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梁某和妻子两地分居十多年了,钱花了很多礼品也送了不少,不知为什么,妻子就是调不过来,这件事搞得梁某筋疲力尽,但也无可奈何。这不,在他妻子调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局局长又换人了,新上任的是从外地来的刘局长,梁某听说这位刘局长能急人之急,为群众办真事、实事,他先了解了几个受刘局长帮助的例子,然后登门拜访。梁某见到刘局长之后,一开始没谈自己此行的目的,先是对刘局长进行恭维,说他做的比较突出的政绩,是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的公仆。刘局长也很谦虚,“哪里,哪里,他们的确有困难,有的已经分居好几年了,就是调不到一起,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到了这个关口,梁某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刘局长,我也有点小事,需要麻烦您,我和妻子已两地分居十多年了,一直没有解决,本来不打算找了,听大家都说你的政绩,心中仰慕,来请您帮帮忙。”接着梁某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刘局长让他回去等信。果然没过几天,一纸调令到手,梁某全家团聚。
在这个事例中,梁某是有求于人的,他所求的正是这位刘局长的分内之事,并且这位局长也因实实在在地位人民办实事而名声远扬,梁某首先对局长进行赞美,使局长在兴头上轻松地给他把事儿办了。如果像有些人,只知道自己诉苦,去让别人帮忙,激发别人的同情心,这是不够的。在话题展开即问题提出之前,先行赞美是很好的铺垫。
大师们的座上宾
有位姓王的朋友,他认识许多学术界的泰斗,并常常得到他们的指点。问及他们之间的相识,也是缘于赞美运用的得法。因为有很多人也曾拜访过这些大师,但往往谈不了几句便无话可说,很快被“赶”了出来,而他竟成为大师们的座上宾,其中的奥秘自不待言。作为准备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王先生,自然也很仰慕这些大师,他深知拜访这些人不易,在每次拜访一位第一次见面的专家前,他先将这个人的专业、特长仔细研究一番,并写下自己的心得。见面之后,先赞扬其专业和其学术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这种投其所好的赞美自然也就激起大师的兴趣,并有共同话题。在谈话中,王先生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请求大师指点。在兴奋之际,大师自然不吝赐教。于是,王先生既达到了结交的目的,又增长了许多见识,并解决了心中存在的疑惑,可谓一举多得。
此例中,王先生就是在有求于人时,巧妙地运用了赞语。自己所称赞的,正是对方引以为自豪,并最感兴趣的,自然使对方高兴,使其心理得到满足。此时,王先生的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当然,这两个例子中所反映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运用恰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行得通。
做人办事的尺度:
心理学证明:当一个人骄傲地谈到他的专长,或他所取得的成绩时,你适时地提出与之相关的要求,在这样的时刻,他拒绝你的可能性最小,你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成功率最大。所以,当你有求于人时,就需要运用赞美,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使你的需求最大可能和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
细微之处摸底线
俗话说:“攻人莫过于攻心”,在办事过程中,我们常会受到种种阻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我们没能征服别人的心,让他心甘情愿地去为我们办事。
征服人心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它不是一时就可以学成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用心修炼。要想征服人心,就要从细微处入手,从细微处观察对方的心理,从而摸透对方的底线,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上进行
曾经有一名美国人到日本和一位日本商人就进口一批高级纤维板进行谈判。这名美国人刚下飞机,就受到两名日本代表的殷勤接待。在汽车开往宾馆的路上,这两名日本代表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先生大概想什么时候回国?订好了返程机票没有?到时候,我们用汽车把你送到机场。”这位美国商人说:“我准备两个星期后回国,我已经订好了返程机票,所以我希望谈判能顺利达成一致意见。”这位美国商人无疑上了日本人的当了,他的不假思索的回话无疑是在向谈判对手表明其达成一致协议的迫切心情,使精明的日本人有可乘之机。果然,这位美国人在对方安排好的宾馆住下后,日方并没有立即安排洽谈,而是请他观赏日本各地的风光。开始,这位美国人以为这是日本人的好客习俗,后来几天过去了,他向日本人提出商谈之事,日本方面代表说:
“马上进行。”但之后又请他出席很多看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会议、活动,让他大出风头。他实在耐不住了,催日本方面代表赶快商谈,日本代表说:“这好办,双方一签字不就成了。”眼看归期已到,但好像还有一些重要活动要他去剪彩、作报告。末了,精明而且对情报掌握十分准确的日本人拿出一份合同。这位美国商人一看,明显有许多地方可以重新提出来商议,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放弃签这份合同又划不来,无奈,只好就这样签了。真是明知被对方宰了又无可奈何。
掌管着美国好乐公司30亿美元资产的副总裁艾丽莎·巴伦在年轻的时候曾当过一家糖果店的店员。来店里购物的顾客特别喜欢她,总是等着她给自己称糖。有人好奇地问艾丽莎:“为什么顾客都喜欢找你,而不找别的小姐,是你给的特别多吗?”艾丽莎摇摇头说:“我绝对没有多给他们,只是别的小姐称糖时,起初都拿的太多,然后再一点点的从磅秤上往下拿,而我是先拿的不够,然后再往上加,顾客自然喜欢我了。”
推销其实就是一个攻心战,谁掌握了顾客的心理,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艾丽莎抓住了人们心理的微妙变化,一点点地往上加自然比一点点往下拿对顾客的心理来说要舒服得多。
在百货公司里向客人成功推销商品的店员、美发、美容师,都是使顾客和自己都能巧妙地维持良好印象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能够迅速地观察出顾客的想法。
说让对方感到舒服的话
业绩高居不下的资深店员在推销西服时,能够在看到顾客体型过于肥胖时而把号码少说一号,遇到过于瘦小的顾客,会把他看作大一号的尺码来应对。客人当然是知道自己的尺码,所以会对店员更正地说:“我是X号的。”且内心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愉快。店员一听之后不会忘记再加上一句“不可能吧!根本看不出来嘛!”因此,顾客即使本身是双X的尺码,也很有可能想试试实际只有X尺码的打扮,且相信店员了解自己的尺码,这么一来店员就已经抓住顾客的心理了。
一位理发师对于很在意有一头卷发的人,会安抚地说:“要故意地弄这么卷还真不简单哩!而且现在又最流行卷发。”催稿很急的编辑,对一些作家总是说“以您的写作速度,时间已是绰绰有余了”,最后都达到催稿的目的了。或者有一位商人对科长说:“您当上处长后请您多多帮助!”
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社交场上的老手常常使对方敏感地感觉出他们对自己有些什么样的评价。人们一直怀有一种愿望:例如胖的人希望被看起来瘦瘦的;天生卷发的人希望被人认为卷发是漂亮的;自己写作很慢的人也希望被认为有文思泉涌、妙笔生花的才能;有些人虽然还没当上处长,但是希望能被别人看出有当处长的才能。人都如此,随时都怀有想知道自己是如何被人评价的想法。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想法,顺水推舟地来说对方愿意听的话,使他们产生被了解的感受,因而对我们以心相许,但这必须要能掌握住对方是具有什么评价的想法,而不单指拍马屁或谄媚的话而已,这是社交处世的一种方法。
做人办事的尺度:
征服人心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它不是一时就可以学成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用心修炼。要想征服人心,就要从细微处入手,从细微处观察对方的心理,从而摸透对方的底线,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