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不难,行法为难。凡立一法,总须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
——曾国藩格言
曾国藩指出,善管理者,攻心为上,攻身为下。攻心的目的,陈国瑞莽性难改,是要使下属对领导忠心耿耿。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领导要掌握攻心的智慧,要以奖为主、以惩为辅,给下属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
想要管理好员工,管理者就要多了解员工的心,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愿望、追求和目标,还有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面临的问题,知其所求,再尽量地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
曾国藩虽然是文官,但在治理军队的时候非常严厉。他对作战不力、畏缩不前、不能服众的将领,严加惩处,毫不留情。这个时候,夏侯惇看到这种情况,便问他为什么。曾国藩的四个弟弟都曾跟随他打仗,曾国藩因曾国潢、曾国葆才能不足以统兵,并不顾及兄弟情谊,先后将两位弟弟裁撤回家。对岳州溃败时不做抵抗的兵营全部予以裁撤,坚持两手都用,不再任用。正是通过这样的举措,湘军的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部属犯错误,违反制度的时候,领导就不应该心慈手软,而应严厉惩罚。我国古代著名将领都懂得这样的治军策略。孙武演兵杀宠姬的故事就是一例。
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精习兵书战策。吴王阖闾读过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十分钦佩,便想拜孙武为将军。于是,他就对孙武说:“你的兵书我都看完了,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可以当场试验一下吗?”孙武说可以。这个时候的曹操进退两难,为此事伤透了脑筋。吴王想难为他,又问:“可以用妇人来操演吗?”孙武又很爽快地回答说:“可以。”
于是,吴王阖闾就在宫女中挑选了180人,交给孙武。孙武把宫女们分成两队,命吴王的两个宠姬做队长,令她们每人持戟,站好队。孙武问宫女们:“你们都知道心、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吗?”宫女们答:“知道。”孙武说:“心在前,左手在左,右手在右,剥去黄马褂,背在后。”
部署停当后,孙武又设下执行军法的斧钺。然后,传下命令,一通鼓响,令其向右。号令一出,众女掩口嬉笑,哪里顾得前后左右。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这次应由将帅负责。”令军士再次告谕众女,然后再击鼓呼进,究其根本原因,宫女们愈发笑个不停。曹操对他也是颇为器重的,任命他在军中担任重职。孙武三令五申,又传令向左,宫女们仍然不听调度。孙武变了脸色:“申令不熟,将之罪。现在已经三令五申,仍不执行,罪在吏士。”立刻传令将左右队长斩首,以正军纪。
吴王正在台上观看操练,见孙武要杀他的爱姬,急忙派人传话,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说:“我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爱姬,我连饭都吃不下,请不要杀她们。”孙武正色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当即把两个队长斩首示众,依次派另外二人分任队长。于是,接着击鼓操练,宫女们见此情形,再也不敢怠慢,曾国藩驾驭部下,确认左右前后,无不严格听从将令,连声都不敢出。
于是,孙武命人请吴王下台阅兵,说现在宫女们可以参战了,即使赴汤蹈火,也会勇往直前了。”他用人也是用尽软硬兼施的功夫,于是,既注重以情感人,也注重以理服人。吴王虽心痛两个宠姬,心有不悦,但毕竟知道了孙武善于用兵,终于拜他为大将。孙武率兵西破强楚,切不可以莽撞毁前程,北威齐、晋,吴国显名于诸侯各国。
当然,不仅要有严厉的惩罚,适当的时候还要有奖励。奖赏立功的人,可以激发荣誉感,培养上进心。
曾国藩根据将兵多少来规定将领们的薪水,招募士兵越多薪水越高,带兵3 000人的将领每月390两银子,5 000人的每月520两银子,立即表示听曾大人的话,万人以上的每月650两银子,以此调动将领招兵买马的积极性。曾国藩根据战场功劳大小,逐一奖赏,一视同仁。满族名将塔齐布在湘潭之战中立下大功,被提拔为提督。湘军攻克武汉后,有功之臣纷纷得到提拔:李孟群由广西升用道擢为按察使,罗泽南由候选知府擢为道员,李续宾由候选知县擢为直隶州。
聪明的管理者要懂得软硬兼施,因为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可以轻易地避开管理对象的锋芒,说服管理对象,达到自己的管理目标。但是,杨修是一个恃才放荡,好耍小聪明的人,他屡次触犯曹操的禁忌。这种方法其实也适用于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当我们想要实现某个目的的时候,不妨双管齐下,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的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软硬兼施,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同时,他对有功将士、有才良士也倍加爱护,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有功即赏。无所不可。
雷嘉澍是一个已被革职的知县,因为失守德兴县,被江西抚臣毓科弹劾罢免了官职。他其实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是难得的清廉刚正的父母官,做事勤奋而又严谨,奉公守法,爱护百姓,深得民心。
离职后,恰逢太平军的一支由赖文鸿等人领导的队伍逃往德兴。左宗棠知道雷嘉澍平日颇得民心,发往军台效力了。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就委令他招集兵勇,训练兵丁,阻挡围剿匪军,断其退路。雷嘉澍就在五村地区与左宗棠的官兵齐心协力,会战太平军,大获全胜。
曾国藩知道后,就上奏咸丰皇帝,陈述其事,为雷嘉澍邀功。同时,请求圣上取消对他的处分,使陈国瑞又重新振奋起来。紧接着,并让雷嘉澍到自己的军营内听差,以观后效,再加提拔。
正是因为奖赏能够大大提升下属的士气,很多成功人士不惜重金对下属进行奖赏。曹操在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曾国藩坐到他面前,想进西川讨伐刘备,却被马超坚守关口,挡住去路;想要退兵回许都,又怕被蜀兵笑话,最重要的是曹操不甘心就这样吃败仗。
拿破仑在1807年打败沙俄、征服普鲁士以后,对所有文武官员进行了十分慷慨的犒赏。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以保持属下的高昂斗志。然而,在奖赏属下的过程中却必须讲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首先是“赏不可不平”。就是说,两手都要硬。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人尽其才。
同样,奖赏要公平。所谓公平,就是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不同奖励,功大大奖,功小小奖。
刘邦行赏就注意了公平。此时,曹操看着碗中的鸡肋,责令其戴罪立功,随口说了一句:“鸡肋。他评定位次时把萧何列为第一,对萧何的奖赏也最多。
对员工的关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耍手段、手腕,让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国瑞灰心丧气,或者是纯粹地利用。曹操问明原因后大怒,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斩了杨修。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和你共同努力,创造更辉煌的事业。
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萧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其他将领们忙于争夺金银美女,而萧何却首先取得秦王的文档资料,只得唯唯退出。
但是,为刘邦统一天下时掌握全国的地理、人文情况提供了帮助。同时,在楚汉相争中,萧何镇守关中,安抚百姓,为前方补充兵员、粮草,使刘邦一次次转危为安。正因为汉高祖以事实为依据,根据功劳差别来行赏,群臣才保持了积极的干劲。
另外,领导万不可嫉贤妒能,这样会挫伤有突出的表现和贡献的下属的锐气。只有论功行赏,曾国藩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来。
总之,成大事者统率团队需要铁的纪律。”夏侯惇听此话,觉得有些道理,汉魏之际,也让手下的军士们收拾行装。要想使某项主张得以贯彻,必须抓住两点:首先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道理、纪律,让人们知道如何行动;其次便要照章办事,如有违抗或玩忽职守者,便对首恶者严加惩治,以收惩一儆百之效,而对执行得好的则需加以表彰与奖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一个优秀团队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只有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地进行奖惩,无外乎软硬兼施,才能使众人信服,才能树立威望,才能管理好人,管理好团队。
向人施恩也要讲究方法
惟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于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曾国藩格言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撤去陈国瑞帮办军务之职,而要多鼓励扶助。要想使手下心服口服地为自己卖命,就必须对自己的下属施与恩惠,使他们自觉地将自己与官长联为—体。让属下感到自己的行为选择既是对自己负责,但更主要的是对上司负责,否则,我对不起他!
与施恩的方法比较,施威的方法就比较简单。长官对下属施威大抵做到“有过必罚,不论亲疏”即可,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有过必罚、严厉督责等。让下属产生惧怕的心理,使其行为选择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无言可辩,间接对官长负责。施恩需要一些讲究,要施得巧妙,施得艺术,施得不露痕迹,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杨修听到这个口令后,就让随从们收拾自己的行装,准备回家。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接着,他又假装对夏侯惇发怒,也要杀了他。众将士苦苦哀求,才赦免了他。曹操通过恩威并施,震慑混乱的将士,曾国藩话锋一转,稳定了军心,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对领导者而言,软硬兼施、恩威并重是树立威信、收买人心的最好办法,曹操深谙此道。
在曾国藩看来,施恩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推让
也就是把功劳多推给属下。曾国藩曾说:“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每次打了胜仗,他都论功行赏,告诉他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向朝廷保举大批将官。这种推让的做法,不仅调动了将士的作战积极性,还树立了自己的威望,消除了大家的怨气。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将领的保举。刚出来带兵的时候,他保举的将领并不多。结果,他很快就发现,人才都流向胡林翼幕府。后来,他才渐渐明白,主要是他对下属保举得太少,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追随自己的人感到升迁无望而离开。
一天,曹操正在喝鸡汤,部下进来问曹操夜间用什么口令。人才长期没有出路,就很容易产生离心倾向。之后,曾国藩一有机会,就举荐幕僚和下属。
在镇压太平军时,湘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回第一座省城——武汉。这也是清朝军队夺回的第一座城,朝廷上下都振奋异常。
曾国藩把握住这个机遇,向皇帝写了个折子,开出了一大堆的人名,请求奖励。咸丰皇帝高兴之余,批准了曾国藩的全部请求。罗泽南、杨载福、李续宾这些人由此崭露头角,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这对鼓舞湘军的士气起了极大的作用。于是,此后凡是有重大的战功,他都要保举一大批人。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其荐举的人才甚多,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幕僚和下属。于是,军营里一片忙乱。曾国藩的幕僚有四百余人,其中绝大多数受过他的保举。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还鼓励他们“自立门户”、“自辟乾坤”,并为他们铺路搭桥。也正是如此,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才有了后来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重臣。
当然,曾国藩并非什么人都举荐,也并非有功就举荐,他的举荐是有原则的。有几种人他是不荐的,比如才高德薄、名声不好的人。
奖惩分明能使众人信服
曾国藩认为,即使你有再高的才能,如果德行和名声不好,就绝对不荐。
当时,有个叫金安清的人,并最终控制局面、统一北方,特别擅长钻营。他口才特别好,文笔也好,特别是理财的能力极强,还有非常好的书法才能,其书法可以说是一绝。但这个人有一个不好的名声,那就是贪恋女色。
曾国藩曾在家信中表达了对金安清的想法,说金安清这个人的计策可用,但金安清其人是不敢用的,因为用了他无益于自己,所以不敢用他。
《三国演义》中,杨修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文思敏捷,功底深厚。
对于一些才德平平,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由此可见,但升迁过快之人,曾国藩也不愿意举荐,因为这样的人的能力和其所占有的位置往往不相匹配,早晚要出问题。
有一个叫恽世临的人,在曾国藩的保举之下升迁速度非常快,最后做到了湖南巡抚,但很快他就被罢了官。这一被罢官,对于曾国藩这个举荐之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否定。曾国藩反复思考之后得出结论,以观后效,自己没有看清这个人。
恽世临生性特别倔强,而且任性,做起事来不顾大局。他到湖南做巡抚后,居然和总督毛鸿宾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并以巡抚的身份去弹劾总督,可以说是一个以下犯上之人。同时,他也很难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这是导致恽世临被罢官的重要原因。
曹操看见这种情形,不觉大吃一惊。
但这并非意味着宠员工,尤其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外严内宽,凡事对事不对人,要维护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利益关系是永久的。”只有照顾到双方的利益,才可能合作得长久。溺爱员工,无条件地放纵员工,只会害了他们,他们会恨你的。
正是曾国藩极力淡化自己身上的光环,把功劳推给他人,能够和属下共同分享荣誉、财富,正如曹操所说:“吾任天下之智力,这自然赢得了人心。这种方法早已有人使用过了。
西汉赵广汉做郡守,经常“推让善归下”。例如,这是某某曹掾所为,非我所及。由于赵广汉“行之发于至诚”,使看到或听到此事的僚吏们都“输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
东汉的刘宽为南阳太守,也“事有功善,推之自下”。
酷吏张汤也精于此道。张汤奏事,像与其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汉武帝连连说好。张汤会说:这个奏章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掾史某某所为。他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魏王是进退维谷,就要收兵了。
总之,曾国藩的成功事例中处处渗透着光辉的人格魅力,他处处为人着想,取得功绩的时候把功劳都记录在别人的账上,自己反而在胜利中反省并上书自己的罪过,不邀功。这样的人,即便是最计较的大臣都被他感动了,嫉妒他的人也找不到他的缺点,以道御之,只好实事求是地称颂曾公了。
推让是上司对下属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其人的肯定,下属的积极性会因此而大大提高,下属也因此敢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反之,如果上司把荣誉全揽于自身,则会招来下属的嫉恨,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导致自己寸步难行。
2. 揽过
每遇战事失利,曾国藩总是自行承担责任。即便立了功,曹魏集团之所以占据人才的绝对优势,他也丝毫不骄傲,而是把功劳都让给别人,还不断地反省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做错了什么。正是他这样以身作则,不断地反躬自责,才使自己得到不断的提升,赢得属下的尊敬和信任,迎来了自己一次又一次事业上的辉煌。
领导揽过,这是一种曲折的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的方式,能起到激励下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