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有效的目标
富兰克林—柯维,一家以开设组织培训课程和个人培训课程而闻名的公司,曾经委托研究机构针对设定目标的威力以及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与人们成功实现目标的能力之间表现出了直接的相关性。在给出生活满意度8分或以上(得分范围为1至10分,10分代表非常幸福)的人中,经常为自己设定目标的人是不善于设定目标的人的两倍。“只要看一看研究结果,我们便不难发现,感觉自己生活幸福的人多是那些成功实现自己的设定目标的人”,富兰克林—柯维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斯蒂芬·柯维总结道。
“人生应当有目标,否则,你的努力将属徒然。”许多管理书籍中,你都会看到关于确定有效目标的“SMART”原则,即目标的有效性与否,必须符合以下五个条件:
1.Specific——具体的
2.Measureable——可以量化的
3.Achievable——能够实现的
4.Result-oriented——注重结果的
5.Time-limited——有时间期限的
如果再简化一点,可以将有效目标的核心条件概括为两个:一个是量化,一个是时间限制。
量化一是指数字具体化,即如果某一个目标能用数字来描述,则一定要写出精确的数字。比如,你在三个月内要实现的收入状况,就可以量化为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等具体的数字;二是指形态指标化,即如果所确定的目标不能直接用某一个数字来描述,则必须进一步分解,将其表现形态全部用数字化指标来补充描述。如想买一套房子的目标,应该具体说明:多大面积、几室几厅、多少价格、具体位置、房屋朝向、周边环境要求等。
时间限制是指你所确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期限,可以具体到某年某月。没有时限的目标,不是一个有效的目标。你可能轻而易举地为自己找到拖延的借口,使目标实现之日变得遥遥无期。
以下这些数字是作家冰心80岁生日那天算的:
80×365=29200;
29200×24=700800;
700800×60=42048000;
42048000×60=2522880000。
冰心说,人的一生如活80岁,就由这十位数的秒组成。而现在你已经提取了许多时日,在你生命库存中也许只剩下九位数、八位数,甚至更少。
把目标量化分解为具体的行动计划,一向采用“逆推法”,即确定大目标的条件,将大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个小目标,由高级到低级层层分解,再根据时限,由将来逆推至现在,明确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
大目标→小目标→更小的目标→即时行动
用“逆推法”分解量化目标为具体行动计划的过程,与实现目标的过程正好相反。
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先根据总目标实现的条件,将人生总目标分解为几个5~10年的长期目标,再根据长期目标的实现条件,将其分解为若干个2~3年的中期目标,再继续将其分解为若干6个月~1年的短期目标,进而将每一个短期目标分解成月目标,月目标量化分解为若干个周目标,周目标变成若干个日目标,最后,依次具体化为现在应该去干什么。
不管什么目标,也不管多大,每一个目标都要分解到你现在应该做什么,使你现在的行动与你未来的愿望、梦想联系起来,使目标有了现实的行动基础,否则,你的愿望现在就可以断定不太可能实现。
用战略意识来掌控全局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工作越来越多,往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不过年,不过节,一年四季无气歇”。“埋头”做事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就忘记“抬头”看前方,缺乏战略思维。
从人生的整体高度来思考,这样的思维习惯就是战略性思维习惯。
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多年来养成一个业界皆知的习惯——“闭关修炼”,也就是每年两次远离尘嚣七天,凝神思考科技业的未来,然后把所思所想传遍整个微软帝国。比尔·盖茨的每次“闭关”,总能为科技行业找出几个新领域,为微软开拓新市场点亮一盏明灯。
微软的每个员工都特别期待“闭关周”,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写的报告就有可能传到比尔·盖茨手中,并被仔细阅读。“闭关周”让他们有机会成为可能影响微软未来的那个人,也让他们更有微软主人翁的意识。这也使得创新色彩浓厚的“闭关”又带上了“群策群力”的色彩。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说:“首先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正确地做事。”“很多时候从盒子里跳出来,冷静地思考,才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比尔·盖茨的“闭关”正是对彼得·杜拉克这些管理思想的诠释。然而,环顾我们周围,很多人身为某个企业或者公司的领袖,虽然规模远远不能与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相提并论,但是忙碌的程度与比尔·盖茨相比却毫不逊色。他们常常有疲于奔命之感,工作是“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儿算哪儿,根本谈不上战略思维。
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比尔·盖茨的“闭关”,从平时工作的琐碎思维中摆脱出来,用战略头脑自觉捕捉、谋划、解决战略问题。毕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看得全。
战略是建立在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之上的,集思广益可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帮助自己在制订近期计划和战略目标时,明确方向。
一般来说,从人生的整体高度来讲,我们需要对以下一些战略问题进行思考:
1.生命的价值:①给生命增加价值,这包括物质财富的增长,个人实力的强大,精神的价值的不断丰富。②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找到一个平衡点。
2.个人价值的评估:①思维的敏捷度,思维的独特性、成熟性,可以没有经历,但可以显得很成熟,你被人看中的更多的是潜力。②对人性的弱点有深刻的洞察,对人的惰性与潜力要有具体的分析。
3.对人生的某些问题有一定的思考:①你人生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是怎么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②要做一个有包容性的人。经常思考这些问题会让你变成一个有博大心胸的人,形成天下为公的思想,并且具有超强的忍耐力。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你的爱心的大小就是你视野的大小。
对个人价值与成长问题的评估有助于我们对人生战略进行整体规划。
正如一场战役、一场足球比赛都需要确定作战方案一样,有效的生涯设计也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方案,这些具体的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通常职业生涯方向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我想往哪方面发展?
2.我能往哪方面发展?
3.我可以往哪方面发展?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财务人员,但你的5年、10年或20年个人职业规划是希望成为一个理财规划师。那么,你应该问自己下列几个问题:
我需要哪些特别的培训和学习才能使我够资格做一名理财规划师?
为使自己发展的道路顺畅坦荡,需要排除的内部和外部障碍有哪些?
我目前的上司在这方面能给我帮助吗?我周围的人在这方面能给我帮助吗?
目前的公司对我最终成为理财规划师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比在其他公司机会更大?
作为理财规划师这个职位的经验水平和年龄层次是怎样的?我是否符合这个范围?
战略规划是人的第一大事,每个人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职责,心中须有一个个人发展的清晰蓝图,知道自己应该向何处去,怎么去。只有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具有了强烈的目标感与全局意识,才能养成战略思考的意识。
说到底,我们学习比尔·盖茨“闭关修炼”,就是要像比尔·盖茨那样善于懂得制衡:战略与策略的平衡,近观与远眺的平衡。
凡事计划,有备无患
计划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如果没有计划,就如同大厦没有了坚固的根基。尽管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有了计划,工作才能有条不紊。
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极强的计划观念。一个善于利用计划的人必然善于对事务进行计划,他的工作、学习、运动、娱乐、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是经过周密安排的。一个做事没有计划的人,必然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人。
显然,有效设定目标将有助于我们改掉做事无效率的习惯,制订计划则将进一步提高我们改变习惯的成功率。
有个名叫约翰·戈达德的美国人,当他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单,被称做“生命清单”。在这份排列有序的清单中,他给自己定下所要攻克的127个具体目标,比如,探索尼罗河、攀登喜马拉雅山、读完莎士比亚的著作、写一本书等。在44年后,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在与命运的艰苦抗争中,终于按计划,一步一步地实现了106个目标,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说家。
成功学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制订计划将极大地提高目标实现的成功概率:制订计划的人的成功概率是从来不制订计划的人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群中,事先制订计划者高达78%;事先没有制订计划的人仅为22%。
除了制订计划外,坚持计划也是最终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坚持计划的人,比那些中途改变计划的人成功概率高出许多,具体来说,前者的成功概率是后者的成功概率的5倍多;坚持计划的人实现目标的成功概率为84%;中途改变计划的人实现目标的成功概率仅为16%。
一般来说,做事无计划可能有多种原因,主要原因是:第一,看不到计划的重要性;第二,做事的目标不明确;第三,进取心不足或者懒惰;第四,没有掌握制订计划的方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周密的计划,可以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作出一定的安排和调整,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计划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广度可分为,战略性计划、作业性计划;按时间框架可分为,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按明确性可分为,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组织,为之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计划;战略计划趋向于覆盖较久的时间间隔,通常以年为单位,涉及较宽的领域,不规定具体的目标;作业计划是指:规定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计划。作业计划趋向于覆盖较短的时间间隔,如月度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主要偏重于实现的方法。所谓短期是指一年以内的期间;长期一般超过5年的期间。具体的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些一般的方针,指出重点而不限定在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美国企业家理查·S·史罗马在《无谬管理》一书中指出:“对一件方案,宁可延误其计划之时间,以确保日后执行之成功,切勿在毫无适切的轮廓之前,即草率开始执行,而终于导致错失该方案之目标。”
维克托·米尔克是一家现代化大食品公司的技术总监。他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公司5000雇员中3000多人的影响,因此,他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在一次时间管理研讨会上,他谈到了对工作和时间的看法:
米尔克说:“现在我不再加班工作了。我每周工作50~55个小时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也不用把工作带回家做了。我在较少的时间里做完了更多的工作。按保守的说法,我每天完成与过去同样的任务后还能节余1个小时。我使用的最重要方法是制订每天的工作计划。现在我根据各种事情的重要性安排工作顺序。首先完成第一号事项,然后再去进行第二号事项。过去则不是这样,我那时往往将重要事项延至有空的时候去做。我没有认识到次要的事项竟占用了我的全部时间。现在我把次要事项都放在最后处理,即使这些事情完不成我也不用担忧。我感到非常满意,同时,我能够按时下班而不会心中感到不安。”
计划可以帮助一项工作沿着既定的路线朝向既定的目标。有效合理的计划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工作的目的及工作要求,使团队能自觉地按照计划去进行更好地协作。计划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强人们的满意度。
计划是成功的开始。中国有句老话:“吃不穷,喝不穷,没有计划就受穷。”尽量按照自己的目标,有计划地做事,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实现目标。
照章做事,尊重规则
人世间的事情太多了,古代的人为解决某一问题,先进行策划,再确定方法程序,然后按程序实施行动。后人在做事时,往往从头开始,很少考虑前人已有的成果,渐渐地在解决自然和人事的诸多问题时,就混乱不堪,缺少根据。
可见,按程序做事,是有科学性的。
曹参和萧何原来都是秦朝末年沛县(今江苏沛县)的小官吏,后来跟着刘邦起兵反秦。在带兵打仗时,他俩立了不少功,可是曹参得到刘邦封给的爵位和赏赐却远远不如萧何。为此,曹参心里免不了有些不痛快,加之在一些事情上同萧何有意见分歧,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关系也慢慢疏远了。
刘邦做皇帝后,萧何当了开国丞相。为了辅佐刘邦,萧何开始整理前朝文献,特别是秦朝的文献,并大力调查当时的民情、风俗、户口等等,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汉朝的法规、典章和制度。
刘邦死后,汉惠帝继位,此时,萧何也病得只剩下一口气了。汉惠帝亲自去看他,请他推荐相国人选。萧何胸怀宽阔,不计私怨,以大局为重,推荐了曹参。
曹参继承了萧何的相国职务,他要求官吏们一切按前相国的章程办事。虽然他没拿出新招来治国,但对那些油腔滑调、舞文弄墨或沽名钓誉的官员,坚决换掉,并选拔了几位忠诚老实,对萧何制定的政策积极拥护,又有实践体会的人来做他的助手。由此,有人在汉惠帝面前说曹参不精心策划治国,不出大力气工作。
有一天,汉惠帝同曹参议论起了这件事。曹参说:“请问皇上,您跟先帝比,哪个英明呢?”惠帝说:“我年轻,哪比得上先帝!”
曹参又问:“要谈治理国家的谋略,我与萧相国相比,皇上您看哪一个贤明呢?”
惠帝微笑着说:“恐怕你比不上萧相国吧?”
曹参乘机恳切地说:“皇上说得完全对,皇上比不了先帝,我不如萧相国。那么,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定出的政策,难道我不应该好好地继承下去吗?还能随意去更改吗?”
“萧规曹随”比喻遵循前人的规定办事。
严格的程序或许会使人们失去挥洒自如的快意,但可以保证一个组织运转的稳健和效率。西方企业习惯于按程序办事,而中国的企业喜欢临时决定。只有按程序办事才能使社会各环节纳入控制之中;中国企业是否成熟应该看它是靠灵气办事,还是靠制度办事。
有这样一个法律笑话,说一位外国人移民到了美国,一次因为打官司问其律师:“在我们国家,打官司常常要向法官送礼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找个时间约法官坐一坐或送一下礼?”律师大骇,说:“切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礼的话,无论你是否占理,你的官司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