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将一个已经发生,并且答案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提出来,验证一下对方的诚实程度及其处理事物的态度。同时,这样做也可给对方一个暗示,即我们对整个交易的行情是了解的,有关对方的信息我们也是掌握很充分的。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合作决策。
(6)适可而止。
不要以法官的态度来询问对方,也不要问起问题来接连不断。
如果像法官一样询问谈判对方,会造成对方的敌对与防范的心理和情绪。因为双方谈判绝不等同于法庭上的审问,需要双方心平气和地提出和回答问题,另外,重复连续地发问往往会导致对方的厌倦、乏味而不愿回答,有时即使回答也是马马虎虎,甚至答非所问。
(7)耐心等待回答。
当我们提出问题后,应闭口不言,专心致志地等待对方做出回答。如果这时对方也是沉默不语,则无形中给对方施加了一种压力。这时,我们应保持沉默,因为问题是由我们提出的,对方就必须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打破沉默,或者说打破沉默的责任将由对方来承担。
(8)态度要诚恳。
如果我们提出某一问题而对方不感兴趣,或是态度谨慎而不愿展开回答时,我们可以转换一个角度,并且用十分诚恳的态度来问对方,以此来激发对方回答的兴趣。这样做会使对方乐于回答,也有利于谈判者彼此感情上沟通,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9)问题要简短。
在谈判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越短越好,而由问句引出的回答则是越长越好。因此,我们应尽量用简短的句式来向对方提问。因为当我们提问的话比对方回答的话还长时,我们就将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提问是失败的。
提出问题是很有力量的谈判工具,因此在应用时必须审慎明确。问题决定讨论或辩论的方向,适当的发问常能指导谈判的结果。
拖延时间是一种战术
“争分夺秒”有它的优点,“拖延时间”也有它的用处。
在谈判中,经常会有谈判者采取拖延的方法。事实上,拖延时间已经成为谈判中常用的一种手段。不同情况下的拖延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1)扫除阻碍。
柯南道尔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生性固执,在写完探案集第四卷后,执意不肯再写,用实际行动,让笔下的福尔摩斯与罪犯莫里亚蒂教授同坠深谷,“一了百了”了。
柯氏的出版商梅斯是个精明人,知道柯氏只是厌倦了这种通俗文学的写作,对于这个给作者带来过巨大声誉和利益的福尔摩斯,柯氏还是情有独钟的。于是梅斯一面牢牢抓住版权代理不放,同时拼命做柯氏的工作,不时向他透露福尔摩斯迷们的种种惋惜、不满之情;同时又许以一个故事一千镑的优厚稿酬。双管齐下,一年以后果然有了成果,柯南道尔又重新执笔,让福尔摩斯从峡谷里爬了出来,再演出一段精彩的探案故事。
试想,如果当时梅斯不是给对方一段缓冲时间,而是心急火燎,不断催逼,恐怕侦探文学史上将会失去一颗亮丽的巨星。
当然,有的谈判中的阻碍不是表现在表面上的,往往隐蔽在种种堂而皇之的借口之下,不易被人一下子看破,这就更需要我们先拖一拖,缓一缓,从容处理这种局面。
美国ITT公司著名谈判专家D·柯尔比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柯尔比与S公司的谈判已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对方的态度却突然强硬起来,对已谈好的协议横加挑剔,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柯尔比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对方代表并非那种蛮不讲理的人,而协议对双方肯定是都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S公司为什么还要阻挠签约呢?柯尔比理智地建议谈判延期。之后从各方面收集信息,终于知道了关键所在:对方认为ITT占的便宜比己方多多了!价格虽能接受,但心理上不公平的感觉却很难接受,导致了协议的搁浅。结果重开谈判,柯尔比一番比价算价,对方知道双方利润大致相同,一个小时后就签了合同。
(2)意志屈服。
如果谈判者一方在实施拖延时间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会消磨对方的意志,最初可能还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可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屈服下来。
20世纪80年代末,硅谷某家电子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其先进性尚不能被公众理解,而此时,公司又负债累累,即将破产,这种集成电路能否被赏识可以说是公司最后的希望。幸运的是,欧洲一家公司慧眼识珠,派3名代表飞了几千英里来洽谈转让事宜。诚意看起来不小,一张口起价却只有研制费的2/3。电子公司的代表站起来说:“先生们,今天先到这儿吧!”从开始到结束,这次洽谈只持续了3分钟。岂料,下午欧洲人就要求重开谈判,态度明显“合作”了不少,于是电路专利以一个较高的价格进行了转让。
(3)转变时机。
如果在谈判过程中,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可以利用拖延时间的办法,稳住对方,寻找时机改变现状。
1986年,香港一个客户与东北某省外贸公司洽谈毛皮生意,条件优惠却久拖不决。转眼过去了两个多月,原来一直兴旺的国际毛皮市场货满为患,价格暴跌,这时港商再以很低的价格收购。
有很多商家,在谈判中故意拖延时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家百货商场与一家洗衣机生产厂就购买洗衣机问题进行谈判。这两个商家曾经有过关于销售洗衣机的协助。厂家的洗衣机性能优良,洗洁性强,使用寿命长,很受客户青睐,百货商场最初购进500台,一个月的时间即一售而空。于是,百货商场准备再次购进500台,但希望价格能和前一批一样。洗衣机厂获悉百货商场的销售情况后,决定抬高洗衣机的价格。
就这样,因为价格问题双方举行了一场谈判。百货商场派出了以经理为主的5人代表团,而厂家却只有一人赴会。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众寡悬殊的谈判,其实就胜算的把握而言,厂家要大于商场。商场急于要货,因为洗衣机销得快利润也就高,如果耽搁时间将导致一笔不小的损失。厂家当然是把洗衣机居为奇货,尽管一人在场,却成竹在胸,最终商场经过艰苦的谈判,并适当地增加了价码,才达成了协议。
平心而论,场外沟通作为拖延战术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思维模式总是随着身份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改变,谈判桌上的心理肯定和夜光杯前的心理不一样,作为对手要针锋相对,作为朋友促膝倾谈则肯定是另一番心情。当双方把这种融洽的关系带回到谈判场中,自然会消去很多误解,免去很多曲折。
回答也是一种艺术
在谈判中,正确的答复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答复。答复的艺术在于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谈判,就其基本构成来说,是由一系列的问和答所构成的,有问必有答,“问”有问的艺术,“答”也要有答的技巧。如果答的不好,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抓住把柄,使自己陷入被动。
在谈判过程中,谈判者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先思考。
在谈判过程中,提问者提出问题,请求对方给予回答,自然会给回答者带来一定的压力,似乎必须马上回答。在回答问题之前,要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谈判中对提问回答的好坏,并不是看你回答的速度,特别是面对一些涉及重要既得利益的问题,必须三思而答。此时可以借点支香烟、喝水、调整一下自己坐的姿势,整理一下桌子上的资料,翻一翻笔记本等动作来延长时间,做出经过思考的回答。
(2)回答不应太随便。
谈判者在谈判桌上的提问动机复杂、目的多样,谈判者往往没有了解问话动机,按常规回答,结果反受其害,而一个高明的回答,都是建立在准确判断对方用意的基础之上,并独辟蹊径,富有新意的。
(3)不该回答的决不回答。
在谈判中,回答问题越明确、全面就越显得愚笨。回答关键在于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如果什么问题都全盘托出,就难免暴露自己的底细了,以至于给自己带来被动。
(4)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