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就要学会忍耐。我们做人、办事要学会忍耐,因为只有耐得住寂寞,我们才能成功。当然,忍也要讲原则,并非事事都要忍。在日常生活中,无关大局的生活琐事,我们可用“忍”去宽容对待。在工作上、事业中,尤其是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一忍了之,应该当仁不让,据理力争。
忍的目的是为了争,争的方式可以是忍。在争中忍,在忍中争,二者融会贯通,才能在为人处世中,表现出非凡气度、风度和力度,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家的退让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被世人公认为他的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大理石雕刻大卫像。可是各位是否知道,当米开朗琪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对他的这件代表作竟然不满意。“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琪罗问。“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是吗?”米开朗琪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随着米开朗琪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位官员不得不躲开。
隔了一会儿,米开朗琪罗把雕像的鼻子修好了。他爬下架子请那位官员再去检查:“您看,现在可以了吧!”官员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啊!”
送走了官员,米开朗琪罗急忙去洗手,为什么?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
但是,各位想想:如果米开朗琪罗不这样做,而是跟那位官员争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说不定我们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这座著名的雕像。这其实是我们在做人处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米开朗琪罗表面上是遵循了那位官员的意见,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接受把鼻子缩小的意见,而是争取维护自己作品的原貌。最后同样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样表面上的忍,既维护了官员的面子,又维护了作品的原貌,何乐而不为呢。
做人办事的尺度:
忍的目的是为了争,争的方式可以是忍。在争中忍,在忍中争,二者融会贯通,才能在为人处世中,表现出非凡气度、风度和力度,立于不败之地。
成大事要沉住气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然而情感这东西也需要调节,仅为一事之违而忿然大怒,便可酿出大错。《孙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此发挥理智作用,避免感情用事,才能避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鲁莽举动。
忍气吞声的燕王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召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觐见燕王,劝谏说:“从前以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而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您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燕王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独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人不慎重啊,希望您能让我改换使臣以表请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
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
这样,由于燕王忍怒而委曲求全,从而保全了国家,战胜了齐王的阴谋,为他后来攻打齐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试想,假如燕王逞一时之怒,匆忙去攻打齐国,恐怕他早已成为齐国刀俎下的鱼肉了。
纵观历史,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是冷静理智、抑怒束情的。
大度的子弘
唐朝时,有个大臣叫子弘,他好学博闻,为人忠厚,性情宽宏大量。皇帝非常器重他,给予他特殊的礼遇,但子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忠厚谦让。因此他不但官场上交际好,而且家庭也十分和睦。他家中发生的一件事,更充分说明了他的为人。
他的弟弟子丑,为人凶悍,经常酗酒闹事。一次子丑喝醉了酒,酒后将子弘的马给射杀了。子弘从外面回来后,他的妻子迎上前来对他说道:“叔叔酒醉后耍酒疯,将马射死了。”
子弘听了,什么也没说,只是让家人将马弄去卖了。子弘的妻子却不满意,老是唠叨不停。这时子弘说道:“我已经清楚了。”此时他一点儿也没显出生气的样子,脸色温和,手拿书卷,继续读书。
妻子见丈夫如此大度,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不再提子弘杀马之事。
因此,子弘家门内一片和气,没有任何人说闲话,弟弟也因此收敛了不少。
逆境当顺受,忍可以驱走灾难,避开祸端。对于做领导的人来说,“忍”字更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不自忍,必败。有时非但如此,甚至还可能危及性命,因此欲成大事,必有小忍。
孔子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大事业之前若无法忍受小事,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
做事之时,若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对手抗衡,或者时机尚未成熟不宜硬碰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忍耐,并巧妙地利用对方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隐者,遁于形而藏其锋;忍者,含于劲而蓄其力。弯腰做人是一种高级智慧的体现。隐藏自己是为了日后的显;忍住个性是为了将来的爆发。当一个人处在劣势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弯下腰来,暗中蓄力,相机而动。
做人不动声色,看似容易,实则难极。一个人的本性是极难改变的。稍不留意,你内心的秘密便通过表情和动作流露出来了,这极有可能让你被人看穿,以前的努力便付之东流了。
做人要有策略,即是要做到滴水不露,让人看不出破绽。
“是是上校”的忍耐力
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
革命成功后,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的话,他总是唯唯诺诺弯腰赞同。纳赛尔为此称萨达特为“毕克巴希萨萨”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满意地讲:“只要萨达特不老说‘是’,而用别的话来表示他的赞成意见时,我就会觉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得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始终与纳赛尔的信徒保持一致。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考虑隐退,便将扎克里亚·毛希西提名为继任者。但三年之后,经再三权衡,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小等理由,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1979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争夺者们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互不相让。后来出于政治妥协,他们把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宝座。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看来不起眼的萨达特一旦继任总统,竟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迅速控制了政府权力。看来,萨达特这位“是是上校”是真正掌握了做大事要善忍的精髓。
向对方示弱乞怜,在此前提下巧妙借助对方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的,也是忍耐的必备条件,在忍让时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一定要抓住一切时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忍耐、伪装自我以成事就必须要能忍、能熬,忍别人对你的颐指气使,忍众人鄙视嘲笑,熬则是要随时做好长时间伪装。忍耐着准备,并付之于行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人天生就是能做大事的,而我们如果想做,离开忍与熬,无疑是纸上谈兵。
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忍耐自然也不可能就此绝迹,忍与熬依然是成大事必备的条件之一,我们必须要能好好的运用这两员“大将”。
做人办事的尺度:
忍耐、伪装自我以成事就必须要能忍、能熬,忍别人对你的颐指气使,忍众人鄙视嘲笑,熬则是要随时做好长时间伪装。忍耐着准备,并付之于行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人天生就是能做大事的,而我们如果想做,离开忍与熬,无疑是纸上谈兵。
急于求成不可取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做事时要有耐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肯定是不利于事情的发展的。
挖金子的人
一位砍柴的老人偶然在山间发现了一股泉水,泉水从窄窄的石缝中汩汩地往下流淌,在岩石的下方,有一个浅浅的小坑。
透过清水,老人看见在坑里有一些细碎的东西闪闪发光。老人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发光的东西捧起——啊,金砂!
此后,老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那股泉水处取一次金砂。可以想见,老人的日子很快富了起来。老人的儿子通过盯梢,终于发现了老人的秘密。
儿子看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泉水,再看看浅浅的小坑,直埋怨老爹没早将这个秘密告诉他,要不早发大财了。
儿子见细细的泉水就能冲来金砂,使想:如果泉水再大一点儿,不就可以冲来更多的金砂了吗?
贪欲使他不顾一切地拓宽了石缝,凿深了坑。
然而,令他沮丧的是,多的金砂非但没有出现,反而连原来的那点儿也没有了。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是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民间有句老话:贪小便宜吃大亏。贪欲,往往会使人们失去更多。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还需忍耐,步步为营。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只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可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急躁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在你奋斗的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定方针、策略而稳步前进。
任何一位试图成大事的人都要扼制住浮躁的心态,只有专心做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不踏实的学箭人
古代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据说连动物都知晓他的本领。一次,两个猴子抱着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开心。楚王张弓搭箭要去射它们,猴子毫不慌张,还对人做鬼脸,仍旧蹦跳自如。这时,养由基走过来,接过了楚王的弓箭。于是,猴子便哭叫着抱在一块,害怕得发起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