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的标尺:左手是明
做人,要光明磊落,做人,要光明正大。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也是应该做到的。有些事情必须光明正大地做,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做,比如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真心地赞美别人。
分寸的标尺:右手是暗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暗是个不好的词。黑暗、暗箱操作,都是负面的东西。我们这里所说的暗,是一种做人的策略、处世的方式,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腐朽的东西。有些事情是上不得台面的,比如求人办事时送礼,这个事情就得在背后办,并且要悄悄地办。另外,在人后做的事未必都是坏事,比如在背后夸赞别人,在领导面前为不在场的同事请功,这样的事在背后做有时比在人前做更有效果。
高大形象树明处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能为同事即是一种缘。既为同事,共同合力谋事,长期相处,谁都会遇到沟沟坎坎,所以,能帮人处且帮人,同事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不妨伸出热情的双手,真诚地助人一臂之力,这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存下一份善果。
群众呼声很重要
小林与小孙同时进入某机关,两个人同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无论上司交给他们俩什么任务,他们俩都能非常漂亮地完成。为此,两人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但是,在同事之中,他们俩却有不同的地方:大家都喜欢小林,有点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助,而小林也的确为大家做了许多事,因为他既谦让又有能力,与大家非常合得来;而小孙则不同,虽然他也能办许多事,但大家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他,有什么事也不会找他帮忙,因为小孙这个人有些个性高傲,喜欢离群独居。
小孙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别,但他并不想改变这种状态,他以为这样很好。无论同事们怎么对自己,上司总还是喜欢自己的。有上司撑腰,他不应该总是顾虑再三。况且这样也不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安排一切,不必受到别人不必要的影响。而且,从心底而论,小孙有些看不起小林。
小孙认为小林那种谦让态度十分虚伪,是一种做作的表现,很俗气。当然,小孙并没有把自己这种感觉表现出来,他认为无论小林怎么做都是人家自己的事,别人不应该干涉他。可见,小孙也是具有一定的容人之量的,可惜他没有表现出来。
就在小孙按照自己的个性生活的时候,上司说领导有指示,要在他们这一帮人中选一名宣传干事。而且这次领导有明确指示,一定要坚持群众选举,任何领导不得从中作梗。面对这样一个好机会,小孙从心底认为自己应该去,因为他不但喜欢这份工作,而且坚信自己一定能干好,绝对不会辜负上司的愿望。但是,听说这次不是上司任命,而是由群众直接选举,他的心真的有些凉了。他明白凭自己的“人缘”,自己绝对不是小林的对手,况且小林在搞宣传方法上也有其独到的能力。小孙认识到这种差距,但他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即使他明白自己有不足,他也要进行一番公平竞争。
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小林几乎以全票得到了这个职位。
其实要是小孙去了,工作照样能做好。一个本来平等的机会,结果由于两者个性不同而导致巨大的偏差。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人仔细思索。
对于协调与同事的关系,有的人马马虎虎,认为同事之间无所谓,大可不必左右逢源,协调四邻;而有的人则极为看重,在同事中间拉帮结伙,并极力找领导做靠山,形成自己的势力,以为凭此就能高枕无忧。其实,他们都错了。在同事之间协调关系,同样不能粗心大意。其中的功利关系自不必说,只一个人缘问题就可能把你拖垮。可见,对待同事,既不能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更不能拉帮结派,另立山头,那样只能害了自己。
要想有一帮适合自己开展活动的好同事,就必须真心帮助他们,在谦和中充分展露自己的个性。
事事为大家着想,处处关心他人,也许在平时并不显眼,而且似乎还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干”。从小林的例子来看,那些人未免太短视了。像小林这样的人才称得上“老谋深算”,在平时就已经为自己日后的发达打下了基础,到时候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水到渠成了。你要把好事做在明处,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有人视而不见的。即使真有人视力差,那也不愁找不到证人。况且你这样做本来就是为了让别人看见,只要你在单位中有人气,“人缘”好,就等于你事业的发展与壮大有了一个坚实而稳固的大后方。
做人办事的尺度: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能为同事即是一种缘。既为同事,共同合力谋事,长期相处,谁都会遇到沟沟坎坎,所以,能帮人处且帮人,同事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不妨伸出热情的双手,真诚地助人一臂之力,这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存下一份善果。
好话放在背后说
流言飞语往往流传于人们的背后,若将那些是非之言换为赞不绝口的赞美,那么,我们的身边会有更多的欢笑伴随。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就为交际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背后说一个人的好话比当面恭维说好话要好得多,你不用担心,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容易就会传到他的耳朵里。
对一个人说别人的好话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是不同的,效果也不会一样。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
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激你。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你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产生反效果的危险。你的上司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你不真诚。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门、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些好话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的耳中的。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个名叫布德的副官,他对赞美曾有过非常深刻的见解:背后赞美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一种很高的赞美技术,在他人背后赞美人,在各种赞美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同时也是最有效果的。
因为当你直接赞美一个人时,对方极可能以为那是应酬话、恭维话,目的只在于安慰自己罢了。若是透过第三者的传达,效果便截然不同了。此时,当事者必然认为那是认真的赞美,毫无虚伪,于是真诚接受,感激不已。如果你是某个部门的领导,以这种背后赞美下属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赞美的话,那么你的下属必然会用百倍的工作热情来报答你的“知遇之恩”。
如果领导当众批评了某位同事,在有机会的条件下,与领导单独相处时,不妨在领导面前替他美言几句。领导毕竟对请客的了解有限,也许只了解到他的一面。
帮一句好话,助自己提升
王红英在建筑装饰企业技术部工作,刚刚调来不久。由于机构改革,技术部管理技术的仅有两人(部门经理和他),恰在此时,部门经理住院了。此时,项目经理要求完成吊顶方案,适逢监理例会要求整个装修工程没有方案将予以停工,生产经理要求两天内拿出结果。王红英每天晚上都忙到12点多,终于将土方方案按期完成,施工可以顺利进行。
一天后,项目经理来问吊顶方案之事,答曰:“还没有完成。”经理当时骂道:“真他娘的笨,都好几天了,连个方案也没出来,你干嘛去了。”说完,气冲冲地走了。
事后,主管资料的同事在背后与领导说明了情况。由于王红英工作认真负责,不久被任命接替经理职务。他与资料员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不久资料员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去搞本专业工作,到施工项目上当了工长。
替同事表功,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获得了较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背后夸人威力大
有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午休闲谈时顺便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王良这个人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王良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王良的心也有些欣慰和感激。而同时,这个员工的形象也提升了。连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顺带着对这个员工夸赞了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真不错。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你背后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会不高兴吗?这种赞美,如果当着你的面说给你听或许会适得其反,让你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是不是出于真心。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特别地悦耳动听呢?那是因为你坚信对方是在真心赞美你。
让别人成为传话筒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议员,便有计划地在别人面前赞扬这位议员,他知道,这些人听了之后肯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个议员。后来,俾斯麦跟这个议员成了无话不谈的政治盟友。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可把这种方法派上用场之处不胜枚举。例如父母希望孩子用功读书时,如果整天教训孩子,也很难说有多大效果,假如孩子从别人嘴里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关心,父母在自己身上花的心血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动力。在待人处世中,当你评价下属的工作时,当然更可以使用此法。例如,让下属的顶头上司说句好话,或故意在下属的妻子和朋友面前赞美他,这些方法都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你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你夸上司,说他公平,对你的帮助很大,而且从来不抢功。以后,你的上司在抢功时,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顾忌,也会手下留情。
如果别人了解了你对任何人都一样真诚时,对你的信赖就会日益增加。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私人动机的。其好处除了能给更多的人以榜样的激励作用外,还能使被说者在听到别人传播过来的好话后,更感到这种赞扬的真实和诚意,从而在荣誉感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增强了上进心和对说好话者的信任感。
赞美对方、恭维对方是求人成事时博取好感最为有效的战术,但如何赞美对方也有技巧。
背后夸县令的差役
从前有个县令很喜欢听别人恭维自己。每发布一个政令,都要下属交口赞誉,县令才高兴。有个差役想博得县令的欢喜,故意在一旁悄悄地对人说:“凡是身居高位的人,大多喜欢别人的奉承,只有我们老爷不是这样,一向对别人的称赞不放在心里。”县令从别处听到这话非常高兴,马上唤来那个差役,手舞足蹈地对他称赞不已,说道:“好啊,知道我心里想的,只有你这个人了!”从此,县令对这个差役大加亲近重用。
喜欢听好话或喜欢说好话,这是人们通常具有的一种心理,它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把爱听好话、喜欢恭维、喜欢别人对自己拍马屁的县令说成讨厌别人拍他马屁的县令,需要的也只是一点厚脸皮,谈不上多大的智慧。真正聪明的地方是差役的说话方式。
毫无疑问,差役这些话是专门说给县令听的,但他不直接向县令说,却以和同伴背后议论的方式,有意识地让县令听到耳朵里去,把县令捧得极高,而达到自己拍县令马屁、讨好县令的目的,这里面很有一些技巧。因为人们一般相信,当面说的好话不算好话,背后说的好话才是好话。差役利用“当面”在“背后”说好话,把县令最喜欢听而一般人没有特别厚的脸皮就听不下去的好话说到县令的心坎里去了。这对县令来说是饱餐了一顿恭维,对差役来说,则是借这几句话树立了自己真心仰慕县令的形象,县令在接受奉承之时,也就认可了差役的这一形象,所以才会对他大加称赞、大加亲近。
背后恭维别人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通常,一般人对另一个人讲话,不管是真是假都是讲给他(她)听的,都在传达着某种情感,或好或坏,都是针对他(她)的。有时候人们想向特定对象传达自己的好感,却因为种种原因不便或无法向该对象直接交谈或交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当着这个特定对象的面,随便拉一个人来做自己的配角,把想传达的内容说一遍或表演一番。有趣的是,对象如果不明白那是在做双重谈话或双重表演,还会觉得特别可信。
采用“背后议论”术,在求人成事时极为有效,因为它很容易向对方传达自己对对方的好感,并希望由此而博得好感、维系好感。
求人时不妨应用这种在别人背后说话的方式,尤其是在正式向他开口之前,让他知道他在你心中原来有这么高的评价,当你向他开口请求帮助时,他便会大方地为你开启方便之门。
做人办事的尺度: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你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你夸上司,说他公平,对你的帮助很大,而且从来不抢功。以后,你的上司在抢功时,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顾忌,也会手下留情。
莫在暗处论人非
混迹于茫茫都市,穿梭于高楼大厦,为了生存我们都要深入职场,那么如果你深知职场难混,明白要小心处事的道理,就不应该在背后说人长短。
恼怒的胖子
洪敏的公司长期和外贸公司合作做生意,外贸公司的胖子经理如同他们的财神爷。有一天,洪敏极力劝说胖子经理和他们扩大贸易范围未果。洪敏恼羞成怒,胖子经理刚一走,洪敏就说:“你看那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只有侧着身子才能进来。”结果胖子经理忘了拿包,正好回来听到这些话。
之后,虽然洪敏多次请胖子经理吃饭,想方设法赔礼道歉,但关系始终恢复不到以前的水平了,合作因此也少了很多。这就是道人短长的代价。
不只是“长舌妇”,许多人都有背后论人是非的习惯。其中,所论的大多是“非”,说的多是别人的坏话。这种攻击通常是在非利益冲突前提下说的,于是论人者觉得自己不背负道德意义上的责任,也就放任自己。对自己的这一“恶行”不加反思及制止。
这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严重性,也没有想到这将给他带来严重后果。如故事中的洪敏,背后论胖子经理的身材是“你看那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只有侧着身子才能进来”。当局者或者没有很强的攻击目的,只是调侃调侃,为平淡生活增添几缕笑声。但实际上却给人以很大的打击。
可以想象胖子经理听到这些话的那一刻,他心中是何等的愤怒!这代表他的尊严被践踏!
这个故事里,胖子经理因为忘了皮包而回来,多多少少有点戏剧性的味道,跟电影上情节处理有相似之处。别以为这只是戏剧情节而轻视了背后论人是非带来的后果。有一个词语叫做“流言”,就是说话语可以像水一样流动的,从这张嘴巴流进那只耳朵,再从那张嘴巴流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你所论人是非的话迟早都会传入被论者的耳朵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