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8300000022

第22章 破除戒律——大千世界内,一个自由身(4)

老大婆这把火烧得很痛快,把一茅庵的虚伪烧得干干净净,老太婆真是性情中人啊,那和尚不过是个假和尚,他再修行几个二十年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归元禅寺的昌明法师最喜欢写的条幅是“皆大欢喜”,他的境界是那假和尚无法比拟的。

“皆大欢喜”让我们感到亲切、自然。

■感悟——

真实的人是很轻松自在的,戴着面具生活会让人疲惫不堪。真实的人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自由地呼吸。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真实的人内心涌动着绵绵不绝的生命活力。真实的人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学生打老师

有一年,临济禅师在夏安居(夏季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三个月中不得随便外出,禁足修行)的半途,破禁而出,跑到黄檗山,去找老师黄檗希运禅师。

到了山上,看到黄檗禅师正在佛前诵经,他觉得很奇怪,便说:“以前我一直以为老师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今天得见,原来老师也只不过是一个念经的和尚而已。”

黄檗禅师不辩解什么,只留临济禅师住下来,可是临济认为老师也像一般人以音声求佛,以身相求佛,很是不满意,因此住了几天,就又要告假下山。

黄檗禅师说:“你在安居的中途就来到这儿,已经是违犯禁戒了,现在夏安居时期还没有结束,你又要离去?”

临济禅师说:“我来这里的本意只是想向老师请安,做一个短期的参访,现已做到,不求又何?”

黄檗禅师听了之后,举手便打,打完后,又把临济禅师驱赶出去。

临济禅师走了好几里路,心中觉得这样匆忙的离去,确实不好。于是他又回到黄檗山,请老师继续打他,但黄檗禅师立刻将双手袖起来,就是不肯出掌。

有一天,结束安居,临济禅师要辞别时,黄檗禅师问:“你准备往哪里去?”

临济禅师回答说:“不是河南,便是河北。”

黄檗禅师听了之后,举起手来就要打临济,临济禅师立刻用左手接着;并且以右手反打了老师黄檗一掌。黄檗禅师被打得哈哈大笑,随即对临济说:“很好!很好!你有来处,也有去处,现在,河南你可以去,河北也可以去。”

■感悟——

学生临济反打黄檗,黄檗却哈哈大笑,意思是临济已了解他的心意,既然已经这样,那么东西南北都可以去了。

不轻视后生

有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身旁年老的无德禅师说:“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不到两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喊:“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只见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一会儿跑东,一会儿往西,实在看不过去,就问无德禅师说:“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禅师非常得意地回答:“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做那呢?”

禅师欣慰地说:“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了之后,仍不甚了解,满脸疑惑地问:“不知道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呢?”

无德禅师说:“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感悟——

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信徒供养僧众,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因为信徒心中,总以为老的大,幼的小,不容易懂得王子虽幼,将来可以统领国家;和尚虽小,将来弘法全靠他们。无德禅师的修行恐怕非一般禅师所能达到。

老宿家风

法眼文益禅师上堂说法,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头子和一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作为这个孩子的监护人,老头子从来不教孩子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成长。

有一天,一个四处云游的僧人,在老头子家里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许多礼仪。

这个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盘问孩子道:“是谁教你的这些?”

孩子如实回答道:“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那个和尚,责备道:“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二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这会儿一下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了,又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硬是把和尚赶走了。

■感悟——

禅宗反对束缚人的天性。行脚僧之所以被老者斥逐,是因为他用后天的染习破坏了童子生命的本真,违背了本来现成的原则。在这个老禅师看来,世俗的礼节规矩是蒙蔽童心的,只会使孩子从小学得虚伪。

待客之道

从谂禅师是赵州一位有名的禅师。有一天,赵王专程去拜访他,此时的他正在禅床上休息,听到侍僧说有客人来访的禀报,非但没有起身,反而躺着对已走进禅房的赵王说道:“大王,我现在已经老迈,以至于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大王莫怪。”

赵王听后,并未有半点责怪,反而更增加了对从谂禅师的尊重。

这次来访后的几天,赵王派—位将军给禅师送来礼品。令人意外的是,此次,从谂禅师一听禀报,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

这件事发生后,他座下的一些学僧颇为不解,赵王的部下到来能下床到门外相迎,而赵王亲自驾临时却卧床不起。他们便带着这份疑惑去请示禅师。

从谂禅师听了这些学僧的疑问之后,哈哈大笑一声,转而严肃地说:“你们有所不知,老衲的待客之道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上等人;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中等人;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前去迎接下等人。”

■感悟——

赵州从谂的“待客之道”完全与常人相反:对于贵宾,常人会到门口迎接,而他却躺在床上迎接;对于世俗小人,常人会躺在床上不愿理睬,而他却要跑到门口去迎接。

赵州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正如上面那则“老宿家风”故事一样,禅宗反对束缚人的天性。在赵州看来,世俗的礼节违背了人的天性。赵州这么做,正是出于天性。

永远不病的人

德山生病临终时,有人问他:“是否有永远不病的人?”

他回答说:“有。”

对方又问:“如何才是永远不病的人。”

他叫着:“啊唷!啊唷!”

■感悟——

大概没有人能明白,病人就是永远不病的人。德山指的是那一个不被病魔侵袭的人的内在精神。

仰山摇树

有一天,仰山正在采茶,沩山对他说:“我们采了一整天的茶,我只听到你的声音,却没有看到你的形体呢!”仰山摇了摇树。

于是沩山又说:“你只知道它的用,而没有得到它的体。”

仰山不服气地说:“那么老师你要怎样呢?”

沩山没有回答,沉默了很久。

仰山又说:“老师,你是只得到它的体,而不知道它的用。”

沩山便说:“我要送你三十棒。”

仰山反驳说:“你的棒,给我吃;我的棒,要给谁吃?”

沩山又说:“再送你三十棒。”

■感悟——

仰山的摇树显然是用来表达内在的真我。内在的真我,是不可见的,也是无法表达的,但并未犯严重的错误。可是当他说沩山只知体而不知用时,却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因为用是包含在体中,没有无用之体。所以沩山要给仰山吃三十棒。

一块田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两人走到田间,沩山对仰山说:“你看,这一块田,这边高,那边低。”

仰山说:“错了,是这边低,那边高。”

沩山又说:“你如不信的话,我们站在中间,往两边看看,到底哪边高。”

仰山便说:“不要站在中间,也不要只看两边。”

沩山又说:“让我们用水平来量,因为没有东西比水更平的了。”

仰山却说:“水也没有一定的体性,它在高处是平的,在低处也是平的了。”

沩山被仰山答得无话可说了。

■感悟——

禅宗反对有分别之心,或许在常人看来,沩山说得对,无论是“站在中间向两边看”,还是“用水平来量”,都是“这边高,那边低”。但仰山为什么非要说“这边低,那边高”呢?其实他分意思并不是要分出个高低来,而是要说明万物为空,既然空,又何来高低之说?

为什么看得那么严重

有一次,仰山度完暑假回来看望沩山,沩山问他:

“孩子,我已有一个暑假没见你了,你在那边究竟做了些什么啊?”

仰山回答:“啊!我耕了一块地,播下了一篮种子。”

沩山又说:“这样看来,你这个暑假未曾闲散过去。”

仰山也问沩山:“这个暑假做了些什么?”

沩山回答:“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便说:“那么,老师,你这个暑假也未曾白度过去呢!”

说了这话,仰山发觉自己这话有点讥讽的味道,因此便不自觉地伸出了舌头。沩山看见仰山的窘态,就责备他说:“孩子,为什么你看得那么严重呢!”

■感悟——

在禅师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修心。山下锄地也好,不如说是在清除心灵的杂草,种上智慧的种子;“白天吃饭,晚上睡觉”也好,那不如说是在最简单的生活中,品味生命本身的味道。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所说的那些合于禅理的话而感到失措,这正表示他犹有俗态。

不配做你的老师

洞山是浙江会稽人,俗姓俞。幼时便出家做和尚,他的老师教他念《般若心经》。

当他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时,便突然用手扪住了脸问:“我就有眼耳鼻舌等,为什么经中却说没有呢!”

那位老师对于他的问题,不禁大为惊骇说:“我不配做你的老师。”

■感悟——

“眼耳鼻舌身意”为佛家之“六根”,一个人若“六根清净”,即断绝了一切奢望欲念,便可以说是“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洞山还是个小孩,自然很难达此境界,于是他从常人眼光出发,怀疑经书有错。虽然经书无错,但他那种不愿被任何人、任何书所蒙蔽的独立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自然使得他的老师大为惊骇。

打耍的小丑

白云守端禅师是杨歧的学生。

有一次,杨歧问白云守端以前拜谁为师。

守端说:“茶陵郁和尚。”

杨歧接着说:“我听说郁和尚有一次过桥不慎滑倒,因而大悟,写了一首诗偈,你记得这首偈子吗?”

守端回答:“这首偈子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歧听了之后,便笑着走了。

守端因为老师这一举动,整夜失眠。

第二天一早,守端便去问杨歧为什么听了郁和尚的偈子要发笑。杨歧回答说:“昨天你有没有看到那个打耍的小丑?”

守端说:“看到了。”

杨歧又说:“你在某一方面不如那个小丑?”

守端问:“老师指的是什么?”

杨歧回答:“小丑喜欢别人笑,而你却怕别人笑。”

守端因而大悟。

■感悟——

杨歧的笑,是因事之可笑而笑,其笑本身并无意义。可是守端过于认真,拼命去研究杨歧为什么而笑,过于执著,徒生烦恼。所以,杨歧是要他放下执著心,便可立即获得解脱。

桂花香

黄龙祖心禅师和诗人黄山谷相交甚密。

有一天,山谷问黄龙入道的秘密法门。

黄龙回答:“孔子不是曾说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吗?你对这些话有什么想法?”

山谷正要回答。黄龙插嘴说:“不是,不是。”

山谷莫名其妙。

又有一天,山谷陪黄龙游山,看到遍地开满桂花,黄龙便问:“你闻到桂花香吗?”

山谷回答:“是的。”

黄龙说:“你看,我一点也没有隐瞒你吧!”

山谷大悟,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说:“你真是老婆心切。”

黄龙笑着说:“我只是希望你回家罢了。”

■感悟——

山谷要入道秘密法门,黄龙却和他扯起孔子来,山谷竟认了真,黄龙当然要说“不是,不是”了。其实根本就没什么“法门”,入道全靠自家体悟!下面那则故事中,黄龙希望山谷回的“家”就是最亲切的自然。自然之门是洞开的,一切都现成地在眼前,道就在其中。所以黄龙暗示山谷舍高深而归于平淡,回到那个他曾迷失了的“家”去。

心在何处

达观禅师对李端愿说:“诸佛祖从无中说有,在没有意义的空虚人生里找出了生命的意义,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属于烦恼系缚,眼见的都是空花。想在现世的生命意义里去寻求未来不死的灵魂,如同以手捞月。只有您真正了却自心,方可无惑。”

“心如何能够了知呢?”

“无论善恶是非、得失成败,您都别去想,别计较。”

“如果不想,心在哪里?”

“每一件事都用心去慈悲喜舍,每一个人都用心去哀矜悲悯,一切只往宽恕的、向上的、光明的、勘破的地方去,不往计较的、向下的、阴暗的、痴迷的地方去,你的心就和生命融合了。”

“那么,人死了以后,心在何处?”

“不知生,如何知死?”

“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命。”

“你的生命从何处得来?”

“这……”李端愿搔搔头,一脸的迷茫。

达观禅师蓦然伸手向李端愿当胸一抓,大喝:“就在这里!还往哪里想?”

李端愿一怔,立即领悟:“懂了!我懂了!”

■感悟——

在佛教看来,人生是虚无的、虚空的,生死全不在人的把握之中。人要做的,仅仅是凭心活着而已,让自己的心洒脱地活着,便得了生命的真意义。

傅大士讲经

南朝时,傅大士名动一时,终于惊动了梁武帝。梁武帝便要召见傅大士。出于好奇,也想试试他的功夫,梁武帝传令锁上所有的宫门。傅大士似乎早就意料到了,拿出事先预备的木槌,一道道牢固的宫门被他随叩随开,畅通无阻地走到了善言殿。他也不向梁武帝叩拜,径直坐在了西域进贡的宝榻之上。

梁武帝问他师从何人?他说:“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

两个人的佛学造诣都很深厚,说佛理,妙语连珠;斗禅锋,机趣百出。最终相互把臂大笑,泯灭了所有的君臣界限。此后,傅大士经常出入皇宫。

有一次,梁武帝在皇宫亲自讲《般若经》。武帝到达法会时,所有的人都站立起来迎接,唯有傅大士端坐不动。内臣大为不满,说:“圣驾光临,你为何不站立起来?”他说:“大地如果一动,万物都将不得安宁。”

梁武帝讲经完毕,众多王公大臣齐声诵经,可是傅大士却默然不语。问其缘故,他说:“语默动静,都是佛事。”

下一次,轮到傅大士讲经说法了。他说,《金刚经》妙不可言,就讲《金刚经》吧。他高升法座,以尺拍案一下,便下了座。梁武帝心中一片茫然,满脸的愕然,两只眼睛都瞪直了。一旁的志公和尚说:“陛下明白了吗?”

他一言未发,让人明白个什么?梁武帝大摇其头。志公说:“大士讲经已毕。”

《金刚经》妙不可言,傅大士讲《金刚经》更是妙不可言!

更妙的是,有一天,傅大士朝见梁武帝时,身穿衲衣(僧装),头戴顶帽(道冠),脚踏屦履(儒鞋)。梁武帝知道他又在以身说法,问道:“你是僧人吗?”

傅大士以手指指头上的道冠。梁武帝再问:“那你是道士了?”

他又用手指着脚下。梁武帝三问:“莫非你是俗人?”

傅大士拽拽自己身上的僧衲。

就是这样,信手拈来,都是禅机。

■感悟——

傅大士僧衣、道冠、儒鞋,绝对不是以奇装异服而惊世骇俗,他这是以身设教——自己演出了一幕三教合一的活剧:之所以说禅宗诞生在中国,正是因为它以佛法为中心,以儒学为基础,兼收老、庄道家的玄学精髓而产生。

寒山

浙江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山。那年,一个自称“丰干”的禅师来到天台宗圣地——国清寺,住在了藏(音:zang)经楼后面的小院。他出入寺院,总是骑着一头咆哮如雷、迅疾若风的大老虎。因此,国清寺的僧人敬而远之。然而,丰干禅师的猛虎坐骑,见了寒山与拾得,比小猫还乖。

拾得是丰干禅师从路边拾的弃婴。而寒山,不知他来自哪里,连姓名也无人知晓,仅仅是因为他住在天台山最高峰的寒岩上,人们就称他为“寒山”。有道是: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热门推荐
  • 唯见南风不见君

    唯见南风不见君

    天才少女穿越古代农村,被第四任未婚夫退亲,人言可畏,没成亲就传成了黑寡妇。她不屑理会那些谣言,利用现代学的知识,多赚银钱奔小康,改造渣男成贤夫,照样混得风生水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宠夫成瘾:相公太呆萌

    宠夫成瘾:相公太呆萌

    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也得看那草长得好不好。送上门来的小鲜草,不尝尝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胃。一道蛊,他成了她彻头彻尾的小跟班。某女:“让你吃草,你不能吃肉!”某男:“我是兔子,我不吃肉!”某女心满意足地摸摸他的头:“嗯,小兔子乖乖,姐姐带你吃肉去!”某男小声控诉:“我是兔子……”
  • 不懂管理就当不好经理

    不懂管理就当不好经理

    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在人类历史上,就必须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并赢得竞争。而要赢得竞争,就要知彼知己。那么,今天西方的和东方的世界级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呢?产品和技术是我们容易看到的,但是更深层次的、起着关键作用的,却是管理的理念和工具。企业的管理涉及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本书对经营战略管理、组织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企业信息管理、企业知识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一一阐述,定能对读者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有所帮助
  • 中华美德3

    中华美德3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心中风景

    心中风景

    本书当代名家散文丛书:心中风景内容包括: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辉煌的震撼;依稀明晰的梦境;在维也纳感到失落;维也纳的“金戒指”;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临近赤道的故乡;拉让江畔的约会;“长屋”的节日;香港的启示;金马伦山麓;“水果刀”的祝福;维多利亚海滨绿意;夜香港的魅力;登太平山看香港夜景;说不尽的西子湖;绍兴的感动;深厚的中原腹地;寻找雨花台;消隐了的桨声灯影;有关北京城墙的话题;被遮蔽的风景;电话亭上的招贴;消失的故乡;崇武半岛
  • 赢在执行(金牌员工必读书系)

    赢在执行(金牌员工必读书系)

    "职场上的成功,需要我们通过执行去获得,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将每一项工作都出色地执行到位。本书用全新的视角与独特的思维,将执行者所需的能力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以求帮助人们彻底解决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培养最佳执行力,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最好的执行者。"
  • 世界上最励志的故事

    世界上最励志的故事

    在这里,你能自由地飞向遥远的星空、潜入深邃的海洋,饱览世界上最奇妙的景观;在这里,你注定要与高贵的灵魂、不朽的人物相逢,领略他们的睿智、豁达与优雅;在这里,你可以拒绝命运的安排,为生命画一条优美的抛物线,抵达梦想的极地;在这里,你渐渐地发现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的心灵花园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勇气与力量在激越跳动,想象与激情在奔腾汹涌;在这里,你能看到世界上最惊人的奇迹,世界上最有趣的现象,世界上最重大的发现,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世界上最成功的名人,世界上最不朽的名著……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总裁的临时妻

    总裁的临时妻

    ------本文已加入潇湘永久免费作品列(应该再有个把星期就可以免费看了),亲们可以放心收藏哦!女主不白,是那种被人夸了就迷糊却有着自己小小执着的小女人。本文会有一点点的虐,但总体上走温馨路线。本文励志,看女主如何让自已活的更精彩!简介不会写,或许会与内容有些差别,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相信内容不会让你失望哦!!大人篇:***情景一***柔软的大床上,她恐惧的看着他,几乎要忘了呼吸。“记清楚你的身份,除了你肚子里的孩子,你在唐家什么都不是......”俯身按在床上,他危险的眯着眼睛,说罢眼睛移向了她的腹部:“更别妄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你放心,不是为了宝宝,我也不会呆在这里,因为......我同样讨厌你!”咬着唇,她一字一句,眼睛里虽然还有着恐惧,但更多却是倔强。“好,很好!记住你今天的话,如果你爱上我,我们的合约立刻中止,你休想再从我这里拿到一分钱!”***情景二***“他是我的儿子?!”他眯起眼睛看着那个男人怀里的小不点,简直就是自己的缩小版!“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她嘲笑的看着他,眼神里透着自信和惑人的妖娆,曾经的清澈早已不见了踪影:“我想那一天你不会不记得吧?”“但是,乐儿......”“我跟你没那么熟吧,唐先生!......对不起,我们还有事先走了!”从男子怀里接过宝宝,还不忘与男子深情对望,然后才满脸甜蜜的离开。看着她幸福的一家三口,他的拳头紧紧握起,找寻了她这么久,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景,不!在她身边的应该是我,只能是我!宝宝篇:“妈咪,他是谁?为什么要一直跟着我们?”她怀里的宝宝歪着小脑袋盯着身后面的他。“宝宝乖!他只是个陌生人,我们就快到家了哦!”她回过头瞪着他,警告他不许再跟过来。“妈咪,我叫他陌生叔叔可以吗?”宝宝将小指头含在嘴里,大眼睛依旧盯着那个好看的男人。“不准!”“不行!”两人同时否定道。“他是坏人!”“我是你爹地!”两人又同时说道。“爹地!”宝宝脸上闪过惊奇,可随之又消失了,只因为妈咪说他是坏人......*她本平凡无奇,她本有着相恋三年的男友,她本可以就此平淡的生活下去,可是遇到他之后什么都变了。他,温柔也冷酷!他,痴情也霸道!......痴情为谁、霸道又为谁?本是两条平行线的人,错误的交接点引出一段错误的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