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译文:不要因为善行微小就不去做它,不要因为恶行细微就去作恶。
■责任心要从小培养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外公让皇甫绩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他们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塾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8美元的鞋
不管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还是企业与客户之间,都要坦诚相待。企业的成功并非靠一时的运气,而是要以诚信为本。坦诚地面对他人,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有位女游客在伦敦的一家百货公司里闲逛,在百货公司入口处看到有一堆鞋子,牌子上写着:“超级特价,只付一折即可穿回。”她挑了―双鞋,原来80美元的一双漂亮的大红鞋现在只需要8美元!她很惊讶也很高兴,拿一双试了试,感觉皮软质轻,穿在自己脚上很舒服,便决定买下。她拿着鞋招呼服务员,服务员走过来了,对她说:“您好,您喜欢的这双鞋正好配您的红外套!”接着服务员伸手想去拿她手里的鞋,说:“能不能再让我看一下?”她把鞋交给服务员,有些担心地问:“有什么问题吗?是价钱?”那位服务员连忙说:“不!不!我只是要确认一下是不是那两只鞋。嗯,确实是!”“怎么是两只鞋,明明是一双啊!”她有些不明白。
那位服务员说:“既然您这么中意,而且打算买了,我们一定要把实情告诉您,它原本真的不是一双鞋,只是皮质相同,款式相同,尺寸大小也―样的两只鞋。虽然颜色看起来几乎一样,但还有一点色差,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我们也不知道是以前卖错了,还是顾客弄错了,剩下的左右两只正好又凑成了一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欺骗顾客。”
听到服务员诚恳的话语,她非常感动。在她看来,穿鞋走路不是让人蹲着看鞋、仔细对比两只鞋有什么不同的。况且,不仔细分辨的话,这两只鞋根本看不出颜色有什么差别。想了想,她决定买下那“两只”鞋。
事情虽然过去几年了,但那双鞋仍是她的最爱。当朋友们夸起那双鞋的时候,她总是告诉别人这件事情。现在唯一留下的后遗症,就是她每次去伦敦时候,都会到那家百货公司买几双鞋。
诚实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诚实必须拿出你的实际行动来,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用真诚的心来打动别人,这样说不定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
帮忙做花束的女孩
于峰和盛名在城市的繁华地界开了一家鲜花店,生意异常红火。虽然店里的三个花匠师傅各个都弄得一手好花,但由于每天店中鲜花的需求量很大,他们决定在招聘几个员工,加大花店的销售量。
一天傍晚,于峰和盛名正准备关门打烊的时候,突然一位看上去年龄大概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出现在店门口,她走进店里四处打量了半天也不说话,于峰看到她的样子,就知道她是来应聘的,就开口说:“你是前来应聘的吧?可是很抱歉我们这不需要你这样的人。”
小姑娘脸上闪过了一丝失望的神情,但她似乎还是有些不甘心:“如果我愿意在这里做小工,不要你们的工资,你们可以留下我吗?”
于峰仔细地端详这眼前这位年轻的女孩,只见她生得眉清目秀,但就是个子矮小,体质偏廋,显然不是能够长期做工的料。“你是来长见识的吗?”于峰知道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不好找工作,就采取零薪水的方式去长见识,但于峰这小小的花店,也不能有多少经验去学。于是,于峰问:“看你长得挺标致的,可以去干前台接待,做这种小工很累一站就要一整天,你的身体可能会吃不消的。”女孩摇摇头说:“我还在念书,不能干前台接待。再说,就是做小工,也只能每天晚上来做一个小时。不会要你们工资的!”
于峰疑惑了:“不要工资的勤工俭学,还要占用你的学习时间,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吧?”于峰这么一问,她的眼圈红了,于峰马上说,“是不是家里遇到什么困难了?”小姑娘说:“困难是有,不过不会太为难你们的,只要你们每天到我妈妈那买花苗就可以,因为我妈她是残疾人。”于峰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第二天,在小女孩的带领下,于峰找到了她的母亲,原来是一个卖花苗的大婶。小姑娘说道:“我妈以前是卖花苗的,虽然品种不多,但生意还算可以。不幸去年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一只手,这样培养花苗的速度就大大地下降了,收益也远远不如以前了。我也就辍学回来帮妈妈种植花苗,因为这是我们全家经济的唯一来源。”
就在那一刻,于峰作出一个决定:今后店里所有的花苗一律从这里进货。这样一来,小姑娘每天都主动来帮着做花束,但速度明显很慢。每天到高峰期的时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小姑娘就很着急,有几次还划伤了手指,但每次没等伤好,她就又在店里忙来忙去。日子一晃过了两年,小姑娘也为于峰工作了两年。做花束的速度由慢到快,到后来,可以说总是超额完成了。两年后,小姑娘考上了大学,开学那天,于峰和盛名商定,将她两年来应得的工钱封了一个大红包给她。小姑娘先是一愣,说什么也不肯收。后来,她收是收了,但要求作为预支的工资,每年的寒暑假,她还会来店里帮着做花束。
■原文:人有善,则扬之。
译文:别人有善行,要颂扬。
■多给予一些掌声
清朝时有一位富豪非常喜欢美食。富豪手下有一位著名的厨师,他的拿手好菜是烤鸭,这位厨子做的烤鸭真是名不虚传,每次烤制的鸭子都是外酥内嫩,美味可口。不过这位富豪就从来没有表扬过厨子的厨艺,这使得厨子很是郁闷,渐渐地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手艺越来越差了。
有一天,富豪的一位客人远道而来,富豪为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于是就在自己家中设宴招待这位客人。富豪点了数道菜,其中一道是他自己最喜爱吃的烤鸭。厨师奉命行事,不久,菜全数上桌,当富豪挟了一鸭腿给客人时,自己却找不到另一条鸭腿,他便问身后的厨师说:“另一条腿到哪里去了?”厨师很坦然地说:“老爷,我们府里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富豪听完后感到很惊讶,碍于客人在场,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饭后,富豪便找到厨子,跟他到鸭笼中看个究竟。当时天色已晚,鸭子正在睡觉。所以每只鸭子都只露出一条腿。厨师指着鸭子说:“老爷你看,我们府里的鸭子不全都是只有一条腿吗?”王爷听后,心中已有几分明白,于是他大声拍掌,吵醒鸭子,鸭子听到动静后当场被惊醒,都站了起来。富豪笑着说:“你看,你不是说鸭子都一条腿,一条腿怎么会站立起来?”厨师看着富豪马上说道:“对!对!不过,只有鼓掌拍手,才会有两条腿呀!”富豪点头含笑而去。后来富豪每当品尝到这位厨子做的烤鸭时,都会当众夸奖一番。
孙策归功于张昭
说起赞扬他人的功绩,如果是下属对上级很常见,无论是出于本意,下属觉得上级确实有功劳应该赞扬,还是出于违心地溜须拍马。同级之间的赞扬,有客套的成分,也有真正佩服而赞扬的。上级对下级的赞扬,一种是规定的奖励范畴,一种是超出的奖励范畴。还有一种就很难得了,就是孙策把功劳归属张昭的这种。
在东吴的建立过程中,孙策是重要的领导者与奠基人,应该说后来东吴领地的中的核心区域是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占据的。而张昭是在这个过程中内政最出色的一位贤臣了。
说到张昭在内政上的能力,整个三国时代,至少是跻身三甲的。很多人可能由于受《三国演义》特别是赤壁之战前张昭力主降操的影响,认为张昭是一个无能的投降派。裴松之就从大一统的角度评价过张昭的力主归顺之举。然而曹操的不能统一不是一两个人投降或者不投降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到了今天也就成为了一个历史问题。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因为无限夸大这一点,而忽视了张昭真正的才干。想当初,孙策刚刚得到张昭相助的时候说:“我正在征战四方,应该把得到贤能的名士作为最重要的事,我不能轻慢了张先生。”于是用对待师长、挚友的礼节,敬侍张昭。如此对待张昭,难道只是因为他是个忠厚长者吗?自然不完全是,因为张昭确实在江东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立下了无法磨灭的功勋。在一个纷乱的世代,如果一个武装政权只知征战,不懂治理的话,那么它终究是昙花一现。有了张昭这样一位善于治内的名士。不但让孙策后方稳固并逐步发展,也使得江东的名望在中原及黄河以北地区传扬开来。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些内政的成绩都是张昭立下的,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有名望的贤士,因此北方那些名流贵族们经常会来信赞扬张昭的功绩,张昭拿着这些书信很是为难。想要把这些书信私下藏起来不去张扬,又担心被怀疑和别人有私自往来,也就是担心惹上私通其他割据势力的罪责;公开这些事情吧,好像在卖弄功劳,也是不可取的,张昭显得很为难。不过当孙策听说这件事后却非常高兴,他说:“当初春秋争霸,管仲在齐国拜相,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随后每一件功劳都会归属在管仲的头上,然而最终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伟业的是齐桓公。今日和当年一样,我有了张昭这样的贤能之士,治理内政,我能够诚心诚意的任用他,难道最后他立下的功劳不还是我的功劳。”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统治者都是能够承认并乐于承认下属的功绩,不会因为臣下立有大功而有功高震主的危机,他们懂得如何驭人,而不是单纯的因为臣下立有大功就产生危机感。相比那些因为臣下立有大功就感到恐惧的统治者们,本身就不具备做一个合格领导者的能力。
不但能自己赞扬属下的功劳,也乐于他人赞扬自己属下的功劳。功劳最终的受益者也就是统治者自己,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但是像齐桓公、孙伯符这样的领导者,还是不多见的。
■原文:人有恶,则掩之。
译文:别人有恶行,不要去传播它。
■吕蒙正不计较他人过失
北宋年间的吕蒙正,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宰相,他历仕三朝,三次出任宰相,史书称赞他:质朴敦厚宽以待人又懂得勤俭,因而获得了非常高的声望,并总是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从不偏废。质厚宽简,有众望,以正道自持。
吕蒙正一身正气,身居宰相之位,但从不居高自傲,更不会去计较别人的过错。他初任参知政事的时候,有一位官员在早朝上当着众位大臣的面指着吕蒙正说:“没想到,这小子也能当上参知政事呀!”吕蒙正却装聋卖哑。其他的同僚们都非常恼怒,要求吕蒙正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却急忙制止。下朝以后,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们仍然愤愤不平,吕蒙正则说:“何必追究呢,不问也没有什么伤害,倘若知道是谁了,终生不能忘记,这位同僚就会变得不安,心生芥蒂,还是不知道的好。”
温仲舒是吕蒙正的同窗挚友,他们俩同年中举做了官。可是后来温仲舒因为犯案被贬官降职多年。当吕蒙正任宰相后,怜悯爱惜他的才能,屡次向宋太宗极力举荐。后来温仲舒得以官复原职,但他为了显摆自己,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吕蒙正的坏话。有一次,吕蒙正又要在皇帝面前夸赞温仲舒的才华时太宗却说:“你总是夸赞他,但是他却时时把你贬得不值一文呢!”吕蒙正笑了笑说道:“陛下让我担当宰相重任,就是要我做到知人善任,至于别人怎么说我,那就不是我职权之内的事情了。”从此宋太宗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欲则刚。”吕蒙正的高尚道德情操,为后来人们的做人为官树立了榜样。
道理都在棋局中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晏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他博学多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长达五十七年为齐国效力。他提倡节俭,并能以身作则,尽忠纳谏,对国君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一日,齐庄公在花园里与妃子下棋,听说晏子前来求见,就撇下妃子,与这位棋坛高手在棋盘上厮杀起来。
刚开始对弈的时候,晏子吃了齐庄公很多棋子,可谓占尽优势。但不知为什么,晏子连连走错几步,棋局发生了变化。庄公沉着应战,转败为胜,赢了一局。
齐庄公疑惑地问:“为什么你起初占尽优势而最后却输了一盘棋呢?”
“臣有勇无谋,输棋自在情理之中。”晏子手指棋盘说,“治国就如同下棋一样,如今国家的情况,对我而言已经很难胜任相国的重任了。”
庄公吃了一惊,晏子又说:“近年来,由于您偏爱武将,使武将们滋长骄傲情绪,傲视文臣,欺压百姓,闹得京城内乌烟瘴气,怨声载道。许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风越来越坏。这些人若不加以严格约束,势必会出乱子。”
庄公虽然是一个明君,但怎可轻易接受一个臣下的批评呢?于是不服气地问:“请相国直言,古代有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是依靠武力而安邦定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