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背后议论别人,但是能接受他人在背后的讥刺,是蒋琬更难得的品质。当时有个管理农业的官员叫做杨敏,曾经在背后诋毁蒋琬说:“蒋琬做事情总是糊里糊涂闹得一锅粥,根本就不能和诸葛丞相相比。”有人就又把这件事像蒋琬打小报告了,说杨敏背后说您坏话,应该给他治罪,蒋琬却说我本身能力就是不如诸葛丞相,不能给杨敏治罪。但是办理案件的官员还是主张要问明白到底杨敏说蒋琬什么地方治理得一锅粥了。蒋琬就又说:“我假如确实不如前任的话,那么做事肯定就没有条理,没有了条理自然也就乱成一团了,何必再问哪里乱成一团呢。”
后来杨敏犯罪下狱了,很多人担心蒋琬会借机杀掉他。但是蒋琬公事公办,只处理杨敏本身的罪责,并不牵扯私人恩怨,这种品行被后世传颂。
谢氏教子勿论人短
北宋时期,有个叫吴贺的进士,其母亲谢氏教子有方,每次遇见儿子和客人说话谈事的时候,谢氏常是站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说的内容。有一天,吴贺不经意间跟客人说起别人的是非之事,母亲听到后很生气,为了给儿子面子没有当面出来指责。等到客人离开,就把吴贺重重地打了一百下。有个亲戚去劝谢氏,说:“谈论别人的长短是非,这也是读书人通常的毛病,有什么莫大的过失,你要这样的惩罚他呢?”谢氏叹了口气,说:“我常听说爱护自己女儿的人,一定会选择说话很谨慎的读书人来做女婿,我只有一个儿子,要使他明白为人处事之理,现在他说话这样不谨慎,就是忘了母亲了,这个样子哪里是处世长久的道理呢?”于是谢氏就流着眼泪,不肯饮食。吴贺从此以后,心里就有了恐惧感,竭力地警诫着自己,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名望的人物。
■原文: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
译文:对仇恨的人用大义来解开,对于怨望的人用正直来对待。
■曹操、曹丕父子与张绣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但他的几个儿子中没有一个能在综合能力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其中的曹丕算一个比较有优秀的,这也许就是他能继承曹操地位的原因所在吧,但是他在待物处事,唯才是用方面远不如曹操。
曹操的性格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多重性格,他既注重人才,有时又妒贤嫉能,杀了很多有才华的人。但这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曹操重视人才是没错的,那些有据可查的《求贤令》和伴随曹操左右的那些能谋善断之士,敢佂惯战之将都是最好的例证。说他杀了一些人才也不假,但是身逢乱世,曹操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是绝对不会容忍那些跟自己在政治上唱反调,甚至想谋害自己的人的。
跟曹操有这深仇大恨的人多,其中的张绣和贾诩算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宛城之战时张绣和贾诩初期诈降,数日之后又突然发动一次夜袭,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导致曹操险些命丧,爱将典韦和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为保护曹操撤退都战死沙场,后来张绣又联合刘表,进而击溃曹军,可以说和曹操结下了难以解开的深仇大恨。
但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都在尽力的拉拢着各种势力,他们的使节都同时找到了张绣。张绣踌躇不定时,贾诩向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贾诩说:“袁绍为人心术不正,多优柔寡断,不纳良策。虽表面势力强大,其实远不如曹操!如果我们归顺袁绍的话,对他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是不会得到重用的,反之,如果归入曹操一方,那么对曹操来说可为是雪中送炭。曹操也深知这一点,不但会对以前的事既往不咎,反而会得以重任。”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在官渡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曹操也表现出了大度,能容人的一面,战胜后对张绣大加赏赐。贾诩则成为曹操军中的一名有名的谋士。后来张绣在跟随曹操出征柳城的前夕死去了。关于他的死就要讲到后来曹丕与他的关系了。
同样是对待张绣,曹丕有这和曹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次曹丕设宴招待众将领,张绣也在座,大家都喝得正尽兴呢,曹丕突然指着张绣问道:“你当初在宛城时出尔反尔,叛变我父亲,杀我兄长,你不觉得惭愧悔恨吗?你还有什么脸面坐着同我们一起饮酒取乐呢!”张绣听到这席话,深感自己的性命将要不保,曹操能够容得自己但是曹丕却容不得,在无限的担忧与恐惧之中选择了自杀的道路。曹丕不但逼死了张绣,十几年之后,又借口张绣的儿子张泉牵涉进魏讽谋反的案件,获罪被杀了。
曹操之所以能够不计前嫌,起用与自己有杀子害将之仇的张绣,是因为他目光远大,知道宽恕一个有才能的仇人,让他为我所用,胜过去结交十个用不上的朋友。
不要让仇恨囚禁你的心
从前有这样一个人,说起他的遭遇,那可真是太倒霉了。23岁那年被人陷害,他在监狱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好的9年时间。但他的命运还没有坏到极限,最终冤案告破,他得以出狱。出狱后他并没有放开自己的心结,每日都在抱怨:“我的人生真是太不幸了,在监狱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那样的监狱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总日不见阳光,想转个身都困难。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上帝为何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其千刀万剐,也难消我心头之恨。”他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悲愤和控诉中度过了,不难想象,处于这样糟糕心态的他,是根本就不会取得什么成就的,日子也过得相当的凄苦,生活的不如意更加让他痛恨命运。
73岁那年,他身染重病,卧床不起,牧师来到他的床边为他祈祷,并对他说:“可怜的孩子,在去天堂之前,请忏悔一下你在人间的罪恶吧……”牧师的话音刚落,病床上的他便竭尽全力的大喊道:“我根本不需要忏悔什么,我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给我带来无尽痛苦的人……”
牧师问:“您知道到底是谁带给您无尽的痛苦吗?”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牧师长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可怜的人,您真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对于你的不幸遭遇,我感到万分的同情和悲伤!但他人囚禁了你区区9年,而当你走出监狱获得自由后,你却用自己心底的怨气和仇恨,囚禁了自己整整41年!也许带你给苦难和折磨的正是你自己!”
牧师的话真是一语中的!最大的不幸不是命运的不公,而是自己不懂得宽容他人,一个没有办法将过去遗忘的人,又怎么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呢!
心胸宽广的胡雪岩
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曾是一家钱庄的伙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银行里一个小小的信贷员。按理说,作为普通百姓,在那年头能有这么一份差事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可是,因为胡雪岩资助朋友,被老板炒了鱿鱼。
胡雪岩平生酷爱结交朋友,王有龄就是他朋友中的一位。
王有龄祖籍福建,因为其父客死他乡,从此家中生活每况愈下。
一天,胡雪岩在回家的路上恰巧碰上了王有龄,便邀请王有龄到一小饭馆喝酒。酒过三巡,胡雪岩问道:“王兄,看你不像那些愚庸之人,为何天天无所事事?”
王有龄叹息了一声道:“做什么事儿不要点本钱哪?”
胡雪岩道:“一步步来呗,难道你还想一步登天不成?再说了,做事不在本钱大小,有一副好资质也是可以做成的。”
王有龄见胡雪岩说话实在可靠,一来二去,就将自己的难处告诉了胡雪岩。原来,王有龄父亲在世之时已经为给他买了个“盐运使”,只是父亲死后,家道中落,没有钱去打点上面的头头脑脑,所以至今仍然没有补缺。
胡雪岩听了后慷慨解囊,将他在别处收的几百两钱借给了王有龄,叫他赶快北上进京去打点,好补上空缺。王有龄当然是感激不尽,揣了银子立即北上,并在朋友的帮助下,顺顺当当地当上了盐运使。
然而就在王有龄志当上盐运使不久后,胡雪岩却因为私自挪用公款资助别人,被老板开除了。告密的是胡雪岩的一个同事叫张三。
王有龄得知这个有消息后,为了报答这位恩兄决定教训一下那个告密的人。
但胡雪岩阻止了他,这令王有龄很吃惊。然而胡雪岩心中早就另有打算,他思忖,如果自己因为这件小事情,而去找钱庄的同僚算账,这虽然出了心中的恶气,然而却于事无益。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只有与商界中的各阶层保持良好的关系才会有发财的机会。随时随地地冷静分析形势,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这就是胡雪岩的过人之处。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值得去做。
没过多久,正好赶上那个告密人张三的生日,前来祝寿的人络绎不绝。这天胡雪岩准备了一个纯金的“寿”字给他拜寿,并将王有龄引荐给他。张三感激得涕泪双流。是啊,在一群商客和伙计中,能有官府人士给其祝寿,实在给了他很大的面子。张三拉着胡雪岩的手直拍自己的胸脯保证“以后有事,必当两肋插刀”。
■原文: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译文:他人有小的过错,要不露声色地包容;他人有大错误,要用事理来教育训导他。
■丁斐换牛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丁斐的人,字文侯。他是曹操的老乡,因为他从曹操起兵开始就一直跟随曹操,曹操也知道他有才能,非常重用他。但是丁斐这个人贪财好物,屡次因为财务问题触犯法律,曹操都立即就赦免了他的罪责。后来曹操做典军校尉的时候,他参与谋划内外的机要事务,多次因为言之有理,被曹操所采纳。
建安末年,他跟随曹操去讨伐孙权,结果丁斐看到自家的牛又小又瘦,就拿公家的牛和自己的牛换,要知道牛可是当时农业的重要生产工具,也是行军时候运送辎重的主力,拿自家羸弱不堪的病牛去换公家强壮健硕的大牛是要治罪的,果不其然,这个偷换的行为被他人检举揭发了。不久就把丁斐下狱了,夺取了官职,听候发落。曹操要亲自过问这个案子,就到狱中与这个老乡见面,曹操就问:“文侯老弟,你那个官印去哪里了?”丁斐也知道曹操在拿他开玩笑,就回答说:“拿去换饼子吃了。”曹操笑着对周围的人说:“负责监察的毛玠多次向我提及这个人,行为不检点,要重罪处置,我也不是不知道这个人爱财贪物,不是个清官,然而丁斐对于我,就好比是家里养了一个会偷吃些食物但是会捕鼠的狗一样,狗吃的是小数字,而保护下来的仓廪确实大得不得了啊。丁斐能在政治军事上出谋划策,就好像那狗捕鼠的本领一样,他可是在大方面上保证了整个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啊。”于是非但没有治罪反而官复原职,重新启用。
后来,曹操在潼关与马超开战,就是著名的“割须弃袍”一战中,曹操虽然没有真的割须弃袍,但是当时的危急程度或许远胜于“割须弃袍”了,可以说是被马超的西凉骑兵逼入绝境的情况下,当时任校尉的丁斐,急中生智,把牛马赶入马超的追兵队伍里,趁追兵抢夺牛马的时候,曹操才得以脱险。
属下有过错而能够不计小过,用他的才能,就好像家有盗狗但是用它能看家护院,捕捉鼠害一样啊。
楚庄王绝缨
春秋时,有一天晚上,楚庄王大宴群臣。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时,突然灯烛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地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的他头盔上的红缨,现在还拿着,你赶快点灯,抓住这个头盔上没有红缨的人。”庄王听了,便说道:“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在黑暗之中命令所有人说:“众位将军请把自己的头盔统统摘掉,今天晚上我们君臣喝个痛快,不醉不归。”于是,当侍从再次点上灯的时候所有人头上都没有了头盔,也就分不清哪个是趁黑拉了一下美姬衣角的人了。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爆发了一场战争,战况相当激烈,楚庄王为了鼓舞士兵士气亲自披挂上阵,但不幸被敌军重重包围,这时有一位将军英勇无比地冲进了敌军中救出了楚庄王。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好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年那天夜里被扯断系缨的人,是您宽容了我的鲁莽,我非常感激您。”
我早就原谅你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一支部队同敌军在一片森林中发生一场遭遇战,经过激战后部队中的两名士兵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两个人为了在大森林中生存下去,他们相互激励、相互鼓舞。但半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联系上大部队。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兔子,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就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将仅剩下的一点兔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经安全的时候,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
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未,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为战友包扎好了伤口。
当天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兔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大部队终于发现了他们的。
时隔三十年后曾经那个没有受伤士兵的母亲不幸去世,肩膀被打伤的那个士兵来参加战友母亲葬礼时对朋友说:“我其实早就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打在我的肩膀上,他就是我的战友你。当时,在你抱住我时,我碰到你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你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原谅了你。我知道你想独吞我身上的兔肉,我也知道你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