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4500000035

第35章 通 活 融 满,胡雪岩红顶巨擘成名路(4)

有了这么一些准备,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杨菊贞偕詹彩凤,连同荣绪及舅父姚贤瑞,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到了北京。他们先去看了夏同善,递交了胡雪岩的信。夏同善夫妇即接见了杨菊贞姑嫂二人,看了杨乃武京控的诉状,介绍她二人去叩遍在京的浙江大小官员三十余人,并叫她们向步军统领衙门、刑部及都察院投送诉状。

由于有了胡雪岩别宴上的那次深谈,夏同善对杨乃武的案情及解决的办法也都有了深一层的看法。他情知官官相护,既有利益上的考虑,也有面子上的考虑。胡雪岩暗示他,杨昌浚及三府已经定案,这时候如果利用平级关系让他强改,于面子上是过不去的。办法只能如胡雪岩的提示,由上而下,公事公办,既是上面压下来的,于地方官的威严也就不至于有太大损害。不过,夏同善也明白,像杨昌浚这样的人,在打太平军时立了战功,名重一时,那面子就与安定时期一步一步熬过来的地方官有所不同。杨昌浚未必那么简单,杨乃武的案子未必那么好办。

因为考虑到这一点,他多次访问了大学士翁同龢。夏同善将杨乃武、葛毕氏一案的原委,向翁同龢作了详细的陈述,并请翁同龢看了杨乃武的京控诉状。翁同龢说:“严刑取供,素干禁例,严刑之下,何求不得,果有冤情,必使平反。”他答应夏同善,待去刑部查阅全部卷宗后,再商榷。

翁同龢查阅卷宗也并不那么顺利。翁同龢是状元出身,职位又崇高,朝中官员对他都很尊重。但由于刑部尚书桑春荣先已接到杨乃武一案的“书帕”(书信贿赂),恐翁同龢来阅卷,徒生枝节,迁延拖累,就与翁同龢发生争执。这时,刑部分管浙江司狱的一个官是林则徐的第五个儿子,他细看过全部资料,也认为案情可疑,不宜轻率入奏,即将全案卷宗送给翁同龢。翁同龢当晚翻阅全卷,发现可疑之处甚多,便逐条签出,送回刑部,请刑部送回更审。

由于夏同善等浙江在京官员帮助说话,杨菊贞的二次京控总算没有被驳斥,得到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的重视。加上翁同龢的当面干预、有关部院的奏疏,并两宫太后、皇上的谕旨:“务得实情,勿枉勿纵。”刑部不得不派人重新审理此案。

但这次派去的钦差大臣却是一个庸吏,名叫胡瑞澜。他是科班出身,从未审理过刑狱案件。其时,刘锡彤、杨昌浚等人都已开始重金贿其左右,并联络一些乡绅联名向胡瑞澜寄公禀,说杨乃武谋夫夺妻,是士林奇耻,请速付典刑,以正大法,毋为浮议所动。胡瑞澜张皇无主意,结果又听信陪审官之言,用了大刑,日夜熬审。杨乃武这时也已志坚,虽熬刑仍不诬服。毕秀姑熬刑不过,只得再次诬服。胡瑞澜不顾审讯矛盾,照原拟罪名奏结。

夏同善得知此审仍系偏袒,便携浙籍在京官员张家骧(也是翰林院编修)等人拜访翁同龢,说胡瑞澜徇情枉法,非提京复审,无以息众议而肃官箴。时浙籍汪树屏、吴以同等人的联名控状已到都察院部,详陈此案的曲折冤情及严刑逼供的惨状,都察院据情转奏。翁同龢又亲见两宫太后,请将此案提交刑部,务得实情。慈禧听政以来,对地方权臣疆吏的擅权自恣、目无朝廷深为不满,亦时思乘便稍挫其气焰,就派了御史王昕等人密查。王昕查访得很细心,回到北京后,如实向慈禧太后面奏,谓:“此案如不提京复审,万难理清案情。如确有冤抑,人命关天,皇上皇太后英明仁孝,岂容草菅,权臣弄法,更不能置诸不论。”这话引起了慈禧的重视。这时,翁同龢、夏同善、张家骧等一些在京文臣面请太后,谓此案如不提京复审,平反冤情,浙江将无一人肯读书矣。在此情势下,慈禧才于光绪元年(1875年)12月15日下了一道谕旨:“着即提交刑部秉公审讯,务得确情,毋得稍有疏忽,致干处戾。”

案情致此,杨菊贞的京控才算有了明白交代。此后,刑部大审,因为气氛已经与在省内诸堂会审大为不同,杨乃武得以从容将始末道来,尤其讲到了他为民写状告粮官,结果与知县刘锡彤结怨之事,毕秀姑也尽诉前番大刑之下,胡乱诬服,都属迫不得已,并将刘锡彤的儿子刘海升强奸了她,以及刘海升如何哄她,说杨乃武为新科举人,假供称他下毒他也不会被砍头等情况供了出来。

案情大白。最后一步,就是把葛品连尸体运京化验,看一看是否属于中毒致死。如果是,再查明毒从何来。如果不是,属于病亡,自然就不再有偏抑了。

光绪二年(1876年)12月初,葛品连尸棺到京。初九日,刑部提集人犯,到海会寺验尸。刑部仵作报称无毒。两旁观众欢声雷动,喊叫“青天有眼”。

刑部结束此案的奏疏,到光绪三年(1877年)2月2日才上去。2月16日,慈禧下旨,批准了刑部奏疏,杨昌浚等三府有关官员及胡瑞澜着即革职,刘锡彤“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年逾七十不准收赎”。2月底,杨乃武、毕秀姑出狱。

杨乃武出狱后,对夏同善、张家骧一些在京的浙江同乡,一一踵门叩谢,一个月以后才回到杭州,即去叩谢了胡雪岩。杨乃武一案,若不是在胡雪岩这里有一个转折,不知要拖到何时。杨菊贞等人在京的用度及联络,多亏了胡雪岩写信给他的钱庄档手,时相关照。后来,胡雪岩又与吴以同商定,派吴以同早日赴京周旋安排,才有了这么一个好结果。

三 做人圆融通达,办事滴水不漏

“圆能打通关节,使你走出困境。”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很懂“圆”的人,这个“圆”不是“圆滑”,而是“圆融”、“圆满”。“融”是状态,“满”是结局。他做事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力求完满,确保各方面的利益和感受。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大部分中国人的骨子里也是这样的,凡事喜欢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一个人如果太过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分厘必争,往往会被撞得头破血流。相反,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过于圆滑,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众叛亲离。

所以,为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圆”,既不锋芒毕露,又不过于圆滑,该伸的时候就伸,该屈的时候就屈。

所谓的圆融之道,就是在复杂的社会与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能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

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清混乱的局势中立稳脚跟,在商场上红极一时。纵观胡雪岩的一生,其成功之处可归结于为人处世上方圆皆用、刚柔皆施,懂得“圆而通+诚信=财源广进”。

1. 为人要“圆融”一点

时势造英雄,英雄识时势。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怎样才能摆脱眼前的困惑,从容不迫地安身立业,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使自己的人生踏上一个更高的高度呢?

一个人如果过分讲究原则,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仅仅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交友、情爱,都需要掌握“圆世”哲学,才能无往而不利。

真正的“圆世”哲学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刚强,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圆世”哲学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圆世”哲学,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并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正是一个真正懂得“圆世”哲学之人!

胡雪岩本来就不是饱读诗书出身。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的。作为一个学徒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有八九是要大吃苦头了。他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人们的爱憎欲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都道是方正之士,为人称羡,其实世俗人早有了计较。方正之士的品德风范令人肃然起敬,但在敬的行为之后,便是“远之”。

比如那嵇鹤龄,本是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谈钱,说起来也的确是一个既有本事又有骨气的人,却落得个“恃才傲物”的名声。好在他遇到了胡雪岩,经不住胡雪岩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一连串抚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图报,帮助王有龄出面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事后论功行赏,却遇到麻烦。

地方上一件大案子,或则兵剿,或则河工,或则如漕运改为海运等大事曲张的案子,办妥出奏,照例可以为出力人员请奖,称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钱。黄抚台给了嵇鹤龄一个明保,给了胡雪岩一个密保。

胡雪岩闻听此事后,心里也觉得不够公平。他感觉其中一定有鬼,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弄清了其中原委。原来,黄抚台手下有个文案员,向嵇鹤龄索取两千两银子,嵇鹤龄不从,并言说自己没钱,就是有也不去塞这个狗洞。

这种耿介之人,在官场上的确不多了。按照嵇鹤龄的说法,官场中的世态炎凉,他也看厌了,反正世界上绝少有饿死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在你浙江混不下去了,我就回湖北办我的团练去。

事情到了胡雪岩眼里,却有了另一番观感。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通的总要想办法让它通畅才是。生了疮要医,化了脓得挤。胡雪岩决定帮嵇鹤龄摆平此事。

胡雪岩用的是什么手段?不外是“圆了你的意,开通我生路”。

他开了两张本号的银票,一张两千,一张两百,用个封套封好,上写“菲仪”二字,下面具名是“教愚弟嵇鹤龄”,托人递交文案上的陈老爷。不过一个时辰,便有人送来抚署文案委员陈老爷的一张名片,上面有四个字:“拜领谢谢!”

于是,胡雪岩当夜就通知嵇鹤龄去见抚台谈这件事。

结局的顺利和圆满甚至连胡雪岩也感到喜出望外。第二天便有了准信儿,让嵇鹤龄接管海运局。

这就是胡雪岩的圆通之“通”。

回头来想一想嵇鹤龄的名士脾气,正是孟郊“一生犹学方”之“方”。中国古代文化有对立的两极。一曰“圆而神”,二曰“方以智”。具体到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态度上,“圆而神”和“方以智”的差别,基本上可以溯源于儒家之入世和道家之出世的分别。但两者又有不同,出世与入世之别仅仅是一个大而化之的人生态度。真正具体到个体人生品格的,当是魏晋以来名士之竹林七贤。当“方以智”成为知识分子对待世俗生活的理想准则后,圆世便成为他们耻以为之的生活态度。圆滑与品格不坚、不洁、人格卑下成了同义。以圆为耻成为这个阶层不言而喻的共同标准。

士大夫阶层本来就是社会的精英和中坚,他们的崇尚和摒斥给整个社会的风气定下了基调。

胡雪岩的不同正是在这里。他一生下来就没有那么优越的生存条件,与士大夫的想法相差甚远。对一个钱庄的学徒来讲,圆活是首要的生存法则。

圆活既表现在“使活”上,又表现在“灵活”上。治损不致残的处世原则,典型地表现了胡雪岩的这一态度。胡雪岩对一条原则总是恪守不渝的,那就是:总要给对方留个台阶、留条后路。

再比如胡雪岩的朋友郁四因听信家人唠叨,把水晶阿七赶出家门后,阿七旧情复燃,居然又去纠缠青梅竹马的旧好陈世龙。陈世龙已经有了阿珠,并且心思贞定,立意要干一番事业,以不负师父、妻子和岳丈岳母的期望,岂有对阿七松口之理?

这种局面让陈世龙烦心,让阿七伤心,让郁四灰心。

胡雪岩却想出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办法来:“船并老码头。”

阿七和郁四毕竟有几年的感情,不是那么容易断的。只有阿七重新回去了,才能平抚郁四颓丧懊恼的心。这件事做完了,阿七给陈世龙带来的麻烦自然也就没有了。

不过,这事能否成功,关键还要看能否把郁四和阿七分头说拢。这就显出胡雪岩对人心人情的透彻体悟。

到了聚成钱庄,胡雪岩的第一句话就是责问郁四到底怎么回事。

郁四面对胡雪岩,只是一个劲儿摇头叹息。通过察言观色、迂回试探,胡雪岩看出郁四心里还眷恋着阿七,盼着她能回来。可是,他又怕阿七心里有气,故意拿乔。胡雪岩把郁四的心思摸透以后,主意也就有了。他向郁四打下保票,一定帮他把阿七弄回来!

胡雪岩说到做到,他回头找到阿七,摆出为她打抱不平的姿态,恨恨责备郁四无情无义、不知惜福,一下赢得了阿七的信任。阿七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胡雪岩倾诉自己的委屈。胡雪岩一言不发地听完她的一腔怨言,也就探清楚了她真正的心意。她嘴上虽然怨恨郁四,心里却一直忘不掉郁四。这么一来,胡雪岩便有十足的信心促使两人重归于好了。

结果自然是一阵雷雨化做春风。

这是胡雪岩圆融的“融”。总要使各方都感到满意,感到没有羁绊,感到活起来还算有汁有汤、有滋有味,这个“圆”字才算没有白做。

胡雪岩纵横江湖、呼风唤雨,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圆世态度。

2.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这也是一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俗语,是说一个人做事,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成功圆满,还要能为别人考虑,要能体谅别人的难处,要能为别人分忧。一句话,一个人不能不想着自己,但想自己的时候也不能不想想别人。

胡雪岩常常把这句俗语挂在口头,而且每天晚上都要仔细地梳理一下白天所做的事,以及第二天应该做的事。该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他立刻就去办,从不耽误。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运漕米的难题,需要松江漕帮帮忙,因为松江漕帮在上海有一家很大的通裕米行,现存十几万担大米,胡雪岩需要说动漕帮首领将这十几万担大米借垫给浙江海运局,以完成他的就地买米之计。胡雪岩以他的见识和懂“门槛”,深得松江漕帮尤五的赏识,被尊为“门外少爷”,请漕帮借垫大米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不过,从言谈当中,胡雪岩也发现尤五有难以启口之处。漕帮的难处,根源在于此时朝廷已经提出漕米由河运改海运的动议。江南苏、松、太一带向朝廷输送粮食,一直是由南起杭州、北抵京师的运河输运的,称为漕运。负责漕运的船都是官船,分驻各地,称为漕帮。漕帮自然是靠漕运吃饭。不幸的是,黄河淤积逐年加重,有些河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河,“春水船如天上行”,已经无法治理。而运河受到黄河影响,航运状况也越来越糟,天旱时节经常断流。由此,道光初年朝廷就有了漕米改海运之议。到此时,海运已经在浙江试行了。

同类推荐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徐志摩,以“情诗”闻名于世,本书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调讲述一代才子徐志摩的传奇人生。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诗人生命中不可错过的三个女人,他与她们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感情纠葛……《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带你亲临“情圣”徐志摩的世界,解析大诗人不为人知的婚姻内幕。
  • 雍正的智慧

    雍正的智慧

    公元1678年十二月十三日,也就是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伴随着几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男婴诞生在皇宫中。康熙皇帝给他的这第十一个儿子取名叫“胤禛”,在这名字里面“胤”字代表他们兄弟的排行。而这“禛”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是“以真受福”,康熙希望这个儿子对上天和祖宗真诚,并以此得到福祉。同时也希望这个儿子能健康成长,因为虽然之前康熙皇帝有十个儿子,但不幸的是这些男孩中有不少幼年夭折,活下来的也就只有胤裎、允礽和胤祁三人,所以这样算下来,这个婴儿就成了康熙的第四个皇子。它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雍正,一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的皇帝。
  • 六次东渡:鉴真

    六次东渡:鉴真

    《六次东渡——鉴真》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王氏宗谱

    王氏宗谱

    太原王氏的祖祠,建于全国闻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太原晋祠博物馆内,晋祠是中国现容的少数帝王家祠之一。子乔祠是晋祠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
  • 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

    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读文人传说故事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许多故事本身就如诗如画,令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读文人传说故事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当然读文人传说故事最大的收益是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往还,文人墨客与官僚政客之间斗智斗勇,与风尘女子们的恩恩爱爱,与僧侣、道士之间的友谊与纠缠,这些传说故事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当时那些时代的丰富生活画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比真实的历史更生动,也更全面,比真实历史更能使我们得到教益和收获,也是更能令我们感动的活教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公路上的鬼

    公路上的鬼

    除了一些喜欢宅的鬼魅喜欢呆在电梯、医院、殡仪馆里,还有一些爱逛街的游魂,他们穿梭在公路上,找寻能邂逅的有缘人……
  • 风流的驼哥

    风流的驼哥

    他屡战屡败,在世人眼里,又屡败屡战。他的经历无奈而辛酸,胸部凹陷,却能引起我们对置身其中的鄙俗的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于是,后背鼓凸的小驼哥,对周围的世界,显得非常滑稽,他便以一种居高临下、幽默调侃的眼光视之。,常成为众人捉弄与打趣的对象。常能洞悉某些事物的本质,一个天生驼背,做出一些令人叹服的非常之举。然而。他不屈地挣扎,他却长着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有着超出普通人的智力,不懈地奋斗
  • 走过伤心地

    走过伤心地

    《走过伤心地》是著名作者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在《四万:四百万的牵挂》这篇报告文学里,她讴歌了著名心外科专家刘晓程用精湛的医技拯救着人类的生命,用圣洁的心灵净化着社会人群的精神境界。
  • 零度寻找

    零度寻找

    您能想象一位美丽而才情横溢的少女,坐着轮跋涉于茫茫大漠吗?为了寻找白马王子,寻找人生理想,她,简伦,就这样开始了她的零度寻找。由零开始的寻找会不会回复到零呢?西部戈壁出生的作者纯懿,以大漠长风和诗化语言引我们进入情节的迷宫,带给我们一份阅读的惊喜!
  • 倾世情缘:今生只爱你

    倾世情缘:今生只爱你

    一逃一追,一冷一热,潇潇洒洒。谁知眼前这人总是阴魂不散,在这条属于两人的爱情道路上,却因一念之差,没有最爱,只有更爱。历劫重生,我躲还不行吗?”看着逃跑的万俟(moqi)卿音,看着眼前撒娇的某男,君斯默微微一笑:“人世间纵有千娇百媚,只想淡看世间繁华,姹紫嫣红,只需一眼便知,肩负重任,唯有你是我情之所钟”。万俟卿音无奈扶额,她本是翱翔天际的凤凰,“惹不起,几尽神魂消散
  • 超给力的室内空气净化植物

    超给力的室内空气净化植物

    也许你很早就听说过,吊兰净化空气的能力很强,但究竟有多强,可能你还不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吊兰吸收甲醛的能力进行了测试,他们把吊兰放在了一个充满甲醛的玻璃密室中,测试的最终结果表明,吊兰在24小时之内就清除了玻璃密室中95%的甲醛。 王元昔编著的《超给力的室内空气净化植物》介绍了空气清新剂,家庭的制氧机装修的稀释剂,毒气的净化机等。 假如你在电脑前久坐或正躺在安乐椅上看电视的时候,那么在你身旁放一盆植物吧。 还等什么呢?健康生活从现在开始。
  • 超级老师纵横天下

    超级老师纵横天下

    他很普通,也很牛笔,喜欢空手套白狼,在校园内外逐步建立巨大财团等强势产业。这是一位普通大学老师,因缘际遇得到一本武功秘籍而踏上,一路桃花,四面楚歌,八面威风的传奇人生的故事!
  • 聪明女人成事的12张王牌

    聪明女人成事的12张王牌

    本书是成就女人生活与事业的秘典,涉及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且可读性强,观念新颖并有极强的操作性,很多说话、办事的技巧,读者可以直接应用到生活当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更多成事王牌尽在书中,赶快拿来一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