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的标尺:左手是进
在战场上,我们非常欣赏那些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将士们,他们为了己方取得胜利,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拼杀、勇往直前,我们把他们视为英雄、勇士。在生活中,我们非常佩服那些迎难而上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苦,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险阻。这种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困难在等待着我们,想要把我们赶回来。同样的道理,我们身处社会之中,与人打交道,也面临着各种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困难”。为了能把事情办成,我们需要往前进,但是,一味地往前进而不讲究策略,那是盲目地冒进。分析好当前形势,把握好进退之道,才能事半功倍的做事。
分寸的标尺:右手是退
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人们看来,只有前进才是精彩的,才是有斗志的,才是为人们称道的。那些后退的,没有冲劲的人,是不被大众看好的。其实,在我们处世的过程中,不存在什么绝对的进退标准。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退,未必就一定会失败。所谓进退,都是相对于当时的环境、情形下的一种策略。有时,退,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进,是为了让打出去的拳头更有力量。
内部纷争,外人止步
“人心难测”这个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执著的喜恶和最隐秘的念头,外人只从表面看,往往摸不着头绪。但是在现实中,却有人说话办事一向毛糙,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往往是在不经意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
下面的小例子,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自己的孩子自己打
朱老先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从商,为人精明刻苦,生意蒸蒸日上;二儿子从小会读书,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学校保送读了研究生;唯有小儿子整天东游西逛,一事无成。朱老先生闲来无事,喜欢到胡同口的小饭馆喝两盅,跟老板也算是熟悉的朋友了。在一次聊天时,朱老先生抱怨道:“我们家老三,年龄老大了还不知找些正经事做,真真是我的一块心病。”
老板是个实在人,于是尽心尽力地为他筹划起来:“你家老三游手好闲,不知生活艰难,的确应当历练历练,我这个小饭馆还缺个杂工,不如就让他过来吧?”其实,在朱老先生心里,小儿子聪明灵活,还是大有前途的,再说自己的孩子自己打,岂容他人任意褒贬?从此以后,朱家的人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大来这小饭馆。
这事儿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交好交恶,也碍不着大家各吃一口饭。可这种关系若摆在庙堂上,就是政治斗争。
洞明时务的陈平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将他宠爱的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周勃奉命出发。在路上,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主上的故交,且是至戚。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听了何人谗言忽有此举。一旦主上气消,或许后悔。兼有吕后从旁搬弄,难免归罪你我二人。以我之见,你我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谋之士,连张良也服你。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陈周二人来至樊哙军中,命人筑起一台,宣樊哙接旨。樊哙并无多虑,独自赶来接诏。不料,台后突然转出大将周勃,喝令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樊哙正要发作,陈平忙走至樊哙身边耳语几句,樊哙方始无言,由任陈平押返京师。
行至中途,汉帝刘邦便已病故。陈平暗自庆幸先前未斩樊哙,否则怎么向吕后交待。原来,当时的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权争激烈,以皇后吕雉为代表的外戚吕氏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汉高祖刘邦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世。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然后才能谈到其他方面。陈平之所以不杀吕后的妹夫樊哙,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再说陈平押解囚车,一路直奔长安。还在途中就遇使者传诏,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陈平想到樊哙的事尚未来得及辩白,再远离朝廷,自然凶多吉少。于是,他心生一计,让囚车照常行进,自己则先策马星夜飞驰长安。
那时汉帝棺木尚未安葬,陈平一至宫中就伏在灵前且哭且拜,几乎晕了过去。果然不出陈平所料,吕后一见陈平来到,急从帏中走出,怒询樊哙下落。陈平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边拭泪边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仅将樊侯押解来都,听候主上亲裁。不料臣已来迟一步,主上驾崩,臣不能临终一见主上,真可悲也。”吕后一听陈平未斩樊哙,心中一喜,即将怒容收起。又见陈平涕泪交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便说道:“君沿途辛苦,回家休息吧!”陈平回道:“现值宫中大丧,臣愿留充宿卫。”吕太后道:“君须担任大政,守卫之事,有众武士足矣。”陈平听了,又顿首固请道:“新立储君,国事未定,臣受先帝厚恩,理应不离储君左右,事无巨细,臣目睹储君饮食兴居等事,方始放心。”
吕后听他口口声声顾念嗣君,既感他未斩樊哙之恩,又喜他忠于儿子之意,于是不绝于口的温言嘉奖道:“忠诚如君,举世罕有,现在嗣主年少,处处需人指导,先帝临终,曾言君才可用,现烦君为郎中令,辅助幼主,也让我放心。”陈平一再叩首谢恩,真的不回家,而去随伴惠帝去了。
陈平因位处统治集团的中心,当然消息灵通,便着意防范政敌构陷。因此,吕要等人虽屡进谗言,都未能加害陈平。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我们屡见不鲜,比如某人直系亲属间闹矛盾,需要我们从中调节,这时的最好策略就是好、好、好。这不是不负责任,因为向来有疏不间亲之说,即使现在他们之间存在种种矛盾,但一有外人插入,依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更何况“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所有的是非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分分合合也是寻常事,等他们和好时,里里外外只有你一个是恶人。
中国人历来讲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无论到什么时候,一家人终归是一家人。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再大的龌龊,也是内部矛盾,外人如果不知回避,其结果很可能是惹上一身的麻烦抖搂不清。
一个组织中,那些利益攸关的小集团,在某种意义上也等同于家人亲戚,当他们中间发生分分合合的闹剧时,外人最好先冷眼旁观。
做人办事的尺度:
中国人历来讲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无论到什么时候,一家人终归是一家人。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再大的龌龊,也是内部矛盾,外人如果不知回避,其结果很可能是惹上一身的麻烦抖搂不清。
遇事多个心眼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看清楚当前形势,切忌不要做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老黄牛。
卓别林机智逃生
一天,卓别林带着一大笔现款骑车驶往乡间别墅。半路上遇到一个持枪抢劫的强盗用枪顶着他,逼他交出钱来。
卓别林满口答应,只是恳求强盗:“朋友,请帮个小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代啊!”强盗答应了,摘下卓别林的帽子打了两枪,卓别林说:“谢谢!不过请再向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强盗不耐烦地扯起卓别林的衣襟打了几枪。卓别林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您了!干脆劳驾您将我的裤脚也打几枪吧!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
强盗一边骂着,一边对着卓别林的裤脚连扣了几下扳机,但不见枪响,原来子弹打完了。卓别林一见,连忙拿上钱袋,跳上车子飞也似的逃走了。
突发性事件,就是我们没法估计到的事情,所以也就无法做好应变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善于根据眼前的状况迅速采取策略,扭转局势,化险为夷。
是卖菜刀的吧
有一天,玛丽小姐正在屋里休息,忽然听到门外有声。她打开门,却见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杀气腾腾、恶狠狠地看着自己。
是入室抢劫?是杀人逃犯?
玛丽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打了一个冷战。她灵机一动,迅速恢复平静,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卖菜刀的吧?我喜欢,我要买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玛丽接着又说:“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高兴,你是喝咖啡还是喝茶……”本来满脸杀气的歹徒,在玛丽的热情招呼下竟渐渐腼腆起来。
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会儿真走了,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他说:“小姐,你会改变我的一生!”
读罢这则情节起伏、动人魂魄、有惊无险的小故事,我们不仅钦佩玛丽小姐化险为夷的过人智慧,更被她那能融化世界的爱心所折服。不是吗?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转眼间被玛丽以机智和爱心挽回了,她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并改变了那个歹徒。这件事看起来悄无声息,回味起来则是惊心动魄。
这就说明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人生就是战场,所以处理同一问题也不能总用同一种方式,而要随机应变。在遇到危机时也一样,要考虑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不同的时间,所以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确保在危机中化险为夷。
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适应各种变化,在办事时,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法国19世纪作家爱弥尔·佐拉的处女作《给妮依的故事》发表时颇有一番波折:
我有才华
佐拉捧着一叠书稿,先后光顾了三家出版商,向他们“推销”自己的作品,然而都吃了闭门羹。到出版商拉克鲁瓦办公室外面的时候,他心里打起鼓来,担心再遭拒绝。这种出于维护自尊的考虑,使他采取了果敢的行动。
那一天,办公室的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一个其貌不扬的青年人冒冒失失地闯进来,手上捧着一叠书稿,上面写着《给妮依的故事》。青年人毫无顾忌地开口就说:“已经有三家出版商拒绝接受这部书稿。”这个青年就是佐拉。
拉克鲁瓦愣住了。要知道,从来没有一个作家会对出版商说自己的作品不受欢迎,如果这样,书稿肯定出版不了。可是,这个毛头小子居然一见面就坦率地宣告自己的碰壁。
不过,青年人随即又补充一句:“我有才华。”
拉克鲁瓦为青年人的坦率所感动,心想:他倒不会吹牛,不妨看看他写得怎样……不久,拉克鲁瓦便与佐拉签订了出版合同。
拉克鲁瓦终日泡在作者自吹自擂的气氛之中,心底里自然产生希望作者说真话的意识。佐拉如实向他说明了情况,使他产生了信任感、真实感,出版了他的作品,使社会承认了他的创作才华。这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做人办事的尺度:
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适应各种变化,在办事时,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人有远虑才能远行
一只快要死的鹞子对它母亲说:“妈妈!你不要太难过了,你去求求神,让他救救我吧。”妈妈回答它说:“傻孩子,你让我去求哪一个神呢?哪一个神会来帮你呢?难道还有哪个神能帮我们,你没有从他们的祭坛上偷过人们献给他们的祭品吗?”
虽然这是以动物为喻,可道理却非常明显:只有平时给人提供帮助,关键时刻别人才会拉你一把。《菜根谭》中说:“只有冷庙烧香,才能急中见利。”即是说,只有平时多留人情,雨天才可能借到伞,这样才能打造良好的人脉网络。现代社会分工越细,个人能力越见孱弱,人脉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小觑。就算是尼采所谓的“超人”也不可能不借力而获得成功。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中人。不论是谁,都摆脱不了社会关系的制约。为了能让自己和别人相融相合,相宜相得,得到包容,得到认同,得到帮助,免不了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而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朋友,仇人变伙伴。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人也具有一定价值。它具体表现在:
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把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让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我什么也不说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成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智慧!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做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是不是沽名钓誉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对方无理,自知吃亏,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得理不让人,伤害了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人情积蓄。
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谁知他日你们二人会不会再相逢?如果到时候对方势旺而你势弱,你就可能吃大亏了!“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再让三尺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