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律师打电话给他的当事人,说:“我们的官司打赢了。”电话那头淡淡地说:“我早就意料到了。”律师惊诧地问:“怎么可能呢?法官助理刚刚才给我打的电话。”那位外国人说:“我给法官送了礼。”律师跳了起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事!”那人说:“是送了礼,但我在邮寄包裹上写的是对手的名字。”
看了这则笑话之后,我们先是佩服这人的逆向思维,觉得他的确聪明。这种利用自身小聪明所取得的胜利,似乎同时也证明了美国人不比他聪明:为什么他们想不到规则中存在着如此大的漏洞。
于是人们自得于这种破坏秩序的小聪明,却忽视于他们都要为这种聪明付出的代价。原因很简单,小把戏毕竟只是小把戏,那位廉洁的法官终有一天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一种思维和价值取向的人,这种人超越了他对于人性善的认可,使得他必须以更大的精神来研究和对付这类人,虽然只有那一个人犯规,但他所在国家的人的整体信用却集体贬值。
欧洲某些国家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处大部分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请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据说有人做过统计,逃票被抽检抓到的比例大约只有万分之三。
一位中国留学生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说以他的思维方式看来是漏洞。他也很乐意于不用买票而坐车到处遛,在他留学的几年期间,他一共因逃票被抓了三次。
几年后,他从大学毕业,试图在当地寻找工作。他向许多跨国大公司投了自己的资料,因为他知道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可都被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地认为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外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给他一个不予录用的理由。
下面的一段对话很令人玩味。老外回答:“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地,我们很重视你,因为我们公司一直在积极地开发贵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地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那为什么决定不聘用你?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我们发现你有三次乘公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我不否认。但为了这点小事,你们就放弃了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留学生大感意外。
“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了,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动售票系统,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之后,你又两次逃了票。”
“那是刚好我口袋中没零钱。”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的逃票。”
“干吗那么较真?以后改了不就行了?”
“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几点: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的进行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办法雇用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在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因为没人会冒这个险的。”
还用我们说更多吗?你是否和他一样?
法治的实行,至为关键的核心问题也是对法的规则和制度的高度尊重、主动认同与自觉遵守。只有尊重并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的规则,即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道德的、宗教的规则,以及各种习惯、习俗和常例,才能形成并充分维持社会生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社会秩序;也只有在这种秩序下,人们才有可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规划自己的生活蓝图与理想,制订自己的生活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细节。
正确的规则观,绝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立人之本,是为官为商者必须信守的承诺。尊重规则,规则会恩惠于你;破坏规则,规则会破坏于你。因为规则背后,是全社会认可的正义观、公平观和权力观。
如此看来,法治的践行,必须首先尊重普通人的生活,而这又必然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尊重规则。这种尊重既要从“我“做起,又要从“现在”做起;而且,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对规则的尊重,不仅在于“一时”而且更在于“一世”。
掌握时间管理的要领
时间的浪费无时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管理就是把浪费的时间找回来。所以,学习时间管理技能,首先要分析你目前的时间使用状况,搞清楚时间是怎样被浪费的。对于现实中的大多数忙乱无章的人来说,浪费时间最常见的表现有:
1.工作缺乏计划性。缺乏工作计划的人,经常把时间花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而最应花时间的任务却因时间不够而无法完成。
2.习惯性的拖拉。主要表现为:因工作不能按时完成而拖拉;因做事犹豫不决而拖拉;因过分地追求完美而拖拉。
3.嘴上的时间浪费。例如,热衷于请客吃饭;沉醉于谈天说地;痴迷于煲电话粥;与客户沟通不得要领,啰里啰嗦,废话连篇。
4.不会拒绝干扰。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满足同事、朋友或客户的所有请求,可以取悦他们,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结果是,有求必应,不会拒绝别人的干扰。你不会拒绝,别人有事总来找你帮忙,你不但招架不住,而且你的大量时间消耗在了别人的手里。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就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工。一年以后,他用父亲借来的仅有的200元钱做本开起了自己的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在当时,加工大米的技术还不像现在这样,比较落后。每次出售的大米里都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各家店主对此不闻不问,消费顾客对此也习以为常。可正是这一点,让王永庆多了一个心眼,他每天加班加点将每次即将出售的大米中的杂物一点一点地拣干净。他的这一做法一传十十传百,十里以外的顾客也都纷纷来购买他店里的大米。
王永庆看到自己虽然花费了一点时间,但是大米的销售量却翻了一番。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他决定为了节省顾客的时间,亲自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每次他给顾客送米时,先帮顾客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新米的上面。这样,米就不至于因存放时间过久而发霉变质。他这个一连串有条不紊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人们都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王永庆始终站在顾客的角度上,以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完善着一个粗糙的时间管理,他用一套井然有序的行动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了宝贵的市场。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王永庆的事业蒸蒸日上,最终成为台湾的“塑胶大王”,拥有几十亿美元的财产。
时间管理包括三个核心的问题:第一,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第二,如何看待他人;第三,如何对时间实施统筹规划。
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具有人生严肃的一面及品质衡量的角度。因此,每个人对时间管理的认识,所持有的态度与方法就各不相同。
时间管理的一个重要准备任务是——了解你的时间是怎么花掉的。不需要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出解释,但它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认为足够的简单以至与回想一下就可以了。事实上需要强调它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我们的想像毕竟是有限的,它不可能触及到每一个问题或每一件事情,因为“想像”和“现实”之间常常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有时是背道而驰、完全的不同。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经对他所做过的研究进行了描述:他请管理者将自己怎样使用时间的情况写下来,又请人记录这些管理者是如何使用时间的。一个公司总裁十分肯定地告诉研究者,根据他的个人习惯,他将自己的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并且将它们分别自如地用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重要客户及地区社会活动当中。研究的实际记录花费了六周的时间,得到的结果是,这位总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调度工作上,随时了解他所认识的客户的订货情况,还为他们的订货打电话给工厂。一开始,他本人对这些记录表现出无法相信,但在很多次看到类似记录之后,他终于承认:“关于时间的使用问题,现实要比想像可靠的多。”
时间管理是从记录你的时间是怎么花掉的而开始的,当然这种记录绝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任务,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为了确保整个时间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为了了解最新的时间使用情况,管理者可能需要不断地重新做出记录。
比如管理者一个月可以抽出一天的时间来专门记录当月时间的使用情况。当然也有的人按照某些时间管理工具的要求,能够坚持每天以15分钟为间隔记录时间使用情况。这样做有它的益处,但是,或许有点大张旗鼓,将太多时间花在了“磨刀”这个程序上。在此特别反对过于频繁地记录时间表,因为这样做会带来负面影响,会让人的心里感到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
很多人之所以对时间管理不得要领,基本上都是对时间管理的第一个关键问题——什么事是必须做的理解有误。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那些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上了。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以他的丰富经历非常肯定地对世人说:“我还没有碰到过哪位管理者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且仍然保持高效。”因此,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清楚的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必须做的任务,也就是说,哪一件事情是可以用来衡量自己绩效的标准,哪一件事可解释为“我能够为组织做什么贡献?”。因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找出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后竭尽全力去做好它。
对于管理者而言,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在某一天把办公室门关上,拔掉电话,把其他事情都推到一边,尽可能避免那些小小的麻烦,好好地进行一次自由的思考。
一个成功的时间管理者,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不仅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遵守工作时间,不让任何一个计划或时间表变得毫无价值。
遵守工作时间的一项要决是适当安排处理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而言,安排的时间太短,比时间太长更糟糕。因为这样的话,管理者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赶上落后的进度,而使实际情况变得比预计情况更糟。
遵守工作时间的另一个要诀是:不要对那些没有预计到的事情立刻做出反应,把处理这些事情所需的时间安排在未来机动的时间表中,将它们看成是其他时间才要做的工作。
让自己养成管理时间的好习惯吧!这样的习惯养成后,你就可以用全新的角度看待生命中的每一秒,不再轻易浪费一点时间,只要是浪费时间的事情,统统拒之门外。你会真正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义。
大事化小,分段完成
一个看似很庞大很艰巨的任务,如果分成一件件小事分段来完成,往往就会变得简单易行。比如,当作家开始着手写一本书时,这个巨大的工程也许一下子就把他压垮了。不过,当作者以“章”为单位把它分成了五小块,并将每一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突破时,这项工作就变得简单易行,一点儿都不令人感到沮丧了。
记住,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起始点,并坚持做下去。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中是这样说的: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分段实现大目标真可谓是经验之谈,这一思想甚至适用于所有的“行业”。相信你已制订了自己宏大的计划,可你不可能一步达到,你还要制订一些小计划,分步来完成你的宏大计划。当你把这些小计划一步步完成时,你就成功实现了你的宏大计划。
有个专业名词叫“冷盘切割技术”。假如你买了一根意大利腊肠,很显然你不可能一次把整根肠都吃完,于是你要把它切成薄片。做事情也是这样。当你遇到太大太难的任务时,你会习惯于拖延。但是如果你把它分成小块,一次做一点,你做起事情来就会很带劲,而且一点一点,最终你会把整件事情都做完!问题的关键就是你要摆脱惯性,以便使事情运动起来获得动量。一旦你获得了动量,你就会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个妇女想打扫地下室,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旧东西,这都烦了她八个月了。可每次开始打扫时,她都认为这么多东西是不可能清理干净的,她始终不知道该从哪入手。一次,邻居在倾听完她的苦恼后对她说:“为什么不先选一个角落打扫呢?”两个小时之后,她对邻居说她按照这种方法做了,结果还真奏效。不清楚她是先把东西都堆到一个角落然后打扫的呢还是先打扫一个角落、一部分一部分清理的。但不管怎么样,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做,使她终于把整件工作都做完了。分步做事,事情就不会显得那么艰巨,相反它会显得更容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