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400000026

第26章 著名专家学者(9)

冯沅君(1900—1974),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吴仪等,河南省唐河县人。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史家。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宣统三年(1910)入县立端本女子小学堂。辛亥革命时辍学,居家自修。民国6年(1917)离家赴京,考入北京女高师文科专修班。

“五四”运动前后,校长思想顽固,反对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冯沅君受15所女校爱国学生委托,起草致徐世昌总统书;并游行请愿上书,又迫使校长辞职。她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为话剧,亲自扮演焦母,进行反封建宣传。民国十一年(1922)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并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1925年毕业。

其间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在《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上发表《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等,充满大胆的描写和反抗旧礼教的精神,在当时曾震动过许多读者。192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卷葹》和《春痕》,前者是她的代表作,由鲁迅编入《乌合之众》。1929年又出版第三个短篇集《劫灰》,作品多是描写为获得婚姻恋爱自由幸福而反抗旧礼教的青年的情绪,也写母爱。

1925年后,冯沅君先后在金陵大学、中法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其间于1929年与文学史家陆侃如结婚。著有《中国诗史》(与陆侃如合著)、《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书。1932年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学习,193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校任教。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除教学工作外,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文学史的研究和著述。期间出版《古优解》、《孤本元明杂剧题记》、《古剧说汇》等书。

自1949年起,一直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修订《中国文学史简编》;并与北大林庚教授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955年任山大副校长。并任山东省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名家小传】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陶希圣在北京大学:主攻学术,旁观运动

陶希圣回忆民初的北京大学:“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文科那边有一个学生坐自用人力车来上课……‘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京城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两院’是国会的参、众两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进入北大预科

陶希圣生于湖北黄冈,父亲陶炯照系前清秀才。1903年,清政府第一次举行“经济特科“考试,梁士诒第一,杨度第二,陶炯照亦榜上有名。可是,慈禧厌恶梁士诒的名字“梁头康尾”(康有为又名祖诒),即将他除名。因受梁的株连,陶炯照及这一榜上其他考生的功名,亦全部作废。

陶炯照随即去河南谋职,陶希圣亦跟随父亲去了河南,进旅汴中学学习,成为清末第一代中学生。当时,陶希圣的学习科目包括算学、英文、历史、地理等,属于最新式的教育。随后,他又先后就读于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武昌外国语专门学校等,成绩一直很优秀。

1915年初春,陶希圣在国会议员汤贯如、北京大学总务长舒先生的帮助下,投考北大预科并被录取,同年进入北大预科学习,师从沈尹默、沈兼士等先生。课本有《吕氏春秋》、《淮南子》,及刘勰的《文心雕龙》、顾炎武的《日知录》、章太炎的《国故论衡》、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并自修《宋儒学案》与《明儒学案》。

陶希圣后来回忆说,自己进入北大预科以后,逐渐受到章太炎一脉学风的影响,开始老老实实地读书。黄侃、朱希祖等章氏弟子不教预科,学生对他们只能远远观望。陶希圣在预科期间,读宋明两代的学案特别有心得,逐渐去掉少年的“骄傲”,开始真正的“苦读”。

升入法科系

1918年,陶希圣升入北大法科系学习。根据他的回忆,这段时间里,他的学习兴趣主要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日本人的民商法;另一方面则是从“共学社”(由梁启超、张东荪、蒋百里等人组织)这样的地方购买新书籍,开阔眼界。他先后读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拉马克的《生物学》等著作。

从专业来看,陶希圣一直对家庭法有兴趣。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如费孝通所概括的那样,是从家庭到宗族到社会,与西方颇有不同。陶希圣通过学习西方社会学的方法和中国历史,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分析框架。日后,他陆续出版的著作如《亲属法大纲》、《中国社会现象拾零》、《婚姻与家族》等,以及翻译的奥本海默的《国家论》,都与他思考的起点分不开。日后,他更将《国家论》视作“表现我自己的社会史观的方法论”。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陶希圣买到了两本好书,他认为它们对他后来的思维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本是英文书——英国人梅因的《古代法》。另一本是国学书——清代胡培翚的《仪礼正义》。前者让陶希圣明白,西方法律与东方法律在根本逻辑上存在不同;后者则使陶希圣领悟,研习古籍,必定要先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基本制度。而古籍中也保存了大量古代制度的线索,值得后人花大力气去发掘整理。

总的来说,陶希圣在北大上学时,在政治上不算很活跃。他也参加了五四运动,但卷入不深,也没有加入任何左翼的社团组织。

1922年,陶希圣从北大毕业后,先是在安徽省立法政学校做教师;随后去了上海,进入商务印书馆。上世纪20年代初期,商务印书馆人才济济。曾在馆内任职的著名学者,就有郑振铎、周予同、李石岑、杨端六、唐钺、竺可桢、周鲠生、顾颉刚等。陶希圣在商务印书馆里慢慢读书积累,同时开始在《东方杂志》这样的名刊上发表文章,偶尔也在大学里兼一些课。

“五四”的点滴回忆

陶希圣对“五四”学生运动的回忆,是从1918年5月北京大专以上学生的“民七请愿”说起。谈到这个“五四”的“前奏曲”,陶希圣虽不动声色,却提供了新资料。他说,学生在见到大总统冯国璋以后,又前往国务院向总理段祺瑞请愿。学生在国务院门口站了几个小时,可后者全然没有拨冗接见之意。这与罗家伦对“民七请愿”意气风发式的描述,仿佛大获全胜的结果,显然不同。

不过后面的这个小挫折,对学生情绪的影响的确也不大。学生通过请愿,找到了直接影响现实政治的方式,也获得了自信。这也成就了后来的“五四”。

参加“民七请愿”时,陶希圣还是北大预科三年级学生。1年后,即1919年,他已于上年9月正式进入北京大学本科,成为法科大一新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渐次传到北大后,学生们纷纷集会,发表演讲;而陶希圣则在同学们的邀请之下,四处旁听演讲。他写道:“那些演讲的人们,没有北大的教职员,也很少看见白话文或新文化运动诸位的踪迹。我听见的演讲,以湖南口音居多数。”

这对于陶希圣,当然算是纪实。因为新文化运动老师辈的成员,如胡适、李大钊等,的确都没有直接参与“五四”;而陈独秀也是直到6月11日才开始以“直接行动”的方式支持学生。但“很少看见白话文或新文化运动诸位的踪迹”一句,却也有“虚”的成分。

陶希圣对“五四”回忆最想突出的地方,是强调“五四”的自发性,这一点倒与国民党官方曾经的说法,如“五四”与民族意识、政党政治的关联性大有区别;但也与上世纪50年代,台湾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争夺“五四”话语权时,极力撇清“五四”与中共的关系非常一致。

也可能是对国民党官方有所顾忌,或另有隐情,陶希圣同时对自由主义或曾经倾向自由主义的学生领袖,亦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就不再是纪实了。

如“五四”当天游行请愿的总指挥是傅斯年,陶不会不知道,他却只字不提;反而对傅斯年辞职后接任的另一学生领袖段锡朋,竟大加表彰。而对于游行当天手中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他也只是引用了其中的两个著名长句,即“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至于宣言作者罗家伦——这位陶本人在台北主持“中华民国开国50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的副手——的大名,则根本就不予理会。而傅、罗两位,恰也是陶上面所说“很少看见白话文或新文化运动诸位”中学生辈的代表。

陶希圣记错了5月4日当天学生在天安门集合的时间。北京大专以上各校学生在天安门集合的时间,不应该是他所忆的上午9时,而是下午2时。因为上午10时,罗家伦还到法政专门学校开会协调;而《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完成是在他开完会回北大之后,宣言的印刷则持续到了差不多中午1时。

陶希圣跟随学生队伍来到赵家楼,有学生打开大门,学生一拥而进后,看到“有一位白色学生装的高师学生,满手是血,因为他进了曹宅之后,用手打破客厅的玻璃门,受了伤”。这一句中,前半句是实,后半句是虚。因为陶自己说过,他挤不进去,仍留在赵家楼大门之外。他在外面,又如何能看到这位学生打破“客厅的玻璃门”呢?后半句自然只是推测了。而按照陶的描述和当时的情景看,此君最可能是北京高师学生匡互生。不过,匡当时不是“打破客厅的玻璃门”,而是用拳头砸向赵家楼院墙上的窗玻璃,将手划伤的。

一般都以为,学生因火烧赵家楼被捕之后,当晚即开会决定,第二天全市大专以上学校总罢课。但陶希圣提供了一个新的细节,即北大法科学生5日上午仍在上课。讲刑法的先生,也是总检察厅首席检察官的张孝簃,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是“法无可恕,情有可原”;而讲宪法的钟赓言先生,干脆“声随泪下”,引得“全堂学生亦声泪并下”。这自然是纪实。但他随后所写“司法总长朱琛(应为朱深)听说张先生说了那八个字,大不以为然,且加申斥”,显然不属亲见亲闻。

不过,陶希圣叙述的“五四”期间,天津学生代表刘家麟为学生运动奔走而不幸病逝一事,给他简约、冷峻的回忆增添了一丝苦涩的幽默:

当湖北同乡学生去慰问刘家麟的父亲刘成禺时,这位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顾问的老革命党人,竟流着眼泪说:“他为爱国而死,我要继承他的遗志。他不是我的儿子,他简直是我的父亲了。”

陶希圣的回忆文集《潮流与点滴》在大陆出版之前,早已有大陆作者据此书之台北传记文学版所记,撰文介绍陶希圣的“五四观”了。其实,陶希圣有关“五四”的点滴回忆,也并非全是纪实,其中的虚实夹杂,非有参照、辨析是不宜全信的。

关于《新青年》与《每周评论》

陶希圣回忆说:“《新青年》与《每周评论》在学生的中间,亦有流行。但白话文,或文学革命,或新文化运动,还未发生多大的影响。”这与周作人的说法,并无二致。

随后他又说:“当时的学生青年们对于学派或者政派之类不甚敏感,尤其社会上未曾发生什么分派系、谈内幕的风气。至于北京大学,那是一个各种学派兼容并包的大学。学生们喜欢哪一位教授讲的,就去听,不喜欢也就不听。党同伐异的风气还未兴起。”“在当时,没有哪一种思想压倒另一种思想。一个青年可以读几种思想的书刊,也可以接受几种思想作为谈论的资料。”

这个轻描淡写的议论,可能不仅是想阐明“五四”时期学生及其运动本身的单纯性,而多少也是想把新文化运动、“五四”学生运动前后的思想多元的一面呈现出来。

陶希圣并不是一个“五四”学生运动热情的参与者;他是属于被学生运动裹挟的“大多数”学生中的一员。他一边旁听学生激情澎湃的爱国演讲,一边潜心研读《罗马法》的“奇特”经历,自然也不应属于“特例”。因为它反映的,正是“五四”运动期间北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名家小传】

陶希圣(1899—1988),名汇曾,湖北黄冈人。法学、政治学著名专家,国民党高级官员。

幼读诗书。9岁被在豫省任知县的父亲送入开封旅汴中学(河南省立第一中学前身)。续就学于武昌英文馆。16岁(1915年)考上北大预科,师从沈尹默、沈兼士等人,课本有《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心雕龙》、《日知录》、《国故论衡》与《十驾斋养新录》等,并自修《宋儒学案》与《明儒学案》。

1924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同时在上海大学、上海法政大学、东吴大学等校讲授法学、政治学。1927年初应聘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中校教官,参加北伐革命军工作。1929年以后在复旦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上海法学院、立达学园等校任教;同时与周佛海、樊仲云等人创办“新生命书局”。1931年1月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课程;教授之余仍笔耕不辍,《中国社会现象拾零》一书即此时的代表作。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5)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友人的散文放我案头已有一段时间,在为写序再次阅读的时候,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如今的散文的质地和精神是什么?艺术的高线和散文家存在的底线是什么?
  • 《世说新语》名句

    《世说新语》名句

    《国学名句故事绘:<世说新语>名句》是一本双色图文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有名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为底本,精选了六十六则名句,分为立志修身、交友处世、治家劝学等各篇,逐则释义、析理,再配以暗合名句意蕴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古画碑帖,供读者阅读、赏析。《世说新语》是中小学生必读名著,是教育部指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同时,《世说新语》记述的奇人趣事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鲁迅就称其为“名士的教科书”。我们以名句+故事+插图的形式出版,帮助中小学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获得“三分钟轻松阅读,一辈子受益无穷”阅读价值。
  • 男+女之幽默

    男+女之幽默

    说男道女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婚后之爱女人的聪明是装傻锁住男人的“放蛊”假戏真演阿哥开始当绅士我不嫁人碍着谁啦夫妻相疑恋爱也需要技术手段爱情永远得折腾劝你真正地失恋一次逼着你谈隐私怕老婆是打不过老婆吗女人怒吼不当月亮“小兔崽子们”谈恋爱再谈“小兔崽子们”谈恋爱推敲一下脸蛋的美最消耗体力的工作是恋爱女人经常爱混蛋玩弄式的伤害大丈夫甘拜下风张口闭口说讨厌爱得恨不能咬一口没有度量的男人男女一样,活不到天亮妙在“男女有别”爱情多少钱一斤命运莫测死活就是不离婚时尚男女美之折腾妻子和情人哪个重要男人完美即完蛋第一眼就爱得要死家庭电视战漂亮热情的马达姆俄罗斯浪漫漂亮有时不是件好事……
  • 流向远方的水

    流向远方的水

    本文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散文随笔,简单的文字中透露出作者深刻的内涵以及对诗词的理解,对诗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番
热门推荐
  • 便宜郡主

    便宜郡主

    一朝穿越,医界传奇天才慕瑶成为了将军府的“花瓶”嫡小姐,顶着个郡主身份背地里却遭人鄙夷、唾弃。然,她竟然也是天奉国人人口中的便宜郡主?无脑无能儿?这敢情好,不贵。好歹也是个郡主。前世二十五年的尽心尽力,换来的不过是青春殆尽,努力的奋斗却比不过一副美丽的皮囊外表。今世她决定随遇而安,舒舒服服睡一觉,过过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舒坦日子。无奈,家族的争斗,政治的漩涡,让她懒懒的生活打破了昔日的宁静。从此,那个不被世人看得起的女子,冷沉的性子,精明的眼眸,如盛开的罂粟花:艳丽,耀眼,夺目,勾人心魂,绽放出万丈光芒。司徒皓月:天奉国第一世家继承人,不屑于争名夺利,为了能够配得上她,仅用了五年时间,盖世风华,才华横溢……皇甫萧煊:无情三皇子,视女人为无物,女人只不过是巩固朝权,拉拢权贵的工具,然她的出现,竟也迷了他的眼。皇甫萧宇:神秘七殿下,五年之后,她才知道原来他笑得妖娆,笑得邪魅,笑得天地动容,笑得风华绝代,但这与她何干?西羽瑞砚:妖孽一枚,林荫大道上,片片红枫,坠落了谁的思念。独孤夜阑:一切尽在不言中……此人会和以上其中一男争夺女主,妖孽痴情男一枚,献给女主,呵呵。…………正在添加中……片段:“瑶儿……”南宫翎英俊的脸满是红晕,喃喃的叫着。“怎么,不是便宜郡主,改瑶儿了?”慕瑶云淡风轻的说着,那一声瑶儿激不起她的任何情绪。“瑶儿,当初我错了,其实我是喜欢你的。”南宫翎说出这句话几乎是闭着眼睛的,鼓足了勇气想把话说完整。“以后……我会对你好的。”转而,南宫翎脸色红得更深,只是此时是满脸羞红,英俊的脸再也看不出英俊。“有多好?”慕瑶换了坐的姿势,认真的撇了一眼眼前的男人。“……”顿时,南宫翎哑言,他觉得他就像个小丑,站在慕瑶面前接受她无声胜有声的羞辱。慕瑶冷笑一声,“来人关门打狗。”紧接着一扇朱红色的大门内传出来一阵阵惨不忍睹的嚎叫声……片刻之后……“丢出去。”慕瑶轻喝一声,瞬间,一个被揍成一团的南宫翎口吐泡沫,满身是伤被丢在了大街上。片段:院落里,精致华美的软榻上,慕瑶一袭雪白色的宽大衣衫,神情慵懒而随意。绿叶缓缓移步进入院落,小心翼翼的开口:“皇……郡主。”绿叶本想直接叫皇后娘娘,但思索着,郡主发脾气可不得了,片刻后……“……”“嗯。”“皇上说……说如果你不回去,他就纳妃了。”“这次是谁?”“圣旨上说姓慕名瑶……”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靠自己成功

    靠自己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亲自选编并翻译的马登代表作的选集。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此也成就了这本中文版的励志精品。美国的马尔滕博士,著书极多,内容都是激励和兴奋青年人的文字,为文鞭辟入理,剀切详明,令人百读不厌。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博士亲自选编翻译了这两本著作,并结集在国内出版,书名定为《成功之路》,给当时的青年以巨大的影响和激励,一扫当时消极、悲观、烦闷、颓唐的气氛。本书努力于有系统地介绍充满生机的新生活,即使不是绝无,至少可称仅有。这是译者不揣浅薄,翻译这本书的最大的理由。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拒宠佳人:嚣张女侍卫

    拒宠佳人:嚣张女侍卫

    家国破碎?她独自乔装远行!一路上困顿重重?她英勇善战智计百出!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她,在滚滚红尘中,她竭尽全力的苦苦挣扎。困顿中,面对纷纷飞至的桃花一朵朵,她却还是初心不改嚣张依旧。。。。。。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QQ仙灵之男神嫁到

    QQ仙灵之男神嫁到

    沈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爱心)施子乔:少装,你装起文艺来,你也是逗逼,快嫁我!嫁给我,我就相信你。(耍酷)沈晴:尼玛!狮子桥!你不拆穿我会死?婚期无限期推迟!施子乔:(哀嚎)No!我美丽的晴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沈晴:(得意)结婚吧!谁说网游中没有真情?沈晴带你领略网游中的酸甜苦辣、恩怨情仇,还有最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群号:326088426,欢迎前来调戏没节操作者,验证:文中角色名。
  • 萧红散文集:我有着青春的时候

    萧红散文集:我有着青春的时候

    有人形容萧红,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更寂寞,她不是海棠,却比海棠花更为苦恋断肠。萧红,这个东北女子,犹如一朵生长在冰天雪地里的海棠花,孤傲冰洁在那个零落纷扰的三十年代,是一抹凄艳亮丽的红。卧听着海涛声音的她,短暂生命里是如何承受这寂寞长途的呢?从她的文字里,或许可以找到零星解答。书中基本涵盖了萧红的所有散文,其中《商市街》相当于她与萧军同居时期的日记,而书信《致萧军》中更是袒露萧红热恋时的情态,更有她描写家乡生活和悼念祖父的散文,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萧红。
  • 医生的绝世魅宠

    医生的绝世魅宠

    咱有毅力有恒心又够专情,还尼玛自愈能力超强,跟一个男人玩姜太公钓鱼的游戏玩了四年。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伤害,但是还是懂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人家订婚了,那咱就收手吧。那他是谁?他是一名医生,最高医学学府毕业,技艺精湛,却在我们这个中小城市医院卧虎藏龙。他是我的老师,冷面,寡言,却总是倾囊相授,诲人不倦。他叫王伟南。
  • 袖手天下美人谋

    袖手天下美人谋

    十岁入宫,即已深知愁滋味。锦衣玉食敌不过宫墙内的孤独。有我在的地方,就要有你。喜怒无常的他,曾几何时,是她唯一的温柔,唯一的爱恋。幸福的时光,总是转瞬即是,他却一直陪伴着她,仿佛要到地老天荒。原来,这么快,就已经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