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时说话要讲究艺术,千万别触及对方的“逆鳞”。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得知,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的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甚至能平步青云。
在中国素有所谓“逆鳞”之说。传说龙的喉部之下约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反向生长的,谁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
“逆鳞”犹如永不结疤的伤痕,轻轻一碰也会痛在深处。
赞美人本应算好事,但若口无遮拦,犯了忌讳,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这也正是“有人一句话把人说笑,有人一句话把人说跳”之差别的原因。即使赞美者和受赞者关系很密切,也要注意,不能一时兴起就不问三七二十一了。
口无遮拦失交情
杨凯旋和冯乐山是很要好的朋友,同为公司的部门经理,志趣相投,嬉笑怒骂无所不说,私下里没有保留的余地,甚至对方的忌讳也是酒后茶余的谈资。
在一次公司聚会上,杨凯旋有点儿喝多了,为了表达对冯乐山的曲折经历和能力的敬佩,他举起酒杯说:“我提议大家共同为黄经理的成功干杯!总结黄经理的曲折历程,我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三证!”杨凯旋提了提嗓门继续说道,“第一是大学毕业证;第二是监狱释放证;第三是老婆离婚证!”话音刚落,众人哗然,冯乐山硬撑着喝下了那杯苦涩的酒。这“三证”中的两证无疑是冯乐山的忌讳和痛处,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不想让人们议论,但杨凯旋与他太好太熟太没有界限了。
从此,冯乐山对这位曾经的好朋友兼同事的态度一落千丈,他们俩再也回不到当初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地步了。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在称赞与自己的关系很好的人时,如果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千万不要冒犯他的忌讳,触痛他的“逆鳞”,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儿个人缺点、过错和隐私。请尊重朋友的忌讳,不要开那些残酷的玩笑。
说套话也得知根知底
公式化的套语有时也会冲撞别人的“逆鳞”。一位小伙子到同学家去玩,见到同学的哥哥后就来了一套公式:“大哥你好,见到你真高兴!久闻你的大名,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没想到对方的脸一下子变红了。原来,他同学的哥哥刚因打架斗殴蹲了15天的看守所出来,这个小伙子根本不明情况就“久闻大名”地恭维了一番,不料却揭了对方的伤疤,冲撞了他的“逆鳞”。
口下留情,脚下才会有路。从谈话中,我们可以丰富知识,获得情感,加强沟通。然而,在谈话中,有时也会发生不幸的事情,这说明说话不当也有负效应。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时口舌的祸害危险性不能小看,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弄不好会使人丧失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被别人冲撞了自己的“逆鳞”、被人揭伤疤,对谁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他人弱点,才是待人应有的礼仪。
有道德的聪明人即使在盛怒之下,通常也不会扩散愤怒的波纹,实在是控制不了自己,也只会拿起手边的玻璃杯往地上摔,绝不会拿别人的痛处来发泄自己的愤怒。玻璃杯摔完了,自己的愤怒也得到了宣泄,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自己损失几个杯子而已,而打击别人的痛处,则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在人们的正常交往中,警惕祸从口出是训练口才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去注意,两个人交谈时应尽量避免谈论第三者,如果所谈之事不可避免地涉及他人,也要掌握分寸,与事有关的方面可以谈,与事无关的少提及。
与人交往时,不要嘲笑对方曾经的过错与失意,不可批评对方的一时失误。经常口下留情,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久而久之,和你交往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宽宏豁达、胸襟坦荡的人。
做人办事的尺度:
口下留情,脚下才会有路。从谈话中,我们可以丰富知识,获得情感,加强沟通。然而,在谈话中,有时也会发生不幸的事情,这说明说话不当也有负效应。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时口舌的祸害危险性不能小看,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弄不好会使人丧失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他人短处不可揭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缺点或污点。在谈话时一定要避开对方所忌讳的短处,因为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如果在交际场合揭人家的短处,轻则遭人冷眼,重则可能引发事端,祸及自身。
敏感的老任
老任身材高大,眉目清秀,美中不足的是中年微秃。虽然这纯属白玉微瑕,老任却深以为憾。如果有人戏说他“怒发难冲冠”,他准会茶饭无味,三天三夜难以入睡。即使在他面前无意中说“这盏灯怎么突然不亮了”或“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等话,这位平素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也会愤然变色,有时竟至于怒目圆睁,拂袖而去,弄得说话者莫名其妙,十分尴尬。
这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阿Q惯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于怀之事。别人欺他骂他打他,他都善于控制自己,心理很快会平衡,唯独忌讳别人说他“癞”,因为他头皮上确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癞疮疤。只要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一个“癞”字,或发出近于“赖”的音,或提到“光”、“亮”、“灯”、“烛”等字,他都会“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口讷的便骂,力小的便打”。
其实,不仅老任和阿Q是如此,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当过长工,后来揭竿而起并终于称王的陈胜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庄稼汉出身。有几位患难弟兄在陈胜面前不知趣地提起“有损领袖形象”的往事,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既是最坚强的,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当一个人觉得他的自尊受到伤害、他将要颜面扫地时,他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他会死要面子,死“扛”到底。因此,在说话交谈时,必须注意不能一味地揭他人伤疤。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如果多注意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凡是弱点、缺点、污点,以及一切不如别人之处都可能成为忌讳之物。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到跟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如谢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等。这种完全正常的心理应该得到充分理解。
有生理缺陷的人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再被别人拿来取乐,当然会给他(她)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样很容易激怒他们。比如有的人很胖,有的人很瘦,有的人很高,有的人又很矮,还有的人长得很丑,等等。这些本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别人不提也罢,但是如果以讥讽的口气当众指出时,就会使人感到难堪,产生不满。
人生在世,总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就业不顺利,或职称评不上……这些失意之处暂时忘却倒也轻松,但如果有人有意无意提起就会使人心灰意懒、沮丧不已。
热心肠遭遇冷言语
小赵是个热心肠的人,不管是朋友、同事或邻居,谁要是有个三灾四难的,他总是跑在前面,帮人家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而且从不计较得失,所以深受大家好评。但小赵有个缺点,就是爱打老婆。
有一天,邻居有夫妇俩因家庭琐事引发了一场战争,丈夫把妻子打得大哭大叫的,惊动了小赵。小赵虽然打自己的老婆,但他却看不惯别人打老婆。他进屋劝解,让他们夫妻有事好好商量,别采取这种过激的方式。谁知,他刚说了两句,邻居的那个男人就让他走开别管,并说:“你自己都管不了自己,还管我们的闲事呀!”这句话一下子触到了小赵的短处,他的脸当场变得通红,要不是在人家屋里,他非揍那个男人不可。他忍了忍回自家屋了。事后,邻居的男人认识到了那天说的话不妥,于是上门向小赵道歉。小赵表面上虽然原谅了他,但对那句话一直耿耿于怀。从此,那个邻居家无论有什么事小赵都不插手了。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一旦认识到错误便会痛悔之至,以后一想起自己曾犯过的错误就自觉脸上无光。犯过品质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者更是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有芒刺在背、无地自容之感。
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难免失足、犯错误,只要改了就好。有些问题一旦改正了,成了历史,当事人就不愿意再提及这不光彩的一页,更不希望有人拿它当话把儿到处去说。如果有人拿这些问题做文章,就等于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就有损于人家的名誉,这是不能被容忍的。
口无遮拦吃重拳
有一位青年工人,少时失足被劳教一年。但之后他接受了教训,完全改邪归正了。参加工作后,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多次受到表扬,后来当上了车间的组长。可是有人不服气、不服管。有一次,小许在工作中私自外出,被他发现,他便对小许提出了批评。小许不服气,说:“你是多大个官呀?还想管我?一个劳教释放犯,哼!”要是说别的他也许并不会急,可是揭过去的疮疤,他就急了,只听他火气十足地说:“你再说一遍!“我就说,劳教释放犯!”小许还不知自己已经惹恼了他。没等小许说完,他的拳头就打了上去。
揭别人家的伤疤,触及人家的短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己对人都是不利的,我们在平常交际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做人办事的尺度: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既是最坚强的,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当一个人觉得他的自尊受到伤害、他将要颜面扫地时,他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他会死要面子,死“扛”到底。因此,在说话交谈时,必须注意不能一味地揭他人伤疤。
参考书目
1.张振学编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2.萧萧编著.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王伟峰编著.能说会道.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柳明编著.做人做事好方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鬼精灵编著.我不是教你使坏.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6.杨涛编著.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
7.杨波编著.待人用人恰到好处.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8.万钟,李广编著.不花钱照样能办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9.龙小语编著.稳操胜券.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0.何者明编著.中庸处世智慧.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11.林宝华编著.心眼心计心机全集.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12.魏清月编著.生活中的关系学.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13.刘蕾编著.巧妙办事的艺术.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4.刘烨著.金口才.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15.杨子乔编著.求人.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16.东野君译著.李宗吾求人办事厚黑之道.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