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地区是全州基础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乔·伯伦特一家因此才搬到杰克逊地区来。但是该区新上任的教育官员,想在该地区推行特色教育,辞退了一些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乔·伯伦特于是打电话给地方教育委员会,要求重新聘用这些教师。委员会告诉他,明天晚上要召开一次会议,他可以作为社区的代表在会上发言。于是乔·伯伦特精心准备了一篇演讲稿。演讲时,他以自己的鞋做类比物说:我的鞋对我有极大的作用。买它是一次明智的投资。它保护我的脚,穿着很舒服,它是专为走路而制作的……这鞋帮助我明白为什么必须重新聘用这些教师。第一,像这鞋一样,重新聘用这些教师也是一种明智的投资。因为这些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教师就意味着对我们的孩子进行高素质的教育。第二,正像这鞋保护我的脚一样,这些教师保护孩子们脱离无知,使他们不在求职上受歧视、不失业,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第三,这鞋给我舒适感。那么这些教师是如何给我们大家舒适安逸的呢?孩子们感到这些教师十分亲切,每当学生们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另外,这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很好的……最后一点,正像这鞋是为走路而制作的一样,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每日每时都在把我们的孩子转化为有知识、爱学习的人。而如何去学习,正是孩子们从基础教育中得到的最好的脑力锻炼。它将让我们的孩子走好人生道路……最后,还有一句话,今晚当诸位脱自己的鞋的时候,请记住这些教师……
鞋子和教师属于不同的范畴。鞋的特点和作用与教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看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鞋子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上的不相及,内在上的许多道理、原理和活动规律是相及的、相似的。乔·伯伦特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会以鞋的作用来类比推出教师的作用。运用这种似乎与本体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的类比物形成的奇妙类比能使听众有新奇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使听众从中得到不同寻常的启迪。这种类比方式的运用给演讲艺术和类比方法开辟了空间,我们要善于发现、运用这无穷无尽、奇妙无比的类比方法。
四、核心类比
演讲者在演讲时可以使用几个类比物作系列化的类比。有时几个类比物是不同的事物,分别作出各自的推理,用以说明不同的问题。有时几个类比物虽然是不同的事物,但构成的是一个系列推理,用以说明一个中心问题。这时演讲者就要选一个核心类比物,引发出其他类比物,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系列的类比推理。
一个高年级同学在迎新会上做了如下演讲:
“我们94级同学进校时,人文学院刚刚成立,我们是第一届本科生,我们在学校的位置只是小小的一个点,这个点在理工大学那么不起眼。95级的同学进校时,他们又是一个点,这个点和我们那个点连成了一条线,成为理工大学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96级同学进校时,他们的那个点和94级的点、95级的点组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从此人文学院在理工大学有了一定的地位。现在你们97级的同学进校了,你们这个点和前面的三个点可以形成一个圆了,我们就是一个完满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俱全的大家庭了,人文学院新的一页开始了!”
演讲者一边讲还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演讲者选择了“点”作为核心类比物,引发出“线”、“三角形”、“圆”等系列类比物围绕人文学院的发展壮大进行了系列类比和推理,自然、贴切,给人直观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类比形式。在演讲实践中,虽然类比物的选择和运用有一定的规律,但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类比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所以类比物的选择与运用也是可以不断丰富和开拓的,只要我们认真去体会、学习、训练,自然会体会到它的魅力。
77
事理升华的方法
升华事理就是演讲者在叙述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地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表述、渲染,将听众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的境界。升华事理能帮助演讲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具体来说,事理升华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实现。
由表及里升华事理
“一个城市的学生来到农村,看见一头水牛在河里嬉水,误以为它失足落水,连连惊呼:‘救救水牛!’
就这件事情,你应该怎样升华呢?
我想,我们老师天天都在鼓励孩子们读书,这本是无可非议。但把学习变成没完没了的测验考试,变成对分数的盲目膜拜顶礼,变成对书本以外的世界漠不关心,以致把孩子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完全隔绝,这难道不是教育对生活的背离吗?这难道不是将孩子引入与世隔绝的死胡同吗?”
城市小学生不识水牛特征,也许不足为怪,但演讲者却能从这一现象中窥视到本质,用“凸透镜”将它放大出一番真知灼见,在声声诘问中引导听众思考我们现行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唤起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蕴涵着深层意义的事实材料,不经点破,听众也许理解不透演讲者所要表述的主旨;而一旦经过演讲者的揭示与深化提炼,就如同从沙砾中发掘出闪亮的金子、从蚌贝中发现耀眼的珍珠,催人振奋,启人思考。这种由事物表象揭示深层含义的表露方法就是“由表及里”。
由点到面升华事理
傅缨的演讲《铭记国耻,把握今天》:
***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群中。
就这一事例,我们看演讲者是怎样升华的。
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正是他们,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并使那音量越来越大,那旋律越来越强!
演讲者以***的爱国行为做基点,然后高屋建瓴,联想到千千万万个爱国者的精神,用“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正是他们”的提示语,通过三层铺排推进,概括出一代代爱国者的崇高情怀,使单一的事实之理得到扩展、升华。演讲时就能燃起听众热爱祖国的情感之火,产生一定的感召力。
演讲中的事实材料是灵活多样的,如一次个人经历、一个故事、一段人物特写,甚至人物的片言只语,这些个别的却很典型的材料,就是升华事理之“点”。由“这一个”事实的叙述推及包含这一类的全部或部分事实内涵的概括,就是由点到面的升华方法。
设问原因然后分析自身
例如,一篇题为《把握生命》演讲词中的议论就有这个特点。
前叙内容:讲者在叙述了自己“站在现实面前”产生的单调、贫乏、空虚、无聊”的感慨并列举一些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曲折生涯和人生悲剧之后,紧接着用一个过渡语设问道:“我想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如此境遇下还能奋然前进,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能使他们义无反顾,九死不悔?”
紧随这个设问展开议论:“是志向。我们不也曾有过志向吗?不,那只是梦想。真正的志向是建立在对其本身深刻的理解上;是建立在对它正确的认识上;是一个人对它所蕴涵全部意义的准确把握,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是以生命相托的赤诚……”
这种通过设问而引出的议论,不仅把事例的叙述和事理的议论紧密结合起来,而且激起了听众的关注和思考。演讲者站在“志向”这一高度,从志向的全部内涵上,深刻剖析了名人人生追求的真正动因,给人以透彻的思想启发和心灵感悟。
演讲者叙述某一事例之后,根据表达意图,深入解剖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内涵,从而提高听众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此及彼升华事理
由此及彼升华事理就是由某一事件做触发点、媒介,延伸联系到另一类相关事物事理,就是由此及彼的升华方式。经常使用的有下面几种:
一、由眼前发生的事展开想象
使用这种方法是为听众设立另一类相关的、紧扣题旨的情境,并寓理于情境之中,达到升华的效果。
梦吟的演讲《我爱上了储蓄工作》:
“一个女工来储蓄所哭诉她1400元活期存单被盗、被冒领的经过。”
演讲者这样升华事理。
“1400元呀!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只是一个微小的数目,但对这位女工而言,饱含了她多少辛勤的汗水,寄予了多少热切的希望啊。也许,她是为可爱的小宝宝积下的‘智力基金’;也许,她在筹划着年迈双亲的晚年生活;也许,她病危的丈夫正在等着这笔钱去解脱死神的纠缠。然而,在一瞬间,这许多‘也许’却变成了蓝光闪过后的一堆废墟。那声声揪人的哭诉,审判着我的良心;那对银行的失望,刺激着我的职业意识。”
这例子是演讲者从自己的见闻入手,设境升华。在升华事理的过程设置了多种情境,它们在由“此”到“彼”的联想对照或假设对比中,都较好地揭示了演讲的主旨,叙、情、理得到了高度的融合。
二、大自然、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现象,却能给人以某种启迪
诸如某一物体、某一种自然现象、某种情景、某幅画面等,它们作为事实材料的一个分支,往往是演讲者引导听众思考的“引子”。
由到处生长、平凡普通的小草可以想到人类寓伟大于平凡的奉献精神;由浩瀚无垠、波涛翻滚的大海延伸到丰富广阔、充满沉思与搏斗的壮丽人生;由混凝土铺筑的公路、桥梁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流星、彩虹现象过渡于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出无限夺目的光辉……这是一种由物象的表层或本质特征推想到人类社会某种经验和规律、哲学思想的升华方法,不仅可以启迪听众的智慧和洞察力,还可以创设哲理美的境界、氛围。
三、我们还可以利用语音语意的双关联系
用这种方法把形象而具体的事实引渡到一个更深远、更崇高的理性境界。
一篇演讲词中有这样的叙述。
“我带病上课,一位学生搬来一张凳子让我坐下,我对他说:‘谢谢你,小同学,我不坐!’”
演讲者这样进行事理升华:
“我不坐,因为我深深懂得,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事业就是站立着的事业。为了共和国的高高站立,我愿让孩子们踏着我的肩膀攀登!”
“我不坐”、“站立”前后用了两次,语意却不一样,第一次表示了我不坐着上课,而要站着上课的通常意义,第二次已转换成理性色彩的意义,表明为了共和国的事业永不褪色,我们教师不能休息,不能止步,不能丢开这崇高而神圣的事业,从而完成了升华的过程。
升华事理是演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表达技巧。用好它,不仅可使演讲掀起一次次波澜跌宕的高潮,而且使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形成和谐呼应、时起时伏的感情共鸣,有力地加强演讲的效果。
78
观点表述的创新艺术
新颖的东西会给听众带来新鲜和惊喜,观点表述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演讲技巧。我们用新的方法来表述旧观点,也要寻找观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一般而言,观点表述的创新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来实现。
由浅入深发表观点
例如,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曾于1971年出版过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始于幼儿园为时过晚》。当时人们普遍认定的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在中学,中学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而井深大则把问题再深入挖掘一层,认为还要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最后的结论是:不!幼儿园也已经太迟。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下来的婴儿具有100亿以上的脑细胞,同没有“接线”的计算机一样,在这样的头脑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是否给予刺激,将决定“接线”即组成头脑的形状的好坏,所谓“接线”在四岁时要完成60%,八九岁时要完成95%,十七岁时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儿时,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
这虽然不是一个演讲实例,但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对演讲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有时关于某一问题已形成结论并被人们当做“定论”广为接受,似乎再也没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实际情形远非如此,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发现“风景那边更好”。
老话新说表述观点
例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在演讲中说:
“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台阶走上去,这个并不新鲜的观点人人都懂。演讲者在这里把培养人才和培养裁缝类比,把培养人才的过程描绘为从缝鞋垫到做西服,用一个通俗而新颖的比喻给老观点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内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
同一个正确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说法是听众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讲者一味地照本宣科,老话连篇,就会使听众兴味索然。在市场经济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种商品,换上新的包装之后,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顾客更强的购买欲望。同样,在演讲中,把老观点巧妙地“包装”一下,也是观点出新的常用方法。
破旧立新表述观点
例如,前面提到过的一位演讲者在《我们不愿做睡狮》的演讲中,人家的预言曾是我们骄傲的资本,但仔细分析起来,为一个过去的预言而陶醉或昏睡,于实际又有何益处呢?所以演讲者鲜明地提出“我们不愿做睡狮”的观点,犹如当头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奋发。
顾名思义,演讲中的破旧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旧的观点之后,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虽然破旧立新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出语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由此及彼表述观点
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演讲中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观点“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他说:
“生活上工作上的艰苦奋斗,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就越来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其突出表现就是身勤脑懒,整天东跑西颠,显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费及脑筋的事,却不肯或不善于下一番工夫去深入思索,因而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大所以然来……唐代韩愈有句名言‘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们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吃得起苦,深入进行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