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1300000038

第38章 以一人之力战天下之人(1)

§§§第一节荆公与司马光

荆公与司马光都应该算是神宗朝一代名臣。当变法进行得轰轰烈烈之时,司马光看到韩琦的上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心情异常悲愤,自叹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颓然之心昭然可知。但是司马光却不甘心,为了能彻底推翻王安石变法,终日奔走于满朝上下。他知道他只有挺起胸膛,鼓起满腔勇气,他还要继续战斗。而司马光战斗的方式,就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当时的职务是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差知审官院。听着职位虽然很多,但却没有什么实权。而久任官场,官却低于王安石,司马光多少有点不平衡,而且加之对变法的反对,两人很早就分道扬镳了。

荆公与司马光因为政见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在对新法的态度上,两人更是视对方为劲敌,颇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一心梦想着富国强兵的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与安石走的越近,忽视司马光也不是没有可能,更何况他是一个彻底的新法反对者。无论如何,司马光也受不了这口气。他虽然已经借神宗的口气训斥过王安石,勒令王安石“祗复官常,无用辞费”!虽然当时讲得很好。但那也就是说说而已,神宗亲自向王安石道歉以后,反而把他搞的里外不是人,最可气的是,好不容易做到一枢密副使,但还没当几天,就又被罢免了。

司马光坐在书桌边,理了理胡子,秉笔直书,写了一篇《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陈述变法的种种弊端,请求神宗尽罢新法,撤除条例司,收回常平使。

神宗没有理司马光的奏疏,但有一天,神宗找了个机会,要和司马光谈谈。为了能顺利推行新法,神宗下了决心要为变法的道路扫清障碍。于是直问司马光:“朝廷每当变更一事,举朝士大夫吵吵嚷嚷的皆以为不可”,这倒罢了,但是你们自己也搞不清到底有哪些不便,又不能指出来,这算是什么事啊,就这样讲来讲去的,我看不好!

司马光说:“朝廷散青苗,兹事非便”!

神宗非常不满,说:“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可以当堂辩论,如果真的不能实行,就按不能的原因来处理。这些事情为什么你们不上奏呢?如果先前上奏了何以至今乃议论不一,且此法有何不便?到底哪里有问题?请你清楚地告诉我!”

司马光道:“我已经在《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里写清楚了。”

神宗说:“可似懂非懂。”

吕惠卿在一边接了一句:“司马大人天天讲话,但没有几句是有用的,我看司马大人不如辞职算了。”

无奈,司马光知道自己理论不过神宗,只好无可奈何地踱步回到家里。费尽心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这就是后来的《与王介甫书》。在文中,司马光把自己所有对新法的看法全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语言之犀利不觉让人略感丝丝寒意。最为对司马光的回答,王安石立刻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答司马谏议书》,句句中肯,强调自己变法的目的。

熙宁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移书王安石,开谕苦切,书信来回往复了三次。

在《与王介甫第一书》中,司马光采取的措施是和王安石谈往事,套家常,大讲昔日友情,希望王安石能听他一句话,不要变法。

在《与王介甫第一书》中,司马光先是感叹道:“我没有什么大事,不敢亲自登门造访,很久没有和安石兄在一起聊聊了。我没有什么本事,不敢说是你的朋友,但是,我们也在一起共事了十有余年,而且常在一起共事,关系也还是不错的。既然如此,我就想和你讲几句直话。

“你我都算是君子,‘君子之道,出处语默’,不能只说好话,但我们的志向是相同的,都准备‘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所以我们议论朝廷事,虽然意见不一,很多次我们的意见都大相径庭,但都还没有撕破脸。

“不论王安石你是否相信,其实我对你一直是非常佩服的。介甫你独自担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识的,都说介甫你不起则已,起则天下可立刻太平,人民都能感受到你的恩泽。”

司马光继续调理王安石,说:“陛下知道你的名声,他也很佩服你,所以硬是把你推上了前台。但是王安石你刚干了一年,却吃力不讨好,朝廷里的群臣及四面八方的人,都在背地里说你的坏话。人们把所有的失败都归罪于你。不知安石你听到过没有,是不是考虑过其中的原因呢?”

司马光对王安石说:“既然问题很大,怨言很多,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你一声呢?因为你手下的人,不敢跟你讲;不是你手下的人,又不愿跟你讲,他们都怕得罪你,所以都坐而待之,等着你不过二三年将自败。这都不是对你王老弟好,也不是对朝廷好。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讲,任你推而行之,不出两三年,国事就会被糟蹋得不可救药了。

“现在看在你我友情的份子上,不怕你对我怨恨,想跟你啰嗦几句,为你一一解答其中的缘由。”

接着,司马光开始细细对王安石,说:“今天下之人,讨厌你的人非常多,他们对你的诋毁无所不至。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人,我太了解安石你了,你本身是很有才情的,你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你操心太过于细碎,自信太过于实际。

司马光继续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而已。可是介甫你以为这些全都是腐儒之常谈,根本不当回事,于是‘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孔圣人是很瞧不起这种人的,有人想学种庄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如礼义信”。你现在竟然讲商贾之末利,更是错上加错,不能再错了。

“我现在已经把根源给你讲清楚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所说的这些,你要是不相信,后果自负。介甫你现在做的事情,不是侵官乱政,就是贷息钱这种对国家没有任何益处的事情。但是你却干的一身是劲,这些事情,就连一般的平民都认为不可的事情,唯独你认为是可以的。这并不是说你智不及常人,而是你想要求非常之功,而忽视了一些常人都懂得的道理。介甫你智慧与贤达都超过了其他人,但是你做过了头,这就是用心太过。“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这两位圣人也经常向别人学习。王老弟你比这两个人,恐怕还是有点差距的吧,但是你却“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独讲一家之言,简直就是罪莫大焉。”

的确,作为王安石的朋友,司马光接下来讲了很多历史上“不受忠谏而亡”的故事,用以劝导王安石要从谏纳善。

在分析下属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利害之时,司马光指出所谓的宾客僚属见了王安石,只知“希意迎合,曲从如流,但安石你却对这些人却“亲而礼之”。如果谁有一点不同意见,你就要大加批评,甚至赶出京城,你再这样下去,就会变成奸臣,这都是因为你太过于自信了。

司马光并未把王安石的所有努力一笔抺杀,在肯定其功绩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批判新法,说王安石的变法是“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尽管日日尽心,夜夜忙碌,但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没有一个人能过安稳日子。这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则大相违背,为什么你从小读书,到现在“白头秉政”,却“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自古立功立事,都不能违背人民的愿望,而你王安石偏偏只听信个别人的意见,放弃圣人之道,违背天下百姓之心,这样下去肯定有人要反抗,到时候再去治理,那岂不是会很麻烦吗?”

接着,司马光试图解释一下自己给王安石写的那封诏书,以平息一下两人之间的怨气。

近来有大臣上书,说散发青苗钱所带来的不利,陛下让我们讨论,你却因此为闷闷不乐,气的跑回家,借口生病呆在家里不上朝。我受命为批答,因为看到大家都因青苗钱而感到不安,而你却想在此时甩手不干,你这样做是很对不起陛下的。所以我直叙其事,批评了你几句,其实我的本意是想让你早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错误,以造福天下。我讲的虽然难听了点,但是却没有一个字不是实话。听说你看了我写的文字,非常生气,上书给皇帝为自己辩解,以至神宗都亲自写信给你赔礼道歉,又让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你才出来工作。

你为社稷着想当然是好事,但我仍然希望你迅速的改正以前法令里不合适的地方,以安慰百姓,报答陛下的隆恩。接着又陈述说,我看你“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而且不复顾义理之是非,人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我认为你完全错了!陛下想让我做枢密副使,我因为无功,所以不敢居高位,陛下给我如此待遇,我不可以不报,所以才“乞罢制置三司条例司”,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无可在意。

现在陛下轻重缓急之事一律信任你王安石,无人能及,大事小情的取舍,也唯独信你王安石的。如果你说可罢,“则天下之人咸被其泽”;如果你说不可罢,“则天下之人咸被其害”。现在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都系于你一身,若你能进一言于陛下,请求罢除条例司,追还常平使者,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你也有一个“改过从善”的好名声,这种好事,你为什么不做呢?

这是司马光为王安石指明的出路。

司马光看重的,是从政的名声。王安石看重的,是治国的效果。

司马光终于开始结束第一封信了,他说:我知道,今天讲的话,正好和你的想法相反,知道我说的这些都不合你意,但是我和你兴趣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我们最终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你得位以行其道,惠泽天下之民;我也要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都是为了老百姓好,这就是所谓的目的相同而途径不同。所以我才敢跟你说说,使我们的友情更上一层楼。至于听不听,是你的事。

如果你看了我的信,没有扔在地上,而是和官员们讨论一下是不是有道理,那我就千恩万谢了。但请你不要和你们条例司的那些官员讨论。因为那些人都是依附于你,唯你之命是从的人,只有变法,他们才有机会高升。“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他们就没戏唱了,所以,那些人一定会鼓动你继续变法,你千万不能因为这些小人而不思国家之大计!

讲到最后,司马光说道:“我们这些忠信之士,或许在你执政的时候讲几句坏话,听着不舒服,但是等你下台以后,我们仍然会帮助你,但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有朝一日,一定会背叛你,踩在你的肩膀上继续往上爬。你到底选谁呢?相信你能有一个好的抉择。

有人以为王安石没有给司马光回信,其实不然,尽管王安石文集中没有收录第一、二封回信,但司马光在五六天以后写的《与王介甫第二书》中,提到了王安石的回信。

尽管司马光的态度略显不诚恳,也不乏有冷嘲热讽之笔,间以牵强附会之词,但王安石的回信却是“存慰温厚,虽未肯信用其言,亦不辱而绝之”,司马光也不得不佩服王安石“君子宽大之德过人远甚也”。

《与王介甫第二书》写的相对简短,除去套话,我们也可从中略感一二。可能是王安石用事实反驳了司马光对青苗法的攻击,所以司马光辩解说:“今四方丰稔,县官复散钱与之”,当然不会有“父子不相见,兄弟离散之事”,但现在没有,不等于以后没有,我所说的,也许在几年以后就会发生。那时常平法既坏,内藏库又空,百姓负担重,当官的必然层层盘剥,以夺民之膏脂,日甚一日,那时你就知道我说的话不为过了。

司马光之所以“重有喋喋”,仍然是要劝王安石罢去新法,一切守旧。因为站在彼此的立场,王安石是一个革新者,而司马光却是一个守旧者,政见的不同注定了两人不可能成为盟友。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第二封信,仍然进行了耐心的辩解,可惜回信亦已失传,可惜之极!

司马光知道不可能说服王安石了,所以,在《与王介甫第三书》中,他的态度有了较大变化。

司马光先是客气一番,显得有品味有肚量:“惶恐再拜”,你的回信,说明你对我不见弃外,我对此不胜感激。然后就开始进入正题了:批评王安石不应该“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然后司又道:“如果“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如果“有司非其人”,就算是“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司马光不顾事实,继续攻击青苗法,说王安石从来不问百姓贫富,也不问他们愿不愿意要青苗钱,都是强制的派给的,指责王安石不识人,说王安石身边“邪说壬人为不少矣”。这多少有点不合乎逻辑吧。

司马光用历史上盘庚迁都的故事来教育王安石:“盘庚遇水灾而迁都”,有人同意,也有人反对,“有从者有违者”,而“盘庚不忍胁以威刑”,只是加以教育劝导,“勤劳晓解”,最后人们都听从了他的决定,“皆化而从之”。这不能算是“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我司马光并不是要劝你“不恤国事”,而是说,“天下异同之议”,你应该有所了解,并加以考虑,而不是只凭自己的意愿来办事。

司马光这封信的意思是,我跟你说了,听不听由你,以后绝不再谈。

王安石对司马光第三封信的回复,就是尽人皆知众口传颂的绝妙佳篇《答司马光谏议书》,全文如下: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此文写的简洁干净漂亮,王安石把司马光的长篇大论提取出了五个关键词,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然后逐一反驳,虽只三百余字,却把司马光几千字的来信驳的全面溃退,一无可取。

刘熙载称:“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当然,《答司马光谏议书》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废,绝不只是文辞好看读着上口评着过瘾。还因其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都是他人所无法企及的。

“固由傲兀成性,究以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吴汝纶的这个评语虽然是在赞成王安石,但“劲悍廉厉”的说法有点不符合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我认为此文不但不“劲悍”,相反,却处处透着委婉,以平静的语言,表达着坚定的思想,这才真正是王安石的风格。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名人之九

    中国历史名人之九

    清代文学与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了在小说领域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作品,对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无愧为传统的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而其作者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也是本卷所要重点评介的人物。
  •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书介绍了诺贝尔的传奇人生。
  • 张颔传

    张颔传

    张颔先生是我省考古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新中国考古事业上有重大贡献,其代表性成果为《侯马盟书》,即对1965年在侯马新田发现的春秋末期晋国赵、韩、魏诸国结盟文字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张颔先生在史学界、考古界、天文学界、书法界的多方面才华,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张颔传》由我省著名作家韩石山根据张颔先生的经历,采用采访体的形式撰写而成,是韩石山继《李健吾传》《徐志摩传》之后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力作。
  • 一代战神:韩信

    一代战神:韩信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纵横捭阖:苏秦

    纵横捭阖:苏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管宝超编著的《纵横捭阖(苏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秦传奇的一 生。 《纵横捭阖(苏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 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 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假名媛的回首恋:前夫最大

    假名媛的回首恋:前夫最大

    某日,他正在约会,她突然出现扑进他怀里:“老公,不正好扯平了?”“……”,夙睿西直接把她提起:“老公?”某女理所当然点头:“亲亲老公,我们可没离婚!”他邪气一笑:“你倒是提醒了我”某女无辜可怜,看着他身边的女人,说的隐晦:“你不要我了么?昨天晚上我们还那个啥,不惜搭上自己的婚姻、收他心、更为他生下孩子,一分钟不见就想你!”约会被她搞砸。很好的呀。”“你不要我一次,三年前,她利用一切,我不要你一次,最后却把他的爱践踏在脚底。三年后,当已死的她再次出现,那块立了三年的墓碑算什么?他爱她,宠她,可她却狠狠伤害他。
  • 首席的独宠娇妻

    首席的独宠娇妻

    时光回到慕容语嫣还在慕容妈妈的肚中的18年前,慕容振邦也就是慕容爸爸,他的公司还只是个经营稍见起色的小食品工厂,慕容氏夫妻俩还正为工厂忙的焦头烂额呢,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了那个还未出世的慕容语嫣小朋友一辈子人生大事的的事情,人生逆转竟在此刻了。
  • 全科医师速查手册

    全科医师速查手册

    本书主要讲述临床常见病的诊断要点,简明扼要,易于查阅、记忆、掌握。治疗要点中具体治疗方法比较详尽,用药具体到剂量、用法、疗程等,充分体现了《全科医师速查手册》内容的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 汤姆索亚历险记(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汤姆索亚历险记(世界最美儿童文学第二辑)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 于1876年。小说描述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丰富多彩的浪漫生 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 了种种冒险的事。《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虽是为儿童写的,但又是一本写给所 有人看的读物。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的:“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 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子看的书就将它束 之高阁。”因为阅读这部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 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 惊世异闻录

    惊世异闻录

    蟠龙古镇的宝珠与皇坟两山下有一处千年古墓,在墓中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遗传千年的秘法,埋藏千年的秘密,守护千年的宝藏……千年之前,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众主角将回到那座谜样的古墓里,探索一段惊世骇俗的异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2011年中国青春文学精选

    2011年中国青春文学精选

    《2011年中国青春文学精选》的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