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4300000022

第22章 古代自然科学与文化艺术(1)

在秦一统六国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我国古老的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一直在稳步发展。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范围内的领先水平。《诗经》、《楚辞》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而在音乐、雕刻等领域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天文历法

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是相传出于夏代的《夏小正》,它记录了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象、物候,以及人们在该月中所应从事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自然历的历法。孔子说:“行夏之时。”春秋鲁国天文学家梓慎称赞“夏数得天”,说明春秋时仍是应用夏代的历法。人们至今把农历也称为夏历,显然是有原因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当时在房宿位置发生了日食,人们不了解原因,以为灾祸,所以击鼓奔走。夏代已有天干记日的方法,夏代后期的几个帝王名孔甲、胤甲、履癸(夏桀)就是证明。天干是十进位制的,这时已有了十天为一旬的概念。

从殷墟卜辞看,商人已习于立表测影,用以定方向,定季节。他们对日月的观测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卜辞中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有日期(干支)的文字记录;他们已能用预卜的方式大致测定日食;已初步有了“日月交食”的观念;二十八宿的“火”、“心”、“尾”、“毕”,其名已见于卜辞;人们把二十八宿按4个方位分为4组,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象”。“四象”在卜辞中已见其二,可见“四象”的建立可能远在殷商以前。武丁时期的一条卜辞说七日这一天的晚上,天空中有一颗新星接近大火(心宿二),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新星记录。商人开始使用干支纪日,把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与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配合,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用它来记日,六十日一个循环。月有大小,小月29日,大月30或31日;年有平闰,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表明商人采用“阴阳合历”。武丁时期,大量采用“年终置闰”,也有“年中置闰”;祖庚、祖甲之后,“年中置闰”成为主要方法。这种阴阳合历在我国一直沿用了几千年,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历法制度体系。

西周青铜器铭文有很多的月相记录,名称有“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盈亏变化的描述,表明西周时人们对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西周已用十二地支来计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而且,至少在西周已有了漏壶这一计时工具。还用圭表测影,确定冬至和夏至等节气。《诗·小雅·十月之交》说:“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这是我国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朔日”的记载,也是我国古籍中有明确日期记载的日食的最早记录,据推算应是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可见西周时我国的历法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我国已能用立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精确测定冬至时刻,较准确地推求回归年长度。《左传》中有两次冬至时刻(当时叫日南至)的记录。一次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一次在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这是我国观测冬至时刻的最早记录。春秋中期以后,推定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一个朔望月为29.53085日,19个回归年正好为235个朔望月。于是发明了19年插入7个闰月的方法。《左传》记载的133年中设置了49个闰月就是证明。战国时期,是我国历法的确立时期。各诸侯国实行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6种历法,史称“古六历”。“古六历”都是“四分历”,只是所规定的历法起算年份(历元)和每年开始的月份(岁首)有所不同;其中《颛顼历》的测定年代当在公元前360年左右,岁实(回归年)为36.25日,闰法为19年7闰,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而闰月放在九月之后。从《睡虎地秦简》可知,秦国至少从秦昭王在位时(前306~前251年)起就已采用《颛顼历》。

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古人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即把一年平均分为24等分,平均过15天多设置一个节气,它反映了太阳一年内在黄道上运动的24个特定位置。记载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的较早的文献有《逸周书》的《周月》和《时训》、《淮南子·天文训》。比较之下,《逸周书·时训》的记载当早于《淮南子·天文训)。《逸周书·时训》最晚也当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有可能会早到春秋时期,最迟也当不会晚于战国时期。只不过早期的二十四节气,雨水原在启蛰(惊蛰)后,后来才被改到惊蛰前。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世界上实行阴阳合历的国家不少,但只有我国创立了二十四节气。

在天象观测方面,这一时期留下了许多珍贵记录。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242年中,仅《春秋》一书就记录了37次日食。这37次日食记录,至少有31次是确定无疑的。《春秋》一书的记录是在当时条件下相当完整的大食分的观测记录。例如,鲁昭公在位32年,曲阜可见的日食,《春秋》基本上全有记载。《春秋》还有世界上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载,有最早的陨石记录,有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人们对彗星的观测则更为精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29幅图,画着各种形状的彗星。彗尾有宽窄、长短、直弯各种不同的形态,彗尾的条数多有少;彗头画成一个圆圈或圆形的点,有的圆圈的中心又有一个圆圈或小圆点,可见人们已认识到彗发和彗核两个部分,而且也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当出自战国时楚人之手,可称为世界上关于彗星形态的最早著作。

在行星和恒星的观测上,战国时期的成就尤为惊人。在当时的天象观测家中,影响最大的是甘德和石申夫两家。甘德,又称甘公,约生活于公元前360年时,当为楚人,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夫,又作石申,魏国的司星,约在惠施为魏相时著《天文》8卷。他们的原著虽早已遗失,但从《史记》、《汉书》和《开元占经》等书的称引中,还能了解其大致内容。

甘德、石申夫发现了行星的逆行现象,并且简明、形象地把行星逆行弧线描绘成“已”字。从《开元占经》的引文可知,甘、石测得水星的会合周期为126日,现今测定值为115.8日;他们测定的金星会合周期为620日和732日,现今测定值为583.92日;甘氏测定木星的会合周期为400日,现今测定值为398.88日。他们测定火星的恒星周期为1.9年,现今测定值为1.88年;木星的周期为12年,现今测定值为11.86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记载了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运行的观测记录。它所测定的金星会合周期是584.4日;土星的会合周期是377日,现今测定值为375.91日;木星的会合周期为395.44日。《甘石星经》的测算,以“度”为基本单位,度以下的奇零用“半”、“太”、“少”、“强”、“弱”来表示,而《五星占》已采用一度等于240分的进位制度。这说明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人们对行星的观测推算,已经日趋精密。

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初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个漆箱,箱盖上绘有青龙白虎,中间书写一个斗字,围绕斗字的28个字正是二十八宿的名称。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包含完整的二十八宿的最早文字记载。这种描绘在日常生活用具上的图案表明,早在战国初年,四象和二十八宿相配已成为常识。所以,在我国,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应该可以上推到春秋时期。除二十八宿体系外,还指明了各星宫的星数以及相邻星宫之间的相对位置。据《开元占经》所引,甘、石以及巫咸三家均有中、外宫(星座)的划分法,甘德、石申夫在战国中期(约前360年)精密地记录了120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入宿度和去极度)。他们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甘德测定恒星118座,计511颗星;石申夫测定恒星138座,计810颗星。晋武帝时太史令陈卓将甘德、石申夫、巫咸三家所著星经综合在一起,编成一张包括283个星座、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成星图,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标准星图。

古代数学

商代的陶文和卜辞中都有不少的记数文字。甲骨卜辞中一、二、三、四等数字多用横画,陶文中则用竖写。商人能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13个自然数记10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十、百、千、万的倍数在甲骨文中用合文书写。现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的最大数字是3万,复位数已记到4位,如2656。商人记数常在百位与十位、十位与个位之间加一个“又”字,如五十六写作“五十又六”。西周记数法和商代相同,只是有些字形不同而已。商和西周的记数法是遵循十进制的,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去掉,便与位值记数法基本一致。与古罗马、古埃及的记数法比较,这一记数法更先进、更科学。还有一些卜辞反映出商代已有奇数、偶数、倍数的概念,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初步的运算技能。

万以上的大数计数,这时已经出现,进位制有十进和万进两种。《国语·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人,行亥极。”这里的万、亿、兆、经、亥都从十进。《管子·海王》说:“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万,万乘之国,人数口开千万也。”则从万进。

四则运算方法春秋时已趋于完备。古代的乘法口诀,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至“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开头两字是“九九”,故“九九”作乘法口诀的简称。《韩诗外传》记载,齐桓公时人们就已认为“九九”是不足为奇的“薄能”,说明当时乘除运算已开始流传。《左传》又记载,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晋国有人问某老人的年龄,老人不直接回答,只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问者不懂,去问诸卿大夫。师旷说,这老人“七十三年矣”。史赵说,“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士文伯说,“然则二万六千六百七六旬也”。此老人和师旷、史赵、士文伯显然都能熟练地进行乘除法的运算。战国初年李悝《法经》中有关于一个“农夫”一家五口的收支情况的计算,其中已讲到了减法、乘法和除法,还出现了“不足”之数,为“负数”概念的出现提供了来源。

筹算是我国独特的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的产生应在春秋战国以前,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臻于成熟。《老子》第二十七章说:“善算,不用筹策。”可见春秋晚期筹算已经相当普遍。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中,不但有算筹的实物,而且还有算筹记写的数目。算筹记数用极简单的竹筹纵横布置,就可完全实现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能够表示出任何自然数。我国古代数学在数字计算方面的卓越成就,当归功于遵守位值制的算筹记数法。

分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常被使用。如古四分历的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都不是整日数,其奇零部分是用分数表示的。《考工记》不但大量使用了分数,而且有了分数运算。《管子·地员》篇提出了“三分损益法”的乐律计算法,说明当时已有了指数的初步概念。

《周髀算经》卷上记载周公与商高的一段谈话,商高说:“故折矩以为句(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这是说至迟到西周初年人们已有了“勾三股四径(弦)五”这个勾股定理的特例的知识。《周髀算经》卷上还记载了荣方和陈子的对话,陈子说:“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是明确的勾平方加股平方等于弦平方的表述。陈子为春秋陈宣公时公族,为公元前7世纪中叶人。因此,我国发现勾股弦定理至少比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前560~前500年)早一个世纪。《考工记》一书则具体应用了勾股弦定理。它说:“冶氏为杀矢,……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酹。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酹”;这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的比例是2:3:4,那么4的对角大于90度,故称“倨句外博”;如果三边的比例是3:4:5,那么5的对角等于90度,故称“倨句中矩”。

《墨经》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最晚可能到战国后期。它们记载了墨家关于数学、特别是几何学问题的论述,对“平”、“同长”、“中(中心点)”、“厚(体积)”、“直(直线)”、“圜(圆形)”、“方(方形)”、“倍(倍数)”等概念作了定义说明,可以说是理论几何学的萌芽。

古代医学

我国医学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曾教民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汤液是中医用水煎煮药物为人治病的一种水药剂型,传说是商代的右相伊尹发明的。《吕氏春秋》记载伊尹与商王的对话中曾以医为喻,说:“用其新,去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可见伊尹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孟子·滕文公上》引《书》曰:“‘若药不瞑眩,阙疾不疗’。”说药物如果服用后不使人昏晕,就不可能治好疾病。可见商人用药物治疗已很有经验了。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晚期遗址中曾发现植物种子30多枚,经鉴定,均为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这两种果仁都有润燥、通便、化淤血的功效。这一遗址中还发现一漆盒内放有一件石质镰形工具,医史专家认为是医疗器具砭镰。砭镰是砭石中形似石镰的一种,利用其锋利的刃口可切割痈肿、排除脓血,也可以用它来刺激体表某些部位,以解除疾病痛苦。商代出土的小件青铜器中,针锥不少,有的可能是针灸工具。

殷墟出土的卜辞与医学有关的约300多片,400多辞。内容主要记录王室成员的疾病情况,涉及30多种病名,如疾首、疾天(头顶)、疾目、疾耳、疾自(鼻)、疾口、疾舌、疾言、疾齿、疾身、疾臀、疾趾、疾骨、疾心、疾旋、疾软、祸风、疾疫、蛊、虐、疾蛔、小儿病等等。卜辞里殷人对付疾病的主要手段是祭祀祈祷,但也对疾病进行各种治疗,甚至还能测定预产期。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巫咸和巫彭等十巫,由于他们可以和“大荒山”上的神灵相通,所以“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海内西经》又说巫彭等“皆操不死之药”。《世本》说“巫咸作医”。巫咸和巫彭之名屡见于卜辞,可能是真事其人。古时巫医不分,一些神巫也掌握了一定的药物知识和一定的治疗经验。

同类推荐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几千年来。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热门推荐
  • 枕边孽情:媚女不准逃

    枕边孽情:媚女不准逃

    性格决定命运,女人的软件要比硬件存活率高几百倍。夜莺在校园里被当做第三者被人推入湖中,不会水性的她就这样她幸运地穿越了,遇到了男主姚天卿,却不知又被卷入一场更大的欺骗和阴谋当中。
  • 人力资源部管理制度范本大全

    人力资源部管理制度范本大全

    本书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范本大全”丛书之一,由“时代光华管理培训研究中心”整体策划完成。由中国商学院MBA成就奖获得者李晶编著。本书立足中国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将枯燥的理论简单化、流程化、制度化,对人力资源部门管理的相关制度、流程、管理表格、文案等进行了介绍。本书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相关管理表格。
  • 名家名作精选:林语堂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林语堂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名家名作精选》系列收录了22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这里有他们的离合悲欢,苦辣酸甜,他们为青春歌唱,为爱情幽伤,在特别的岁月写下了特别的文字。让我们随他们的笔迹再回味一遍青涩年代,再温习一遍陈年旧事,让我们再感动一次……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高魔地球

    高魔地球

    行走在历史的长河,跨越时间的流逝。演绎史诗般的场景,重现昔日的荣耀,追寻神秘的力量,创造属于我们的篇章。穿梭于位面之间,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加入我们,我们是世界之敌。
  • 废柴相公

    废柴相公

    新文《契约娘子》我,苏莺,贪图美色,一时不查,错嫁某人——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他,林少廷,林家三少爷,脸俊、人废、性子赖,五岁便已是我未来夫君。我有真心一颗,却不知如何相付,爱情是一条路,走到底才知归处。他有柔情似水,却不知几分真假,相处越久越觉他不是他,谁是林三?谁是苏莺?从孤儿穿越成千金小姐,我只想做一个小女子,享受平淡的生活,有钱有男人。而他则是用平淡做伪装,隐藏了太多的秘密,我只当不知,却也知道平静的日子终是要结束的。慕容璟,临月国名盛一时的第一皇子莲太子,却遭遇流放,他,他是……相遇,相爱,分离,两相休弃,一场情爱竟是如此疲惫,当我要放弃的时候,却又在别人的一场“戏”中遇见了同为座客的他……★林三——俊当初面色蜡黄拖着鼻涕的孩童如今竟变得玉树临风,清风一笑集万千风华。长发如墨如丝,薄唇轻抿,美目流离,眉飞入鬓……★林三——废新郎坐轿,新婚之夜一杯交杯酒不省人事,罢了罢了。玉郎三少,文不及其姐,武不及其兄,风流富少,坊间出了名的花花公子,罢了罢了。不务正业,一事无成,散漫随性,不思上进,喝涩茶看色书,嗯嗯……他不行?不能做罢!★林三——赖(有心耍赖便是懒字,大家意会,意会!)说好婚期回来,结果再见面便是大婚之夜。从容坦然,各种议论如清风过耳,不惊不扰,继承家业“不想”,入仕考举“不愿”。一块四角儿麻糖就想赌了我的嘴,倒是次次得逞……片段一:“快说,我的清白给了你,你的清白给了谁?”“你。”“满街都是你的传闻,群众反映说你天天上花楼,你怎么解释?世人都不敢说每天溜河边儿从没湿过鞋,你敢说你每天逛花楼从没失过身?”“没有,呵呵,玉郎三少名声在外,风流而已,尚不下流。娘子多虑了。”“你怎么证明?”我好歹是法制社会穿来的,断然不能上演家庭暴力,进一步逼问,合理合法地采集证据。什么风流下流的,你是好运遇到我这样讲道理的娘子,如果娶的是那河东狮,管叫你泪流!他敛眉假作思索了一翻,似在拼命回想证据,良久,方说道:“……那要不再来一次?你再感受感受。”“……”这无赖——我喜欢。片段二: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植物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植物与海洋(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不仅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各种鱼类动物,还生长着各类茂盛的海洋植物。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宛如海底花园一般。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增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
  • 草原斗士

    草原斗士

    战争并非人间才有,动物界也充满了斗争与厮杀。在《草原斗士》中,看狼族斗士如何集群狩猎,看“短跑健将”猎豹如何短距离捕捉猎物,看与狮争锋的斑鬣狗如何对抗狮群……《草原斗士》生动揭示动物界鲜为人知的战斗场景,告诉小读者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并以高清晰图片从多个角度展现所选动物的风采,努力为孩子们奉献一道视觉上的美味大餐。
  •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官渡之战》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官渡之战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