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有一个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
当今一些本身没啥真才实学的人,却深得老板信任赏识,这是因为一种什么原理,小人得志,到处却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匪夷所思的逆向选择
经济学上有一个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例如,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
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巧妇伴拙夫"的奇特现象。漂亮女孩身边的男孩总是貌不出众、能力平常,而那些普通女孩倒是不乏优秀男生与之相伴。经济学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那些对漂亮女孩向往已久的崇拜者相互之间,以及和漂亮女孩之间都不能沟通信息。
漂亮女孩的追慕者会这样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哪些比我有钱的阔佬,比如巴菲特去追求她。于是长叹一声,转而追求其他女孩去了。而巴菲特在华尔街上巧遇来纽约观光的漂亮女孩之后,也颇为心仪,但是巴菲特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哪些比我年轻的阔佬,比如比尔·盖茨去追求她。于是巴菲特长叹一声,转而与结发老妇相伴去了。
漂亮女孩去微软公司面试时,巧遇比尔·盖茨。面对如此佳人,比尔·盖茨可能再也不能正襟危坐了,心中一阵激动,但比尔·盖茨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哪些比我更强壮的阔佬,比如乔丹,去追求她。于是比尔·盖茨长叹一声,继续埋头工作。
漂亮女孩去观看篮球比赛时,邂逅飞人乔丹。面对如此佳人,乔丹岂能等闲视之,脑海中翻起千层浪,但乔丹冷静下来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哪些比我更英俊的小伙,比如她的什么同学或同事,早就已经把她追到手了。于是乔丹长叹一声,转身来个空中走步。那些想追求她的人相互之间都不能互通信息,也不了解漂亮女孩的尴尬处境和真实想法。结果是每个想追求她的男人都根据自己的预期来决定是否要去追求漂亮女孩。由于大家都预期追求漂亮女孩一定是极高的门槛,最后造成大家都退缩不前。
在这个困惑中,大家只观察到了女孩的美貌,只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而根本不知道其他任何信息。最后每个人都相信追求漂亮女孩的代价将是很高的,因而大家都不采取行动。最后反而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懵懵懂懂的普通男生追到漂亮女孩。
"逆向选择"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于1970年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旧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之间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一般情况下,潜在的买者要想确切地辨认出旧车市场上汽车质量的好坏是困难的。他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
然而,从这些信息中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因为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但这在旧车市场上又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典型的买者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者。结果是,旧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降低,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汽车退出市场。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成交,极端情况下甚至没有交易。
这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平常人们说选择,都是选择好的,而这里选择的却是差的,所以把这种现象叫做逆向选择。
在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现象也相当普遍。以医疗保险为例,不同投保人的风险水平可能不同。有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比如他们容易得病,或者有家族病史。而另一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低风险,比如他们生活有规律,饮食结构合理,或者家族寿命都比较长。
这些有关风险的信息是投保人的私人信息,保险公司无法完全掌握。如果保险公司对所有投保人制定统一保险费用(这属于总体保险合同),由于保险公司事先无法辨别潜在投保人的风险水平,这个统一的保险费用,只能按照总人口的平均发病率或平均死亡率来制定。所以,它必然低于高风险投保人应承担的费用,同时高于低风险投保人应承担的费用。
通过这种方式,低风险投保人会不愿负担过高的保险费用,退出保险市场。这时,保险市场上只剩下高风险的投保人。简单地说,这时,风险投保人驱逐低风险投保人的逆向选择现象发生了。其结果是保险公司的赔偿概率,将超过根据统计得到的总体损失发生的概率。保险公司出现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必然发生。
资本市场上也存在着逆向选择。比如对于银行来说,其贷款的预期收益既取决于贷款利率,也取决于借款人还款的平均概率,因此银行不仅关心利率,而且关心贷款风险,这个风险是借款人有可能不归还借款。
一方面,通过提高利率,银行可能增加自己的收益;另一方面,当银行不能观测特定借款人的贷款风险时,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从而使得银行的贷款风险上升。
结果,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显然,正是由于贷款风险信息在作为委托人的银行和作为代理人的借款者之间分布并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现象。
怕什么偏偏来什么的困惑
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总是发生,为什么总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 比如,考试的时候怕上卫生间,越想越必须要去了。学习的时候怕饿,饿了就分心了,结果一想就饿了。不想碰到某个人,在路上一转弯却偏偏碰上了。
身在职场,就像久病成医,你会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总结出一整套的“墨菲定律”,即所谓的“怕什么偏偏来什么”。
正常情况下,办公桌上的电话振铃响过两声,我准会接听。隔壁的洋上司据此绝对能掌握你的工作状态。一天八小时坐班,再加上咱们中国人平时又爱喝茶,所以去洗手间就成了一个挠头的问题。魔鬼定律那叫一个准,不管你临去前如何千方百计地算计时机,你前脚刚走,后脚电话铃儿肯定就会如约响起来,让身在洗手间里的你进退两难。
那些与我们常打交道的要员们,也往往难逃这一定律。尤其是在漫长的旅行中,即使他们的行李上都挂着明显的VIP标志试图引人注意,但到达目的地后你放心,出事儿的保准是他们的行李。小刚的两位顶头上司,光鲜亮丽地来京上任时,一人的行李被意外地拉在第三国的中转机场过夜,而另一位的行李,干脆到美国做了一次免费旅行!
小刚和司机小王是老搭档了,小刚是洋上司的“嘴”,小王是洋上司的“腿”,他们一起执行外事任务的机会很多。小王三十六岁,反应敏捷,服务那叫一个规范。但在职场的魔鬼定律面前,他也是在劫难逃。
有一次要送飞机,小王在饭店的咖啡厅目不转睛地盯着电梯的方向,静静地等候着洋上司和客人的到来。他习惯把他心爱的车钥匙攥在手心里, 象工艺品一样地把玩。可一不留神,那把车钥匙竟莫名其妙地滑落到大理石台面的夹缝中去了,怎么抠也抠不出来。出发的时间到了,小王急得满头大汗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愠怒的洋上司和客人打的去了机场!
不过, 最惨痛的还是那次他们在国宾馆接团的遭遇。小王那天照例是西装革履,仪表堂堂。上午日程结束后,我们随着蜿蜒的车队把客人送往国宾馆休息,下午人民大会堂还有重要外事活动。小刚领了任务刚要离开,原地待命的小王突然打来电话急切地说:“小刚,不好了,我的裤子突然开线了,你快跟洋上司请假,我得回趟家!”一听他的口气,小刚觉得问题很严重,他甚至都没办法坚持到附近的商店现去买一条。可要回家也不容易,国宾馆是凭车号出入的,小刚必须向洋上司请示动用公车,才能保证一会儿他回得来。忙乱中接通洋上司的电话,洋上司无奈地说:“速去速回,千万别误了下午的大事!”
小王坐着开车时什么都看不出来,可到家门口一下车,尽管他前遮后掩的,那一缕红色的破绽还是一下子印入他人的眼帘。幸好小王现在及时补救了这一切,要不这影响可就大了。试想,等下一场正式活动时,长龙般的车队“唰”地一停,小王哪能在车里坐得住呢,他得恭恭敬敬地给洋上司开车门呐。熟悉中国国情的洋上司见状马上就能明戏---显摆什么,小王,谁不知今年是你本命年啊。
生活中如此怕什么片片来什么的事件总是成概率地发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事前做好充分准备,把此概率降低到最少。
小人得志并非偶然
自有历史以来,权贵身边总是聚集一些不学无术却口舌如簧之辈。就说当今一些企业老板的身边,围绕着的小人也是举目可见。这些小人本身没啥真才实学,却深得老板信任赏识,而这些小人对企业内部的人才发展却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这些小人之所以存在,也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板的认可和接受,更进一步的来说,是满足了老板各个方面的需要。那么,作为一个企业老板,具体又存在那里需求呢
老板的需求一:出于管理的需要。
虽然老板在自己的公司也算是一言九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话都可以直接说出来的。因为企业管理中有许多玄妙之处,往往曲线表达要多过与直线表达。许多时候,许多话没法直白的讲出来,有些话只能说一半,甚至是表面在说东边的事情,实质上却是在指西边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有聪明人主动能分析出老板未有讲出口的话,分析其潜台词所在,并有效的把话承接下去。
老板的需求二:出于间接处理人事问题的需要。
在任何一个企业里,不可能所有的员工都让老板看起来很顺眼,裁人也是经常的事。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考虑,很多时候,老板是不方便直接来处理这些人事问题。得有人出来做恶人,来替代老板做这些员工辞退降级之类的事情。
老板的需求三:出于老板个人的需求。
老板也是人,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苦恼的方面,需要有人来理解他,安慰,与之沟通,乃至帮助他想一些解决办法。
老板的需求四:个人价值认定的需求。
员工打工,解决的是经济问题;老板做事业,解决的是精神问题。老板比员工更为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例如自己的价值被肯定,自己创新的思维被接受,自己的成就被认可等等。老板之所有成为老板,必有其过人之处,也就是存在其独特的价值,人的价值,是需要别人来认定的。并且,这还是个不断持续的过程,需要有人不断的肯定老板的价值所在。
老板的这些需求,有谁去发现并设法满足了呢 一般员工是以企业价值为自己工作奉献的目标所在,而这些小人是以老板本人的需要作为工作奉献的目标所在。从这个核心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板重小人而轻才子了。
那么,小人为什么要来发现并满足老板的这些需求呢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小人,我们不能发现,这些小人大多有个特性,自身才学疏浅,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完全要是靠真才实学恐怕在企业里是混不下去的。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小人们得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了,既然是满足不了企业价值的需求,那自然就得去设法满足企业老板个人的需求了。
反过来,我们又得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小人满足了老板的这些需求,而一般员工或是有才能的员工却没能满足呢?许多人认为,在企业工作,只要把自己手头工作做好就行了,凭本事吃饭嘛,凭什么要去刻意的向老板展现自己,甚至潜意识里对老板还有些敌对的情绪。同时,越是有才的人,往往越是自己看得很重,认为自己是才干是金子,认为老板得有求贤若渴的精神,主动来找我,主动来给我机会。其实,在企业内部,有才没才,有价值没价值,是老板定的,不是员工自己确定的,你有才,那也得设法包装展现出来。其实,打工这回事,实质性的内容是一方面,形式又是另外一方面,两者都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