正直。”

原文

楚子围宋①,宋求救于晋。晋侯使解杨如宋,使勿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穀而反之②,何故?非我无信,汝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注释

①楚子:指春秋时楚王。因楚王曾被封为子爵,故有此称。②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译文

楚王率兵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的国君派解杨出使宋国,阻止宋国投降楚国,告诉宋国:“晋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发,就要赶到了。”解杨途经郑国时被郑国囚禁,后者把他献给了楚国。楚王用丰厚的财物收买解杨,让他对宋国传达与使命相反的话,解杨答应了。楚人让解杨登上楼车,唤出宋国人,传告的却仍然是晋国国君命令他传告的话。楚王要杀他,并派使者问他:“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背叛了你的许诺,这是为什么?不是我不守信用,是你背弃了诺言,只好立即请你上断头台。”解杨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君王制定并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承担并贯彻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臣下行使信诺必须以君主的义为导向,以此行事才对国家有利。谋划不丧失利益,以此来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根本。义不能有双重信诺,信诺也不能同时执行两个君王的命令。您用财物来收买我,证明您不懂这个道理。既然接受了君主命令出使宋国,只有以死报国,岂能用财富收买得了呢?我所以假意答应君王您,是为了完成我们国君的命令,牺牲自己能完成君命,是我的福气。我们君主能有诚信之臣,我作为臣下能够完成任务,那么除死之外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王听后,便放他回晋国。

原文

颜率欲见公仲①,公仲不见。颜率谓公仲之谒者曰:“公仲必以率为伪也,故不见率。公仲好内,率曰好士;公仲啬于财,率曰好施;公仲无行,率曰好义。自今以来,率且正言之而已矣。”公仲之谒者以告公仲,公仲遽起而见之②。

注释

①公仲:战国时韩国相公仲侈。②遽(jù):急速。

译文

颜率想拜见公仲,公仲不愿见他,颜率便对公仲的手下接待的人说:“公仲一定认为我是一个不诚实的人,所以才不见我。公仲好女色,而我却说他好礼贤下士;公仲吝啬,我却说他仗义疏财;公仲品行恶劣,我却说他主持正义。从今以后,我将只好说真话了。”公仲手下的人,把颜率这番话告诉公仲,公仲立即站起来,接见了颜率。

原文

齐伐燕,得十城。燕王使苏秦说齐,齐归燕十城。苏秦还燕,人或毁之曰:“苏秦,左右卖国,反覆臣也,将作乱。”燕王意疏之,舍而不用。苏秦恐被罪,入见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尺寸之功,而王亲拜之于庙,礼之于庭。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功得十城,宜以益亲。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且臣之不信,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王,可乎?”燕王曰:“可也。”苏秦曰:“有此臣,亦不事王矣。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宿昔于外,王又安得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于首阳之下。有廉如此者,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进取于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柱之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有信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却齐之强兵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①,非进取之道也。且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②,足下不窥边城之外。且臣之有老母于东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行进取之道。臣之趋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者,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也。”

注释

①自覆:保全自身。覆,保护、庇护。②营丘:古邑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

译文

齐国讨伐燕国,夺取了燕国十座城邑。燕王派苏秦出使齐国游说齐王,于是齐王把十座城邑又归还燕国。苏秦回燕后,国内有人在燕王面前诽谤苏秦说:“苏秦是一个经常出卖国家的贼臣,反复无常的奸人,恐怕将来他会叛乱。”燕王听信了这些话,有意疏远他,舍弃他不想再重用。苏秦恐怕被加罪,进见燕王说:“我本来是洛阳乡间的粗野之人,并无半点功劳,可是大王在宗庙之内隆重地授予官职,在朝廷内给予崇高的礼遇。如今我为大王说退齐国军队,收回十城的国土,建立了大功,本应更加受到信任才是。可是我如今归来,大王却不加官于我,其原因,必然有人用守信用的罪名在大王面前诋毁我。然而,我的不守信用,正是大王的福分。假使我守信用,就像古代尾生那样,廉洁就像伯夷那样,孝敬父母就像曾参那样,以三个人那样的高雅品行来侍奉大王,您认为可以吗?”燕王说:“那当然好了。”苏秦说:“即使有这样品行的臣子,也不会来侍奉您。孝敬父母就像曾参那样,抱定不离父母身边,连在外面过夜都不可以,怎能让他不远千里来侍奉弱小的燕国及其地位并不稳定的大王呢?廉洁自爱就像伯夷那样,为了高义之名,连孤竹君的继承人都不愿做,不愿做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甘心饿死首阳山中,这样的人您又怎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游说,建功立业呢?守信用就像尾生那样,与女子约会在桥梁下面,女子未能按时赴约,大水来了,也不离开,最后梁柱而死,这样守信的人,他怎么肯极力吹嘘燕国、秦国的声势,迫使齐国强盛的军队撤退呢?再者说,讲信义,是用来完善自己的不是为别人效力的,是为自我保存而不是为建功立业。况且夏、商、周三代圣王相继而起,五王相继称霸,都不是为自我保存,您认为仅是自我保存就可以了吗?那么齐王远在营丘就足以使窥伺边境之外的地方。再者说,我还有老母亲远在洛阳,离开老母侍奉您,抛开自我保存之道来建功立业。我所追求的本来就不吻合您的意愿:您不过是只求自我保存之君,而我是功立业之臣。我就是人们所说的因为太忠诚守信才得罪了君王啊。”

原文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其妻使妾奉卮酒进之①。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佯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妾之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也。臣之事适不幸而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②。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后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之。”燕王曰:“善。”复厚遇之。由此观之,故知谲即信也,诡即忠也。夫诡谲之行,乃忠信之本焉。

注释

①卮(zhī):古代用来盛酒的器具。②亢义:大义。亢,高、大。

译文

燕王说:“忠诚守信又有什么错呢?”苏秦回答说:“这您就不明白了。我有一个在远处做官的邻居,他的妻子和人私通,丈夫将要回家时,那个情夫很担忧,而妻子却说:‘你不用担心,我已经准备下毒酒等着他了。’过了两天,丈夫回来了,他的妻子让侍妾捧着毒酒给他喝。侍妾心知这是毒酒,给男主人喝了就会毒死他,说出真相吧,女主人就会被赶出家门。于是假装跌倒,把药酒全洒了,男主人大怒,用皮鞭狠狠抽打侍妾。侍妾洒掉毒酒,对上是为保全男主人的生命,对下是为了保护女主人,这样的忠心耿耿,仍不免于被主人毒打,这就是因为忠诚而得罪主人了事啊。我所做的事,恰恰与那侍妾倒掉毒酒一样。我侍奉您,是以大义希求有利于国家。如今却得罪了您,我怕今后来侍奉您的人,再没有谁敢坚守大义了。再说我游说齐王时,并没有欺骗他,今后谁再为您游说齐的人,再不会像我这样真诚,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恐怕也不敢夺回十座城池了。”燕王说:“说得对。”于是重新厚待苏秦。由此看来,欺诈即是诚信,诡辩狡猾就是忠信。诡谲狡诈的行为是忠诚信用能够实现的基础。

小结:解杨见到宋人后,违背对楚王的承诺,信守了对本国国君的诺言。侍妾假意把毒酒洒掉,并遭到男主人的毒打。他们都是心怀信义,为了信而不得已使用欺骗的手段。可见,在特定的环境中,欺诈也是忠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两难的事情,如果做了就违背了内心道义,如果不去做又伤害了亲情或友情或爱情。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舍小义、顾大义,这样才能称为明智之举,这样做的人才是至信之人。

毕竟人无完人,管理者在使用人才的时候,也应不拘泥于小节,只要员工能够胜任岗位,并做得出色,那么即使他有贪图小便宜、小气不大方等小毛病,也可以忽略。

忠疑第二十四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这些事情经常出现。

原文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尤即听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颜色言语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窃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也。”其邻子非变也,己则变之。变之者无他,有所尤矣。

注释

①魏尚:汉文帝时为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太守。因在作战后上报朝廷的杀敌人数不符实际情况,只差六颗头颅,便被革职查办。中郎署长冯唐向皇上谏言认为对魏尚处罚不当,文帝又赦免魏尚的罪过,恢复原职。

译文

诋毁与赞誉,正确与错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以汉高祖刘邦那样雄才大略,对汉丞相陈平那样的足智多谋的人,有人毁谤陈平时,汉高祖就疏远了他,而有人赞誉陈平时,汉高祖就又亲近他。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对云中太守魏尚那样的忠诚的人,如果绳之以法,他就成为了罪人。如果对他施以宽仁恩德,则他又成了功臣。由此可知,听别人的报告来判断事情的人,常常会判断出错,出现错误,那么听到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就可能差距很大。怎么能证明这个道理呢?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一个丢了斧头的人,心里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头。因而看邻居的儿子的走路的形态、脸上的神态、说话的语气以及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头的人。无意中山谷中又发掘到了自家的斧头,过几天再看到邻居家的儿子,动作、态度,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头的人。”他邻居家的儿子没有什么改变,而是自己的看法改变了。改变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当初的自己判断错了。

原文

邾之故①,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为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注释

①邾(zhū):古国名,即邹。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

译文

邾国过去缝连战袍使用的是丝帛,公息忌对邾国的君王说:“不平日用丝带。”邾国的国君说:“好吧。”于是下令制铠甲时用丝带。公息忌因此也让自己家中人制作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诋毁他说:“公息忌之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的制作铠甲多用丝带。”国王听后很不高兴,于是下令不准再用丝带作铠甲。这是邾君的判断有错误。过去邾国制铠甲用丝帛,现在用丝带制作铠甲更方便。公息忌家中即使多用丝带又有什么损害呢?如果用丝带制铠不方便,公息忌即使不用丝带又有何益?无论是公息忌用丝带还是不用丝带,都不足以说明公息忌的建议有什么错。所以听别人的话,不能不认真思考分析。

原文

楼缓曰①:“公父文伯仕于鲁,病而死。女子为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弗哭。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而是人弗随之。今死,妇人为自杀,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故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妻言之,是不免于妒妻也。”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

注释

①楼缓:战国时赵国人,赵武灵王的大臣。

译文

楼缓说:“公父文伯在鲁国做官,因病而死,有二名女子为他在房中自杀,公父文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悲伤。她的侍从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的?’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孔子是个非常贤明的人,被鲁国弃置不用,而文伯却不去追随孔子。如今他死了,女人却为他自杀。可见他对有大德的长者不亲近,而对女子却过分宠爱。’这话出自母亲之口,就认为是贤明的母亲;可是如果出自妻子之口,人们就不免会认为他的妻子好嫉妒。”所以同样的话,出自不同人的口,它的用意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

原文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①,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注释

①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期魏国魏文侯的大将。

同类推荐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热门推荐
  • 公主贵性

    公主贵性

    我抱着必死的决心去行刺邻国太子,第二天醒来,却发现我成了他,他成了我。
  • 真正元凶

    真正元凶

    这到底是一起什么性质的案件?是盗窃凶杀还是有意识的谋杀?其作案动机是什么?难道真是一起简单的谋财害命案?随着内幕被层层剥开,结果引发了一系列惊人的事件,这是一起蓄谋已久具有双重性质的案件,其背景复杂,势力强大,他们有着一定反侦察伎俩,凶残而狡猾,而是背后有着重大阴谋,一些人物相应浮出水面,并抓捕了案犯嫌疑人,查出犯罪事实,似乎可以结案,但是专案组总是觉得其背后还有一双眼睛在死死盯住他们,只是行为更加狡猾隐蔽。为了使整个案件的圆满结束,抓住幕后的真正元凶,专案组采取了欲擒故纵等手段,迫使元凶终于跳出来。作者全部作品:桀贪骜诈:http://m.pgsk.com/a/298668/贪婪末日:http://m.pgsk.com/a/64685/红旗在县城飘扬:http://m.pgsk.com/a/76251/爱的升华:http://m.pgsk.com/a/316001/QQ交流群:120852651欢迎加入
  • 爸爸去哪,孩子就会去哪

    爸爸去哪,孩子就会去哪

    父教缺失是中国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实问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导致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对孩子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和骁勇精神的培养,影响了孩子自信、独立、坚韧、勇敢、果断、豪爽等性格品质的养成。实践证明,“父教”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家庭教育原创之作,也是一部纪实随笔集,是东子第一次全面分析孩子的成长经历与读者分享。本书在详细记述作者引领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感受着 做父亲(家长)的幸福,淳朴的情感、质朴的文字让人动容。?
  • 电子政务应用趋势与实践创新

    电子政务应用趋势与实践创新

    本书是作者基于多年的电子政务工作实践凝练而成,主要涉及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帮助读者从概念层面、技术层面到实践层面全面把握电子政务的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全书共分8章,第1章至第5章为基础篇,分别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支撑和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第6章至第8章为应用篇,分别介绍了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利用。为紧密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本书对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网络问政实施、网络新媒体应对及网络舆情引导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释。
  • 烈血战神

    烈血战神

    他初出茅庐,却被浮屠教追杀,成为全天下赏格最高的通缉犯。他本心善良,却遭小人诬陷,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四大淫贼之首。在世人眼中,他杀人如麻,他掳掠无数。最胆大的女孩子听见他的名号,也会吓得瑟瑟发抖。在最初踏入西原堡垒的那天,江遥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以这样的方式,名动天下。官方群号:583347127
  • 保持平常心大全集(超值金版)

    保持平常心大全集(超值金版)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的人常常在成功的掌声中变得目空一切、得意忘形,有的人则在失败的打击中变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有的人在荣誉的光环下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有的人因为一时的屈辱把自己整个人生涂得一片漆黑……尽管各不相同,但是都因为缺少了一颗平常心,他们在贫富得失、福祸悲喜面前,既拿不起,也放不下;既输不起,也赢不起。心境失去平静,生活失去平和,整个人生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无奈与苦涩、疲惫与怨怒、失落与惆怅,总是都郁寡欢,终生不得志,总是患得患失,惶恐不安。
  • 商女魔妃

    商女魔妃

    宁静琬,出身商贾之家,自幼由外公抚养长大,生活在富甲天下的锦绣山庄。渐长至风华初现的少女,却因一个意外,得知自己的生父尚在世,宁静琬难耐心中的好奇,假意答应父亲的请求,谁知却被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斗之中。皇上赐婚,宁静琬一跃由一个地位低下的商人之女成为凤临国最尊贵的景王妃,顿时惹来无数双嫉恨的眼睛。尽管没人看得上宁静琬,可是凤临国几大豪族却都盯上了这富可敌国的财富,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财富争夺战。宁静琬为了保住宁氏的产业,与这几大势力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景王爷凤君寒,深沉优雅,心高气傲,风采绝世,对出身低下,名声不堪的宁静琬根本不屑一顾,大婚当晚便毅然出征边疆,坦言宁静琬这样无德无能的女人根本不配做他的正妻!然而,随着宁静琬进入景王府,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凤君寒竟开始正视这个一直以来被他无视的女人!看一个深藏不露的妖孽女子,一个深不可测的妖孽男子,如何在这权力,财富,爱情的角逐中最终成为赢家?
  • 情虐王妃

    情虐王妃

    【半价文】良宵美景日,洞房花烛夜,原本一对郎情妾意的新人却引发一场惊变,原因是新娘没有落红~~~原来自己的王妃早已给自己戴了绿帽,卫七愤怒之下,一纸休书,让她离去。青青震惊,原来他已经忘记了从前的点点滴滴,含泪接过休书,却并不放弃挽回他的感情,甘愿为奴为婢,从此揭开了凄惨的婚后生活。新婚三日,他留恋青楼,三日后,带回一青楼女子纳为侍妾。青青黯然之余,并不灰心,依然柔情以对,但却并非事事委屈自己,于是展开了一连串逗笑的事件。一杯忘情水,让他彻底忘记了往昔的种种……药到底是谁下,因何而下,随着剧情的展开,终将一一知晓。直到三年后,她无意中发现他竟然已经恢复记忆,却仍旧残酷对她,终于绝望,逼他重新喝下忘情水,从此恩断义绝,独自离开。岂料他却猛追不放,不顾她的冷眼绝情,执意追随在她的身边,祈求重新得到她的心,而她的心早已坚硬如铁,寒冷如冰,心中的那扇门再也不会为他打开。更何况,她的身边众多美男环绕,而她则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成为一个势力非凡的商界女老板……┈━═┈━═┈━═┈━═┈━═★他,凌啸天,天启国的太子,被指为赐婚使者,亲自送自己心爱的女人出嫁,亲眼所见她的悲惨遭遇,悔恨常在心底盘旋。他,江湖人称鬼医毒书生,一腔热血只为她撒,却只恨苍天无眼,让他们的相遇迟了一步。亲手把她交付与她心爱人的手中,在她伤心绝望中默默守候三年,不知他的温情能否感化她那颗千疮百孔的心。汗死,花雨不会写简介,亲们先将就看着,随着剧情的发展,再慢慢更改简介吧。┈━═┈━═┈━═┈━═┈━═★本文是免费小说【恋上冷酷小弟】的后续,没看过冷酷小弟的欢迎点击查看。推荐花雨其他作品:【娘子别改嫁】前夫说:“娘子……”她:“滚,别叫我娘子,我已经休了你!即便我再做娘子,也不是你的娘子!”前夫:“娘子别改嫁,再嫁也要嫁我……”前情夫:“你等我一个月,我马上离婚,然后娶你!”她:“迟了,我已经嫁人了。”前情夫:“是哪个男人,站出来我看看!”前夫腾地站在他的面前,单指微弹,前情夫的衣服上便被穿了一个洞,“看见了吗,就是我!”前情夫一个哆嗦,咬牙:“你就是把我全身上下打成马蜂窝,我也不会放手!”前夫:“凭什么?”前情夫:“就凭她是我情妇!”前夫嗤笑:“我还是她前夫呢!”一场属于两个前男人之间的战争由此拉开序幕,到底花落谁家,敬请期待【娘子别改嫁】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梦醒与嬗变

    梦醒与嬗变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算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常。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性质与当年的戊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