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尽量不要在背后论人是非,要做的是成人之美。中国有句古话:“成人之美,不送人之恶。”可以说,成人之美是美德中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凡是成人之美的话,诸如激励人心,善意忠告等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反之,在与人谈话中,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拆别人台,揭别人短,使人家的兴致成为泡影,或者你在其中成为损人利己的受益者,那就注定要遭人的唾骂,成为千夫所指的小人。
你知道我是谁吗?
在某一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校长的秘密事,同时表现出对那位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校长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很抱歉,我还没请教你贵姓。”他回答道。“我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他却凛然地问道:“那么,你认识我吗?”“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作答。“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这里,那位先生就犯了随便对人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校长的坏话给自己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说话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内容,是待人接物的工具,为了适应你的需要,你就得随时研究说话的艺术,融会贯通才是。同时,要把握听的技巧,绝不可在未听懂他人意图之前开口说话,更不可带有情绪去拆别人的台,揭别人的底。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张三对着李四,把王二的是非说了一遍;过了两天,李四与王二单独相处,李四便卖弄忠心地把张三论他是非的话说了出来;又过了两天,王二质问张三你是否说了我什么什么,张三问你听谁说的,王二说:李四跟我说的。这还有假?
经过这么一个循环,张三怪李四出卖了他,李四怪王二捅出了他,王二怪张三背后说他、坏他名声。结果是彼此之间相互仇视,大家都没有好处。这不是戏剧性的变化。这样的事情天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或许几乎所有人都曾充当过这里边的张三或李四或王二的角色并吃过苦头,但有的人改掉了这种毛病,有的人却没有改掉,继续不定时地因之吃上一点苦头。吃过苦头就该改掉,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是很愚蠢的。
这种流言蜚语通常是在闲谈时制造出来的。既然是闲谈,就想轻松一点愉快一点,想要弄点笑声出来。在制造笑声方面。恶毒的讽刺与挖苦无疑是最为奏效的。如上面故事中洪敏说“你看那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只有侧着身子才能进来”,假若这时候不是胖子经理走进来,想来听众会大笑出来了。
其实,打发时间、制造笑声的方法有很多,在别人背后恶毒讽刺挖苦是最笨的一种。天下那么多话题可聊,何必要论人是非?幽默的方式有千万种,何必冒险去挖苦、讽刺人?假若你觉得除了论人是非外没有别的话好说,那你冲杯咖啡喝了,闭目养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比起冒险论人好得多了。
做人办事的尺度:
中国有句古话:“成人之美,不送人之恶。”可以说,成人之美是美德中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凡是成人之美的话,诸如激励人心,善意忠告等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反之,在与人谈话中,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拆别人台,揭别人短,使人家的兴致成为泡影,或者你在其中成为损人利己的受益者,那就注定要遭人的唾骂,成为千夫所指的小人。
言多必失要记牢
孔子有句名言说,做一个君子就要少说话多做事(言讷而行敏)。事实证明,爱说漂亮话的人确实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但那只是一时的,而且是非常短暂的,人们总会认清他的真面目,而实干家却不同,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大多是言讷行敏的人。
这不是说让我们做一个光做不说的人,而是做一个少说多做的人。说话时要经过深思熟虑,避免胡言乱语招惹来的是非,做事时要说做便做,绝不拖泥带水。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做人做事就是这样,那些喜欢嚼舌根子的家伙早晚会遭到报复。
《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一句话:“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心腹之言都掏出来,固然真诚可敬,但往往会触犯他人身上的逆鳞;把话说得太满,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出言不慎失性命
清朝的同治皇帝载淳即位时年仅4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常单独召见廷臣,有事不与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为此颇为不平。
1881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征集中外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用产后疏导补养的药治疗,竟“奏效如神”,于是慈安太后知道了慈禧失德不检。她便以庆贺慈禧康复为名,在钟粹宫摆下酒席和慈禧共饮。酒过三巡,慈安太后让左右的人下去后,谈起咸丰晚年的事,说:“20多年来两宫相处还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说了,请妹妹看一件东西。”慈安说着起身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一卷黄绫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让大臣把她除掉。慈禧听后脸色大变。
慈安太后完全出于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检点。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当场索回遗诏,在蜡烛上烧了,说:“此纸已无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怀鬼胎。
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当晚就死了,事实上是被慈禧所毒死的。
慈安太后的死,固然与慈禧有关,但祸根实则源于她的出言不慎,如果她不告诉慈禧遗诏的事,也许根本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可见,言多必失,多说话足以害死人。
俗语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言语谨慎对一个人立身处世具有深刻的意义。花开得太盛则败,话说得太满则会招至祸患。因此,老于世故的人,一般逢人只说三分话。他的只说三分话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真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真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真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才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当然,话又说回来,逢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叫你硬生生地话说三分就闭口。这样很生硬,也会令人不满和戒备。其实,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灵活发挥,既不把话说得太满而失了回旋的余地,又让人觉得真诚坦率——这就得看个人的功力如何了。
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
威尔逊刚就任俄亥俄州的州长之时,在一次宴会上,宴会主席向在座众人介绍,说威尔逊是“未来的美国大总统”——这只是主席对威尔逊的称颂罢了。
威尔逊在即兴发言时,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在加拿大有一群垂钓的游客,其中一名叫做强森的人,大胆地试饮某种有危险性的酒。强森喝了很多那种有害的酒后,便欲和其他同伴搭火车回去。但是,他却不搭北上的火车,反乘南下的火车。大家急于把他找回来,于是就打电话给那班南下列车的车长:‘请将一位叫强森的矮个子送往北上的火车,他喝醉了。’不久,他们就收到车长的回电,对方表示:‘请再详示其特征。本列车中有13名醉酒的乘客。他们既不知自己的姓名,更不知目的是何方。”威尔逊笑着说,“而我威尔逊,确知自己的姓名,可是,却不能像你们的主席一样,确知我将来的目的地在哪里。”四座的人士一听都哄然大笑。
威尔逊用一个巧妙的故事补救了主席的“口误”——“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即说明自己能否当选总统还未可知呢!这样他就给自己留下了余地,避免了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还给在座的众人留下了谦逊有礼的印象。
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话说得太满就会印证那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金玉良言,让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给自己留点儿余地。坦率固然会显得很真诚,但无须事事坦率。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为了生存,人们可以使用一切手段而丝毫没有良心上的自律,也没有宗教上的羁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人心险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不是做人处世的好方法。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然而有许多自以为有点资历的人总是在这个道理上犯错。只要有众人的地方,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鹤立鸡群感,优越感特强;他们总是不失时宜地张着“大嘴”卖弄自己的所谓本事;他们不因为自己缺乏内敛或丢人现眼而感到羞耻,反而为能博得一些和他们同样缺乏内敛的人的浅薄喝彩而沾沾自喜。更要命的是,他们说话不分轻重,经常忽略了说话应该给自己留些余地的道理,只要嘴巴一张,便是狂言乱飞,甚至不惜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伶牙俐齿的“嘴功”。而恰恰正是这种所谓的“嘴功”,在关键时刻最易暴露出力不从心的低能,以至误事误人也误己。
NBA的“吻屁股佳话”
2002赛季的NBA刚开打不久,对新加盟火箭队的中国队员姚明嗤之以鼻的原NBA球星巴克利在TNT电视台的“NBA内部秀”节目上滔滔不绝,并口出狂言地说,如果姚明能够在本年度的任何一场常规赛上得到19分,他就会去“亲吻”同事——当年火箭队夺冠的功臣肯尼·史密斯的屁股。这句话经过若干次“误传”后,到姚明的耳朵时就成了“如果姚明得到19分,巴克利就会亲吻姚明的屁股”。姚明听了后就笑着说:“那好,我就拿18分算了。”
结果火箭队在客场挑战湖人队时,姚明攻下了20分,在为自己赢得尊重的同时,也把巴克利逼入了“绝境”。而肯尼·史密斯在得知姚明得了20分后欣喜若狂,表示一定要让巴克利履行诺言。巴克利要非常难堪地去应付他的“赌债”。不日,镜头聚焦、强光灯灯光闪耀,在周围发出的一阵狂笑声中,巴克利一脸难堪地蹲下身去,无奈地、痛苦地朝肯尼·史密斯的屁股啃去……
上述场面并非虚构,而是全世界从NBA球星到球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吻屁股佳话”。然而人们在评、传“吻屁股”故事之余,感想更多的并不是“吻屁股”本身,而是妄自尊大、口出狂言之祸!
做人办事的尺度:
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给自己留点儿余地。坦率固然会显得很真诚,但无须事事坦率。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为了生存,人们可以使用一切手段而丝毫没有良心上的自律,也没有宗教上的羁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人心险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不是做人处世的好方法。
个人隐私是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