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就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就只能成为一个死啃书的“书呆子”。其实,为人处世一要学,二要化,三要联系实际,四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就跟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随时随地都在练,有时用手指在衣服上练,有时在月光下的池边悬肘练,直到玉兔西下。
相传当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有一次,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18口水缸说:“学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里面,你把18口缸里的水写完,自然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他的儿子,真把18缸水用完了,果真练出了一手好字。王献之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勤是成功之本。勤能补拙,只要不故步自封,将心态归零,勤奋能使人克服一切困难,成就一番事业。缺少了勤奋,即使再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很难使人有所成就。所以成大事者应当具有勤奋好学的习惯,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为成大事打下基础。
学习需要有好奇心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普希金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世界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这就要求我们的青少年需要不断地、深入广泛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需要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及时补充所需的知识,而不能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在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一颗好奇的心、进取的心。
被世人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就是因为他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1847年,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问个不停,老爱问这问那:“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待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不动。
这是怎么回事?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咦,窝里有十多个蛋。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多蛋呀?他连蹦带跳地去问妈妈:“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十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呀?”“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凉。”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着你,你不是暖和多了吗?”
爱迪生更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咱们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小鸡。
爱迪生听了妈妈的话,就跑开了,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有看见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呀!爸爸心里也很着急。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他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在鸡蛋上面孵小鸡。“孩子,快回家去!”“不,不!妈妈说的,鸡蛋着了凉,就孵不出小鸡来了,我正在孵小鸡?”
爸爸看见爱迪生这股傻劲,真觉得好笑,就把爱迪生拉了起来,说:“走吧,傻孩子。你是孵不出小鸡来的。”爱迪生嘟着嘴说:“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爱迪生8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分分上学了。可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老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9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信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信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连的。在他发明了电报机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可见,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
历史上无数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对常见的事物保持好奇心的人。只有在日常现象中,看出不一样来,然后一直研究下去,最终就会获得成功。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种子播种在黑土里以后,经过人们的浇灌、培育,会逐渐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长成栋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就一定能够使你成为有用之才。
好奇就像是一双睁开的眼睛,不住地打量着世界,由此迈出探索的第一步。只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才能够更快更深入地认识世界,才能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实现创新。
摆正学习态度
学习永远是青少年朋友自己的事情,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刺激远不如来自自身的需求,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仅仅依靠外界的压力,一旦压力减小,学习就会中断。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条件。态度不端正易引起学习动力的不足,这是青年们的成功之路上的大敌,也是目前校园中存在学习危机的主要原因。
张丽芝,是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曾在美国获得MBA学位,然后回国在部属外贸公司工作6年,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和外贸经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项目的谈判,英语口语表达十分流利。她那流利的口语表达和优雅的举止让人折服。对于当代人的“轻知识,重金钱”,张丽芝感慨颇多。她说,学习知识的好处,一般很难在短期内认识到,尤其是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不规范的分配制度严重刺激了人们,如海浪般的商潮冲斜了人们的心理天平。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导致一部分人学习的态度不端正,敷衍塞责,总认为读书没用。其实,知识的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张丽芝心情非常平静:“在大学里,我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学生,也非常平凡,每天除了上课,我就做三件事:上自习、泡图书馆和打羽毛球。在班里不显山不露水,没获得过奖学金,因为我很少按老师的指示去死背那些条条目目;也没当过班干部,因为我不会拉选票。”说到这里,张丽芝话锋一转:“不过我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所以大学时应做什么我心中有数。我想出国留学,所以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这上面了。至于学习态度,我没想过那么多,反正有了目标,学习便是一种乐趣了。”
实践证明,张丽芝的学习态度是正确的。一个人只要能把学习与自己的前途和目标联系起来,不急功近利地应付考试、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有着良好的归零心态,也就可以产生应有的效果了。
也有很多像张丽芝这样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不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而是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无比的激情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直至成功,这是我们青少年需要学习的学习态度。
阅读,让你的智慧贵族化
知识在哪里?知识就藏在一本本好书里。你想了解这个世界吗?你想变得智慧和博学吗?那就要和书做朋友,多多阅读并从中汲取力量。
每天的语文课总是小新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她又可以见到亲切而又幽默的于老师了。和小新一样,大家都特别喜欢于老师,喜欢上于老师的课。因为于老师讲课总是旁征博引,生动有趣。所以,每天只要是语文课,大家都是神采奕奕。
有一天,小新终于忍不住了,就问老师:“于老师,怎么样才能像你一样博学呢?”
于老师笑着说:“多阅读,和书籍做朋友,汲取书籍的力量,那样你就变得博学了。”
她接着说:“其实,以前我一直很自卑,因为觉得自己不漂亮,而且一无所知,直到我听到了一个故事,才变得充实和自信。故事说:有一天,一个人发现在路边有一堆土,样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散发出异常芬芳的香味,于是他就把这堆土带回了家。不一会,他的家里也到处充满了香气。这人很好奇,就问它是珍宝还是稀有的香料?或者是一种罕有的特殊材料?泥土微笑着摇头,说自己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那浓郁的香味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人继续问。泥土回答说,他曾在玫瑰园和玫瑰相处过很长一段时间,靠近了玫瑰的泥土,因为吸收了玫瑰的芬芳,于是就不再是一堆普通的泥土了。”
“靠近玫瑰的泥土?”同学们喃喃地说。
还是小新最先明白过来,她说:“您的意思是,如果想变得高尚、坚强、充满智慧就要靠近那些‘玫瑰’是吗?而现实中的玫瑰就是书籍?”
“小新说得很好!除了课堂上的知识,课堂之外还有许多丰富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通过阅读,你们一定会像那块泥土一样,最后飘满芬芳,变得丰富而美丽!”
对于青少年来说,多读书是增长知识的途径。在这个知识更新快的年代,青少年们更要每天为自己的大脑充电,这样才不会成为知识的盲人。
学习要扎实方可厚积薄发
在治学领域,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厚积薄发”。其含义是:做学问,一定要先经过一个长期、艰辛的积累知识的过程,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然后才会通过某一个突破口有所创新,做出真正的学问。
其实,这一道理对任何领域都是适用的。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长期积累,正是在这点滴的成长中,一个人的素质由量变升华为质变,从而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深厚的基础将为你的不断飞跃提供无穷的能量,它使你才华的根须扎在一片营养丰富、永不枯竭的土地上,它使你创造的源泉与一座永不干涸的冰山相连。这样的青年成功可以说是迟早的事,并且一旦成功,便会有着长久的辉煌,而不至于江郎才尽,成为“昙花一现”的流星。
火山爆发之所以壮丽、强劲,是因为岩浆来自广袤雄浑的大地,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在那些成功人士当中,通过调查也证明,凡是魅力永存或持久成功的人,无不是以深厚的学识功底见长,这一功底为其持续的创造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于是之曾出神入化地扮演过许多角色,如《龙须沟》里的程疯子、《骆驼祥子》里的老马、《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丹心谱》里的丁文忠等等。作为一位老艺术家,他的成功与他个人的经历、艺术上的悟性和执著是分不开的,但是更得益于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得益于他渊博的学识。
在剧院里就曾流传着“一句台词”的佳话。1951年秋,北京人艺排演歌剧《长征》,于是之被选中扮演毛主席的形象,但只有一句台词:“同志们,祝你们成功!”本来凭着他的功底,演好这句话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为了体会人物的精神和素质,他阅读了毛主席的书,研究了毛主席的诗,还学得一笔“仿毛”书法。
由于他总是在学习,即使不排戏也坚持读书,因此多年来他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知识,为他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像上面所提到的例子,对于是之来说真是数不胜数。为了演好《虎符》中的信陵君,他阅读了《史记》、《战国策》和其他许多历史书籍;为了扮演《关汉卿》中的关汉卿,他专门研究了小令;为了演好一部介绍鲁迅生平的电影中的一个角色,他在研究鲁迅著作方面已小有名气。就这样,只上过半年大学的于是之积累起了非常丰厚的各种知识。
根据于是之的回忆和介绍,他读书有几个特点:
(1)求知欲强烈,热爱读书。
(2)善于在时间的夹缝里学习,想方设法读书。
(3)他读书很杂,涉猎极广,这使他在成为专业演员之前已具备了作为一个演员所应当有的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
(4)学以致用,为演戏而读书。
于是之确实从这些知识中受益匪浅,这使得他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演艺界公认的表演艺术家。
所谓扎实的基础,主要包括知识和经历,丰富的知识尤其不可缺少。一个人纵然天生慧质,如果不注意后天的学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终究成不了大气候,最后不免落得个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那个神童的平庸结局。所以,青少年们要知道,好成绩不是瞬间就能达到的,它是需要扎实的基础才行,那就让我们做一个厚积薄发的青少年吧!
互动环节:怎么读书最好
读书既不能慢得像乌龟,也不能快得像是走马观花,几眼就扫过,否则都会影响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根据自身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速度,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1)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体会文字的美感。
(2)做记号。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并摘录下来,便于反复阅读和体会。
(3)写读书笔记。将读书时的一些感想写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又能借此练练笔,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撰写提纲。在读到篇幅长的书时,在理解内容后,可以整理出提纲,从中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办法。
(5)精读和浏览相结合。遇到好文章,可以放慢速度细细品味。而其他报告性质的文章就不必逐字逐句地推敲、斟酌,快速浏览,把握整体就行了。
(6)对于有难度的或经典的内容应放慢速度,细细体味。阅读速度应保持在每分钟大约在250字以下,理解率在90%以上,这样的阅读理解和记忆都会更深刻。对一些日常文件、小说、报纸、杂志或浅易课本可采用普通速度阅读。每分钟在250~5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
(7)多读一些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一些寓言故事和哲理故事,体味其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多读科学、自然、历史、地理和常识等方面的书籍,增长知识、扩大眼界。在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写得具体而生动,所以,你可以参加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以便积累一些鲜活的写作素材。
积累材料时,注意形式的灵活和多样化。可写日记,或记录卡片,或准备一个专门积累写作素材的文件包或文件夹,将资料分门别类收藏,需要的时候按类别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