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难掌握的规则是度,想法稍一过度,行为稍一过度,就可能使结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官场,千万不要一时得意,欲望膨胀。稍有越权或者非分之想,就可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即便眼前有再大的利益,也不要冲动地去取,要三思而后行。
在曾氏兄弟满门封侯,大功告成之日,本该是静思谦退,保泰持盈的时候。而这时,偏偏有些人在势盛之时,头脑发热,让欲望的火焰障住了双眼,总想再越雷池一步。当时,风行一时的“劝进”浪潮着实让曾国藩头痛了一阵子。
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的部将便有劝进之说,胡林翼、左宗棠都属于劝进派。劝进最力的是王闿运、郭嵩焘、李元度。当攻克安庆后,湘军将领欲以盛筵相贺,但曾国藩不许,只准各贺一联。于是,李元度第一个撰成,其联为“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后,立即将其撕毁,并斥责了李元度。
还有传说,曾国藩寿诞,胡林翼送曾国藩一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曾国藩最初对胡林翼的对联大为赞赏,但胡林翼告别时,又遗一小条在桌几上,赫然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见之,惶恐无言,将纸条悄悄地撕个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联,用鹤顶格题神鼎山: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左宗棠写好这一联后,便派专差送给胡林翼,并请代转曾国藩。胡林翼读到“似可问焉”四个字后,心中明白,乃一字不改,加封转给曾国藩。曾阅后,乃将下联的“似”字用笔改为“未”字,又原封退还胡。胡见到曾的修改,乃在笺末大批八个字:“一似一未,我何词费!”曾国藩改了左宗棠下联的一个字,其含意就完全变了,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所以,胡林翼有“我何词费”的叹气。一问一答,一取一拒。
王闿运是湖南湘潭人,二十几岁开始研究经学,对《春秋公羊传》尤有深入研究。但他通经在于致用,尤其是实现其所谓“帝王之学”。他认为,《春秋》主旨在于拨乱。治经要经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将经与术结合起来。术是权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手段,所谓纵横之术。王闿运想用纵横之术来辅助识时务之人成帝王之业。在乱世,谁能拨乱反正,成大事业,即辅助谁。但又要看准时局变动的趋向,静观势态,未到其时,蛰伏隐退,时机到来,大展才能。因此,既要有满腹经纶在胸,又要有居静不动的修养,可进可退。进时,用儒学、儒教使据乱达到升平,推致太平。退时,用老庄的学问、庄子的禅悟人生,去掉愤怨,怡然自乐。
王闿运满腹经纶,欲报效国家,将自己的一套经世安邦之策,付诸实现。王闿运的这种抱负因太平军起义的爆发而更趋强烈了。起义军入湘后,曾国藩奉清廷之命帮办湖南团练,组织湘军与起义军为敌。王闿运曾多次上书言事,得到曾的重视。后因身系独子,未能从军,但从此与湘军将帅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他在1855年劝曾国藩自立不成,1860年再入曾府,仍喋喋而谈,其意也是“彼可取而代之”。但曾国藩却正襟危坐,以食指蘸杯中茶汁,在几上点点划划。不多时,曾国藩起立更衣,王闿运便站起窃视几上,只见上面依稀有个“妄”字。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此时的曾国藩正准备北上“剿捻”。一见王闿运到来,极为高兴,但因有了前两次“劝进”,曾国藩自然有所警惕。但王闿运这次却似乎换了一个人,只是与曾国藩讨论学问。他对曾国藩说:“公之文,从韩愈以追西汉,逆而难,若自诸葛、魏武帝以入东汉,则顺而易。”曾国藩起初听得津津有味,并频频点头。的确,学习辞章从唐代韩愈,上溯西汉,逆而难,如果自曹操入东汉,就较容易,也顺理成章。但到后来,曾国藩还是听出了王闿运的弦外之音。原来还是让他做曹操!但曾国藩这次倒也平静,故作不知。王闿运自知他的帝王之术再无实现的机会,颇为沮丧,只得悻悻而归。
不论谁用什么样的劝说方法都没有让曾国藩动心,他恪守着淡泊无欲、凡事慎重的保身格言,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是这样的智慧和操守,成就了他一代名臣。如果曾国藩真的策动政变,结果如果失败,他就摊上个乱臣贼子的罪名;如果当上了皇帝,当时腐败没落的清王朝,也着实让处于不惑之年的曾国藩头疼,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短命王朝的末世皇帝。
欲望,永不满足的欲望,一方面是人们不懈追求的原动力,成就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箴言;另一方面也诠释了“有了千田想万田,当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性弱点。人们在欲望膨胀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真正需求,不知道适可而止,就可能跌进深渊。
欲望膨胀是导致许多人失败的原因,他们因为一时得意、欲望膨胀便无所顾忌,任意妄为,跨越雷池,总想事事为人先。殊不知,任何名利的背后都深埋着一个陷阱,稍有松弛,就有可能落入圈套,再也没有机会爬起来。因此,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超越名位的事应该慎而又慎!
越位是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没有多少人支持一个越位的人。得人心者才能成功,失人心者则事业大厦失去根基,很容易倾覆。同时,越位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有人利益受损,他们必定会反攻。这个时候,你就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是否能够和他们对抗了。历史上越权谋反的人多是没有好下场的,比如唐朝时期的窦怀贞等人联合太平公主谋反、安禄山等人的造反都被镇压下去,而这些造反者也不得善终。
要是心中没有非分之想,就不要在言行上给人误解,让人以为你越权做事,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历史上,岳飞就吃了这个亏。
著名的历史学家李亚平先生在他的《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中说:南宋岳飞掌握重兵后,曾主动谏言皇帝赵构设立太子。这属于武官干政,岳飞这个举动越位得太离谱了,干涉了皇帝的家事,触痛了赵构的心病,令他大为不快。这为他后来的惨死埋下了祸根。
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位不满足,盯着上司的职位,认为上司不如自己,一心想取而代之。殊不知,上司看似什么都不做,其实他可能正在盯着你。他要是已经猜透了你的想法,你也就待不长久了。没准什么时候,上司就找个借口把你开除了。
并且,当心中有欲望的时候,人们常常不小心就越权做事。这样做,不仅会让同事感受到威胁,也让上司感觉不满,这样你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由此可见,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慎重考虑,凡事顺势而为。悖逆社会道德和规则的事情,早晚会失败。曾国藩熟读儒家经典,是晚清有名的理学家,他坚拒称帝的事,也反映其处世风格。他懂得谋权篡位的恶果,懂得保全一家大小安全的责任重大。所以,他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其阴德也泽被祖孙后代。
不要让自己的欲望盲目膨胀,这样你才会发现自己的真实能力。要多多发现他人的优点,要相信他人既然在其位,就自有一定能力。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
即便自己真的被屈才了,也不要表现出对他人的不满。这时,你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更应该谦虚谨慎,力求步步为营,依靠自己的实力去实现目标。不要让他人看出自己的骄傲之气或是欲望,这样会让他人警觉起来,对你的发展十分不利。
以退为进以求自全之策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在人生的进退问题,尤其是如此。
——曾国藩格言
自古封建社会为臣子者立下不世之功,无不为君主所忌。曾国藩也没有幸免,他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创建湘军,东征西讨,功勋卓著。为此,他遭到清廷的猜忌。
据说,在湘军光复武汉时,咸丰帝一面高兴,一面忧虑,说:“想不到曾国藩以一儒生,竟能做一番大事。”当时,咸丰身边的一位大臣当即说道:“曾国藩以侍郎开缺,与一乡绅无异。自古英雄起于草莽之间,岂不令人担忧吗?”
听了这话,咸丰帝皱紧眉头,沉吟良久,慨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为了避免曾国藩势力过大,咸丰帝采取了多种限制措施。
比如,在军事部署上进行压制。咸丰皇帝不仅长期不授予曾国藩等人军政实权,还时刻提防他们居功自傲。另外,在粮饷上限制湘军。湘军的粮饷多是靠自己筹集的,很少靠朝廷接济。但是,即便不向朝廷要粮饷,朝廷还是处处对他们加以阻挠。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以军营急需,奏请拨江西漕折银每月5万两。咸丰帝却故意截留不解。因为朝廷的限制和其他原因,截至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湘军历年欠饷高达4 987 500两。因为粮饷总是被扣,湘军常常窘迫到数月发不出兵士饷银的境地。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官吏也从各方面对曾国藩进行排挤和刁难,不少地方官故意不放粮饷给曾国藩。
曾国藩虽然也满腹牢骚,但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面对各种困难,他选择以退为进,在复杂的政局中委曲求全,保存自身,谋求发展。其中,让曾国荃回家养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曾国荃攻下了天京城,用曾国藩的话说这是千古以来最艰难的一次攻坚战。攻占天京后,曾家成为大功臣。按曾国荃的设想,朝廷应该功高厚赏,该提升他做个总督巡抚,享享清福了。但是,慈禧太后却不是这么想的,她对这位敢作敢为的曾国荃最不放心,想要让其离开军营。正当此时,脾气暴躁的曾国荃因匆忙处死李秀成而成了众矢之的。
面对种种压力,曾国藩无奈,只好以病情严重为由,奏请曾国荃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以避开舆论的锋芒,解除清政府的这块心病。如曾国藩所料,这份奏请正合慈禧的心意。曾国藩1864年9月27日出奏,10月5日即获批准,慈禧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关怀。
曾国藩用心良苦,想让曾国荃暂时退避来永久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但是,曾国荃并不明白曾国藩的良苦用心,在曾国藩移驻江宁那天,当着满堂宾客大发怨言,致使曾国藩狼狈万状,无地自容。
为了开其心窍,在曾国荃四十一岁生日那天,曾国藩派赵烈文专门劝慰,并且还特意写了七绝十二首为他祝寿。曾国荃读曾国藩的祝寿词的时候,放声大哭,以泄胸中抑郁之气。11月2日,曾国荃带着满腹委屈和怨愤返回湖南。
曾国荃是个不甘寂寞的人,特别是对清廷有意牵制曾氏兄弟的举措极为不满,不时流露出怨恨之情。曾国藩老谋深算,一再嘱咐曾国荃不要轻易出山,时局严重,不必惹火烧身,最好在家静养一年。他在1865年4月的家书中劝道:
“有见识的人士和朋友大多奉劝弟弟暂缓出山。我的意思也是让弟弟多调养一段有病的身体,在家闭门三年,再抽身而出,担当天下的艰巨大任。”
进一步,他又在其他书信中具体安排曾国荃如何打发时光的计划:一是修身养性,不要干预湖南地方事务;二是趁休闲之际,补攻讲求诗文奏议之学。
同时,他又寄去历年所写日记,希望曾国荃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在曾国藩的耐心开导之下,曾国荃耐着性子在湖南老家待了一年多时间。后来,清政府诏谕他出任山西巡抚,他坚辞不受。1866年2月下旬,清政府又颁诏命曾国荃改任湖北巡抚,并帮办“剿捻”军务。此时,曾国藩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力促曾国荃出来任事,曾国荃再度出山。
如果曾国荃当时就任浙江巡抚,清政府一定会在以后对其严加防范,想办法陷害于他,而其周围的官吏也会顺承清廷之意,排挤他,他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正是曾国藩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既保全了曾国荃,也保留住巡抚的职位,看似后退屈服,实则保住了自己的利益。
其实,以退为进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远见卓识,有这样的大智大谋的人才能保存实力,避开锋芒,壮大起来。
秦被灭后,项羽分封诸侯,把刘邦封为汉王,并拨给他3万兵马(原来刘邦有10万),让他前往汉中。众人都不服,认为这是项羽借机削弱刘邦,都主张刘邦与项羽决一死战。刘邦却接受封号,前往汉中。
汉王率这些人马前往汉中,所经过的路线有两条:一是直走南通往汉中的谷道,南端的谷口是汉中的南康县;一是向西到达眉县西南,走斜谷,再入汉中。刘邦选择了从西南,经蚀中然后西行到达眉县,由眉县西入斜谷,经斜谷再由关中到达汉中。
刘邦与将士们一路西行,到达眉县西南,随后大军有序进入斜谷。斜谷道路狭窄,泥土带着湿气,行走十分艰难。几万大军一字行于峡谷之中,蜿蜒有十余里长。自进入斜谷,穿越秦岭,又是一番景象。只见谷地两侧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飞鸟哀鸣猿猴啼,一片凄凉的景象。只有头顶上的那一线天空,还能让士卒们寄以希望。这就是有名的古栈道。行进在峭岩陡壁的栈道上,人马从上面小心地走过。第一次走这种栈道的士兵,眼睛都不敢往栈道下边看,下面便是万丈深渊,只是闭着眼睛往前走。
途中,这些将士们一个个都很沉闷,不知道所谓的汉中到底在哪里,离家乡有多远,辛苦征战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会前往汉中。当将士们将要走出斜谷时,回首顾盼,都深深地出了一口长气,高兴地祝贺,都一个个发誓要打回老家,与项羽血战到底。
等最后的士兵走过栈道,刘邦却下令把栈道全部烧掉。这一下,全部将士都迷惑不解,可又无法询问,只得听命行事。霎时间,谷内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历尽艰辛修建的古栈道就此毁于一旦。
汉王刘邦这才向众人解释,项羽的探子就在身后,不烧毁就不能消除他的怀疑。等我们势力壮大,我们再重修栈道,打回老家。将士们这才如梦方醒,纷纷交口称赞。
果然,项羽听说此事,便对刘邦放松了警惕。刘邦趁机在汉中休养生息,招兵买马,逐步壮大势力。最后,刘邦重返中原,大败项羽,建立汉王朝,是为汉高祖。
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先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同样,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懂得以退为进的艺术。从曾国藩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中,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发。
在现代生活中,领导如果能够熟练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定会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领导受大众至少是团队内部成员的关注程度肯定会高于一般人。而有些领导可能对事情不怎么了解,就喜欢乱下结论,这就会导致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头上。这时候,你的辩解没有任何作用。
对没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时候,当人们看到事情的真相,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吗?有时候,以退为进,你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以退为进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以退为进可以让你绕开阻碍巧妙前进。以退为进不是退让,而是用退让的姿态前进。当然,遇到事情并非全都想着退让,退的目的是进,有进才去退,这样才是以退为进。所以,退的时候先要想好进什么。
另外,使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要有全局观念。先察大局,认清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特别是大局的发展趋势,然后借势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