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小梅“直逼城下”的战术非常厉害,但她忽略了一点,直逼城下固然可以逼降,但也会逼战,逼降固然可以显出自己的威风,但对方不见得心服,也并没有“降”的理由,因为他没有错,于是积愤在心,总有一天会发作。一旦面子过不去,宁可玉石俱焚,就有可能不惜一战了。只要一开战,绝对两败俱伤,自己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所以,与人在言语上的交锋应考虑到能不争不辩最好,如非争非辩不可,则不宜过于尖锐,除非辩论比赛,或牵涉到生死存亡之事,否则不必把对方逼到墙角,因为对方会为了不显得软弱而反扑。
爱逞一时口舌之快者大多是心浮气躁、又习惯指责他人的人,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忍”字可言。只要不顺心,见事骂事,见人骂人,为的是排遣胸中的忧烦。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焦躁的情绪得到宣泄了,被骂者的心理感受如何呢?对于有逞一时口舌之快者,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耐性,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其实,在面对别人无理的触犯时,我们如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对方的反对,事情往往就会往积极的一面发展。虽然“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何妨“得理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让对方有个台阶可下,为他(她)留点儿面子和立足之地,对自己的将来也是有好处的。
得饶人处且饶人
一次,胡雪岩到苏州的永兴盛钱庄兑换20个元宝急用。这家钱庄不仅不给他及时兑换,还凭白诬指他所持的阜康银票没有信用,使他受了一点儿气。
这永兴盛钱庄本来就来路不正。原来的老板节俭起家,干了半辈子才创下这份家业,但40出头就病死了,留下一妻一女。现在钱庄的档手是实际上的老板,他在东家死后骗取那寡妇孤女的信任,人财两得,实际上已经霸占了这家钱庄。永兴盛的经营也有问题,他们贪图重利,只有10万银子的本钱,却放出二十几万的银票,已经岌岌可危了。
胡雪岩在这家钱庄无端受气,自然想狠狠整它一下。起先他想借用京中“四大恒”排挤义源票号的办法。京中票号,最大的有4家,招牌都有一个“恒”字,故称为“四大恒”。行大欺客,也欺同行。义源本来后起,但由于生意迁就随和,信用又好,而且专跟市井细民打交道,生意一下子做得很盛,后来连官场中都知道了它的信誉,因此生意蒸蒸日上。“四大恒”同行相妒,想打击义源,于是出了一手“黑”招——他们暗中收存义源开出的银票,又放出谣言说是义源面临倒闭,终于造成了挤兑风潮。
胡雪岩仿照这种办法,实际上可以比当年“四大恒”排挤义源时做得更方便也更狠。浙江与江苏有公款往来,胡雪岩可以凭自己的影响,将海运局分摊的公款、湖州联防的军需款项、浙江解缴江苏的协饷等几笔款子合起来,换成永兴盛的银票,直接交江苏藩司和粮台,由官府直接找永兴盛兑现。这样一来,永兴盛不倒也得倒了,而且这一招借刀杀人,一点儿痕迹都不留。
不过,胡雪岩最终还是放了永兴盛一马,没有去实施他的报复计划。他放弃计划,有两个考虑,一个考虑是这一手实在太辣太狠,一招既出,永兴盛绝对没有一点儿生路。另一个考虑则是这样做只是徒然搞垮永兴盛,自己却劳而无功。这样一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胡雪岩也不愿意做。
这其间自然有胡雪岩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起作用,所谓将来总有见面的机会,事情做得留有余地,也就为将来见面留有了余地。事实上,对于人生来说,这样考虑也是十分必要的。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无论竞争多么激烈的对手,竞争过后都会有联合的可能。因此,竞争总是存在的,而“见面”的机会也总是存在的。生意场上有这么一句话:“给人一活路,给己一财路。”
做人也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这样人生之路才会越来越宽。
做人办事的尺度:
在面对别人无理的触犯时,我们如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对方的反对,事情往往就会往积极的一面发展。虽然“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何妨“得理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让对方有个台阶可下,为他(她)留点儿面子和立足之地,对自己的将来也是有好处的。
退让时不要顾忌面子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讲究面子的。暗地里吃点亏没什么,但面子上决不能吃亏。有面子的人要面子固然没错,可也不能去死要面子,那样真的只会令你死要面子活受罪。
责怪别人,逼迫别人认错,或者损害别人的脸面,这些都是在做人处世中要不得的。而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也是做人所必不可少的。所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自己犯了错误,应勇于承认,而且越快越好。因为这是一种保住脸面的策略。一味硬撑着,只会死要面子活受罪,到头来后悔不迭。
莽撞的张九成
宋代有一位理学家叫做张九成。张九成告老还乡之后对当时流行的禅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专程去拜访禅学大师喜禅师。
喜禅师问他:“你来此地有何贵干呀?”
他学着禅师的口吻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禅师便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经禅师这一说,怒声骂道:“无明真秃子,岂敢发此言。”
禅师微微一笑,说道:“你本非我佛中人,非要来凑热闹。我刚刚一煽风,你那边马上就起火,这种修养也能参禅吗?”
张九成这才明白喜禅师刚才是在试探他。他非常后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儒家和禅宗的关系,但也可以用来说明我们在日常办事时的面子问题。很多人信奉“万事不求人”或“求人不如求己”的原则,认为请求别人帮助是自己无能的表现,似乎有些丢脸。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是生存与生活的必然现象,而非“无能”或“丢脸”。因此要找人办事、学会求人,就必须要“打死心头火”。如果像张九成那样一听到对方的话不对自己胃口马上“火冒三丈”,这样是难以悟到求人成事的要义的。
不低头的工程师
有一位退休的机械工程师,他对事情是否做到精确无误的程度的关心,甚于关心自己的事业是否成功。他认为一个被他人揪出错误的人就活像个笨蛋一样,无论错误是因为不准确的测量也好,观测的角度不对也好,是错误的结论,还是无效的评估,这些对他来讲都一样,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可以在别人面前丢脸。”
事实上,只要是人皆会出错,这位工程师也不例外,为了保全面子,即使他心里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装出一副自己没有错的样子。更为可笑的是,他对不知道的事情也会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当然很受不了他这一点。为此,这位工程师失去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尊敬。
做错了事,与其装出一副自己什么都对、洋洋得意的样子,倒不如勇敢地承认比较明智一些。做错了事,只要能改正,别人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在做错事之后拒不认错,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那就会遭人反感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为了面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从不低头认错,寸步不让,这样很容易伤了和气,失了友情。
真正的处世高手,他们不会为了一时的面子问题而失去长远的利益,在衡量利弊之后,他们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舍弃面子,保住里子。英国联合利华公司总经理G·J·柯尔就是这样的一个高人。在企业经营中,有一个基本信条,即不拘泥于体面,而以相互利益为前提。依照这个信条,他在企业经营生意、谈判交涉中常采用退让策略。在一定情况下,甘愿妥协退步,以赢得时机发展,而结果却是退了一步,反而获得了利益。
共同分享利益
在非洲东海岸联合利华公司早设有大规模的友那蒂特非洲公司,从业人员达到14万人,这里有丰富的肥皂原料,并适合于栽培食用油原料落花生,是联合利华公司的一块宝地,也是公司财富的主要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各地的独立运动如火如荼。结果,非洲国家没收了联合利华的花生培训基地,公司的财富来源被切断,这就使联合利华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这时,经验丰富的总经理柯尔亲自来到了非洲,找那些老朋友办理交涉。
针对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实际情况,柯尔对友那蒂持非洲公司发出了六条指令:
非洲各地所有友那蒂特非洲子公司系统的首席经理人员迅速启用非洲人;
取消非洲黑人与白人在薪水上的差异,采取同工同酬的办法;
在尼日利亚设立经营干部培训所,专门用于培养非洲黑人的干部;
与非洲人共享所得的利益;
以寻找生存之道为主要目的;
不可拘泥于体面问题,应以创造最大利益为要务。
上述六条,似乎是妥协退让,示弱于人的下策,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柯尔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获得了极大的利益。
在与加纳政府交涉中,柯尔为了表示尊重对方的利益,主动把自己的栽培地提供给加纳政府。柯尔的主动退让获得了加纳政府对他的好感。后来,加纳政府为了报答他,指定联合利华公司为加纳政府食用油原料的买卖代理人,这就使柯尔在加纳独占了食用油原料的买卖权利。
在与几内亚政府的交涉中,柯尔表示自行撤出公司,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使几内亚政府大受感动,因而愿意挽留柯尔的公司,希望它继续存在。
除此之外,柯尔在非洲各地都采用了退让策略,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利益。
在20世纪中叶兴起的非洲独立运动的高潮中,许多欧洲公司都受到过不同影响,但是联合利华却是个例外,不仅平安地渡过了这一难关,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利益。
当时机有利、条件具备时,“进”是必须的抉择。当强手如林、情况复杂时,“退”就是最佳的选择。在多变的市场中,“攻”、“守”是可以易位的,“退”、“进”是相互依存的。
“退避固守”,其中包含着多层决策谋略:如暂停竞争,静观变化,以等待时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欲擒故纵,借以麻痹对手;避开对手的锋芒,在对手疲惫时主动出击;以退为进,寻找市场开发的最佳突破口。
退与进是一种辩证关系,暂时的退却是为了将来的进攻。在决策中,与其眼前死抱住蝇头小利,莫若为了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利益,尤其是在情形不利时,更要善于退让,只有善于退让的决策才能赚到大钱。对此,联合利华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竞争是世界上的绝对规律,也是世界进步的动力。商场斗争更是充满竞争和进攻。但这种进攻和斗争又不是简单和一味的,有时也需要忍让和退却,先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能存在,有时间就有的是机会,更何况是主动退让静等机会的有意退让,那就更加注定能够等到胜利了。
市场竞争中,同类产品抗衡,最容易导致企业强者胜、弱者败的结果。然而,弱者若能巧用同中求异、以退为进的决策谋略,便能找到生存发展的捷径。
做人办事的尺度:
真正的处世高手,他们不会为了一时的面子问题而失去长远的利益,在衡量利弊之后,他们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舍弃面子,保住里子。
预留伏笔便可重头再来
在不被人关注的岗位上工作,很少与别人发生矛盾,你的秘密也不容易被人知晓,你可以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来静心地做自己的事,而不会有人来妨碍你。
当遇到不利的情况或者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万万不能凭一时冲动办事,而应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隐蔽起来。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毁坏自己的前程。所以我们要干一番事业,在实力和规模还不足以搏击长空的时候,就不能与人家硬拼,而应该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悄然发展。
退让后的勃发
古时候,我国北方边陲的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了争战。结果一个部落被打败,胜利者决定杀死被打败部落里的10岁以上的所有男人,但有一个14岁的男孩却幸免于难。
当一个首领将矛刺向卧伏在草丛中的这个男孩的时候,却被另一个头目制止住了,原因是这个大男孩看起来很愚钝,当矛刺向他的时候,他仍然傻乎乎地看热闹,却不知求饶,更不知反抗和逃跑。于是,这个男孩幸存下来了,他与其他10岁以下的男童被当作未来的奴隶幸存下来。
但事实上,那个14岁的男孩非但不傻,而且智慧超群,他的名字叫关山,在他29岁的时候,他率领本族人最终打败了他们的仇敌,报了血海深仇。
当初若不是他装出很呆滞、柔弱的样子,早就被杀死了。可见,在处境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时候,让自己不引人注意或者不使人关注,就能保全力量,以便东山再起,另谋大计。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
“留得青山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东山再起”。
人生如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这样才壮美。人生如浪,一波接着一波,这样才会前进。不能想象,没有山谷的山是什么样子,也不能想象,没有经历过低谷的人是什么样子。历史上的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避免了低谷,而是他们好好地利用了低谷。庸人与伟人的区别在于:庸人在低谷中一蹶不振,伟人把低谷当作了攀登另一座高峰的起点。
在低谷中养精蓄锐,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是聪明人的处世哲学。伏得越久的鸟,日后往往飞得越高,因为伏得越久,意味着它积蓄的力量越大。
做人办事的尺度:
人生如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这样才壮美。人生如浪,一波接着一波,这样才会前进。不能想象,没有山谷的山是什么样子,也不能想象,没有经历过低谷的人是什么样子。历史上的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避免了低谷,而是他们好好地利用了低谷。庸人与伟人的区别在于:庸人在低谷中一蹶不振,伟人把低谷当作了攀登另一座高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