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4300000021

第21章 古代思想(2)

儒家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00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以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儒家以重现三代之治为理想,孔子崇周礼,欲挽回东周礼崩乐坏之局面。然儒家尚有更高的理想。《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们真正的理想境界在尧舜禅让之世,即所谓“大同”的理想。《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后,大同社会成为后代进步思想家向往的理想目标,而孔子当时所追求的西周文武周公礼制所体现的实际上只是小康的目标。

儒家总结三代兴替的经验,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性。“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之得失,国之存亡兴废,都系于民心之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取得百姓的信任是政治统治巩固的根本基础。所以孔子曾说,在足食、足兵、民信这三者之中,必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去食、去兵,而不可无信。孟子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又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求统治者的“安位”,即其统治地位的稳固,并不能说是民主思想;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却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真理。认识到这一点,在这基础上来建立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尊君。这在当时为儒、法、墨诸家所认同。儒家又以道德来规范君臣关系,一方面要求君以礼待臣,一方面要求臣以道侍君。认为国君有过,臣应进行谏争,谏争不听,可以“强君矫君”,迫使国君“不能不听”,改正错误;甚至可以“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直至“变置”、“易位”,更换国君。

儒家重视“富民”“惠民”,把富民惠民看作赢得民心、使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在这方面,孟子提出了比较具体的“使黎民不饥不寒”的目标,要求做到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描绘说每家都有五亩宅地,住屋周围种桑养蚕,50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绸衣穿了;每家都喂养一些鸡、狗、猪等家畜,70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吃了;每家再有100亩田地,任他们不违农时地耕种,八口之家就可以吃饱了。这是一幅个体小生产温饱型的农业经济的图画。

道家学说

与儒、法、墨家的积极用世不同,道家的老子、庄子是避世的隐者。据《史记》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说的主旨是“自隐无名”。原在周地居住,见周朝衰败,就离周隐去。经过函谷关,在函谷关令尹喜的要求下,写了《道德经》(即今传《老子》一书)而去,不知所终。但老子究竟为何人,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庄子名周,曾为漆园吏。楚威王曾派使者以重金聘他为相,被庄子拒绝。庄子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高位。但我宁愿在水沟中游戏寻找乐趣,也不愿受当权者的约束羁绊。他把功名利禄看作对自己的伤害,“终身不仕”,以求得精神的自由。

老子、庄子不满于当时社会。老子批评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宫殿整洁,田地荒芜,仓库空虚,一部分人却穿着华丽的服装,佩带锋利的宝剑,有着富余的财富,剥夺那些衣食不足的人们的享用来供养衣食有余的人,是强盗的行为。而一切弊病起于当权者的要求过多。因此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清静无为。清静无为,自然达到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平静的理想境界:“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实际上是对原始社会的怀念和憧憬。

法家学说

法家是一批在位实际推行变法革新的人,其代表前有商鞅(前390~前338年),后有韩非(前280~前233年)。他们的学说,偏重于实际的政事。在战国时期法家学说取得了很大胜利。“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宜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而秦王政用韩非、李斯之策,终至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国之大业。在战国时期儒法两家政治主张的斗争中,法家是胜利者。法家的改革政策,已见前述。他们在各国推行改革,受到守旧势力的责难和反对,在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法家竭力反对儒家崇古、法古的思想,宣扬历史进化的观念。他们强调,历史是进化的,“世事变而行道异”,“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说,如果有人在夏代行构木为巢、钻燧取火之事,必会为鲧为禹嘲笑;如果有人在殷周之世行治水事,必全力汤武所嘲笑;同样,要在当今之世行尧舜禹汤武之政,也必会受到世人的嘲笑。这些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蠢人蠢事。

与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针锋相对,法家治国“不务德而务法”,他们不相信用道德教化能使人向善,认为只有用赏罚的手段,才能使人们不敢为歹,并且引导人们按照法家政策的要求去做,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执法,法家提出了“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在法的面前人人平等和“信赏必罚”、有法必行等重要原则。尤可注意的是提出了公私关系问题。他们提出,建立法制是为了确立公义;而背私之谓公,公与私是对立的,立公就是为了去私;所以立法就是为了去私。能不能立公去私,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存亡。商鞅曾经说:尧舜治理天下,不是把天下之利归于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而治天下;所以能得到人们拥护,统治很稳固;而乱世的君臣,掌握了一国的利益和一部分权力,就都为自己谋私利,这正是国家危亡的原因。“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当时的法家先驱多不得善终,吴起、商鞅都遭酷刑而死,但他们不避死亡之害,坚持改革,确实表现了为公不为私的精神。不过他们的思想也不能超越时代的限制,他们所说的公义实际上只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表现;甚至说“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直接把公利与君主联系在一起,把服从公义与服从君主等同起来。

法家治国,以威势强力为本。他们认为,“民固服于势”,只有依靠威势,才能使百姓服从,不得为非;也只有依靠威势,才能驾驭群臣。韩非把君主的威势比作虎的爪、牙,说丢弃了威势就会受制于人,就如老虎没有了爪、牙就会被人制服一样。迷信强力和威势,单纯依靠严刑峻法,虽然也曾成功于一时,却是法家主张中致命的错误,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墨家学说

墨家与儒家同为战国时期显学。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做过工匠,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还制作过会飞的木鸟。也有人认为,墨家之“墨”,是起于对刑徒的称谓。总之,与其他各家不同,墨家思想是下层庶民的思想。

墨家亦重道德。墨子认为,世上一切不合理之事,都起于人与人不相爱。因此他提倡“兼爱”,以“兼相爱、交相利”来代替不相爱和亏人以自利。墨子提倡的兼爱,与儒家主张的爱人不同。儒家的爱人主张从亲亲开始,推及他人,有亲疏之别;墨子兼爱则主张“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提倡一种普遍的没有差别的爱。墨子又将爱人与利人联系在一起,兼相爱就是要交相利。墨子特别重视国家人民之利,以是否符合国家人民之利为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准。从此出发,他谴责当时各国之间的攻战为“至大不义”,力主“非攻”;他也反对儒家提倡礼乐的主张,认为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和在各种典礼中“弦歌鼓舞”,都是劳民伤财,不利于生产和生活,所以提出了“非乐”、“节葬”的主张;他还反对靡费,主张“节用”。他的理想是要建成一个“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社会。

墨子主线“尚贤”,或说任贤使能,是儒、法、墨诸家共同的主张,开启了中国古代任人唯贤的优秀传统。各家的尚贤思想大同之中有小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墨家的尚贤思想。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又说:“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即使是农民、工匠,只要有贤有能,都要选拔出来给以爵禄、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下层小生产者突破宗法等级制度,争取自身政治权利的要求。

墨子又主张“尚同”,由天子来“一同天下之义”。他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人们各以自己之义为是,以他人之义为非,于是“天下之乱,如禽兽然”。解决的办法就是“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辨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所以要有天子,就是为了“一同天下之义”,统一人们的思想,这是他对国家的起源和职能的根本认识。

墨子具体发挥说,光靠天子一人不行,有了天子之后,还要有三公,要设立诸侯国君以至将军大夫、乡里之长,由上至下建立起一套正长。他描绘了这样一个由正长率领百姓上同的图画: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由里长带领百姓上同于乡长,由乡长一同其乡之义;由乡长带领百姓上同于国君,由国君一同其国之义;国君又带领百姓上同于天子,由天子一同天下之义,最后做到“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而做到“尚同一义”的手段,是上告和赏罚。他说,大家都想得到奖赏而避免受罚,所以见到善的和不善的行为就都向上报告。天子据此奖赏善人善事,惩罚坏人坏事,天下就得到治理了。这是一种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思想,后来在法家那里得到了发展和实际运用。

各家的社会理想、政治思想各不相同,其中却有一值得注意的共同之点:即大一统的理想。各种社会理想、政治思想的提出,都不是只为某一国、某一家,而是为了当时的所谓“天下”。所以孔、孟、商、韩等等,当时的士,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并不拘泥于定要在本国出仕,而是哪里能用其主张,即在哪里为实现其平天下的理想而奋斗。

同类推荐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梅花审美》)是从来探讨中国梅文化众多论著中穖性最为突出者。如论梅之开发利用,历史远及七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从采用梅果于祭祀和烹调(增酸味,催肉熟),经过汉晋南北朝梅花欣赏的兴起,再经隋唐五代梅花审美欣赏的发展,通过北宋梅文化象征之生成尤其是南宋梅花审美文化的鼎盛与成熟,元代梅文化高潮延续,直到明清梅文化之稳定发展,真是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了一时期的特殊性。
  •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古人认为声音是圣洁的,音乐可以洁净人的思想、灵魂,创作和谐的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就是指分别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金、石、土、木、竹、丝、匏、革八类乐器。中国古人是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凝聚了无数古人卓越智慧的乐器,在历史的深处。
热门推荐
  • 绝艺倾城

    绝艺倾城

    这世间,有些相遇不过一面之缘;而有些相逢,却注定了厮守终生。她,命途多舛。被同门师兄苦苦纠缠,被心爱之人视而不见,被情同母女的亲人利用,面对前所未有的磨难,她能否苦尽甘来?励志反转女主横空出世,和“前夫”斗智斗勇,巧用木偶欺上瞒下,天才偃师“连城公子”声名鹊起。顾连城年方十七,拜于偃师门下,木甲术技艺超群。因同门师兄秦仲迫害,她易容逃往京城,被名门公子楚云买下替其妹嫁入敬王府为妃,很快被同门师叔姜云霄寻到,并意图说服她以“连城公子”的身份出现指点江山。连城一心追求清净生活,不为姜云霄所动,却不知敬王齐澈早已发现她并非楚家爱女。漳国来犯,齐澈主动请缨出征,顾连城为了襄助齐澈,毅然决定随其远征,却被齐澈用来交换远嫁漳国的心爱之人。交换之后,齐澈得知顾连城丧生于一场大火,悔痛万分。殊不知,半年之后,一名来自北漠天才偃师“连城公子”声名鹊起……
  •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身体健康枕边书(全集)

    身体健康枕边书(全集)

    本书让您了解到真正的健康是怎样的状态,您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心态、运动以及饮食与健康有怎样的关系。本书重点讲述了家中的少儿、男人、女人和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并提供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和一些常见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此外,本书还讲述了一些常见疾病的自我诊断和儿童及成人的急救知识以及身体发出的一些健康警讯。拿起这本书,您会发现,它内容涵盖广,信息量大,而且条目详细又切实可行。那么现在您还犹豫什么呢?请拿起这本《身体健康枕边书全集》吧,试着翻翻它,觉着可以读·读的话,再试着把它置于床头案牍,时常翻阅。您或许会发现,原来,健康是与它结伴而来的!
  • 凤煞江山

    凤煞江山

    她是军火女皇,王牌杀手,一场精心阴谋,一朝时空交错,诸葛家人人轻贱被生父推上祭台的血祭小姐死而复生。再度醒来,登仙台上锋芒乍现,谁与匹敌;废灵根?却不知,隐藏其后的是不世天才。丑八怪?谁人晓,那阴阳脸后是何等绝色天下!骂她?割你舌头!打她?断你双手!害她!夺你性命!比比谁更冷血!一朝得变,风云突起,用累累白骨筑起万里长城,傲视九霄,纵横六道……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文学与戏曲(和谐教育丛书)

    文学与戏曲(和谐教育丛书)

    本书从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仙话开始,介绍了文学戏曲产生的背景和经过,以详实的历史记录和客观的文字笔调书写了文学戏曲的种类、内容,给读者展开一幅全面而生动的总览图。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刚柔之道

    刚柔之道

    中国家电企业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花100年才能完成的飞跃,其残酷程度、淘汰速度、变革力度不言而喻。美的和格力一个“刚强霸道”,一个“柔情似水”,究竟何种模式才是当今商界王道?本书全方位、深层次解读两位家电领军人物的传奇故事,为你揭开中国式商道管理的神秘面纱。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