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王莽:魏郡元城人,汉元帝皇后侄。汉哀帝去世后,9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以王莽为辅政大臣。至公元8年,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实行改革,造成社会动乱,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被杀。
译文
有的人问:“观察伪新朝王莽,为人谦逊礼让,难道他还算不上一代名士吗?等到了他做了宰相,处在了尊贵的地位后,就变得骄奢残暴,为什么他前后的行为这样相反呢?”虞世南说:“王莽本来就是个残暴狡诈的人。没有发达之前,假装谦逊恭敬,虚伪矫饰以猎取名誉;发达之后,居能自傲、傲慢对待外物。撕去了曾经的伪装后,他的本性就全暴露在外了。固执己见,不采纳别人的意见,一直也没有醒悟悔改,导致了国家冤案酷刑重重,最后终于被汉光武帝铲除。”
原文
夏少康①、汉光武皆中兴之君,孰者为最?虞南曰:“此二帝皆兴复先绪,光启王业,其名则同,其实则异。何者?光武之世,藉思乱之民,诛残贼之莽,取乱侮亡,为功差易。至如少康,则夏氏之灭已二代矣。藐然遗体,身在胎孕,母氏逃亡,生于他国,不及过庭之训,曾无强近之亲,遭离乱之难,庇身非所。而能崎岖于丧乱之间,遂成配天之业。中兴之君,斯为称首。”
注释
①夏少康:姒姓,夏朝国王相的遗腹子。少康心怀光复大业志向,后通过斟灌和斟鄩的帮助,联合旧臣靡等人攻打并诛杀了寒浞,光复了夏朝,被称为“少康中兴”。
译文
夏代的少康、汉朝的光武帝刘秀都是中兴之主,两个人谁更优秀呢?虞世南说:“这两位君主都是光复先帝王业,将帝业发扬光大。他们的名声虽然相同,但实际上却又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光武帝时,他借助想反叛的人的力量,诛杀残暴的王莽,这是用极欲造反的民众镇压即将灭亡的残贼,取胜较为容易。至于少康之时,则夏朝灭亡已经两代。少康的母亲怀着身孕逃亡到别国,才生下了少康。没有受到过父亲的教诲,也没有强大、亲近的亲属,生在战乱频繁的混乱社会,与亲人分离,离乡背井,居无定所。而少康却能够在如此艰难曲折的环境中,排除万难,成就帝王大业。所以在中兴君王中,少康堪称最优。”
原文
后汉衰乱,由于桓、灵二主,凶德谁则为甚?虞南曰:“桓帝赫然奋怒,诛灭梁冀①,有刚断之节焉。然阉人擅命,党锢事起②,中平乱阶,始子桓帝。古语曰:‘天下嗷嗷,新主之资也。’灵帝承疲民之后,易为善政,黎庶倾耳,咸冀中兴。而帝袭彼覆车,毒逾前辈,倾覆宗社,职帝之由,天年厌世,为幸多矣。”
注释
①梁冀:字伯卓,安定人,东汉时期外戚权臣。出身尊贵,其先祖曾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功臣,他有两个妹妹分别是汉顺帝和汉桓帝的皇后。任大将军时,毒死质帝,另立桓帝。他专擅朝政,结党营私,骄奢残暴。后来桓帝和宦官联手诛灭梁氏,梁冀被迫自杀。②党锢:是指古代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明党参政的现象。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后来有人勾结宦官以“诽讪朝政”为由,把他们全部逮捕,后虽释放,但终生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并意预诛灭宦官,结果事情败露。李膺等百余人被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六七百人。历史上把这两次宦官迫害、诛杀官员的事件称为“党锢之祸”。
译文
后汉衰败动乱,是因为汉桓帝和汉灵帝两人的腐败统治,那么两个人中谁更加凶暴无德?虞世南说:“桓帝赫然大怒,诛杀了权臣梁冀,还算有刚强果断的气节。但是之后,宦官专权,爆发党锢之乱。宦官势力从此不可遏制,就始于桓帝。古语说:‘天下嗷嗷待哺之际,正是新主可以利用之时。’汉灵帝继位之后,正值百姓疲乏困顿之时,施行善政,安抚百姓很容易,百姓都希望中兴的局面到来。但是灵帝重蹈覆辙,他的暴政比前辈更甚,也因此终于导致家破人亡,将整个国家推向了毁灭的边缘。推察灵帝的作为,居然还没有死于非命,实在是够幸运的了!”
原文
自炎精不竞①,寓县分崩,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候,刘玄德凭蜀汉之阻,孙仲谋负江淮之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皆肇开王业,光启霸图,三方之君,敦有优劣?
虞南曰:“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敌,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然谲诡不常,雄猜多忌。至于杀伏后②,鸩荀彧,诛孔融,戮崔琰③,娄生毙于一言,桓劭劳于下拜,弃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论西伯,实非其人。许邵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斯言为当。刘公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臣主同心,鱼水为譬。但以国小兵弱,斗绝一隅,支对二方,抗衡上国。若使与曹公易地而处,骋其长算,肆关、张之武,尽诸葛之文,则霸王之业成矣。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理弗能逮。”
注释
①炎精:这里指汉朝,汉朝承火德,所以称炎精。②伏后:汉献帝伏皇后伏寿。建安十九年她与父亲伏完密谋诛杀曹操,后事情泄漏,伏后被杀。③崔琰:崔琰原是袁绍谋事。袁绍败亡后,在曹操手下任职,官至尚书。后被曹操赐死。
译文
自从汉朝衰亡,天下分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以蜀汉山川天险为屏障,孙权凭借江淮的坚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他们都是开创帝王大业、企图称霸天下的君王,这三位君王,彼此谁优谁劣呢?
虞世南说:“曹操用兵如神,善于谋划,有策略,这方面很难有人和他相比,所以他能够在中原奠定帝王基业。虽然身居朝廷相位,却汉朝大权在握,的确雄才伟略,有英雄之气。但是,他奸险狡诈,变化无常,多疑爱猜忌,以至于杀害了伏皇后,毒死了荀彧,诛杀了孔融,屠戮了崔琰,娄生因为一句话命丧黄泉,桓劭已经自首也不能自保。曹操丢失仁德任意使用刑罚,暴虐非常,有人说他像西伯文王,其实,他远不是那样的人。许邵说他是‘治士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真是非常恰当。刘备对刘璋礼待如宾客,将重任托付给诸葛亮而毫无猜疑之心,作为君王的德行,这是最高尚的。诸葛亮的治世奇才,可以和伊尹、吕望相匹敌,臣子和君主拥有共同的心愿,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两人如鱼得水。然而,因为国小兵力不强,只能屈居在西南一角,还要应付魏国、吴国,与大国强国抗衡。如果让刘备和曹操互换统治的位置,充分发挥刘备的善于筹谋的才能,让关羽、张飞的勇武充分施展,让诸葛孔明充分运用智谋,那么霸王之业就能完成了。孙权继承了其哥哥的事业,用前朝老臣辅佐,又据守在长江天险之地,反而只求保存无进取之心,以此看来,如果让他和曹操、刘备相比,还是差得远呢。”
原文
晋宣帝雄谋妙算,诸葛亮冠世奇才,谁为优劣?虞南曰:“宣帝起自书生,参佐帝业,济世危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而多仗阴谋,弗由仁义,猜忌诡伏,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①,委鞠狱于何晏②,愧心负理,君子不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
注释
①李胜:字公昭,曹爽门下。李胜借口任荆州刺史探听司马懿病情,探其虚实。司马懿知道他的来意,就装做病重在身。他信以为真,回来报告曹爽司马懿不足畏惧,使曹爽放松警惕。后司马懿发动政变,问罪曹爽后处死李胜。②何晏:字平叔,南阳宛县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三国魏玄学家。曹爽秉持朝政时依附曹爽,因而累官进爵,至尚书,仗势专政。后曹爽被杀,他也受牵连,被司马懿杀害。
译文
晋宣帝拥有雄才伟略,能神机妙算,诸葛亮是世间奇才,谁优谁劣?虞世南说:“宣帝司马懿本是一介书生,后来参加辅佐帝王之业,于危难中救济天下,清理朝政,弘扬王道,文韬武略,确实有值得称誉的地方。然而他多是依靠使用阴谋,而不是使用仁义治理朝政,满腹猜忌残忍、狡诈埋伏之类的艰险想法。至于用谎言欺骗李胜,将玄学大师何晏等人下狱,都是伤天害理的行为,是作为君子决不能去做的事情。司马懿用这些欺诈之术待人做事,假若让魏国和蜀国力量相当,到中原会战,以他的奸谋来对诸葛孔明的用兵智谋,恐怕和诸葛亮不是一个层次的。”
原文
或曰:“晋景、文兄弟敦贤?”虞南曰:“何晏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①;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②。’故知王佐之才,著于早日。及诛爽之际,智略已宣。钦、俭称兵③,全军独克,此足见其英图也。虽道盛三分,而终身北面,威名振主而臣节不亏,侯服归全,于斯为美。太祖嗣兴,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历,聪明夙智,不能竭忠协赞,拟迹伊周,遂乃伪谤士彦,委罪成济④,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磨也。”
东晋自元帝以下,何主为贤?虞南曰:“晋自迁都江左,强臣擅命,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盘石之宗⑤,居上流之要,负才矜地,志怀问鼎,非肃祖之明断⑥,王导之忠诚⑦,则晋祚其移于王氏矣。若使降年永久,仗任群贤,因瀍、涧之遗黎,乘刘、石之衰运,则克复中原,不难图也。”
注释
①夏侯太初:即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学识广博,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辑等人欲发动政变,诛杀司马师,立夏侯玄为大将军。计划失败,夏侯玄被杀害。②司马子元:司马师,即晋景帝,字子元。司马师沉着勇敢,且有雄才伟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③钦、俭:指文钦和毌丘俭。文钦,字仲若,魏大将,扬州刺史。因不满司马师废曹芳的暴行,与毌丘俭、文鸯一起发动叛乱,兵败后投奔吴国,吴国授其镇北大将军,后诸葛诞疑其有叛心将其杀害。毌丘俭,字仲恭,三国时期魏末名将,战功累累,司马师废帝,毌丘俭感念魏明帝旧恩,起兵发动叛乱捍卫曹魏政权,因准备不足,兵败身亡。④成济:三国后期魏国人。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用戟刺死魏主曹髦。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灭成济全家。⑤王敦:字处仲,东晋初权臣。与王导共同扶植司马氏的江东政权,掌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专擅朝政,威胁晋室。太宁二年明帝下令讨伐。王敦以兄王含为元帅,派钱凤等率兵攻打建康。明帝亲率六军抗拒,不久王敦病死,被戮尸悬首。⑥肃祖:字道畿,东晋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子,庙号肃宗。⑦王导:字茂弘,东晋初年大臣,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译文
有人问:“晋景帝和晋文帝两兄弟谁更贤能呢?”虞世南说:“何晏曾经说过:‘唯有思想深邃,才能明晓治理天下的道理,夏侯太初就是这样的人;唯有机智善谋,才能成就功业,司马子元就是这样的人。’由此可知,司马师能够辅佐王室的才能,在早年就显露出来了。当司马懿诛杀曹爽之时,就显示了景帝的聪慧才智,曹魏刺史文钦、扬州都督毌丘俭在淮南起兵反对景帝专政的时候,景帝司马师将其全部歼灭,由此足可以看出他的谋略和卓越的见识。虽然他谋略胜人三分,但最后也是面北称臣,虽然威名远扬,但坚守为人臣子的名节,最后善始善终,以诸侯之名全身而退,值得称道。晋文帝司马昭当政的时候,扫平叛乱,稳定南方淮海局势;消灭了西部衰败没落的蜀汉政权。使用军队,发动战争不违农时,这是他最大的功劳。高贵乡公继承王位后,本来聪明智慧,但司马昭却不能尽臣子之务,忠心辅佐,留下像伊尹、周公辅佐天子那样的美名,而是诬蔑士人,杀害天子,而后将罪过推到成济身上,但最后终究是落得个大逆不道,杀害天子的罪名。这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的污点是无法磨灭的。”
东晋从元帝之后,哪位皇帝可以称得上是贤明的君主呢?虞世南说:“晋朝自从迁都到建康之后,有权势的大臣专权,皇帝只是一个虚位,自己不能决定政事。王敦借助王氏家族的稳固宗室基础,坐拥长江上游的兵权,依仗自己的才略和所处的有利地势,欲图谋叛逆,篡权夺位,若不是晋明帝明察秋毫,谨慎决断和王导的一片忠心,司马家族的政权早就被王氏取代了。如果晋明帝寿命更长一些,凭借自己手下的众多贤能的大臣,和靠洛阳一带流民的拥戴,趁着刘曜和石勒的势力微弱之际,收复中原很容易。”
原文
伪楚桓玄有奇才远略①,而遂至灭亡,何也?虞南曰:“夫人君之量,必虚己应物,覆载同于天地,信誓拟于暄寒,然后万姓乐推而不厌也。彼桓玄者,盖有浮狡之小智,而无含宏之大德。值晋末衰乱,威不逮下,故玄得肆其爪牙,以徼幸之余,而逢神武之运,至于夷灭,固其宜也。”
注释
①桓玄:字敬道,晋时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龙亢镇北)人。东晋末期建立桓楚国,后刘裕起兵声讨,桓玄兵败被杀。
译文
伪楚桓玄有宏才大略,而最后被消灭,这是为什么呢?虞世南说:“作为君主的心胸,要有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万物的容量,还要让百姓信服,使百姓愿意拥戴他,桓玄,有肤浅狡诈的小聪明,而没有宏远的大德行。当时正值晋末衰乱之时,皇室失去权威,所以,桓玄得以无所忌惮地肆意而为,代晋自立,纯属侥幸,后又遇到了晋军讨伐,最终被消灭,这是他应该遭受的下场。”
原文
宋祖诛灭桓玄,再兴晋室,梁代裴子野优之于宣、武,其事云何?虞南曰:“魏武,曹腾之孙,累叶荣显,濯缨汉室,三十余年。及董卓之乱,乃与山东俱起,诛灭元凶,曾非己力。晋宣历任卿相,位极台鼎,握天下之图,居既安之势,奉明诏而诛逆节,建瓴为譬,未足喻也。宋祖以匹夫提剑,首创大业。旬月之间,重安晋鼎,居半州之地,驱一郡之卒,斩谯纵于庸蜀①,禽姚绍于崤函②,克慕容超于青部③,枭卢循于岭外④,戎旗所指,无往不捷。观其豁达,则汉祖之风;制胜胸襟,则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此为优矣。”
宋孝武、明帝⑤,二人敦贤?虞南曰:“二人残忍之性,异体同心。诛戮贤良,割剪枝叶,内无平、勃之相,外阙晋、郑之亲,以斯大宝,委之昏稚,故使齐氏乘衅,宰制天下。未逾岁稔,遂移龟玉。缄縢虽固,适为大盗之资。百虑同失,可为长叹。鼎社倾沦,非不幸也。”
注释
①谯纵:十六国时期后蜀国君。②姚绍:十六国时后秦将领。③慕容超:字祖明,北海王慕容纳之子,慕容德的哥哥。慕容德死后,慕容超登上王位,改元太上,因不体恤百姓,暴虐无度、被刘裕击败并处死。④卢循:东晋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410年,趁宋武帝刘裕北伐,进军建康,兵败自杀。⑤宋孝武:即刘骏。字休龙,宋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太子刘劭杀了文帝,刘骏起兵征讨灭刘劭,后被拥立为帝。
译文
宋高祖刘裕诛杀了桓玄,兴复了晋朝王室,梁代的裴子野认为刘裕比司马懿和魏武帝曹操更有能力,实际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