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学作演讲,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讲道:他的两个学生正在国外,听说老师病危,中止合同,飞回上海,为老师临终演出。那一天,有着许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写过的一样,都激动起来、崇高起来,好多不懂音乐的人也买票去听。小学生们的家长对记者说:“带他们来,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什么叫音乐,什么叫老师……”几天后,这位教授死了,龙华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里堆满了鲜花,楼梯上一层一层地叠满了鲜花……
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听众分明感受到,那曾经在上海的带了几分悲怆和崇高的气氛,此刻就弥漫在演讲会场。听众的灵魂在演讲者动情的讲述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要使对方感受到情感的真实,说话人的话语一定要受到发自内心的充沛的情感支配。一位作家曾说:“说话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正当希腊面临马其顿王国的入侵,而遭遇亡国和失去自由的危机的时候,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作过一次著名的演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热情洋溢地说:“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应当为自由而战斗。”
从这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词句中,人们看到了一颗真挚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讲,激励了无数的希腊人从聆听演说的广场直接奔赴战场,连向家人作一声道别也认为耗费了时光。他的敌人,马其顿的国王腓力见到这篇演说词,也感慨地说:“如果我自己听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连我也要投票赞成他当我的反对者领袖。”
感人心者莫先呼情。惟有炽热的情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演说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的。
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真诚的品格。
1858年他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
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才能取悦于你的演讲对象,使他们接受你的思想。一个演说者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开出的只能是无果之花。若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只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骗取不到听众的心。因为心弦是不会随随便便地让人拨动的。若要使人动心,必先使己动情。著名演说家李燕杰说:“在演说和一切艺术活动中,惟真情,才能使人怒、使听众信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战争动员的讲稿时,“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的这次演说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
真情是演说最好的技巧。在演说中,唯有真诚的情感,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唤起群众的热诚,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有位小说家说得好:“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说家都应当是一位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这如同英雄的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无以得到别人赞同。
有位大学生发表演说时有这样一段话:
“在生活中有棱角的人常常遭人非议;而我认为,一个不被争议的人,是个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非议中被认识,真理在非议中被确立。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往往由于被激烈地争议,反而更强烈地闪耀出心灵的光辉!”
这段谈论受主观感情的支配,不需要交待论据,也不需要论证,它在抒情中洋溢着演说者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情感,流露出演说者的思想,因而获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演讲中的情感抒发固然十分重要,但感情是受理智支配的,这个理智,就是要表达演讲的主题。演讲时要时刻牢记演讲的主题,时刻把握感情的阀门,注意控制感情的流量。有的演讲者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一到伤心处就涕泪交流,泣不成声;一到愤慨时就语不成句;一到高兴时又笑得前躬后仰,手舞足蹈。结果,听众只知你在台上喜怒无常,根本听不清、弄不懂你在哭什么、气什么、笑什么。这样,又怎么能与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演说,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本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他在激动之中忘乎所以,竟脱下一只鞋拿在手里,在讲台上使劲代替手掌拍打,一时全场哗然。
赫鲁晓夫的例子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它启示人们,说话时必须善于控制感情。真情流露并不等于放肆,坦诚也必须有度。如果不加节制,感情表现为“过分状态”,别人就必然将它与虚伪轻浮联系起来。心理学家卡洛·塔维斯说:“不仅应该认识坦白的必要,而且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坦白,坦白到什么程度。”同样真情流露并不等于不加节制。
开头三句,奠定全局
独具匠心的开场白,给人以新颖、奇趣之美,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控制场上的气氛,为接下来的演讲顺利搭梯架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演讲更是这样。无论何种演讲,开头总是关键。
演讲的开场白最不易把握,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听众的心,并非易事。如果在演讲的开始听众对你的话就不感兴趣,注意力一旦被分散了,那后面再精彩的言论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只有匠心独运的开场白,以其新颖、奇趣、敏慧之美,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场上气氛,在瞬间里集中听众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内容顺利地搭梯架桥。
那么如何做好开场工作,以下几点对演讲者可能有所帮助:
(1)借景生题。
一上台就开始演讲,相信很少有人会有兴趣听下去,可以借助眼前的人、事、情、景,把听众融入到演讲中来。
1863年,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竣工。落成典礼那天,国务卿埃弗雷特站在主席台上,只见人群、麦田、牧场、果园、连绵的丘陵和高远的山峰历历在目,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立即改变了原先想好的开头,而从此情此景谈起:“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今已安静憩息的辽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隐隐约约地耸立在我们的前方,兄弟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的这意味无穷的平静。但是我必须完成你们交给我的责任,我祈求你们,祈求你们的宽容和同情……”
这段开场白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感情深沉,人、景、物、情是那么完美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据记载,当埃弗雷特刚刚讲完这段话时,不少听众已泪水盈眶。
(2)引人入胜。
演讲时获取听众注意力的方式随题材、听众和场景的不同而改变,一般可以运用事例、逸闻、经历、反诘、引言、幽默等手段达到此目的。
麦克米兰石油公司副总裁迈克斯·艾萨克松在一次演讲的开头便运用了引言和反诘的方法来吸引听众:
“我们都知道,演讲是件很难的事。但是请听听丹尼尔·韦伯斯特是怎么说的吧:‘如果有人要拿走我所有的财富而只剩下一样,那么我会选择口才,因为有了它我不久便可以拥有其他一切财富。’那么,为什么许多有才华的人偏偏害怕演讲呢?”
(3)激发听众兴趣。
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问就非得弄个水落石出。为了激发听众们的兴趣,可以采用悬念手法,制造悬念,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对美国会计协会罗切斯特分会的一次演讲中,演讲顾问唐纳德·罗杰斯通过表达他对听众需要的关心而激发起了他们的兴趣。
“我今晚要演讲的题目是‘信息的透露’。确定这个题目之前,我先是查阅了本地的会计年鉴分册和全国会计协会的学术专刊,然后又询问了我的同事亚历克斯·莱文斯顿和戴夫·汉森:‘今晚来听演讲的人都有哪些?他们希望我讲什么?’他们告诉我在座的各位都是些很热心的人,希望我的演讲有趣而富有启发性。
因此,我将告诉大家一些有用的知识,我也同时希望我的演讲简明扼要,并留给大家一定的提问时间。”
(4)抓紧人心。
看看英国文学家纪伯伦在开始演讲时,是怎样逗引听众大笑的。
他所讲的并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经历,并且用戏谑的口吻,指出他的矛盾。他说:“诸位,我年轻的时候,一直住在印度,我常常为某家报馆采访刑事新闻,这工作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使我有机会认识一些伪造货币、盗窃、杀人犯等等这一类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才。(听众大笑)有时我采访到他们被审判的情形后,还要到监狱里去拜访一下我那些正在受罪的朋友。(听众又发出笑声)我记得,有一位因为杀人而被判无期徒刑的人,是个很聪明且善于说话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他的高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失足跌入罪恶的深渊里,就非得从此为非作歹不可,最后他会以为只有把其他人都挤到邪路上,才可表现自己的正直。’这句话,正好可以贴切比喻当时的内阁!”(听众的笑声和鼓掌同时并起)
(5)直入式开场。
演讲时,大多数情况下,演讲者都是某项领域的专家或权威。因此,如果听众对演讲的主题不熟悉或是知之甚少,那么很有必要在开头部分对听众讲述与主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它们不仅是听众理解演讲所必需的,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主题的重要性。
美国空军少将鲁弗斯·L·比拉普斯在夏努特空军基地的一次宴会上作演讲时,就对“黑人遗产周”的有关背景知识及其对美国空军的重要性作了介绍。
“我很高兴来到此地,同时我也很感谢应邀和在座各位讨论有关美国黑人问题。为保持和增进民族间的理解,美国各州又开始纪念‘黑人遗产周’。在夏努特空军基地,我们庆祝它则可以对美国空军进行完整无缺的教育。
我们民族的主旋律是:‘黑人历史,未来的火炬’。
这个已成为美国人民生活一部分的纪念活动,是弗吉尼亚州纽坎顿市卡特·G·伍德森最先提出并计划的,他现在被誉为美国‘黑人历史之父’。
伍德森先生于1915年成立了‘美国黑人生活和历史协会’。后来,他又于1926年发起了黑人遗产周纪念活动……”
巧妙结尾,意味深长
结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把握得好,就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握不好,就会功亏一篑,令人扫兴。
结尾和开头一样,同样最能显示演讲者的演讲艺术,是演讲中最具战略性的一点。俗话说的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演讲的结尾是对整个演讲的总结,它承担着收拢全篇的任务,因此,其意义是非常大的。演讲的结尾既要有文采又坚定有力,既概括全篇又耐人寻味,才能使全篇演讲得以升华,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高潮是很普遍的结束方法。这通常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处理得当,效果就会好得出乎意料。整个演说逐步向上发展,在结尾时达到高峰,句子的分量也愈来愈重。例如,林肯赞美尼亚加拉瀑布的演说,就是如此。
“这使我们回忆起过去。当哥伦布首次发现这个大陆,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当摩西领导以色列人通过红海,甚至当亚当自其造物者手中诞生时,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尼亚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经绝种但其骨头塞满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当年也曾以他们的眼睛凝视着尼亚加拉瀑布,正如我们今天一般。尼亚加拉瀑布与人类的远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类更久远。今天,它仍和一万年以前一样声势浩大。早已死亡,只有从骨头碎片才能证明它们曾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史无前例的巨象,也曾经看过尼亚加拉瀑布。在这段漫长无比的时间里,这个瀑布从未静止过一分钟,从未干枯、从未冻上过、从未合眼、从未休息。”
这个结尾给人的感觉是一浪高过一浪,使人心里难以平静。思维由演说者牵着往前走。
讲演结尾的要求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点。
(1)总结观点,在深刻印象中结束全篇。
当演讲基本完成,听众对你的观点、态度以及讲述的有关知识基本上已经掌握时,就必须考虑结束了。也就是该“收口”了。“收口”是从视觉上、听觉上给听众留下最后的印象,将在听众的大脑屏幕上“定格”。所以,“收口”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听众对整个演讲的印象。精彩的结尾往往能弥补一些不足,可以强化听众的总体印象。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古今中外的演讲家对结尾都是很重视的。
卓别林是著名的喜剧大师,也是出色的演讲家,他在1943年所作的《要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中,痛斥了妄图奴役人民的“野兽”,最后他用直接呼告的形式给听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进来!我们正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希望的光影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2)嘎然而止,意味深长。
演讲到达高潮时,听众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这时果断收尾,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曾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嘎然而止。”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的:“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上,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以“不自由,毋宁死”6个字嘎然而止,使全场愕然,随后即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声,“不自由,毋宁死”则成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伟大誓言。
(3)借用名言警句结尾。
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名言警句做结尾,那是最理想不过的。它将产生最合适的风味以及庄严气氛,将表现出你的独特风格,产生美的感受。
世界扶轮社社长哈里·劳德先生以这种方式结束他的演说:“各位回国之后,你们之中某些人会寄给我一张明信片。如果你不寄给我,我也会寄一张给你。你们一眼就可看出那是我寄去的,因为那上面没有贴邮票。但我会在上面写些东西:春去夏来,秋去冬来,万物枯荣都有它的道理。但有一件东西永远如朝露般清新,那就是我对你永远不变的爱意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